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异论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很不幸,沉默的大多数还是我们这里生活的一种常态,真正能站出来对各种邪恶说“不”的人其实还是少有的。所以每当看到朋友这方面的书出版,我都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是建设公民社会用得上的一块一块砖头。椿桦的书就是这样一块砖头。

读者朋友通过认真阅读《异论中国》这本书,其中的许多篇章或许会让大家顿悟:提意见原来有许多方法:提意见原来是个如此精彩的过程。

内容推荐

物欲不相信爱情,情妇们不大可能轻易被那些年龄接近父辈的官员俘获芳心。情妇们之所以愿意被玩弄,原因在于她们准备有一天去玩弄别人。

如果那些受害的中小学生是被“螵宿”的,那么她们岂不是又多了一个身份——妓女?华夏子民都很清楚,卖淫在我们社会尚属非法行当,一旦被查获,焉能站在原告席上指控嫖客乎?

我们的灾难防控“经验”已经够多,而事故所要“教训”的人,更多的却是那些受事故所害的死者、伤者以及失去财产者。虽然他们很无辜,但由于该教训的人没被教训到,所以不能保证更多无辜的人不会受到“教训”。

灾后重建,别忘记把校舍建得更牢固些,如果钱不够,那就把政府大楼转让出去,官员们去租房办公,以实际行动证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并不是一句口号。

慈善可以理解为善良,但千万别把慈善家理解为最具善心的人。譬如,在慈善排行榜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房地产大亨的名字,房地产商的良心,相信这些年我们领教了不少:又譬如,曾因企业利益而殴打维权百姓的企业老板的名宇也写进了这份榜单。

目录

意见让社会更精彩(序)/001

卷一 当官要以口水为镜

 贪官与情妇到底是谁玩谁/002

 查查官员“借”东西后还了什么/004

 警惕周久耕们狱中写书的动机/006

 “骂官有奖”是则公益广告/008

 局长“阅兵”背后隐藏地盘意识/010

 靠清官发威的吏治风暴能刮多久/012

 卸任局长突击调人是权力裸奔/014

 江湖式反腐何以走俏/016

 权力世袭背后的腐败世袭/018

 无背景的29岁市长何必躲避采访/020

 问记者“替谁说话”的官替谁工作/022

 官员自我奖励是种变相贪污/024

 基层官员到娱乐场为谁“工作”/026

 “人民满意”的贪官是怎样炼成的/028

 强奸犯当局长是权钱强奸法的结果/030

 “寻官启事”嘲讽的是官太多/032

 如何解读“书记出国不归”/034

 从官场拳头斗争看权力变化/036

 “不知贪污是重罪”背后的隐喻/038

 官员有没有言论自由/040

 谁脱了“裸体官员”的衣服/042

 美女招待:考验还是引诱/044

 抄袭悔过书背后是抄袭犯罪/046

卷二 民主是法治的“老爸”

 “国家机密”别成了遮羞布/050

 刑讯逼供若管用,要警察干嘛/052

 假拘留证抓人无异于假警察行径/054

 弃官从商程序岂能如此便捷/056

 该进笼子的是书记而非“母老虎”/058

 “买官”与“卖官”应同罪论处/060

 城管拆交警太阳伞别只是孤例/062

 “28秘书”是精简机构留的尾巴/064

 还有多少机关秘密招录干部子女/066

 有一种妨碍采访叫“保护采访”/068

 建财产申报制度无须官员同意/070

 “联名撤销副省长”别成了纸上权力/072

 对制度来一次“开胸验肺”/074

 “天书”预算案是怎样通过的/076

 当心官商赌博搞垮了经济/078

 一个“操”字能否侮辱到法官/080

 被“嫖宿”的幼女能算妓女吗/082

 赴两会非歌颂领导而应“要求”领导/084

 调查“躲猫猫”不是宣传部门职责/086

 该倒下的不是“三峡明珠塔”/088

 二级公路收费者还将抗法到几时/090

 被减的20%出国经费等于几/092

 公务员考核岂能如此“人性化”/094

 招待费如此“敏感”不公开也罢/096

 “娃娃考官”是否更适合当大官/098

 当检察院与法院也成了老赖/100

 周正龙案为何要“择优旁听”/102

 处分虎照责任人中的反比关系/104

 城管为何拆不掉违章别墅/106

 夺命火灾“教训”的是官还是民/108

 “进一步调查”是什么样的调查/110

 民主程序不是电脑程序/113

 莫非还需一部“严禁城管打人法”/116

卷三 意见改变百姓生活

 因为拆得对,所以才“拆错”/120

 2000%暴利药含多少腐败成本/122

 背叛消费者的消协不如关门/124

 该听任志强还是听社科院/126

 征碳税别沦为叫卖“排放权”/128

 防爆料者比防地沟油更重要/130

 合法污染下,谁为铅中毒埋单/132

 高州医院平价奇迹:良心才是经验/134

 靠什么激发纳税人荣誉感/136

 禁止退保的保险政策保险吗/138

 好医生王争艳受热捧令人悲哀/140

 社保局可不是存钱机构/142

 拿什么拯救日益淡薄的人情/144

 外国游客免费还只是外国国情/146

 不推行全民免费医疗者才该被质疑/148

 让人类买不起房算不算“反人类”/150

 央企利润不能总是“天文数字”/152

 厕所是检验民生的重要标准/154

 让“民工不慌”才能根治“民工荒”/156

 污染信息保密,百姓何以保命/158

 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失守/160

 外来人口奋斗的意义不只是纳税/162

 我的公积金由财政等部做主/164

 “看病拉动内需”是中国式怪论/166

 购房人户是权利而非功利/168

 领导被堵,百姓有福/170

 养猪不是国务院的事/172

 谁是应被转移的“低素质人口”/174

 有多少短命建筑是被“杀死”的/176

 全球粮食危机对中国的警示/179

 愿法制保佑鞠躬尽瘁的人民/182

卷四 教育者更需多多求教

 警惕大学变成卖地的商人/186

 从“被就业”到“被有业不就”/188

 高校地位岂能靠官帽维持/190

 “25年免费教育”放大了教育不公/192

 多惨的校园惨剧才能敲响警钟/194

 “人格证书”别逼大学生降低人格/196

 炒作送礼是对教师的蔑视/198

 教育不能只做单项选择题/200

 农民工女儿窗外听课刺痛了谁/202

 “择班费”浇灭了穷人的最后希望/204

 高考加分政策使国家丢分太多/206

 日薪1斤包谷Vs年薪6000万/208

 清华录取蒋方舟当然应被质疑/210

 炒范美忠鱿鱼是必须的程序/212

 门槛重重的学校就别叫公办了吧/214

 让大学“招富济贫”只会引发“劫贫”/216

 教育部抓语文教育抓反了/218

 “免费师范生须从教10年”错在哪/220

 民间版高考方案能否代表民间/222

 为“3275间校舍倒塌”感到庆幸/224

 牛郎是流氓,理应删出课本/227

 封杀《出师表》的正确与不正确/230

卷五 戏说名人凡人及其他

 女记者抱住张艺谋也是履职表现/234

 中国作协太需要郭敬明了/236

 做委员不称职不都是刘翔的错/238

 刘国正是大学“宽进严出”牺牲品/240

 尊重刘翔,也要尊重观众/242

 四肢发达也可以把官当好/244

 足球脓包不挤干净还是脓包/246

 96名女市长也被“娱弄”/248

 7000起薪为公务员热再加温/250

 是“美女经济”还是“勾引经济”/252

 骂“天下第一粽”者都吃饱了饭/254

 名车不是用来撞人的/256

 “高雅美女”高在何处/258

 铁路饭碗不能铁到这种地步/260

 哪些公务员适合扫大街/262

 慈善家不等于“慈善的人”/264

 高档酒楼应当再倒闭一些/266

 多少明星正堕落为“暗星”/268

 张宏民并未吃掉希望工程/273

 有感于王蒙“奥运获奖感言”/276

 中国武术靠什么风靡世界/279

 还原诸葛亮不如销毁《三国演义》/282

 “海选长城”会创造什么奇迹/285

后记/288

试读章节

最近关于官员“借”东西的新闻比较多,继内蒙古女检察长、广州原市容环卫局负责人向企业“借”车的消息先后被曝光之后,武汉也出了一位爱“借”老板东西的官员。据《楚天都市报》12月16日报道,武汉东西湖区区委原副书记李华捌被指控68次收受贿赂近300万元,但在15日的庭审中,李华捌辩称其中有笔60万元款项系借款,打了借条,准备给留学归来的女儿女婿买房。此款由其亲家来还,却一直未还。他说这笔钱不能算受贿。

俗话虽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对于官员来说,就算借了不还,再借也不见得难。当然,官员们也都是讲“规则”的,借了必然会还,但未必是原物奉还。李华捌的落马,让我们可以对其奉还之物有个大致的判断:以权力折价偿还。譬如,为企业老板批点项目,开点方便之门什么的。

不得不佩服有些官员对受贿之道的高深研究。那种一手交钱一手还权的手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增加“科技含量”显得很重要。譬如,曾经有个官员喜好书法,于是写幅“墨宝”以数十万的价钱卖给企业老板“收藏”。此手法堪称受贿的经典。当然,比较而言,向老板“借”东西的做法也毫不逊色。如果做得不太过分,这些手段是不容易被发现、被追究的。我想,李华捌如果不是在所“借”的60万元之外,还明确受贿200多万,他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我们都知道,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女检察长和广州那位市容环卫局的官员“借”了企业的轿车之后,尚未受到明确的责任追究,或许可说明,官员仅仅“借”东西,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借”与“贪”在法律上,是有区别的。从目前来看,官员“借”东西似乎只是违反了纪律。当然,如果他借了坚持不还,那就会上升到法律层面了。譬如,山东省发改委能源交通处原副处长陈晓平,“借”车用了5年仍不归还,就太招摇了,不受到法律制裁是说不过去的。不像有些官员做得“干净”:这个老板的车用一年,归还后再“借”另一个老板的车。车永远都是新的,而且永远都只能算“借”,自己根本不用花钱买车。

李华捌、陈晓平之类贪官落马,某种意义上只能怪他们“技术”利用得不到家。然而,对于太多善于驾驭“技术”的官员,其“借”东西的行为,莫非只能停留于见惯不怪,或最多只动用纪律处分之?其实,这得看纪监部门与反贪部门的态度了。我认为,但凡“借”东西的官员,不可能白“借”人家东西而毫无表示,换句话说,企业老板不可能不图回报地将车子、房子或票子“借”给官员用。所以,除了严肃纪律之外,还得查一查官员“借”了老板东西后,“还”了什么。若仅仅是原物归还,则按纪律处理;若归还的是权力所掌握的事儿,则完全可按法律追究受贿罪。如果不这样做,基本可以相信,官商之间的“有借有还”就会泛滥成一种新的“习俗”。

(原载《现代快报》2009年12月17日)

警惕周久耕们狱中写书的动机

“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因犯受贿罪,日前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10月12日,周久耕的辩护律师向媒体透露,周久耕不打算上诉,目前他正在写一部小说,内容是反映官场的,已经完成了3.5万字。

官当不了,就当作家,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按说,当好一个作家,健全的人格是必备的条件,一个贪污受贿、损害人民利益的落马官员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面临的考验估计很严峻。其实我很愿意相信,“周至尊”的书写完后会很有看头,同时我也相信,我们的不少官员很有写作才能。但是,为何他们在位时却没能充分发挥这一才能,进了监狱就文思泉涌了?

这样的例子不少。譬如,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写出了《中国经济新思考》,成为畅销书;原中央某直属企业海外集团负责人曲德臣在狱中写出《人生核算——一名囚徒的感言》,被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批示用作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反面教材;河南确山县原县长李剑华在狱中也写出3本小说,他因此而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五毒书记”之称的原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成果更丰,他在狱中写出了《(风)类诗新解》、《(雅颂>类诗新解》、《白话兵经——(孙子兵法)注译》、《白话书经——(尚书)注译》4本专著,显示了深厚的古文功底。

显而易见,落马贪官们的这些著作也只能诞生于狱中,在位时他们是很难写出来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平时疏于动笔,一切书面文字基本都由秘书代劳;另一方面,他们的业余时间排得太满,大多都被用在应酬以及牟取私利等事情上去了。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在个人享乐面前,腐败官员的个人才华被丢弃一旁,当然不可能著书立说,不可能用手中的笔为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建言献策。

落马贪官们的著作,大多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对社会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例如邱晓华的《中国经济新思考》,就备受经济学界推崇。如果他在位时就好好利用书中的思想智慧,踏实工作、勤政为民,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官员。同样,曲德臣如果在位时能像《人生核算——一名囚徒的感言》中所写的那样警醒自己,他也不至于沦为阶下囚。

当然,贪官们在狱中著书,除了反省与打发时间之外,应当还有其他目的。譬如,他们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利用辛苦劳动来减刑,写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张二江通过写书,就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减刑两次,共减掉三年半。另外,写书还有机会获得与其他犯人不同的待遇。周久耕就已经透露,目前写作环境较差,暗示看守所特殊照顾。

贪官们在狱中著书立说当然应予以鼓励,但是,也应当警惕这些人的写作动机。如果动辄给他们减刑,或额外照顾,或出狱后给予优待,那么我估计贪官们落马后,都会成为作家或学者,刑罚的威慑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贪官们声称要写书,大可视为与吹拉弹唱的爱好一样,不必刮目相看。P004-007

序言

意见让社会更精彩(序)

范以锦

我曾读过椿桦的畅销评论集《舆论尖刀》,早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又拿到椿桦的新著《异论中国》,于是急不可待地读了下去。这不仅是因为我原本就知其人其文笔,而且因为书名本身就很抢眼——以与众不同的视角论述国内时事,读来应当别有一番味道。果然,书中所阐述的意见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这里不妨先摘录几句:

——如果那些受害的中小学生是被“嫖宿”的,那么她们岂不是又多了一个身份——妓女?咱们华夏子民都很清楚,卖淫在我们社会尚属非法行当,一旦被执法者查获,将受法律追究,还能站在原告席(或证人席)上指控嫖客乎?(《被“嫖宿”的幼女能算妓女吗》)

——“借”与“贪”在法律上,是有区别的。……当然,如果他借了坚持不还,那就会上升到法律层面了。……不像有些官员做得很“干净”:这个老板的车用一年,归还后再“借”另一个老板的车。车永远都是新的,而且永远都只能算“借”。(《查查官员“借”东西后还了什么》)

——这就好比,一个警察在抓小偷的时间里,跑去扶老人过马路,老人肯定满意,但被小偷袭击的市民会很难过。人们大概不会认为那个警察是好警察,而认为其更适合去当敬老院服务员。(《哪些公务员适合扫大街》)

——国企的制度私有化倾向明显,私企的包容性反而要强得多。市场经济虽然讲人才市场化,但你很难看到垄断国企在传媒公开发布招聘广告。(《铁路饭碗不能铁到这种地步》)

——物欲不相信爱情,情妇们不大可能轻易被那些年龄接近父辈的官员俘获芳心。情妇们之所以愿意被玩弄,其原因在于她们准备有一天去玩弄别人。(《贪官与情妇到底是谁玩谁》)

——我们的灾难防控“经验”已经够多,并还在不断累积,而事故所要“教训”的人,更多的却是那些深受事故所害的死者、伤者以及失去财产者。虽然他们很无辜,但由于该教训的人没有被教训到,所以我们不能保证,不会有更多像他们一样无辜的人受到灾难的“教训”。(《夺命火灾“教训”的是官还是民》)

类似的精妙话语,书中不胜枚举,这道出了一个资深时事评论家的内在功力。椿桦在传媒行业工作了十多年,担任过记者、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等职,这些经历为他的时评写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源泉。他长期关注中国民主与社会发展,在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开设过评论专栏。其尖锐、幽默、冷峻的文风曾一度被时评界看成重要的参考文本,有位知名大学的博士生甚至将其时评理念纳入研究。在我看来,时评文笔固然值得称道,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椿桦文中折射出的观念的光芒。

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加速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催生新的行业。那么,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一种专门提意见的行业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共知识分子、新闻工作者等职业群体中,有许多人就是以提意见为己任的。只是,暂时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来概括他们的身份特征。

椿桦在《异论中国》的后记中提出了“意见分子”这样一个概念,我认为很适合用来统称这样一个群体。当然“意见分子”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概念,自从有了网络语言之后,比较随意的、通俗的、易为人们记住的一些新概念也出来了,且不乏丰富的内涵。“意见分子”这个概念就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它是开放、多元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知识分子思想得到更大解放的表现形式。

如果对中国历史稍加思考,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各行各业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最弱,到最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知识分子的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的同时,也被开放的社会所包容与尊重。知识分子往往被认为是良心与责任的化身,他们的思想一旦得到尊重,就会果断地为民请命、为政府建言献策,成为纯粹的“意见分子”。

椿桦算得上是一个老牌的“意见分子”了。早在1998年,他在《南方都市报》工作期间,就已经开设了个人时评专栏,针砭时弊,抨击不正之风,成为当时该报最早一批撰写时事评论的记者之一。经过十多年的专业磨炼和生活观察,椿桦的评论作品以独到的观点、鲜活的表述形式、泼辣的文风为其赢得了业界的推崇、大众的赞誉。但是,鸣不平的舆论,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椿桦也曾令一些人“不高兴”过。这当然不足为怪,社会是多元的,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观念的冲突即便是激烈一些,也属正常。

我一直认为,判断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只是看外企数量,也不单看财富多寡,还要看公民发出的声音是否多元。如果一个社会始终只能听到一两种声音,我想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大概也好不到哪儿去。公民话语权的大小与地区发展水平,是一种辩证关系——言论开放,地区经济也就发达,限制公民言论的地区,则往往都很贫困。不信,你可以甩这个标准去检视一下。例如,可以分析一下国内曾经屡屡上演的所谓“公民诽谤官员”事件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事实上那些称得上“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发生打压自由发言的几率比发达地区要高。

透过这样的检视标准,我们还会惊讶地发现: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也因此而生。例如,越是落后的地区,官员越讳疾忌医,听不得批评的言论。而一个地区越是缺乏言论监督,官员就越不把执政为民、廉洁奉公当回事,该地区自然就越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则与之完全相反,走的是良性循环之路。显然,公民意见是不能压制的,你不允许他们当面提意见或在公共平台上发出声音,他们自然就会在背后议论,议论久了,就难免激化矛盾。反之,如果公民意见被倾听、受尊重,则会成为民主与社会发展的推力。

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就更加理解为何温家宝总理一再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了。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已经不缺乏有批评激情的“意见分子”。那么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我认为,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意见应当如何提出,或者说,怎样提意见,或提什么样的意见,才会脱颖而出并受到重视,让意见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显而易见,提意见,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发牢骚,更不是为批评而批评。特别是在时事评论撰写中,提出的观点应当超越普通大众的认知;叙述手法要最大程度地符合大众阅读;所提的意见,应当有一定的建设性。例如,椿桦的《谁脱了“裸体官员”的衣服》一文,不仅对贪官外逃现象做了细致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颇有见地的预防对策。而后来国家相关部门推出的预防“裸官”的措施,与此文的建设性思路有一定程度的吻合。在《“买官”与“卖官”应同罪论处》一文中,椿桦提出对行贿人也加重惩罚的司法建议,曾被凤凰卫视等多家知名媒体引用或提及,这样就扩大了社会各界的讨论,说不定对将来的修法工作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机密”别成了遮羞布》一文针对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总喜欢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公开信息的现象,不仅提出了批评,而且也提出了解决办法。虽然办法未必会被采纳,但由于文章揭穿了某些官僚主义者的底细,在传媒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想见,政府部门应该不好意思再轻易拿“国家机密”来忽悠民意了。

如前所述,开放社会中,并不意味着僵化的思潮销声匿迹,所以为了避免触犯“官意”,言论写作在提意见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限于篇幅,这个问题在此不再展开。或许,读者朋友通过认真阅读《异论中国》这本书,其中的许多篇章会让大家顿悟:提意见,原来有许多方法;提意见,原来是个如此精彩的过程。

我想,这本书除了对重视中国社会发展的有识之士有参考价值外,也值得运营传媒业的同行们关注。我在椿桦的另一本书中曾说过:“在信息爆炸和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做了,纸媒同质化现象日趋突出。但是,媒体不只是传播信息,它还要传播思想、理念和观点。椿桦对新闻焦点、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和独到的评说为业界所认同、被受众所推崇,从一个侧面表明‘独家视觉’可为媒体注入新鲜空气,推动媒体走出同质化的困境。”但愿,我们更多的传媒能对新闻及社会事件有更多、更精彩的独到评说。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后记

我是一个靠文字吃饭的人,但一向不敢确定自己算不算知识分子。如果现今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提意见的群体的话,那么我当属其中的一个老成员。我姑且把这个群体命名为“意见分子”。

如今这社会,媒体高度发达,提意见、搞监督,不再是媒体人士及精英人士的专利。表达欲望强烈的草根阶层、放下架子的官员,都可以借助各种媒介成为“意见分子”。对于这种多元话语结构的演变过程,我是深有体会的。这从我十几年来因写批评文章而被官员“关照”的次数逐步递减,可以看出来。

话虽这么说,但舆论监督的阻力还是不少的。都知道咱们中国人嘴上很谦虚,习惯于满面笑容地请人“多提意见”,但你真要是提了,笑容变怒容的“化学反应”是不难预见的。我曾经打算将这本新书命名为《意见是块臭豆腐》,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意见这东西,很多人闻起来都觉得臭,只有真正品尝的人,才知道它其实很香。

但嗅觉这东西,也是因人而异,就像臭豆腐、榴莲之类,喜欢闻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我的上一本批评集子《舆论尖刀》,让一部分人闻到了臭,但也有不少人觉得香。武汉一家网络公司员工写邮件向我反映,他们老板要求每位员工必读《舆论尖刀》。另据可靠消息,北京、广州、南京等地部分大学教师在给学生上时事评论课时,拿《舆论尖刀》作为参考书目。甚至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也觉得此书对高考作文有一定参考价值。至于收藏这本书的图书馆,则数不胜数。

这些,无疑是对我的巨大鼓励。感谢喜欢闻我“臭豆腐”的人们!作为回报,我更加精心地烹制了这块新的“臭豆腐”,以飨读者朋友们。

本书内容是自2007年《舆论尖刀》出版以来从公开发表的评论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其中多为2009年与2010年的新作。整个“烹制”过程难免出现疏失,但我会力争本书对得起读者们付出的二十元买书钱。我虽是老牌的“意见分子”,但无疑也乐于接受读者朋友对我提出意见——请对本书提意见,我保证不会跟你变脸!

最后,还有一些需要感谢的。

感谢我的单位信息时报社的支持,感谢钟华强社长对本书的出版过程给予的关心与鼓励。还有一些领导与同事,也对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谢过。

感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的指教与关怀。作为新闻界的前辈,范院长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杜小陆编辑。杜编是本书编辑及出版过程的主导者,他的热情与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目不识丁,当年在教育我时,一度对我少年时代的顽劣表现束手无策,几近绝望。他们看不懂我的书,我的父亲虽勉强识得几个字,但6年前他溘然长逝,去了天国。对于父母来说,我相信看不懂才是他们最大的安慰——毕竟,我没有像他们所担忧的那样,继承他们的“目不识丁”。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并在此怀着感激与泪水对他们说:我永远地爱着你们!

椿桦

2010年7月2日

书评(媒体评论)

眼下时评是个时髦,但真要写得让人喜欢看,不仅要有刺,还要刺到地方。犀利而且好看,才能解气。椿桦的作品,就是这样的。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者朋友通过认真阅读《异论中国》这本书,其中的许多篇章或许会让大家顿悟:提意见原来有许多方法:提意见原来是个如此精彩的过程。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东省记者协会主席)

很不幸,沉默的大多数还是我们这里生活的一种常态,真正能站出来对各种邪恶说“不”的人其实还是少有的。所以每当看到朋友这方面的书出版,我都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是建设公民社会用得上的一块一块砖头。椿桦的书就是这样一块砖头。

——五岳散人(知名网友,专栏作家)

努力发声,守住善良,坚持公理,椿桦一直在这样做,他也因此成了我节目关注的对象。我愿与他同行。

——马志海(南方卫视《马后炮》节日主持人)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旦把公民表达诉求转化为建构理性和尊重常识的媒介话语,人们会有更乐观的理由来展望“和谐社会”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椿桦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个可供参照的样本。

——陈卫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异论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椿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55673
开本 32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09.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3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