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什么决定中国未来
内容
编辑推荐

经过前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现在的中国,风险加速逼近,改革在所难免。如不尽快行动,增长失速的担忧便会成为残酷的现实。什么决定中国未来十年的继续腾飞?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凭借其多年从国内外视角观察中国的资深经验、立足第一手数据与事实,前瞻未来中国经济的引爆点。本书总结出决定稳增长的八大维度:影响力、应变力、执行力、都市力、金融力、货币力、竞争力、领导力。这些关键词中,隐藏着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密码,唯有参透它们,才能看清前路中的障碍与机遇。

内容推荐

《什么决定中国未来》作者沈建光从国内外经济环境、政策导向、风险与机遇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利弊得失,从八个角度预言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解读其中的障碍与机会。同时,作者结合其多年在国外工作及研究的经验,系统地透视经济趋势、国际经济变化、金融乱象、个人如何捍卫财富等,为读者展开一幅未来世界经济地图.让读者及早应变,看透危机与商机。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第一章 影响力:中国名片上该印什么字?

 1.1 中国的世界形象 2

 1.2 看空中国与做空中国 6

 1.3 幼稚的“阴谋论” 9

 1.4 从索罗斯看做空生死劫 12

 1.5 谁能保住“中国奇迹”? 14

 1.6 增资IMF 一石四鸟 18

第二章 应变力:痛定思痛,直面挑战

 2.1 央行报告的警示 22

 2.2 A 股:亟待摆脱“熊”冠全球 25

 2.3 “明斯基时刻”突袭中国? 28

 2.4 数据含混,何来有效决策? 32

 2.5 新一轮官员下海潮 36

 2.6 为何粮食安全跃居首要任务? 39

 2.7 让影子银行在阳光下运行 41

 2.8 反思“四万亿”恐惧症 44

 2.9 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痼疾 47

 2.10 货币供应激增与资产泡沫 50

第三章 执行力:寻觅改革新红利

 3.1 中国新供给时代降临

 3.2 解读新一轮“微刺激”

 3.3 寻找习李新政突破口

 3.4 “克强经济学”决心坚定

 3.5 经济改革蓝图逐渐成型

 3.6 财税改革重中之重

 3.7 人民银行需放开手脚

 3.8 中国应建“发展财政部”

第四章 都市力:圆中国梦,建设“人的城”

 4.1 楼市新变化左右经济走势

 4.2 房价会崩盘吗?

 4.3 房地产调控步入误区

 4.4 新型城镇化有何特别?

 4.5 财税改革为城镇化破题之点

 4.6 大首都经济圈解决“城市病”

 4.7 刘易斯拐点五大影响

 4.8 借鉴“居者有其屋”经验

第五章 金融力:阵痛后迎来再作为

 5.1 金融改革五大矛盾 116

 5.2 迈向经济强国之关键 120

 5.3 融资难怎样破解? 123

 5.4 一鼓作气突破改革重围 128

 5.5 金融市场化两大推手 132

 5.6 放开贷款利率一箭双雕 135

 5.7 “深圳2.0”与改革红利 138

 5.8 上海自贸区的四大难题 141

第六章 货币力:奏响国际化之音

 6.1 四问人民币国际化 146

 6.2 汇率均衡铺平汇改之路 151

 6.3 受世界青睐的中国货币 155

 6.4 短期贬值无须过虑 160

 6.5 避免南辕北辙的货币政策 162

 6.6 全面降准势在必行 165

 6.7 央行缘何冷对“钱荒”? 169

 6.8 华尔街叫卖人民币利大于弊 173

 6.9 中国的美债:尴尬的世界第一 175

第七章 竞争力:休戚与共的大国舞台

 7.1 全球QE下的中国抉择

 7.2 寻找世界投资新标的

 7.3 美国率先复苏的启示

 7.4 中西楼市之比

 7.5 伦敦的“房产泡沫观”

 7.6 英国金融业面临空前危机

 7.7 法国“劫富济贫”顾此失彼

 7.8 “安倍经济学”的五个误读

 7.9 流动性陷阱离中国多远?

第八章 领导力:后起之秀,谁来领航?

 8.1 中国经济的关键变数

 8.2 新兴市场将重回1997年?

 8.3 资金撤离亚太冲击多大?

 8.4 金融动荡侵袭新兴经济体

 8.5 释放内需:全球复苏新引擎

 8.6 内地经济放缓波及香港

 8.7 香港与热钱涌入的博弈

试读章节

每当中国经济下滑之时,有关“海外投行集体看空中国”与“看空中国阴谋论”的观点便铺天盖地。然而,结合笔者在欧美拜访投资者的发现,大部分海外基金经理对待中国经济的判断可以说是比较理性的。无论乐观派还是所谓看空中国的悲观派的观点,大多源于其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看空中国"三大观点

概括而言,笔者接触到的看空中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高增长奇迹难以持续。众所周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非常迅速,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二。数据显示,1980~2014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速已高达10%,远高于全球3%左右的增速。即便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表现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最为抢眼。如此高增长态势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其表现甚至远远胜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与1970年以来亚洲四小龙带来的“东亚奇迹”。

部分投资者担心未来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步减弱,竞争力会有下降。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跨国企业,将工厂转向泰国、印度尼西亚等成本更低的国家。此外,尽管中国决策层将创新作为化解经济困局的突破口之一,但实际的情况是,创新不可能一日发生,需要更适合企业创新的土壤。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出现减速的问题,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国高增长的拐点已然到来。

二是改革必将带来阵痛。这一观点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笔者早前一直在欧洲央行工作,对欧洲改革所经历的痛苦感受深刻,特别是十几年前,德国施罗德政府为了挽救垂危的德国经济,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增强本国竞争力,率先拿高福利体制开刀,税制、医疗、退休金制度和救济制度等都成为改革对象,德国民众便经历了多年痛苦的转型过程。

相比于希腊、西班牙的工资翻倍,十年间德国工资基本没有上涨。相比于金融危机之前全球普遍较好的经济增长,德国经济一直比较低迷。可以说,德国经济增长的恢复与较强的竞争力是承受改革痛苦而得到的。因此,从国际层面来看,部分海外投资者担忧改革中的中国会有改革阵痛似乎也不难理解。

三是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当年“四万亿”一犹如一注强心针,短期内帮助中国经济增长反弹,但也造成了一些风险隐患,包括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积聚、影子银行迅速扩大等局面。如今,伴随着政策逐渐由应对危机时的过松转为稳健,风险点也逐一呈现。需尽快扑火

有投资者担忧,上述风险的集中体现使得中国经济运行已经具有“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的典型特征。所谓“明斯基时刻”,便是美国金融危机后迅速蹿红的解释金融危机爆发的理论,具体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由于投机性融资活动与庞式融资活动占比增高,债务不断攀升、杠杆比率大幅提高,金融体系越加不稳定,有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周期的风险,以资产价值崩溃为标志的时刻。因此,诸多海外投资者相信,中国当前降杠杆、收缩信贷的行动会引爆这一时刻的到来。

综上三点是海外投资者看空中国的主流观点。可以看到,上述看空观点反映的是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高增长如何持续以及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担忧,内容上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期叠加”论,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高度重合。因此很难简单将此定论为“无稽之谈”,抑或是“阴谋论”。反之,上述观点具有警示意义,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批评与质疑。

P6-7

序言

和沈建光认识是在我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之时,2000年沈建光作为芬兰央行的交流学者在研究局访问过一段时间。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建光做学问严谨、踏实,又有难得的海外央行、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这对于全面把握与理解中国经济大有裨益。

这几年沈建光回到香港,在投行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从早前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研究部,到瑞穗证券亚洲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的观点一直可圈可点。这次将研究成果与我分享,而《什么决定中国未来》又集以往观点之大成,因此,受邀为该书作序,我便欣然答应。长期关注之下,我认为沈建光的观点有如下几点独到之处,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一是前瞻性的判断。投资银行家往往会在经济数据以及重大事项发布前给出独立的预测与展望。经常关注沈建光的观点,发现他相当一部分观点是很有前瞻性的,这为市场和政策制定者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翻看此书,不难发现,书中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挑战,如何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新型城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等都早有论述,而如今来看,上述观点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体现了他看问题具有前瞻性的一面。

二是广泛的国际视野。沈建光早前曾在芬兰央行、欧洲央行、IMF等海外机构工作过,这对他从更国际化的视野看待中国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角度。比如说,前两年欧洲深处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很多观点认为欧元区会解体,但建光结合他在欧洲工作的体会,并不赞同这样的判断。他认为,欧元区是欧洲国家五十多年努力的结果,不会轻易放弃;同时,任何一个政治领袖都不愿承受自己任期导致欧元区解体的后果。事后来看,上述判断也得以证实。

三是客观、中性的视角。对于市场人士而言,要想长期经受住市场的检验,其观点首先要做到客观、独立。在这点上,沈建光做得不错。例如,本书开篇首章便收录了一系列关于海外投资者看空中国之辩的文章。文章中建光提到,以阴谋论的角度看问题是不利的,通过长期与海外基金经理交流,他发现“影响股市的最关键因素莫过于经济和企业盈利基本面的好坏。即便在成熟市场,做空也实属不易,需要有对基本面和预期存在很大差异的判断,而且时点要准确,往往需要顺势而为”。本书作者结合自身体会,娓娓道来,理性、客观,且有说服力。

基于以上几点观察,我向广大读者推荐沈建光《什么决定中国未来》一书。当然,和所有新的尝试一样,此书可能还有不足与改进空间。好在他的研究工作还在持续深入,我期待他能保持严谨、客观的研究态度,日后能拿出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广大读者分享。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书评(媒体评论)

从我过去多年往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工作的经历看,沈博士的研究是接地气的,有相当深度的政策借鉴意义。沈博士这些年勤耕不辍,著作颇丰,值得欣喜,也感后生可畏。希望大家在此书中,能够获得一些启发和共鸣。

——李剑阁

建光做学问严谨、踏实,又有难得的海外央行、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这对于全面把握与理解中国经济大有裨益。这几年沈建光回到香港,在投行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从早前的中金公司研究部,到瑞穗证券亚洲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的观点一直可圈可点。

——谢平

沈建光博士是一位国际投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他懂得如何与公众对话。他不故作惊人之语,不夺市场眼球,而是以他扎实的经济学素养,为剧烈转型的中国经济做一个诚实的向导。

——张力奋

沈建光博士是我们中国新供给研究50人成员。多年来,他一直在扎实地做中国经济研究,他丰富的海外背景和经验也有助于从客观角度,做出准确的预测和提出深刻的建议。《什么决定中国未来?》是建光近年思考的精华,财税改革作为中国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往本书中也有较多的探讨,非常值得一看。

——贾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什么决定中国未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建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80365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2014212806
中图分类号 F124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香港天窗文化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