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者凡心(王立新讲论语)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王立新引领你进入孔子的精神世界。

本书主要介绍孔子的实际人生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至于孔子的历史思想、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等,并没有全面涉及。有关孔子的思想的具体内容,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较为详尽的了解。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作者给大学生讲座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对《论语》没有进行逐字逐句的阐释,而是以思想为纲领,在《论语》中选取相关言论加以论证和说明,对《论语》的思想性做了非常通俗的诠释。对于《论语》的论说,“新意迭出,发常人所不能发,而又明白晓畅,直抵人心深处”。

本书对孔子乃至整个儒家的思想都有整体性的观照,对于其中所体现的生命智慧,见解独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非凡的领悟力。

目录

第一讲:《论语》其书与孔子其人

一、中华文化的原初经典——《论语》

观照生命、指导生活的智慧宝典

什么样的人读《论语》

在经典中感受人生的真实——怎样读《论语》

二、圣者的平凡生命——走近孔子的实际人生

商汤王后代孔子的家世

到底什么叫野合?——孔子的出生问题

贫弊生活中的历练

周游列国的有趣经历

伟大教育家的人生归宿——归乡讲学

第二讲:伟大的私学创立者——孔子

(上)

一、结束教育贵族垄断的私学之路

二、指向伦理化的教育目标

三、不拘一格育人才——切实而灵动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举一反三

学思相济

四、孔门弟子述略

五、题外话:有关尊敬师长和教育孩子

(一)子女的孝道来源于父母的尊严

(二)要给孩子以正确的爱

(三)苏母教子的启示

(四)教育者要对自身的尊严负责

(下)

一、《诗》中有德亦有识

二、音乐的感化——尽美矣,又尽善也

第三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一、人道主义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的伦理化诉求:节用而爱人

二、两个典型案例所表达的德、刑关系

三、施政以德:无欲速,无见小利

(一)恭、宽、信、敏、惠

(二)无欲速,无见小利

(三)为政不只做官一途

(四)仕与学的关系

(五)尊五关,屏四恶

四、穷与达的处世原则

五、绵延不绝的仁爱情怀——孔子政治思想的后世影响

第四讲: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概念——仁

(上)

一、仁如一团和气

二、你亲近仁德,仁德就走向你——通往“仁”的途径

三、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把握生命的厚度

四、妨碍成德的最大隐患——成德之“三贼”

以假充真妨碍道德:道听途说

以假乱真扰乱道德:巧言令色

以假夺真废弃道德:乡愿

五、障目之叶——成德之“六蔽”

(下)

一、胸怀君子理想,迈向成德的起点

一般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

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

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分野

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的风范

三、和而不同与群而结党:君子与小人

四、君子与超越之仁的距离

五、心存敬畏:君子的三畏与三戒

第五讲:领悟孔子的生活智慧

一、感戴天地的生生之德:畏天即敬己

二、“色难”不是谄媚,“无违”亦非苟顺:孝之真谛

三、忠君的创造性转化

四、尊师,在重道

五、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

后记

试读章节

读《论语》应该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结合历史实际和社会需要去理解。

《论语》不是圣人冥思苦想的结果,它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出来的,同时又曾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实际发生过重大的作用。因此,要结合历史读《论语》,离开了历史的场景和境遇,就不容易理解《论语》,不然的话,就会出错。同时又要联系社会实际,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理解《论语》。这个话,不是我在讲实用主义。大家知道美国杜威讲实用主义,“五四”时期的思想家胡适,是杜威的学生,传播杜威的学问叫:“有用的就是真理。”我们一向反对这种庸俗化的真理观,但我们中国人绝对不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单纯为了研究真理而研究真理,我们认为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但是,真理一定是有用的。真理如果不能发挥作用,那就是玄理、空理、偏颇之理,甚至是歪理。所以中国人的真理都是能对人生发挥作用的。我过去给大家讲宋明理学的时候讲过一个实例:台湾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老人家已经过世,他真正把学问当生命,演绎中国传统儒家。当年他在教书的时候有学生说他:“老师您说的都对,可就是没用。”牟先生是一个大智者,当即还给那个学生一句话:“你说的都有用,可就是不对!”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中国的真理,既是对的,也是有用的,只要是对的,它就一定同时也是有用的,完全不会永远处在要么有用而不对,要么虽对而无用的两极对立之中。当然,牟宗三先生回答学生的话语的主要意图,显然在于消解他的功利心态。

如果怀着觊觎名利、贪慕权势的想法来听《论语》,显然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因为《论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反对功利。反对功利不是反对应用,这个问题虽不复杂,但要说明白却不很容易。南宋时期有一个思想家叫陈亮,他曾经跟朱子因为有用和功利的问题产生过轰动一时的争论。陈亮没说明白,被朱子误解为功利。朱子也没说明白,被陈亮误解为无用。有用不即是功利,功利反而有害于功用。功利正是害有用之大者。有用是事物本身自然发生效力,功利是企图超越自然的本性,牟取更多的利益。以牟利为目标的是功利,以产生必要的效用为客观结果的是功用。功用是自然而然的发生效用的结果,功利则由人为的夸张利欲所导致。无功用的不是学问,有利欲的难称学术。功用导人务实,功利驱人玄虚。功用所以养人以生,功利则诱人以欲。功利性强的社会人欲横流,功用感强的社会不乏生资。人欲横流的社会缺乏正义,不乏生资的社会和谐健康。在唯利是图的功利性社会里,人们缺乏廉耻之心,不能引导社会成员懂得礼让,进而无视人间的是非。功用是自然的,功利是人为的。功用所以养人,功利所以害人。功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功利则是导引社会走向深渊的恶魔。功用是自然的,必须的,功利是人为的,有害的。比如我们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经常说他功不可没,这个意思就是承认他的功用,而不是肯定他的功利。功利是危害社会、危害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因为大家不容易发现在自己反对功利的时候,往往已经陷入功利了。为什么孟子一听到梁惠王问他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的时候,马上就纠正他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不是反对利益,而是反对将利益当成目的。先问有什么好处,就已经陷入功利。追求功利,但问好处的社会是无廉耻、无是非的社会,无廉耻、无是非的社会,怎么可能拥有美好的前景?做什么事都问有什么好处,这是功利社会最显著的标志。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因为能够带来好处才值得去做,做事先只问应不应该,只要应该,自然会有功效,如果不应该,即便收到了利益,那也只是短近的,这种短近的利益虽然很可观,但这只是当下的可怜的快慰,不久之后,这种因为谋求短近利益的收获就会毁掉,而且会伤及长远之大利。大利就是仁义,有仁义则无不利。无仁义之利不是利,只是祸。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图谋一时功利,导引社会丧失公正、廉耻和是非,动乱之源已经埋下,正是枕于积薪之下,不知火之将燃。其不智,孰甚焉!  《论语》不导引功利,但却强调功用。怎么用法?对社会生活有用,尊重人的尊严,教人行善,教人坚守社会正义,教人明辨是非善恶,教人懂得廉耻,移风易俗,铸造文化良心,创建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等等。在这些方面,《沦语》确实能够发挥相当有效的作用。还有亲身受用的问题,读《论语》的人,内心一定会有相应的感动或者感通,内在的品质一定会多少发生一些变化。《论语》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人的气质的改造,甚至于让人外貌、表情都会发生变化。《沦语》的目标虽然不追求功利,但却会给社会和人生带来长远之大利。就个体而论,气质变化巨大的可以表现出来,理学家叫做“有气象”。宋儒讲,“学能以变化气质为功”。你学了半天,气质一点没变,原来是个社会闲杂人,现在一看,眼神更贼了,更俗了,一看就不是好人,一看就不是善类,这怎能算学呢?庄子讲过一则“呆若木鸡”的故事,学《论语》,同样有这种功效。当然,这里的木鸡之呆,并不是学傻了的意思,而是学得越加憨实可爱,越加坚定自信,越加沉稳成熟,越加凛然难犯的意思。不仅气质,而且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应该是先于气质首先发生变化。如果依然不懂得尊老爱幼,依然不会做出文雅的合礼的行动来,依然粗野、鄙俗,那就是不会学,不善学,或者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也等于没学。《论语》的《学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然是子夏所说,也是完全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真正善学的人,至少首先应该要在行动上有所变化,如果一个人虽然没有读过《论语》、《孟子》或者其他儒家经典,但是他在生活中却能做到像上面子夏说的那样,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根据说人家不曾学习,讲人家不善学习呢?反之,就算整天抱着经典,自己的人生却始终如前,不曾发生任何变化,经典对于他来讲,不就等同没读吗?学《论语》一定要有变化才行,才算是学了,真学了,就会有收获。

三是要结合古今学者的注解去学习,要不然可能看不懂。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历史,不只是在自然的时间意义上,更主要的是在心理的意义上。现代人在心理上跟历史已经有了难以贴合的疏隔,觉得古人好像不是自己的祖先似的。加上长期以来,教育没有给历史和人文以足够的重视,所以很多人连基本的古文字都读不懂,如何能够轻易理解先贤们的真正用心?读古文功夫那么差,体会古人表达那么难,怎么办?那就得先借助学者们的注释,读懂文字,有了一定的鉴别水平之后,再加以权衡、裁量。

一百个人读《论语》会有一百种体会,你问不同的读过舱《论语》的人,体会肯定有所不同。北宋大儒家程颐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虽然你会背诵几句“学而时习之”,但《论语》对你没有发生效用,跟没读一样,那是复读机,放完就完了。可是有的人就不同了,读过以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神经有问题吧?不是的。有一学生在黑龙江某地工作,他和朋友们一起喝酒,酒劲上来,把我当年给他们讲《论语》时记住的几句话搬出来了,大家“哎呀”吓了一跳,刮目相看了!说他太有学问、太有才了。他告诉我说:“老师,在您课上学的一句话,使我受到了莫大的尊重。”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里,大家都有意无意地重视历史文化,你历史文化内涵越深,历史见识越丰富,你受到尊重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高。但是,单凭会记诵几句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对自己发生作用,要使自己的行为和气质都有所改变,不能像小程子批评的那种人一样,“读《论语》前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那不跟没读一样,那你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呢?

韦政通先生说,《论语》是既鲜活又感人的典籍。我特别有同感。我读《论渤感觉特别亲切。这个亲切感可真是不寻常,就像如果你跟这个老师有亲切感,你就很可能跟他学,如果没有亲近感,不管他有多大学问,你跟他都很难在心里相通。《论语》真的给人以异常的亲切感。你们看我的这本《沦语》书,1982年底买的,都翻烂了。是这书不结实吗?不是。因为《论语》使人感觉亲切,所以有事没事都经常拿过来翻看翻看,年头多了,它就烂了,书是烂了,思想却永远是鲜活的、震撼的。

另外,大家读《论语》不要太心急,今天理解不了还有明天,尽管《沦语》亲切,但毕竟说的是人生至真至切的道理,一下子明白不了很正常,我读了这么多年,也还有很多读不懂、读不透的地方。只要你经历多了,人生体会深了,就会不断理解其中深含的道理。

P14-18

序言

献给读者的这部作品,是我给本科学生讲授经典精读课《论语》的讲稿。因为课程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对《论语》进行逐字逐句的阐释,所以我就选择了以思想为纲领,在《论语》中选取相关言论加以论证和说明的做法。这样,《论语》的细枝末节,就没有必要一一出现在文稿当中,这是首先要向读者说明的。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徽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族徽,两千五百多年以来,孔子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人生身立世的内在准则,也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尺。没有孔子,中国就很难被称为文化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许多相对暗淡的时期,是孔子的思想,使中国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走出灰暗,走向光明。孔子的恩荫,伴随中国人走过了无数艰困的岁月,激励中国人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多为民族国家着想,多为人类的幸福和前途着想。“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的价值向导,是中国人道德力量的真正源泉。

本书主要介绍孔子的实际人生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至于孔子的历史思想、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等,并没有全面涉及。有关孔子的思想的具体内容,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较为详尽的了解。

当此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的历史时期,重温孔子的思想,非但不觉得过时,反倒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这也正是孔子和孔子的思想,具有恒久价值的最好说明。

是为序。

2009年9月

后记

经过反复不断修改,这部书稿终于可以面世了。因为用时过久,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喜悦和冲动,所以我只想在这里说明一点相关的情况。

本书是在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所以口语化的倾向较重,文雅的编排相对稍弱,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不足。既然是讲稿,所以深度可能也相对有限,而且个别地方可能有伸展太长或拉伸过远的嫌疑,这是本书的第二个不足。因为讲授时间的催迫,选择材料也不完全精当,难免挂漏或者选用不当等情况,这是本书的第三个不足。当然,最关键的,可能还是作者的生活阅历有限,所以对孔子思想中有些看似简单,而实在是深刻警绝的地方,似乎理解不透,这可能是本书最大的不足。还有,就是理解错误的地方可能也在所不免,热诚期望读者批评指正,本人将因此受益。

感谢深圳大学,感谢章必功校长,没有他的规划和倡导,我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给学生开设《论语》课程。虽然我很久就有这样的想法,但可能会拖很长很长的时间。感谢刘洪一副校长,感谢教务处徐晟处长和其他相关同事的热心帮助。另外,还要郑重感谢陈椰同学,他为我录音并将录音转成文字,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

本书的名字,是作者与责任编辑蒋浩共同拟定的。之所以叫这样一个名字,主要是因为作者所理解的圣人,本来就是个凡人,是凡人中的圣人。孔子虽然是圣人,但却拥有一颗凡心。正像孟子说的一样:“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出乎其类,是说孔子是从自己的同类——普通人中成长起来的。拔乎其萃,是说孔子远远地超越了他的同类——普通人,而成为他们生活和生命的导师。盛,是因为充满光辉而显赫的意思。孔子的生命是充满光辉的,他在后来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是显赫无比的。孔子的盛大,确实是前所未见的。人们出于无限爱戴和无比崇敬的心情,尊奉他为圣人。圣的意思就是道德崇高,人格完美而又睿智多能、无所不通的意思。

“出乎尔者,反乎尔也。”圣人从普通民众中成长起来,又返回到世俗生活中去,为普通民众服务,教导并且引领他们走向更善、更美、更真,一句话,就是更好的生活。

孔子是人文主义的圣人,不是宗教的教主。因此,他不是高高在上,人们对于他,既不会像,也不必像对待耶稣、真主或者佛陀那样,只需仰视,只需膜拜,而不需要理解甚至批评。 (禅宗例外,因为禅宗是充分儒家化和道家化了的中国佛教。)人文的圣人,原本并不具有唯我独尊和非我莫行的性格,他不具有专断性和强烈排他性的品质。人文的圣人,是入于俗而不流于俗;高于俗而不离于俗。他为俗世的净化和健康发展而努力,也为俗世的和平与幸福而祈祷。但他绝不会谄媚流俗,更不会与流俗同流合污。他要改造流俗,以便让这个世界更崇高、更完美。

孔子之所以令人感觉亲切,正是因为他有世俗性的一面,他也有世俗中人的喜怒哀怨和悲欢离合;而他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敬仰,则完全出于改造世俗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不懈努力。圣人热爱世俗社会,圣人也眷恋世俗社会,圣人对世俗社会的希望,全部凝聚在他对于世俗社会改造的目标和努力之上。而这种改造,绝不是让世俗社会失去生活的属性——完全成为一种观念,或者一种形上的真理。他的目标,不是取消世俗社会的世俗性,他不是让人成为神,而是让大家成为有充分爱心和正义感的好人。他的人性化的倾向是十分浓烈的。他要使人活得更善良、更友爱,而不是更怨恨、更仇视;他要使人活得更快乐、更幸福,而不是更干瘪、更抽象。他能够遭到后世的批评,实际上也出于这一点。圣人不是老虎屁股,谁都摸不得,圣人是可以被批评的。后世很多对于孔子的批评甚至批判,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圣人不能接受批评,而只能崇拜,那他就会失去平民化的品格,而真正成为宗教的教主。这一点,正是儒家民主化的人文主义品格,而不是宗教的品格。孔孟和后世儒家都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谁都学得,不论什么人,只要努力修养自己,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这也是儒家民主化的人文主义品格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想要理解圣人,就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有一颗凡心。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不断向上的努力,而且还要不断地俯身向下。无论走到多么高的位置上,都不要忘了自己原本就是一个凡人。也就不会忘记,自己曾经受惠于凡人的事实。这样才能常怀感激之心,而不是敌视世俗社会。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你就会让人感觉亲切,而不是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如此,你离圣人就会越来越近……

纷乱地写下上面一段文字,权当后记。

王立新于深圳大学文山湖畔

2010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者凡心(王立新讲论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立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3718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5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