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文物图像历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王仁湘所著的《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从古代壁画、画像砖、器物等的图画分析解读入手,介绍古代人的餐桌、食具和食物,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饮食故事和饮食礼仪,分析考证了古代饮食的起源、形成和背后隐藏的仪制,将上千年的饮食生活与文化联系起来,从全新角度深刻挖掘中国文化。

内容推荐

王仁湘所著的《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不仅是一本资料丰富、信而有征,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对中国的传统饮食器具、文化和习俗等方面论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也是一本可读性与观赏性的普及读物,有助于读者积累知识,了解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目录

壹 餐桌风景

举案,如何齐眉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分餐与会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渊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样: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协作:筷子与勺子各司其职

食与人格:由“嗟来之食”说起

战国君侯:食客三千

为官之道与饮食之道

烧尾、买宴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岁时饮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怀

羞、鲜、羹、美说食羊

孔子饮食观

老饕东坡的饮食世界

红与黒的畅想:彩陶食器

饕餮狰狞:青铜饮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贵之象:金银饮食器

美食至美搭档:光洁的瓷器

汉代食尚:染炉与染杯

御膳膳单:美食配美器

饮食觅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锅

贰 食大如天

进化:咀嚼长成的俊模样

鼎鼎大名:吃出来的政治观

酒气:汉代画像中的醺蒸样

鱼影:汉代画像中的跳跃精灵

三秀:汉画中的芝草

叁 且食且思

举案,如何齐眉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分餐与会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渊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样: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协作:筷子与勺子各司其职

食与人格:由“嗟来之食”说起

战国君侯:食客三千

为官之道与饮食之道

烧尾、买宴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岁时饮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怀

羞、鲜、羹、美说食羊

孔子饮食观

老饕东坡的饮食世界

红与黒的畅想:彩陶食器

饕餮狰狞:青铜饮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贵之象:金银饮食器

美食至美搭档:光洁的瓷器

汉代食尚:染炉与染杯

御膳膳单:美食配美器

饮食觅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锅

肆 礼饮礼食

礼始诸饮食

周礼:吃饭的规矩

帝王的恩典:天下大酺

御筵上的规矩

御宴:拒赴与混吃

清宫盛会:隆重的千叟宴

友情相约:古代宴客请柬

太官:古代宫廷的食官

伍 美食美器佳境

举案,如何齐眉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分餐与会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渊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样: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协作:筷子与勺子各司其职

食与人格:由“嗟来之食”说起

战国君侯:食客三千

为官之道与饮食之道

烧尾、买宴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岁时饮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怀

羞、鲜、羹、美说食羊

孔子饮食观

老饕东坡的饮食世界

红与黒的畅想:彩陶食器

饕餮狰狞:青铜饮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贵之象:金银饮食器

美食至美搭档:光洁的瓷器

汉代食尚:染炉与染杯

御膳膳单:美食配美器

饮食觅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锅

试读章节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中国古代进餐方式,在很早就形成了富有特点的传统。那还是一个没有使用椅子的时代,一般人除了席地而坐外,有身份的贵族要凭俎案而食。食案上摆放各种食品,食物互不混杂,而且不同馔品有时还得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依现代的眼光看,那时的食案并不大,也不高,席地取食较为方便。

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木案平面多呈长方形,长约1米左右。木案出土时,案上还放有酒具、刀具和食物多种。在遗址还发现了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也是长方形,略小于木案。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蹄等,这应是放置祭祀牲畜的祭俎。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它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

在夏商时期的墓葬中也有俎案出土,大型的墓葬中最多有三个,较小型的墓葬中至少有一个。这显然承继了史前时代的传统,食之有案,是贵族们已经非常固定的宴饮方式。

古代中国人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汉代孟光举案齐眉,正是因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妇人也能轻而易举。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景。低矮的食案是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而设计的,从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木制食案实物,常常饰有漂亮的漆绘图案。

汉代呈送食物还使用一种案盘,或圆或方,有实物出土,也有画像石描绘出的图像。承托食物的盘如果加上三足或四足,便是案,正如颜师古《急就章》注所说:“无足日盘,有足日案,所以陈举食也。”

不仅是进食用小食案,汉代厨人也是以小案方式作业,出土的许多庖厨陶俑全是蹲坐地上,面前摆着低矮的俎案,俎上堆满了生鲜食料。其中以长江三峡地区出土的庖厨俑最是精彩,面对满案的食料,盛装的厨师脸上也堆满了微笑。

不过这样的小食案后来终究被高桌大椅取代了,古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也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当时的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

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绘着摆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都有大条凳,各坐着3个男子。男子们似乎还不太习惯把他们的双腿垂放下地,依然还有人采用盘腿的姿势坐着。

像餐桌这类家具的改变,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图形。

P15-17

序言

考古学与饮食文化史研究

对于饮食文化史,考古学可以由食物史、饮食器具发展史、烹饪史、古代饮食方式、饮食礼俗、中外文化交流及饮食史分期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在这里我就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食物史的考古学研究

研究饮食史,首先应当注重食物史的研究,谷物栽培制约着人类的饮食生活,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在现代考古学发达之前,人们通常在先秦文献所提供的资料中,寻找各种谷物起源时代的证据,如《诗经》和诸子著作等局限性很大。有了考古学提供的大量实物标本和年代测定数据,谷物起源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科学基础。

农耕的发明,被考古学家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早的已有1万年的历史。确定不移的发现已经证实,在距今8~9千年前,中国已有粟、黍和水稻三种谷物的栽培。现在我们可以确认这三大谷物的原产地是在中国,但是更早的驯化标本却还没有找到,还有待史前考古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其它谷物在中国的最早栽培年代问题,如小麦和高粱等,在文献无法解决这些疑难的情况下,我们也只有寄希望于考古发掘了。

除谷物种植外,食物史理所当然地包纳家畜饲养史在内,与此相关的家畜起源问题,也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考古发现证实:在中国较早驯育成功的家畜有狗、猪和鸡,年代在距今7~8千年前。稍后,又有了家水牛、家马、家山羊和绵羊。中国古代传统饲养的“六畜”,在繁荣的青铜时代到来之前已经全备。

传统的中国食谱,具有选料广泛的特点,五谷菜蔬,飞禽走兽,皆可为美馔。古老的医学典籍《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营养原则,正是基于史前时代即已建立起来的饮食传统。对于这个传统的深入研究,还需要史前考古学的帮助。

二、饮食器具发展史的考古学研究

炊器和食器的历史过去都不曾有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尽管这类文物的发现已是数以万计,人们对它们的用途有时还不完全清楚,有的甚至连名称也叫不出来。

在中国古代饮食史上,可以划出一个鼎食时代来,起自新石器时代,止于汉代以前,长达6千余年。这一时代使用大量的鼎类三足器,这就造就了古代中国的粒食与羹食传统,对远古的烹饪饮食方式乃至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过去对这个时代饮食器具的研究开展得很不够,还可以提出许多研究课题来。

考古发现有时会令人耳目一新,如商代就有汽锅,周代已有火锅,史前见到陶鏊、陶甑,汉代有泡菜坛等,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从精美的彩陶,到庄重的青铜器、华美的漆木器、光洁的瓷器和辉煌的金银器,都体现着美食美器的古老传统,这些不仅要从艺术史的角度,也要由饮食史的角度进行研究。

三、烹饪史的考古学研究

烹饪史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由考古研究获得理想的答案。通过出土炊器的研究,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古代烹饪方式和技法;通过出土食物的研究,可以窥见古代烹饪所取得的成就。

考古还发现不少绘有烹饪和饮食活动的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等,也有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出土,这都是研究烹饪史的珍贵资料。

四、古代饮食方式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中国的饮食方式和礼俗,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悠久的传统一直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例如进食方式,过去认为我们古代只有筷子,而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先秦时代已有多种进食器具,吃饭用匕、食羹用箸(筷子)、食肉用叉,分工还比较严格。中国最早出现的进食具是餐匙,已有8千年的历史。筷子则至迟在商代已开始使用。餐叉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战国时代使用比较普遍。考古还发现元代配套使用的餐叉和餐刀。考古提供的证据表明,餐叉以中国发明的最早,西方使用餐叉不过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中国却有4千年以上的历史。

五、古代饮食礼俗的考古学研究

在我们这个极重礼仪的国度,最重的要算是饮食之礼。食礼食俗包纳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少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古代以一种小食案进食,龙山文化发现了最早的食案,案上置有饮食器具和肉食。与小食案相适应的,是一种分食制,一人或二人用一案,这是汉代画像石上常见的场面。

魏晋以后,由于高椅大桌的出现,古人改变了原来席地而坐的习惯,许多人可以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进食了,象征团结和睦的合食制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唐宋时代的壁画和传世绘画,对合食时的热烈场面都有生动的表现。

再有,周代贵族钟鸣鼎食的派头,魏晋名士纵酒酣饮的风度,唐宋文人试茶斗茶的雅致,考古发掘到的资料都可用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还大有潜力可挖。

六、饮食文化交流史的考古学研究

东西、南北的交流,中外的交流,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这些交流有物方面的,也有食俗方面的,还有烹饪法方面的,在考古学上表现最为明了的则是饮食器皿方面的。

在这方面我们只举一两个例子。如中国引以为骄傲的古代瓷器,从隋唐时代起就通过各种渠道输往国外,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北非、东非等地,都出土了不少中国古瓷,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饮食类器皿。中国的外销瓷对古代西方社会的饮食生活乃至政治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如中国古代茶学茶道向日本向全球的传播,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例子,只是还没有人由考古学上寻得更多的实物证据,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七、饮食史分期的考古学研究

在饮食史学和烹饪学界,对于饮食史的分期存在一些不同认识,究竟该以什么标准划分几个发展阶段,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从考古学这个角度来研究饮食史的分期,有一定的便利之处。从考古学研究的现有成果考虑,如果按烹饪进步的过程来划分饮食时代,可分为茹毛饮血时期、火燔时期、陶烹时期、灶烹时期几大段。若是由饮食方式来划分,则又可分为围食、分餐与合食几个时期。围食是史前时代发生的事,人们通常围坐在篝火或火塘边进食。分餐是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而开始的,当与等级制度的出现有密切联系,分餐制以几案的使用为重要特征。合食共餐制则是以桌椅的出现为前提条件的,热烈的饮食氛围得到充分的体现。

饮食史的分期可以考虑从饮食方式的变化为主线,以烹饪方式的发展为辅线。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显然需要以考古资料作依据,尤其是对史前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处理,更是离不了考古学研究。

八、研究前景展望

饮食文化史研究同考古学研究一样,离了实物资料有时会令人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考古学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实证资料,来为饮食文化史的研究服务。实际上,考古研究的相当多的课题都属于饮食史方面,两个学科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如果将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课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考古学研究方法引入饮食史的研究,我们称它为“饮食考古学”,也未尝不可。

愿更多的考古学家来关心和参与饮食考古研究,也愿更多的饮食史家充分利用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再提高一步。我相信,“饮食考古学”研究一定会是大有可为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文物图像历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仁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8810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3134506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