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半生风雨录(贾亦斌回忆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半生风雨录:贾亦斌回忆录》如实记录和反映了贾亦斌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生道路。真实记录了贾亦斌与蒋经国从好友到决裂的彷徨苦闷,情感冲撞与痛切理智的思考,对蒋介石反共内战政策的厌恶与反击——“觉今是而昨非”的心路历程。贾亦斌自述资料翔实,文风朴素,其中不乏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书中表现了在旧中国,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愫,这可以昭告后人,启迪来者。

内容推荐

贾亦斌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民革杰出的领导人之一,曾任民革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现任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他毅然投身抗日最前线,先后参加过淞沪抗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多次战役。抗战胜利后,身为国民党将领的他坚决反对内战,率部举行起义。新中国成立后,贾亦斌加入民革。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为促进祖国统一多方奔走。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半生风雨录:贾亦斌回忆录》记录了贾亦斌同志的人生历程。

《半生风雨录:贾亦斌回忆录》真实描述了贾亦斌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奋勇前行的事迹,展现了他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历程。对于研究历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对于总结和推动民革的促进祖国统一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录

第1章 苦难的童年1

 故乡和身世/2

 入私塾、小学和县中读书/6

 震惊幼小心灵的乡村械斗/9

 当儿童团长/12

 随父亲背井离乡/14

第2章 失学当兵17

 借钱受辱,愤而当兵/18

 少年从军,备尝艰辛/21

 考入步兵学校/25

 在第四十一师/28

第3章 浴血抗战31

 主动请缨,参加淞沪抗战/32

 驻守潼关,驰援徐州/39

 调回原部,参加武汉会战/47

 调任团长,两渡襄河作战/51

 与师长丁治磐的冲突/57

 任职湖北军管区和中央军官学校/60

 重返前线,参加鄂西攻势和长沙第三次会战/64

 抗战感言/69

第4章 在陆军大学73

 长沙与重庆的考试/74

 研究“新国防论”和“预备干部制度”/77

 认识段伯宇同志/82

 生活困难,卖枪养母/84

 欢庆抗战胜利和“双十协定”/85

 与主战同学辩论,坚拒参加内战/86

 怀念陆大与重庆诸师友/89

第5章 与蒋经国从好友到决裂95

 初到“青年军复员管理处”/96

 首次恳谈/100

 蒋经国为我主婚/102

 还都南京后的生活/105

 庐山会议风云/109

 筹备高中毕业生集训的首次碰撞/117

 陪同视察青年军/122

 力保我升任副局长和代局长/126

 在嘉兴、北平青年军夏令营/131

 与美军顾问团的争执/138

 查办杭州青中贪污案/143

 台湾之行/148

 反对成立“铁血救国会”/151

 上海“打老虎”,最后决裂/155

 “私情公谊话从头”——半个世纪后的回顾/166

第6章 嘉兴起义171

 蒋家王朝覆灭前的没落景象/172

 中山陵密谈/177

 将计就计建立“预干总队”/180

 密谋发动军事政变/184

 调驻嘉兴,酝酿起义/187

 溪口之行/196

 撤职后上“最后一课”/203

 机密泄露,断然起义/207

 乌镇突围,214

 巧过京杭国道/219

 良村血战/222

 历经艰难,终于脱险,迎接解放/225

结束语233

附录237

 贾亦斌自订年谱/238

 嘉兴起义/278

再版后记319

试读章节

少年从军,备尝艰辛

布告说是要招考教导队,实际上只是由教导队的军官随便问上几句就进去了。当时我们在斫口刘家庙受训,一开始只有一百多人,大家都睡在地上,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草,上盖一条灰色旧军毯。

我们刚刚穿上军装不到两个月,就奉命开赴中原前线。当时四十八师在河南漯河一带作战,打得非常激烈。要我们教导队到信阳四十八师留守处担任保卫。我们也没经过什么训练便匆匆被拉到前线去了。我们乘坐的是一列拉煤、运猪的无篷货车,又脏又臭,大家挤在一起,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有人在发牢骚,说是把我们当成猪看待了。这一句话激起了大家的不满,吵吵嚷嚷起来,但经带队的军官大声一吼,这些新兵又敢怒而不敢言了。过武胜关时已是深夜,秋夜里的霜把我们的单军衣都打湿了。火车开得飞快,又没有遮盖,大家冷得发抖,互相依偎着苦待天明。

到了信阳以后,我们一面保卫留守处,一面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当时我们住在信阳小学,教导队的总队长姓陶,他召集全体学兵训话。他说:“军人是以服从为天职。你们今天已穿上军装,就是正式的军人了,一切行动都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凡不服从命令和指挥的当以军法论处。”他还说:“你们现在是学兵,将来干得好可以当班长,还可以当军官。但现在必须进行严格的军训,过艰苦的士兵生活。”

许多年过去了,陶总队长那严肃的声音,至今似乎还在我耳边回响。他的讲话是我当兵以来的第一课,在我的军旅生涯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一些艰难危急的情况下,它经常提醒我,我是军人,必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不久,蒋介石的军队打败了冯玉祥,取得了中原战争的胜利。徐源泉因作战有功,蒋介石把他提升为第十军军长,下辖四十八师和四十一师,同时还兼任讨逆第十六路军总指挥。因徐源泉与当年担任武汉行营主任的何成浚关系密切,蒋介石便调他回湖北。第十军司令部设在沙市。

1931年,第四十八师教导队改名为第十军干部学校,蒋介石虽不承认这所学校,但也不干涉,不取缔。徐源泉也很知趣,不声张招摇,双方采取互相敷衍而又互相提防的姿态。

第十军干部学校驻扎在荆州的一座破烂文庙里,这时已有学生二三百人,全校分为两个中队,中队下设区队。我们除了参加军事训练和学习军事知识以外,还要担任荆州的城防,日常工作就是站岗、巡逻、看守荆州的城门并负责城门的开关。

我们住的那座破庙,既挡不住风,更遮不住雨。冬天到了,荆州气候十分寒冷,庙外大雪纷飞,积雪很深,庙内寒气逼人,每人只发了一床薄薄的军毯,根本不能御寒。我原本身体就较弱,这一年冬天常常因受寒而生病。当时军队里的军阀习气仍很严重,动不动就体罚,非打即骂,非常野蛮。队长和区队长大多是北洋军阀培养的,完全是军阀的教育,我们当学生的真是吃足了苦头。队列操练中的“拔慢步”简直就是刑罚。我因体质差,独脚站立时间一长,便站不稳了,左右摇晃个不停,腿也弯曲了,军官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脚,痛得我两眼冒金花,一跤跌倒在地上,这时还必须马上爬起来重新站好,否则还会遭到军官的拳打脚踢。

有一天,在清早跑步时,我的绑腿松了,区队长马上叫我出队列,用约有一寸厚的戒尺狠打我的手心。我的手原来就冻得又红又肿,几下戒尺打下去手立即变紫了,肿得像个馒头。这一打,不仅痛在手上,而且痛在心上,把我积压在心头的怒气全打起来了。因为我是阳新人,乡音很难懂,队长、区队长和教官大多是北方人,他们听不懂我的话,我也听不懂他们的话,语言的隔阂也使他们对我更加歧视。我的同学中已有不少人因吃不了这个苦,开小差溜走了,因此我也萌发起逃跑的念头。但是我又能逃到哪儿去呢?我是有家难回,无处可逃,再说又哪来的路费呢?要是逃走被抓了回来,就更惨了。那天晚上我躺在地铺上久久不能入睡,手掌痛,心里恨,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最后只得咬咬牙挺下去,我下决心自言自语说:“不能逃,一定要坚持下去。等到将来我当了军官,我绝不打士兵。”就这样,我留了下来。

这时十年内战已经开始了,徐源泉的部队开往洪湖地区,对贺龙将军的部队作战。何成浚任武汉行营主任。第十军的留守处移到武汉,干部学校奉命迁往武昌,我们住在平湖门外的一个营房里。就在这个时候,干部学校的全体学生奉命集体参加了国民党。当时徐源泉为了迎合蒋介石的心意,全军都集体参加国民党,参加国民党的手续简单得使人难以相信,只要在发给每人的表格上照填并按个手印就行了。从此我成了一名国民党党员,但直至我脱离国民党为止,从未过一次组织生活。

干部学校的教育长,开始是徐元崇,在徐调任十一师副师长之后,由余勤仁继任。余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当时被第十军同事们称为“守纪模范”,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所受的军事教育日趋正规。

1931年6、7月间,武汉发大水,灾情严重。平湖门在长江边上,二层楼都进了水。我们每天站在水里站岗,吃的是夹生饭。水面漂浮着从上游漂下来的人的尸体、动物的残骸、粪便与垃圾。卫生防疫工作根本无人过问。大水之后霍乱流行。我也不幸染上了霍乱病,上吐下泻,没几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学校认为我没救了,便把我送到武昌昙花林附近的难民营。在难民营里只有等死,根本得不到什么治疗。睡在我周围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刚抬走一个死人,马上就又抬进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难民营里挤满了病人。我高烧不退,浑身无力,看到这种情况,心想自己也许快去见上帝了。准知死神没有光顾我,病情日渐好起来了。难民营撤销后,我又被送进仁济医院治疗,不久病愈出院回校。后来每每想到这次我能死里逃生,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在晚上点名的时候,队长郭成铎沉痛地对我们说,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沈阳,说着说着,他大哭起来,我们大家也都哭起来了。学生们的情绪都异常激动,大家纷纷要求到前方去抗日。但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的控制下,不但不能上前线去打日本强盗,反而要我们参加内战。那时,徐源泉的部队正在洪湖一带和红军贺龙的部队作战。一天,干部学校的全体学生紧急集合,说是红军在攻打徐军长的老家——黄岗县仓子埠,那时武汉城防空虚,无兵可调,只好要干校学生立即赶到仓子埠去解围。仓子埠是长江边上不远的一个市镇,我们二三百名学员坐着小轮船急速向仓子埠驶去。我们尚未赶到,红军就已撤走,没有发生战斗,我们又立即乘原轮船回武昌营地,继续学习。

1931年冬,我从武昌第十军干部学校毕业。毕业后即将分发前方,我特向校方请假回乡探母。当我身着草绿军服重返家乡时,乡亲们多不认识我了。尤其当我寻船渡湖汊时,许多人以为是散兵来了,都急忙驾船躲避。见此状,我大声喊叫:“不要怕,别跑,我是龙成,我回来看你们了!”听到我的名字和熟悉的乡音,他们才停住船细看,终于认出我来了。乡亲们纷纷招呼我上他们的船,一直把我送到家门口。母亲见我回来又惊又喜,上下仔细打量我半天,看着我说不出话来。我们母子相抱,泪流不止,思念之情难以言表。我的姐姐、妹妹和弟弟相继赶来看我,亲戚朋友也都来了,大家围在一起问寒问暖,甚为快乐。这次假期很短,回家仅停留几天就束装就道,与母亲和家人挥泪而别。

1932年春,我被分发到四十一师一二三旅二十五团一营四连当实习生,当时是准尉待遇。四连驻扎在湖北钟祥县,因为连里缺少一名文书上士,连长就要我做文书的工作,后来特务长走了,连长又要我做特务长的工作。无论是做文书,还是做特务长,我都很认真。连长认为我干得不错,没几个月就保我升做该连少尉排长。在众多同学中,我是最早提升为少尉排长的。

P21-24

序言

从士兵到将军,从行伍出身到陆军大学教官,从蒋经国的挚友到国民党政府的叛逆,从旧中国高级军官到新中国政协常委,具有这一特殊经历的贾亦斌同志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我与贾公同在政协,共事有年。我们相识在50年代。他是政协全国委员会二届三次会议增补的委员,四届人大代表,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名誉副主席。如今他已84岁高龄,仍孜孜以求,读书、著述,不倦地工作。

贾公1912年出生,湖北省阳新县人,一个出身寒苦的农家子弟。他少年失学,十几岁便当了兵。在抗日烽火中,他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参加过淞沪、徐州、武汉、鄂西、长沙诸大战役,英勇顽强,打击日寇,两次负伤不下火线,屡立战功。曾任国民党军队连、营、团长和师参谋长,。后晋升为国防部少将代局长。1943年,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学习,毕业后兼任教官。他勤奋读书,发表论文《新国防论》和专著《预备干部制度的理论与实际》。他的这一构思,日后成为台湾至今仍在实施的预备干部制度的蓝本。

贾亦斌与已故蒋经国先生素昧平生,但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从他介入青年军复员工作开始,到主持预备干部组训工作,直至由蒋的副手到接替蒋的职务,与蒋经国成为亲密的好友。贾公具有典型的劳动人民耿介的性格与强烈的爱国意识。他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内战。他体谅士兵疾苦,爱护热血青年,安置复员青年军人就学深造,成绩斐然。他惩办杭州青中校长贪污案,雷厉风行。他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却俭朴自律,纤尘不染。蒋经国曾这样评价他:“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贾亦斌兼而有之。”因而深受蒋氏器重,且私谊亦深。贾亦斌与谭吟瑞(谭嗣同孙女)喜结连理时,蒋主动担当证婚人并主持婚礼。

贾亦斌一贯反对内战,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反对四大家族的腐败统治,他曾寄望蒋经国能领导青年军有所作为。1948年,蒋到上海搞所谓的经济管制“打老虎”,开始时似决心很大,不久即偃旗息鼓,令贾大感失望。他与蒋激烈争辩,对蒋经国的忠孝观不能苟同,遂痛下决心与之分道扬镳。1949年4月7日,为了策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贾亦斌在中共中央上海局领导下,毅然率部起义。由于贾亦斌是蒋介石父子亲自提拔、破格重用的将领,起义军又是抗日后期,为同日寇作最后决战,以“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相号召,而建立起来的“知识青年远征军”,又称“太子军”,因此他的率部起义就有“从蒋家心窝里反出来”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国内外瞩目和蒋介石政府的震惊,乃以几十倍的兵力“围剿”起义军,并重赏缉拿贾亦斌。

《半生风雨录》真实记录了贾亦斌与蒋经国从好友到决裂的彷徨苦闷,情感冲撞与痛切理智的思考,对蒋介石反共内战政策的厌恶与反击——“觉今是而昨非”的心路历程。贾亦斌自述资料翔实,文风朴素,其中不乏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书中表现了在旧中国,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愫,这可以昭告后人,启迪来者。

贾亦斌在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参加民革地方和中央的领导及祖国统一工作,为两岸沟通,多方交往,数渡重洋,与蒋经国互为传话致意。为反对“台独”竭尽心力,他主编《论台独》一书,在大陆与台湾出版,这在其自述的下半部将有详细记述。

我愿意郑重向读者推荐贾公的《半生风雨录》。是为序。

后记

家父所著《半生风雨录》一书,系1996年1 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首次出版。当时,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先生为之作了序言,潘志军同志担任责任编辑,张守义先生担任装帧设计,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张文惠、王合忠同志对此也十分关心。可以说,这本书是在全国政协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问世的。在出版后的第一时间内,家父就一一登门拜访,亲自将书送给张执一同志的夫人王曦,及李正文、段伯宇、杨拯民、杨斯德、张廷禹等同志,借此表达对老领导、老战友的由衷感谢。因为没有他们的指引和帮助,就不会有家父人生的转变,也就不会有该书的产生。

家父写作《半生风雨录》的本意,在于如实地“回顾自己的生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用以律己和教育子孙”。不料该书问世以后,竟然受到了海内外友好、故旧、亲戚乃至一般读者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好评如潮,这是家父当时所万万没有想到的。在这里,我们根据一些当时的记载,稍微描述一下该书出版后所产生的反响。

《半生风雨录》出版后,平杰三部长就打电话来,称该书“不仅内容好,而且装帧也好,值得一看。”聂真同志对家父说:“你的回忆录,我已看过,写得不错。”孙轶青同志说:“我的老伴被你的书所吸引,边看边向我介绍。我准备等她看完后再看。”程浩同志的夫人说:“这本书真感人,令人不忍释手。写到上海抗战撤退时,一个妇女带着四个孩子和怀一个孩子全被炸死的一幕,这说明日寇的凶残,令人发指。”近代史专家刘大年同志说,收到书后“夜里看到很晚,没有睡觉。嘉兴起义一章,更是紧张万分。”董竹君女士之女阅后几次对家父说:读到动情处“我也禁不住流泪了”;“你多次负伤而幸存,真是英雄,也算命大。”谢筱乃同志认为书中实事求是,“没有一句空话、假话”。王禹时同志则称该书“体现了真善美的写史要求”。秦皇岛民革刘志读同志来信说,该书反映了抗战实况,当地许多民革成员都争相传阅。该书在湖北阳新也受到了家乡人士的欢迎,有一位晚辈表示:读后终身受益,作者的人格和成就“将永远教育我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王征明、李恺寅、张健行、毛翼虎、方庆延、胡岳宣、杨公怀、冯亚东、余仲舒、张道法、赫军、齐康、周正、史式、木铁、蔡日新、张清德、商果、包利民、丁怀超等同志都写来长信,畅谈对《半生风雨录》的读后感。综合他们的意见,认为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一生系念的是国家的安危兴亡和百姓的疾苦,反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坚定信念,其爱国之忱与毕生奋斗的精神,令人钦佩。这种精神为当前时代所迫切需要,对于现在和将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第二,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作者对自己的思想转变和心路历程的叙述,符合实际,真实可信。使读者加深了对作者之所以作出如此历史抉择的理解。第三,该书是一部珍贵的现代史资料。它描写了抗战的真实面貌,反映了国民党爱国将士为抗日作出的重大牺牲;着重叙述了嘉兴起义的过程,这是许多爱国青年用生命与鲜血“谱写的响彻云霄的革命史诗,实属悲壮节烈,可歌可泣!”书中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作了重要的说明,对历史研究很有帮助。第四,书中对有关人物爱憎分明,褒贬得当,评价恰如其分。如对蒋经国这样一个很有特性的人物的评价,既指出了他诸多的局限性,也肯定他爱国廉正的一面,这样的评价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如蒋氏地下有知,也当拱手接受之”。第五,全书文笔简练流畅,场面描写生动,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许多上了年纪的读者,读后又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引起他们对祖国近代历史的浓厚兴趣。第六,该书校对认真、印刷装帧都比较精美,为全书增色不少。正如有的来信所称:“尊著事实真切,语言活泼优美简洁,行文气势磅礴,如倒悬江河一泻千里,初一入览即为巨磁吸引,全部身心不觉为之投入,抑且核对认真,编辑得体,图像优美,装潢贴切,可谓是美不胜收。”总之,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回忆录。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壮丽画卷,是一部值得流传的好书。

还有一些亲友读后,纷纷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感受。长沙艾天秩同志读《半生风雨录》后,“深为其爱国进步、走向革命精神所感动”,遂赋五绝一首:“风雨波澜壮,沧桑话劫尘。长留青史鉴,策励后来人。”宁波毛翼虎先生用两天两夜的时间读完全书,随即赋七绝一首:“半生风雨见真情,为国谋忠事有成。读罢雄文人不寐,一轮皓月照窗明。”上海吴若岩同志读毕,即在书上题诗两句志感:“半生风雨堪回首,人间正道是沧桑。”见之者无不感动。

《半生风雨录》在港台与海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香港李以勖先生称赞其“史料翔实,内容真切,是一部剖析中国近代历史的生动教材。”友人彭乐三夫妇对此书甚为珍视,置于床头,百读不厌。台湾友人喻道之寄信云:“拜读兄之《半生风雨录》,无任钦佩!你这部回忆录,表现你的远见、机智、勇气、果毅与超人一等智慧。”沈诚先生也称该书在台湾得到不少人的肯定,并购买100多本携往台湾,广赠故旧亲友诸人。美国汪忠长教授从洛杉矶打来电话谓:“半夜读之,勾起对当年战场的回忆,不能成眠。”友人南怀瑾先生对《半生风雨录》评价颇高。当书送到香港时,正好有朋友、学生30余人在南宅聚会,南先生即命学生朗诵书中有关家父与之交往的段落,读罢全场欢然,带去的一包书也被大家一抢而空。南先生语人云:“这本书写得好。作者与蒋经国先生很有感情。但发动嘉兴起义,在政治上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不能含糊的。”学者陈定国博士阅后,专门写了《读贾亦斌自传笔记》和《贾亦斌年谱摘要》。南先生亲自将其寄于家父,并在附信中云:“今寄上陈定国博士的阅读笔记一份,以博一灿。可见尊著为学者所注意,特为可喜。”使家父深为感动。

《半生风雨录》出版后,国内各种报刊杂志还多次转载了书中相关内容。1997年1月,《百年潮》杂志首先以《拍案一怒,各走各路——我与蒋经国的决裂》为题,转载了书中第五章的部分内容。接着全国《文史资料选辑》摘登了《我与蒋经国从好友到决裂》一文;《纵横》杂志也摘登了《我率领蒋经国“太子军”嘉兴起义》一文。此外《光明日报》、《团结报》、台湾《海峡评论》也分别摘登了书中有关内容。还有不少新闻记者以采访谈话的方式,发表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如王乐乐发表了《一个爱国者的心路历程——贾亦斌访谈录》,江河撰写了《历经沧桑,壮心未已——访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薛家柱撰写了《太子军枪声——原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起义纪实》,王凡发表了《贾亦斌与蒋家王朝分道扬镳的内幕》,李立撰写了《我与蒋经国——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回忆蒋经国》,程绍昆、黄继阳撰写了《贾亦斌与蒋经国的交往》一文等。正如一位记者同志对家父所说:“您的经历,是很值得记录下来告诉后人的;而历史的那一页,也是国人所不应忘记的。”

综上所述,自《半生风雨录》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各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著者,家父自然有理由为之感到欣慰和自豪。但也应看到,有些评论出自亲朋好友之口,他们可能对家父和该书有所偏爱,不无溢美之词,这是可以理解的。家父始终认为,他是当年抗战和起义的幸存者之一。如果说到荣誉,首先应当归功于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献身的爱国将士,归功于那些在起义中流血牺牲的烈士,希望后人永远记得他们,怀念他们!至于他个人,只是做了自己所应做的事情。他之所以能为国家民族尽一些力,应当感谢人民群众的哺育,感谢许多师友的厚爱与帮助,感谢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他平时一再告诫我们的。此外还应当提到的是,该书出版以后,李恺寅、贾载黎、蒋术、陈过、陈重华、梁儒宗、严如平等先生曾对书中若干史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他们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家父曾一再嘱咐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时间过得多快啊!自《半生风雨录》初版到今天,已经有15年时间了。当年为之撰写序言的杨拯民同志和担任装帧设计的张守义先生已先后驾鹤远行。家父当时85岁,现在也已达百岁高龄,缠绵于病榻之间。中国文史出版社于此时建议再版《半生风雨录》一书,得到我们家属的欣然赞同,正可以此作为家父诞辰100周年的最好纪念。此次再版,本书主要内容未作变动,只是增加了自订年谱的下半生部分,调整了书前部分照片,书后附上了这篇后记,以说明本书初版、再版的经过。文史出版社韩淑芳总编辑、曾小丹编辑、责任编辑胡福星同志,为本书再版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借此机会,对所有关心《半生风雨录》的海内外亲戚好友及其读者,表示最诚挚的谢忱!

记得本书书稿杀青之际,家父曾夜不能寐,浮想联翩。当夜赋七律一首,题为《写<半生风雨录>有感》:

苦风凄雨竟终身,午夜沉思煞费神。

廉正持身常挫折,精忠报国益深沉。

自强独立求诸己,坦荡襟怀不尤人。

若问平生何所获?半生风雨示儿孙。

诗中反映了他的信念、追求、感慨和执著。家父出身贫寒,奋斗一生,爱国若命,廉洁奉公,平时常以“一生正气,两袖清风”而自豪。这部《半生风雨录》所记录的人生历程,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爱国奋斗精神,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去百倍珍惜,努力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最后,我们要借本书再版之机,向我们敬爱的父亲母亲致以深情的感谢!感谢他(她)们对我们含辛茹苦地教育和培养,使我们长大成人,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在此衷心祝福他老人家百岁诞辰!

贾毅、贾维

2011年6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半生风雨录(贾亦斌回忆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卞晋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30251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贾毅//贾维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