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内容
编辑推荐

报人自有报人的特质:敏捷的眼睛,快速的思考,准确的书写。维杭不同于一般报人的是: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日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此消彼长的态势。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一书是他写作风格的延续,更给他惯常的风格平添了一抹诱人的风采。

内容推荐

作家的作品大抵由社会主流话语和个人身份话语汇集而成。这在维杭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他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国土壤,之后多年他浸泅于美国文化拼搏于美国主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的观察和话语总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浮面看来,这横跨两栖的视角似乎没有确定的“立足点”,但当历史走到今天,当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这样的观察与思考才不致封闭。

这是一部对美国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深度观察辨析的书,是一部激情与冷思交相辉映的书,更是一部中美文化相互比较融通的好书。在此书出版之际,我愿以我的祝贺和浅见献于读者、编者、作者。

目录

变革与挑战

 医改的胜利:惠及更多人的胜利

 奥巴马医保改革为何阻难重重?

 亚利桑那州苛法反成移民改革助推器

 推进移民改革:“梦幻”还须“奋斗”

 家庭团聚:体现美国价值的移民改革途径

 危机下的美国教育改革契机

 激情美国:重塑梦想创造奇迹的时代

 奥巴马新政:复兴美国的艰难征程

 跨文化的种族融合

 蜜月终结:奥巴马新政须披荆斩棘

 奥巴马时代的美中关系展望

 奥巴马对华政策团队集结出发

 构建面向青年一代的美中关系

白宫内外情

 白宫是超越个人的

 白宫菜园的昭示

 第一夫人引领时尚潮流

 新第一千金

 奥巴马遭遇麻烦

 奥巴马的“滑铁卢”之役

 让和平愿景推动世界前行

 美国迈过“地狱的十年”

 全球十年巨变格局的美中元素

花旗国传真

 廉价的希望:华人的“乐透”情结

 豪门艳女坐牢记

 突围污染

 沃尔玛不受欢迎

 “香蕉共和国”之讥

 赌场过眼录

 “啤酒会”化解大争执

 薪水彰显国情:清洁工PK飞行员

 另类大学排行榜的启迪

 最后的贵族

 余上尉案的美国烙印

梦想与现实

 在梦与现实之间

 百年排华案阴魂不散

 华裔要求美国道歉第一案

 国会山庄华裔女性第一人

 房地产市场的美国梦

 与CNN面对面

 边缘崛起:少数族裔传媒的发展

 妖魔化的“硅谷华人间谍论”

 FBI备忘录

 “全球态度”下的中国形象

 “国安语言”与“国家利益”

 谨慎的乐观:中国公民美国游

 谁来瓜分美中航线市场?

文化与差异

 笑话人生

 文化偶像摭谈

 彩虹旗下的另类文化

 美国特异文化DNA的消遁

 “枪文化”导演杀戮荒诞剧

 乐善好施的文化与性格

 东西捐献文化的差异

 盖兹隐退 慈善增辉

 另类偶像

 《时代》人物折射年度风云

 美国“居委会”

 胖瘦之间藏玄机

 东西方文化差异警醒录

 回归本真的人文交流

 叩访一个看中国的“窗口”

 留学生“吻瘫”机场事件需集体反思

 边缘崛起:少数族裔传媒的发展

 妖魔化的“硅谷华人间谍论”

 FBI备忘录

 “全球态度”下的中国形象

 “国安语言”与“国家利益”

 谨慎的乐观:中国公民美国游

 谁来瓜分美中航线市场?

移民的情结

 多元化社区的族裔冲突因素

 椰果好吃不好卖

 入籍考试:移民第一课

 关于移民:合法与非法

 我的美国朋友(三题)

 享受加州阳光的代价

 “极端通勤”族

 自助餐现象

 “强迫休假”法

 硅谷民谣

 金融风暴下的硅谷华人现状

 硅谷之后谁能在IT领域称霸?

 向往“礼仪之城”

 寻觅倾心的家园

试读章节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捷运清洁工的薪水都比那些航空公司的许多飞行员高出一大截。事实上,早先“硅谷之都”圣荷西市招聘垃圾清理工,开出的薪酬标准也超过6万美元,这比许多“白领”的收入要优渥得多。也许,由于旧金山湾区的生活指数偏高,这样高于全国同类薪水一倍甚或两倍以上的蓝领薪酬,算是异数;但全美航空业飞行员起薪普遍偏低,还是让人讶异摇头。

其实,湾区捷运的蓝领收入,比之硅谷地区的许多中小学教师薪酬,也还高出一截。近些年,硅谷的教育领域不时爆出教师罢工要求加薪的消息,他们平均4万余美元的年薪实在不敷日常开支,更不必说想要积蓄头款买房了。鉴于教师外流增多现象,圣荷西市当局近年推动的“可负担住房”计划,就规定须划出一部分给教师“分享”。但据悉,大多数教师凭自己这点薪水要分一杯羹都难,负担这样的“可负担”房屋也捉襟见肘。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消防员、警察等职业的薪水普遍高于当地平均薪水标准,且退休后的待遇保障终老受益匪浅,让行外人艳羡不已。譬如旧金山湾区北端一个去年申请破产的小城瓦列霍(VALLEJO),就是因为消防员、警察的薪水开支几乎吞光了财政预算;据称这个不起眼的偏僻小城的消防员、警察收入比旧金山等大都市或富人区的同行都高。也有人辩护说,他们拿生命保一方平安,退休保障优渥些也理所应当了。

再说Colgan航空公司短途飞机失事,也引发了旅客对短途区域性航班安全隐忧的质疑。调查这场空难的原因,发现了驾驶员疲劳、缺乏经验及培训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机组人员薪酬都很低,他们在出事当天一早赶到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机场,驾驶员则从佛罗里达飞来,可能只在空勤人员休息室中小憩,因为他没钱负担住酒店的费用。

自然,“菜鸟”飞行员更需要获得并积累的是经验,他们为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赚到大钱而自甘“挨宰”。他们以当下的低薪经年累月积聚驾驶喷气机的时间,只望逐步升到报酬较高的机长等职位,最终能在大航空公司谋职。

以往驾驶宽体式国际航班的机长每月只需飞行几个航次,一年就能赚下30多万美元。不过正如业内的报告所称:‘‘经济压力扼杀了这只下金蛋的鹅。”经济衰退、业内竞争等等因素,导致如今也算高薪的机长们,收入也难追早年的水准了。目前大型航空公司的起薪为36283美元,约为许多地方航空公司飞行员起薪的两倍。那些接受减薪而从地方航空公司中跳槽到大型航空公司的机长们,对平均最低工资的预期为165278美元。但大公司裁员比新雇员工更多,意味着小公司机长想跳槽也不容易。

国会就此展开调查那些操作30至90人小型飞机的区域性航空公司的安全性。假如低薪飞行员现象的泛滥,换来的是飞行安全的隐患,那真是世人的噩梦!

美国区域性航空公司的飞行业务占了国内航班的一半以上,2007年共有1亿6000万人次搭乘区域性航班。事实上,它们是美国密集的“空中巴士”交通的典型服务代表,其飞行员薪酬偏低、疲劳过度与飞行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

事实上,这类“空中巴士”的飞行员群体,比陆地的大巴士、货车驾驶员的平均4万元左右的起薪,也还显得囊中羞涩。或许说,市场决定一切,陆上、空中都是驾驶员,所在“部落”对雇员的召唤力、付薪水准自成体系,外界也便只有干瞪眼的份。美国号称市场经济,但决定薪酬高低的,往往还有非市场因素,如某些行业强大的工会起作用。以至美国部分蓝领薪水高于一些白领,看似多少是社会分工的时尚展现,实则是工会在那儿坚守地盘;譬如如今渐已沦落的底特律汽车制造业的那些汽车组装工们,他们以往的薪水和福利就不是4~5万年薪的小白领可比肩的。

归根结蒂,倘若报酬的高低,最终会以安全、健康、生命为代价指标,那也不免太离谱,甚至太吓人。P093-094

序言

维杭是一位资深报人,旅美华人作家。上世纪80年代就是中国-某报的副主编,移民美国后在美国华文媒体任职,从编辑、记者直至新闻主管。许是因为类似的写作经历,居美时,每见他的作品都争先抢读;这些年在两岸游走中还是心系他的写作。

所以如此,自出自他的人格魅力——因为读文即读人;但阅读兴趣的根本还是来自作品本身。

报人自有报人的特质:敏捷的眼睛,快速的思考,准确的书写。维杭不同于一般报人的是: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日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此消彼长的态势。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一书是他写作风格的延续,更给他惯常的风格平添了一抹诱人的风采。近十年来,美国连遭“9·11”,恐怖袭击、金融风暴、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损耗与拖延、以及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真的经历并正在经历着“地狱十年”的熬煎。无论美国还是别人,谁不想知道今日美国的样貌?别急,只要你看看本书的目录如“变革与挑战”、“白宫内外情”、“花旗国传真”、“梦想与现实”……即可窥见美国之一斑。它鲜明生动又条分缕析地告诉你,这位高举“变革”大旗登上第44届美国总统宝座的奥巴马尽管仍是激情不减,可他变革的途程却是阻难重重。善于梦想又敢于梦想的美国人将今日视作“重塑梦想创造奇迹的时代”,可要“复兴美国”的确还有一段“艰难历程”。然而奥巴马和他领导的美国人民并未却步,他们敢于并善于承认现实正视现实,“危机难以测量但更难以测量的是其对美国人国家自信的侵蚀”,他们“可以肯定的是,轻歌曼舞的时代,保护狭隘利益的时代以及对艰难决定犹豫不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跌倒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重新开始工作,重塑美国”。这不是空喊,这是必胜的信念,因为“我们赖以走向成功的价值观从未改变——诚实、勤勉、勇敢、公正、宽容、好学、忠贞和爱国”。这些话语中未免没有善于演说的奥巴马的激情鼓动,但对照美国历届有为总统的演说和作为成就,又不能不说处处洋溢着美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格。作者不光在书中写了主流的“大江东去”,为了全面书写今日美国,也是不失美国社会文化的特色,他还细致抒情地写了美国的“小桥流水”,如搬入白宫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已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第一人,她的“优雅时尚、超凡脱俗的魅力,连最挑剔的时尚界人士也心悦诚服”,“她在各种责任之间找到了平衡,她懂得将两个孩子放在首要位置”,将自己定位于做好美国的“第一母亲”,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不使自己卷入白宫的政治事务中,为此,她在白宫南草坪划出一块1100平米英尺的地盘辟作菜园,亲自带领当地一群小学生翻地种菜养蜂,用以倡导自食其力和健康的生活。通过这些书写,我们自可看到美国的今日状态、行动和信心。不肯承认错误和挫折的民族走不出自陷的泥泞,只有头脑清醒激情澎湃的民族才能到达辉煌的彼岸,这就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依归。

作为作家的维杭,他的写作绝不满足于美国社会的平面叙说和描写,而是往往透过它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进行纵向的追寻、横向的比较、哲学的思辨,非要追根溯源直到探寻出历史文化的渊源不可。如写美国与多元族裔社会现象种种,当他写到2009年7月10日加州两院双双通过并由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签字,在华裔加州众议员方文忠提出的“要求州政府对19世纪和20世纪在美华裔移民遭到不平等歧视待遇作出正式道歉”事件时,作者不禁欢呼“壮哉,华裔要求美国道歉第一案正承载起历史的重托与今天的希望!”文章如果到此为止,充其量不过是一篇社会新闻报道,作者自不甘于此,他笔锋一转,愤然又戚然地追溯到188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的“排华法案”的来龙去脉及至60年间的斑斑血泪;当写到“梦想与现实”时,他不光写了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梦想与追求的路径和精神,而且幽幽叹道:“肤色的、口音的、习惯的、职业的、地域的、文化的……歧视不甚枚举”,他们“总能如幽灵般横行霸道,让人有透不过气之感”。就是在这种歧视中,二百多年来,居美少数族裔不知付出多少屈辱和鲜血!而这是与美国《独立宣言》中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立国精神大相径庭的,好在美国精英和美国人民敢于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他们始于1943年废除了那荒谬的“排华法案”,并将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的日子以法律形式定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这已经超出了新闻事件的报道与书写,而是对美国历史、制度、弥漫于每个角落的精神文化的辨析和拷问、叹息与认可。

作家的作品大抵由社会主流话语和个人身份话语汇集而成。这在维杭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他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国土壤,之后多年他浸泅于美国文化拼搏于美国主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的观察和话语总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浮面看来,这横跨两栖的视角似乎没有确定的“立足点”,但当历史走到今天,当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这样的观察与思考才不致封闭。

不致偏狭不致大惊小怪强加于人,也才有了人类的关怀和普世价值。你看,对美国历史的衍革,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优长顽劣,他都不设定任何政治立场,只凭自己的观察、体验、比较、学养分析考订;对美国的精神文化及至习俗礼仪如:《笑话人生》、《文化偶像摭谈》、《彩虹旗下的另类文化》、《“枪文化”导演杀戮荒诞剧》、《东西捐献文化的差异》、《华人的“乐透”情结》、《豪门艳女坐牢记》等,他更是娓娓道来、原汁原味地书于纸上,供读者品尝辨析、鉴赏甄识。

这是一部对美国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深度观察辨析的书,是一部激情与冷思交相辉映的书,更是一部中美文化相互比较融通的好书。在此书出版之际,我愿以我的祝贺和浅见献于读者、编者、作者。

李硕儒

2010年5月

后记

如今,反映美国各种现象的著作早已如汗牛充栋,走马观花式的掠影、印象类文字也让读者产生了视觉疲劳;互联网的问世并日益普及,无时无刻不把全地球村每个角落的动态“裸露”在世人眼前,更遑论美国这个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又爱又恨的新大陆。事实上,国人对美国巨细靡遗的印象和了解,绝对要比美国人对中国一知半解的常识要丰富得多,但这并非等同于中国人评说美国的印象和观念,就绝对较之美国人对中国事务或现象的判断更准确更客观。

曾经听说有中国知识界的人士,以很不屑的口气说美国人都是傻里八几的,原因是照他们今天的变通与世故看来,很多美国人循规蹈矩的守法行为与思考方式实在太笨拙了;而很多美国人在娱乐体育场所表现出来的放松与自我发泄,比之今天中国年轻一代的“前卫”也逊色了。再看一些关心地球村其他角落的美国人,也往往直言看不懂中国人的行为与思考模式。其实,那一切说到底是文化的差异,地球村里每家每户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独自的文化迥异于远邻近亲。了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和情感,才能够互生好感,相安无事,达成和谐世界。

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笔者对美中文化的差异愈来愈感觉到微妙深奥、难下结论,而这也更引发笔者体察、探究这些文化及其差异的兴致与热情。最简单直观的现象就可随手拈来对比:素不相识的美国人在路上对面相遇,都会微笑打招呼;而在号称五千年文化礼仪之邦的中国,非但极少有陌生人互相致意,人与人之间甚或熟人朋友间的疏离感、无法信任感则有增无减。又譬如,美国人通常对不速之客会心存警惕,而中国人几乎连熟人邻居间也互有戒心;美国人直言不讳喜欢或不喜欢谁,中国人则相互之间都看不起、“别苗头”。实际上,类似的文化差异的冲击或者烙印,在地球村遍地都可寻觅到不同的蛛丝马迹,已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世人,谁也未能例外,除非那不是地球村的居民。

美中之间的文化差异,随着交往增多而日益表现出不同的细微末节,需要世人细细咀嚼,而非忽略或者轻率否定。经历了“9·11”恐怖袭击的美国,经历了2008年大选历史性变革的美国,经历了金融风暴乃至“地狱十年”的美国,尽管表面还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还不免挣扎于欲振乏力的状态,但其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核与风貌,却无不涵盖了进取思变的文化精神,堪可玩味。一个变革的美国及其政治生态,是被变化万端的社会所催生的,也被时代急遽变革新人辈出奇迹遍地所震撼,更难免有种种阵痛如影随形;另一方面,这个变革进取激情澎湃的社会,又是被其民族和大地丰富的文化精神创新精神所推进的,因此新旧交集大浪淘沙的态势几乎总是裹挟着整个新大陆,敲击起不进则退的鼓声。这些年在新大陆的移民生活积累和悉心留意、观察世相人情的习惯,每有心得为文便也多了几分自信。从文化的界碑审视新大陆的一切,审视她的三权鼎立的政治、光怪陆离的娱乐圈,扫描她那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族裔共存圈和生生不息的移民族群,正是笔者通过透视美国新闻和亲身体验而聚焦美国社会、政治、风俗等不同层面的着力点。

这些文字写作的本意,并非只是描述事件或现象的梗概,也不止于仅仅记录下自己的观感或经历,而是希望给美国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美中两大民族之间的差异留下点滴佐证与思考。自然,笔者的这些写作还有继续深入和扩大内涵的空间,倘若读者能够透过这些文字对新大陆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有别样的感觉,那便是令人欣慰的鼓励了。

感谢我的家乡最高学府的浙江大学出版社,从徐总编辑到本书的责任编辑都对笔者的初稿予以极其专业和高屋建瓴式的审视与建议,使笔者得以在文化的角度透视原本只具新闻性的美国社会、政治现象,从而发掘文字的力度和内涵,因此,这个写作和稿目筛选本身,也是自己学习并获益匪浅的过程。  期待读者的教正。

我的文友、知名旅美作家李硕儒在回北京繁忙创作之际,还拨冗阅读我的文稿,慨允为序。特此鸣谢!

作者2009年岁末于美国硅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阙维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76869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