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肖像
内容
编辑推荐

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就是鲁迅,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在他五十六年的战斗生涯中,他的创作达三百万字,译文约二百五十万字,显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实绩,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本书主要介绍了鲁迅其人,以及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及其创造背景和根源。

内容推荐

鲁迅先生的书中充满了诗意,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有着诗人的情怀、气质;诗贯穿了他的一生。只要不脱离当时的背景,那么即使是在他反对和批驳一些诗和诗人时,也能发现他对诗的爱和向往。他曾经不断地向古代中国诗人、近代的外国诗人,寻找认同和借鉴。他的心属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底层民众。他的心是敏感的,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他是那个时代最孤立的,也是最强大的人。

目录

肖像之一

肖像之二

肖像之三

肖像之四

肖像之五

肖像之六

肖像之七

肖像之八

肖像之九

肖像之十

肖像之十一

肖像之十二

肖像之十三

肖像之十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依附的爱,也许不一定美好,但没有依附的爱就像没有根的花朵,即使美丽,也不会长久。

他的自白体小说《伤逝》,既是一篇叙事诗,也是一首写给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挽歌。

1925年10月,他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伤心地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爱、婚姻、家庭给予他的痛苦太多了,在那种孤寂的生活中,他多么需要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照的人,就像需要阳光和水一样,他需要有一种真正的爱。

这一年6月的一天,他曾经邀请了女师大的学生许广平等到他的家里聚会、共餐,并喝了酒,他们都玩得很尽兴;在醉意中,他与许广平的关系更加贴近了,有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已经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一种爱意。

但是,以他清醒的个性、沉重的责任感,他不会不想到他们之间在年龄、性情、阅历上的差距,他也不能不怀疑:这差距会不会再拉大,而渐渐成为代沟呢?他不会不对自己的现状和她的未来担心,他有顾虑,怕耽误了许广平。他不是一个利己的人。为父母,为兄弟,为包办的婚姻;为民族,为国家,为真理和正义;他的付出太多了。他以自己坚忍的个性支撑着,才不至于垮下来,他瘦弱的躯体承受的压力太大了。

小说《伤逝》,是爱情的产物,也是复杂的内心冲突的产物。他以“涓生的手记”作为副题,是否含有捐出生命去寻找爱情的意味呢?只有推测了。

他说过:“我可以爱!”

有人诬蔑他,有人亵渎他,有人通缉他;相反,有更多的人理解他,爱慕他,敬重他。在矛盾过后,那种模糊、彷徨的情感远逝了,他开始明确了对爱情生活的抉择,他也要为自己考虑了。总不能老那样生活罢。

但他对于许多人和事,自然也包括爱情的认识,依然是清醒的。他有过比较现实的思考:生存是冷酷的,仅有感情是不够的。

《伤逝》这篇小说,既是对许广平的一种提醒,也是对许许多多浪漫的恋人的提醒。人不能离开土地而生存,严酷的现实会扼杀一切过于理想化的爱情的花朵。小说是虚构的,也是纪实的,是一种想象、追忆和思念,也隐含着一种悲痛和悔恨。那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在经过了爱情的期待、幸福的瞬间、热烈的倾诉之后,相互愉悦的时光,一闪而过。却又不能不去面对人生的窘迫,人生的险恶……

他在小说里写到他们爱情开始的时候,“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竞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而常须由她补足,由她纠正,像一个丁等的学生。”一个没有深刻地经历过爱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细腻、动人的场景的。子君,这是一个多么天真、纯情的女性,谁遇到、爱恋过那样的女性,谁一定会终生怀念那一段情感经历的。

他笔下的涓生和子君,都为爱情付出了代价,尤其是子君的死,是太惨痛了。他过早地就认识到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当一个人一旦失去了经济保障,那么任何理想和幸福的日子,都是不现实的。“人总该有个独立的家庭。”但独立靠的是什么,首先便是在经济上的独立,否则,一切都是空的。除了那些虚幻的自作多情的小说,从古到今,现实中的爱情都不是孤立的。

在《伤逝》中,当涓生失业后,谁来养活子君?他自然想到了最坏的可能:

“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

“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颓唐得多……”

这是他对于自己心灵的一种真实肖像,他一面剖析着自我,剖析着“涓生”,同时,也在剖析着“子君”:“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要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愤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在他的思想中,是有些悲观色彩的。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在子君的身上,始终晃动着两个人的影子:一个是他的前妻朱安,另一个是他后来的爱人许广平。而在涓生的身上则明显地有着他自己的痕迹,是属于他内心中神气与鬼气相抗争中,败了的鬼气的一部分。

“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

P38-40

后记

我在写《鲁迅肖像》这部书稿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鲁迅先生。在醒来的一瞬间,只隐约地记得有些苍老的先生在我面前的纸上写下了两个字:

“脉络”。

我将终生铭记住有些苍老的鲁迅先生,记住这两个字。

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一种提示,一种切实的教诲。这些年来,大概是由于神经衰弱的缘故吧,常常做一些梦,但多半都已忘却了。

而这个梦却使我想到了自己零乱的思绪,必须条理化,必须理清头绪,才可能有轨迹可寻,才可能在语言的叙述中唤起共鸣。

写完了这部书稿后,我偶尔从一本书上看到了歌德的一段话:“一般说来,我们身上有什么真正的好东西呢?无非是一种要把外界资源吸收进来,为自己的高尚目的服务的能力和志愿!……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

这话说得真好。其实,写作与农民种地是一回事,总离不开阳光、雨露,离不开拓荒、开垦、耕耘、播种、浇水、打药、施肥、收获……

对我来说,这仅仅是一次播种而已,有没有希望收割庄稼,那要看以后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肖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永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1155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