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洪振秋精品散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散文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内容涉及徽州风情、山水园林、自然景观、世态风俗等等方面,其中融进了作者洪振秋的人生见解、气质情感。而作者的情感表现,或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或清新隽永,令人耳目一新;或情致盎然,让人激动拍案。尤其是以儿童视角写人叙事、状物抒情,对童年的一次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次巡礼。

内容推荐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散文集。作者洪振秋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以抒情的笔触勾画出故乡昔日的生活场景,把乡愁推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具有诗性的心灵内涵,语言优美,境界高古,充满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人生意韵。

目录

谈振秋的散文(代序)

◎卷一 正是江南好风景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兰香出山谷

 杏花春雨江南

 江南雨

 荷花缸

 撒帐风情

 客船摇梦入秋江

 梯田稻花入云端

 一路花香直到楼

 槐花饭

 又见东坡竹林

 徽州野菜

 偏爱白菜香

◎卷二 残雪庭阴花弄影

 二月春风似剪刀

 桃花依旧笑春风

 雀喧禾黍熟

 那街那人那些旧年画

 红蓼花香酒酿甜

 小楼人醉杏花天

 箬叶青青粽子香

 闲看庭中栀子花

◎卷三 幽兰有味似儿时

 山中幽兰

 小竹篓

 忙趁东风放纸鸢

 《山中幽兰》轶事

 樱桃花开

 一支金笔

 秋千娘子

 祖母的“荷田”

 步步窈窕生莲花

 小径红稀

 蒲公英

 一朵小黄花

 水碓楼上的梦

 因风吹过蔷薇

 压岁钱

 寻药

 那首被风吹走的诗

 叠翠岩上忆父亲

◎卷四 夜来有梦忽还乡

 我的家乡

 故乡那温暖的旧事

 屋顶上的鸟窝

 徽州天井

 金银花

 腊月二十四锞

 梅溪河上看行云

 罗汉松

 梅溪河畔青青草

 笔架山

 美人靠

 西山红叶

 深山一梅香

 老虎洞

 一棵开花的树

◎卷五 东风吹柳日初长

 圣旨坦前杏花红

 清歌曲房笑

 数枝清瘦映东篱

 张潮故居小记

 姬川读梅

 潇湘图

 水碓藏岸花

 访梅

 双烛亭

 橘子红了

 仙人掌

 来生要做一棵树

 诗意洪雪飞

 牛鼻栓

 白云深处有人家

 柴扉闻菊香

 池塘话荷

◎卷六 数点雨声风约住

 红袖添香夜读书

 听风

 觅真

 一钩新月天如水

 月满西楼

 灵石

 庙里桃花

 随缘杂想

 桂香秋皎洁

 风雨廊桥

◎卷七 窗含西岭千秋雪

 徽州花窗

 雪落无痕

 积雪浮云端

 盼雪

 六月雪

 黄花雪

 丰溪桥观雪

 禅院赌名

 世有梨花

 二月江南玉兰开

◎卷八 小楼一夜听春雨

 桃花源里可耕田

 徽州后花园的一盏灯

 我见青山多娇媚

 青山绿水入园来

 觅得片纸闻古香

 兰花芳菲忆画事

 摇扇点笔也成仙

 多少楼台烟雨中

 野渡无人舟自横

 修竹拂檐窗掩翠

◎卷九 小窗闲对芭蕉展

 闲话徽州

 闲话徽州人

 行遍徽州尽是诗

 徽州古巷

 秋尽江南草未凋

 徽州古井

 数点梅花天地心

 徽州古亭

 道旁犹自说朱熹

 明清街头话朝奉

 留得残荷听雨声

 杜十娘:哭哭啼啼的爱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

◎卷十 溪山掩映斜阳里

 竹坞梅溪景色新

 让它桃李领春闲

 远上寒山石径斜

 唐宋诗意入古村

 眼前细雨从古来

 耐人寻味的叶村

 杏花微雨话洪琴

 竹源碧波山中流

◎卷十一 天光云影座中春

 似取山川来掌上

 如携天地入园来

 花红涧碧纷烂漫

 红豆生古楼

 一曲碧水尽风流

 堂虚绿野春风来

 乌语花香帘外景

 书院文章风先诵

 此地在城如在野

 人行明镜中

 天光云影共徘徊

 扬州园林

◎卷十二 山抹微云谁解画

 画坛高僧虚谷

 满纸花鸟皆富贵

 吴秋鹿花鸟画

 汪采白的青绿山水

 人面桃花相映红

 陆小曼山水情韵婉约

 红梨渡畔忆吴野洲

 张大千的黄山情缘

 江南隐士黄叶村

 吴皖生之画洗尽俗尘

 吴进贤汉隶字字如珠

 洗桐门生洪百里

 江南才子黄澍小记

 汪观清之《牧趣图》

 画匠叶瘦谷小记

 程医生小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兰香出山谷

春日花事阑珊之时,人们都忙着去欣赏、议论桃红柳绿之繁纷世界,却似乎忘记掉那些生长于深山众壑、荒坡野岭,或山溪旁,水涧边的野兰花了。它们虽然生活于寂静、平庸的荒草丛中,与众草为伍,但其耳目之所接,尽是蓝天白云之仙境也。其香清远,有狷洁之操,又从不自弃,可谓耐人寻味。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春光融融之日,父母从天目山挑茅柴回来,柴捆上都吊挂一个装满兰草的布袋,一到家,放下柴捆,就是赶紧寻找空花盆,种上兰草。

家父虽然贫穷,但他很喜爱种花草,尤其是从深山野坞中挖来的兰花草,所以,庭中有兰数十盆,皆山中自掘而手植的兰花珍品。他还通过多年养殖的经验,找出兰花草的生长规律。春通风,夏避日,秋不干,冬不湿,根生虫,则以绿茶水浇洗。花落朵,可以蜜渍腌制,咀嚼之时,香生齿颊也。父亲教我辨认兰花时说:“一茎一花者谓之兰,一茎数花者谓之蕙。”这好像是黄庭坚在书幽芳亭时的一句话,故云:兰似君子,蕙似士夫,大概山林,十蕙而一兰也。可见我父亲对自己的兰花草很珍惜,又颇具深情也。

兰,又称春兰、兰花、山兰、兰草,一茎一花,叶片细长。《广群芳谱》说:“兰幽香清远,馥郁袭夜,弥旬不歇……故江南之兰为香祖……称为第一香。”所以,此花皆当春而发,缤缤浅浅,健碧斑红,可称明媚国色。因兰生于幽谷,芬芳高洁,往往喻之为雅人、高士及心性妙馨的美女。“与善人处,如人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孔子家语》)。古人将好的书法和文章称为“兰章”,佳朋挚友称为“兰友”,拜把交换的庚帖称为“兰帖”,名人逝世称为“兰摧玉折”……

兰草在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形象是很雅美的,故文人写的诗亦多姿多彩,或歌颂兰草的清高自洁,不与俗流为伍;或写世情冷落,高洁之人不为俗世所容;或写兰开兰谢,从中反映世事的升沉荣辱;或写兰草在人世后的苦恼,渴望重回自由的山野等等。我很喜欢具有才子情怀的陈毅将军《幽兰》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写出兰君子超俗不凡,又很有人间烟火味。兰花这些美妙绝伦之处,古人已深悟其韵了,他们会领其馨逸之致,如空山岑寂,忽逢幽人,相契无言,两忘形迹了。亦如见兰君子于厅室,那些人间难得见的书画文章、雅士佳人尽会一堂,花气酒香,氤氲一室,不觉为之尽醉也。

中国人也很喜欢把这种人间尤物画在宣纸上,据说画兰始于唐代,此后,北宋的苏东坡,南宋的杨无咎,元代的郑恩肖,明代的文徵明、马湘兰、薜素素,清代的郑板桥等人都是画兰名家。但画兰到了清代才随心所欲、恣意纵横,讲究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郑板桥的兰草,骨力清纯,风神透逸。他笔下最美的是成片的兰草茁壮地生长于山石之间,意境古雅,生机勃勃。还喜欢将兰草与荆棘同画,以丑衬美,或丑美相映,让人耳目一新。

我很喜欢歙南名画家吴皖生的“溪边兰”或“涧旁兰”,他笔下之兰,别饶馨逸,虽然疏花简叶,不求其工,而自由挥洒,更觉天真烂漫,清气袭人。生长于皖南的溪涧边,我们似乎都似曾相识,但仍有一种绝尘不同寻常的感觉。吴皖生一生清贫,却热爱自然,品格高尚,具有兰一般的风骨,他画中的溪水具有一股“在山中清”的泥土味,所以哺育出来的兰花更加清雅入骨,耐人久赏,每每展玩他的兰草图,立即显现出满天浮动古馨香的境界来,令人赏心悦目。

我爱兰花,受我父亲影响很大,我从父亲手中接过来了不少的兰花草盆景,把家乡老房子的庭院摆设得很有雅趣。盆中的兰草,或柔或挺,或腴或瘦;蕊或赭而卷,心或素而舒,许多瘦弱的兰枝便以细竹竿扶直,并加山泥细草,便绿茸茸颇具妙致。春日吐馥,夏秋也偶尔发几枝,虽然兰花数朵,也会引来家乡人的惊叹。有一年,我家老屋拾漏(徽州人称翻屋瓦检修为拾漏),大概是屋瓦中的灰尘溅落于兰花盆景中,使得兰草受了影响,兰花开放竞无馥郁之气,使我感到遗憾。于是我想起古人那首《兰》诗:“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村里的老者也告诉我说,兰花草是很有灵性的,你不妨去深山坞里去取些土来,重新培栽,也许来年又是一种新气象出现呢。我就想到了天目山脚下的外婆家,在一个大年初三之日,利用假期,从外婆家的自留地里取来数袋泥土,并一一给兰草换土,待到春风荡漾,满盆皆碧绿,就连那几盆疏疏枯萎的兰草,也生机勃勃起来了,竟然也能长出花茎,嫩绿湛然,含苞待放,令人深感眼福不浅。我呢,也暗自窃喜,今生今世毕竟也成了一个天天待兰开放的花主了。

P6-8

序言

谈振秋的散文

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出现一种“文化热”,其中区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的研究,格外引人重视,像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三晋文化与山药蛋派、老舍与北京文化、巴金与巴蜀文化、鲁迅与吴越文化、沈从文与楚湘文化,等等,出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那时也凑“热闹”,做起了现代皖籍作家与区域文化关系的研究,后来将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出了一本书一一《现代皖籍作家艺术论》(1988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我设专章论述了徽州文化与皖南作家的创作。也就是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一些有关徽州文化的著述,产生了对徽州文化和文学艺术偏爱之情。如今,洪振秋将他创作的散文佳作送来,让我给他写序,阅读之中,又勾起了我对徽州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向往、热爱之情。

稍稍考察一下安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就可以看到:秦汉之际,安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是淮北较先进,江淮之间属过渡地带,江南比较落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出现三个区域的不平衡状态。淮北地区是最发达,江淮次之,皖南地区较落后。魏晋时期淮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名士,在他们的推动下,江淮大地出现活泼洒脱的文化景观。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的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江淮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和文学也比较繁荣。但随着经济发展重心的南移,自五代开始至南宋,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更有程朱理学,徽商的兴盛,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建筑,专宗汉学的徽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徽州文化景观。到了近现代,徽州这块文化热土,又培育了一批文化名士、文学大家,像胡适、汪静之、苏雪林等,他们以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显示了开一代文学先河之功。可是到了当代,尤其是新时期,随着安徽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下移,徽州地区文学作家也很少在文学史上露面。也就是说,在古代、近现代文化和文学艺术非常发达的徽州领地,发展到当下文学创作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洪振秋及其散文的出现,能否起到拉动区域文学创作前行的作用呢?如果能起到“拉动”的作用,徽州地区就能够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戏剧家,他们又能施展才华载入文学史册,那当今的徽州文化和文学艺术岂不又能重振传统的雄风?

从“史”的勾勒中,充分显示徽州急切期待着文学创作的繁荣,而洪振秋的散文在徽州文学的“期待”中呈现出自身的价值。他以徽州人的精神特质,写徽州人、叙徽州事、绘徽州景、抒徽州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据说。他的散文、小说发表时,有不少人认为它们有点“四不像”,也正是这“四不像”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本书涉及徽州风情、山水园林、自然景观、世态风俗等等方面,其中融进了作者的人生见解、气质情感。而作者的情感表现,或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或清新隽永,令人耳目一新;或情致盎然,让人激动拍案。尤其是以儿童视角写人叙事、状物抒情,对童年的一次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次巡礼,像《山中幽兰》、《雪落无痕》、《槐花饭》、《六月雪》、《撒帐风情》、《杏花春雨江南》、《那首被风吹走的诗》等篇,即是这方面的佳作。

由振秋的散文,我不禁想到散文创作的“规格”问题,从文体上说,散文的确有它的“规格”,有它不同于小说、诗歌、戏剧的写法,但就它自身来说,其文体特征又很难用哪一种“规格”、哪一种模式去限定它。作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创作出富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散文,而这种个性又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振秋的文章就是他自己的,自有他独特的天地空间。今年夏季我国顶尖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杂志特意选出他的散文《杏花春雨江南》、《槐花饭》、《荷花缸》、《觅真》等作品作为“徽州乡居笔记”系列,在该杂志隆重推出。《安徽文学》杂志也选出散文《杏花春雨江南》、《桃花源里可耕田》、《荷花缸》、《徽州花窗》、《月亮刀与天井》等作品作为“行遍徽州尽是诗”系列在该杂志推出。接着《人民日报》又发表了他的散文《积雪浮云端》、《偏爱白菜香》、《杏花春雨江南》、《荷花缸》等等,随后《写作》、《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等杂志相继转载,在江南文坛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学者也认为振秋先生的一些散文之作品,诸如《觅真》、《白云深处有人家》、《花窗》、《山中幽兰》、《梅溪河上看行云》等等,即使列入中国散文名作之林也无愧色。我读他的散文,就情感表现和语言风格而言,似乎觉得有朴实与典雅互相融通、涌透的特点。像《小径红稀》以朴实见长,而《行遍徽州尽是诗》则比较雅致,景是诗,诗又是景。由这两篇散文,我又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前者情感朴实,文字自然清新;后者情感悒郁,语言典雅雕琢。但这两者又都统一在一个作家朱自清身上。我所列举的振秋的两篇散文,不也有点儿像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而呈现出朴实与典雅的形态特点吗?当然,洪振秋的两篇散文未达到朱自清散文的高超的艺术境界。但我又相信,他这样一个劲儿地努力写下去,又何尝不能达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境界呢!

2014年6月26日写于安徽师范大学静园

后记

记得徽州大才子胡适曾经最推崇一首古诗:“炼铅炼汞数十年,而今仍站丹炉前;不知子晋缘何故,摇扇点笔也成仙。”是啊,写作也要讲究技巧和悟性的,如果不得其要领,也会空空如也。我的业余爱好很多,但最大的爱好莫过工作之余写写文章,以为这样可以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的文字水平。尽管我是大学理工科出身,工作也是技术类为主,但依然改变不了我写文章的习惯。

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感激我在中小学期间的语文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诸如汪允清老师、詹青萍老师、吴社志老师、方恩集老师、刘增荣老师等等,以及诗人阮文生先生,他们对我的写作影响极大。在大学期间,我一头扑进文科书库,对儒、释、道都有涉猎,并研究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关系等等,世界文学、港台文学也有涉及。最喜爱的还是民国期间的文学作品,诸如鲁迅、朱自清、琦君、沈从文、汪曾祺等大家的作品都努力拜读。参加工作后,我也结识不少名家,其中也包括港台一些著名作家,都使我受益匪浅。让我逐步懂得文章是怎样写的,什么才叫文章。他们常常告诉我说,写文章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要做一个苦行僧。写文章要博才多学,才能左右逢源,猪栏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种不出万年松,如果你视野狭窄,知识面小,阅历浅薄,你的思维是出不了猪栏,出不了花盆的,最后永远写不出有个性的文章。

后来,我就邯郸学步地开始写文章了,从自己熟悉的人物、草木、山川、掌故、文物等等入手,总想以抒情的笔触勾画出故乡昔日的生活场景,总觉得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才是最关的,才是真正的真善美的凝聚。有一些朋友总说我只会写家乡、童年,其实是他们不了解文学。要知道极言故乡和童年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切文学发展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因为它把每个人的乡愁推向了形而上的层面,具有诗性的心灵内涵。

这几年来,我又在刻意学习苏东坡的文论、归有光的小品、倪云林的平远小景画、包世臣的书法理论等,都是中国文学关学理想的活水源头。尽量远离那些热闹的网络、无趣的笔会和空虚的论坛,因为文学不是记叙文,更不是记流水账,它是从纷繁的世界中悟出的、充满精神光辉的作品,我只有老老实实地孤灯夜读,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水平提高一点,但仍然不尽如人意,真应了那句“炼铅炼汞数十年,而今仍站丹炉前”。但我小时候见过的那些徽商遗老、僧道高人、风流名士、能工巧匠、淳朴农妇等等,总是历历在目,铭记在我的脑海里,我喜欢以他们为题材,再加上浓郁的乡愁,零零散散成了我的文章。

这次出版社邀我再出一本散文精品选,我就从已发表的作品中选出近二百篇这类风格的文章,集成这本《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集子。在求学期间,我就很喜爱宋代词人蒋捷的那首《一剪梅·舟过吴江》,但有些不以为然。直到现在,总觉得自己还是小伙子一个,哪知,时光如白驹过隙,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算是真正理解了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深意,时不我待,又一番乡愁在心头。

皖籍著名作家鲁彦周先生是我文学创作中的恩师,他已离我而去,但其佳作永存。皖籍著名作家石楠大姐,对我的文学作品厚爱有加,多次赞扬推荐。2014年8月上旬,我参加了中国首届桃花潭诗会,期间,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先生看了我的书稿,欣然为该书题词。我特意把他们的题词一并放进书中,也是对我阶段性创作的总结。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谢昭新教授特意为本书作序,《散文百家》杂志社张露群先生为我精心策划出版,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洪振秋书于歙南梅溪草堂西楼

2014年8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洪振秋精品散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振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015142
开本 16开
页数 4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6
CIP核字 201419724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