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中国航空人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曹竞南、李明成、师元光所著的《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经历,更可以了解到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他是直升机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也是“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从青年时期就树立起“终身办学的志向”,而且真正做到了“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内容推荐

《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简介:王适存(1926.9—2011.6),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著名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家、航空教育家,是中国直升机技术的先驱、直升机专业的奠基者之一和学术带头人。

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称为“王适存涡流理论”。

曹竞南、李明成、师元光所著的《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记述了王适存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理论、实践和航空教育事业上的突出成就,可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先的精神”和“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境界”。

目录

引子/1

第一章 家世/6

 父亲 母亲与兄妹 童年 雅礼中学

第二章 选择航空/19

 浙江大学 兴之所至的大学生活 中国航空公司 从

 助教到讲师 与王韫明结婚 岳父王淦昌 “适者生存”

第三章 奠定基础/53

 赴苏留学 中国直升机教育事业的发端 莫斯科航空

 学院 异国他乡翁婿情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王适

 存涡流理论”学成归国

第四章 迈出坚实的步伐/94

 西北工业大学 新的高度 中断起飞“延安2号”

 南京航空学院 直6 直7 直8 关注风洞设施建设 创

 建南航直升机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敢于担当的系主任

第五章 宗师风范/146

 桃李满天下 我爱王老师 为人师表 王牌教授3+1

 入党 赴美讲学 名播海外

第六章 为了中国的直升机事业/198

 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 中国直升机奖学金基金会

 国际直升机技术基础研讨会 士兵眼中的教授 “谁干

 直升机我都支持” 既是严师又是益友 坚守在科学技术

 的前沿 对国家风能事业的关注 超越航空 后继有人

 高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

第七章 期待中国直升机的春天/25l

 最讲究科学的 飞雪迎春到《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

 “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生命力无限长久”

尾声/275

王适存部分论文(影印)/283

 《升力螺旋桨在桨盘上的诱导速度分布》 《旋翼气动特性及载荷的工程估算法》

 《旋翼诱速的横向分布》 《直升机升力桨的广义涡流理论》

编后语/368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家世

父亲

1926年9月26日,王适存出生于湖南长沙。

他的父辈和祖上的居住地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东临永州、衡阳,南抵广西桂林,西接怀化,北达娄底。境内山环水复,风光秀美,景色宜人。

1891年8月21日,王适存的父亲王策安出生于邵阳。

在王适存的一份自传中写道:

我的父亲在解放以前,一直是在英国教会里面(湖南循道公会)任牧师之职,此外家中又有祖传土地可以收租。所以应是一个宗教职业者兼地主的身份。

——引自王适存档案资料(1952年7月)

1980年,王适存第三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也就父亲的情况做了一个专门的说明:

我父亲叫王铁菴,又名策安,今年已86岁(按:此处有误),湖南邵县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从事宗教工作。解放前长期在湖南长沙、邵阳两地基督教循道公会当牧师。解放后,在汉口中国基督教圣教书局做编辑。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同年9月又因历史反革命罪被逮捕,经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刑八年。

1962年上半年,因病保释在外就医,由我的(异母)长兄王伯明接回湖南老家,以后,我父亲一直住在新邵县小塘公社向东大队迄今。

——引自王适存档案资料(1980年9月1日)

在众多的基督教(新派)宗派中,循道宗属于卫斯理宗(Wesleyans),是遵奉英国18世纪神学家约翰·卫斯理宗教思想的各教会团体的统称。该宗原为英圣公宗的一派,主张认真研读圣经,严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规范,故称为“循道宗”(Methodists)。该宗实行监督制,故又称为“监理宗”。

清咸丰元年(1851年),循道宗传人中国,译称循道公会。在由当时的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纂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和二十五年(1936年)《湖南年鉴》中,有这样的记载:

十、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设长沙西长街,现在负责人为王策安,此会自同治元年,即有人由鄂来湘游行宣道,至光绪二十八年,设堂传教,并陆续开办平江、浏阳、益阳、宝庆等处,设立医院学校,现仅存小学一校、女职一校。

长沙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总堂位于西长街61号,是一幢中西风格相融合的近现代教会建筑。1935年由英国传教士设计修建。整座教堂由礼拜楼、牧师楼、偏房等九栋建筑构成,呈L形布局,总占地面积为2198.3平方米。礼拜楼座北朝南,为三层红砖结构,墙壁上镶嵌有“为主发光(1851一1931)”等数十块碑刻。

抗日战争时期教堂被毁,1946年后逐渐修复,1958年后停止宗教活动,交由协裕有限公司后改为织布厂。

该教堂造型独特,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长沙地区基督教会尤其是循道公会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2年被长沙市定为近现代保护建筑。

在循道公会中,王策安显然是一位举足轻重的领导者。1947年,他在担任邵阳循道公会牧师期间,还兼任了邵阳地方救济院的院长。也就是在这个职务中,他被指控为集体贪污的主犯。这样一件发生在解放前的“贪污案”,处理却是在解放以后的1950年,因为“揭发”是在这一年。

对于这一揭发,王策安没有坐以待罪,而是只身出逃,来到了武汉。在新政权的法律面前,他的这种行为必然使得罪加一等,由于他逃匿,妻子陈彬被羁押一个多月(一说20多天)。随后家庭财产被罚没。

王策安在循道公会的机构中犯有“贪污罪”,是宗教团体活动的宗旨所绝对不能容忍的。蹊跷的是,王策安不仅没有受到来自教会组织的惩罚,反而在循道公会的汉口基督教书会担任了编辑一职。是主的宽宥?是“贪污”一案中他本属冤屈?抑或是教会组织有意对他的掩护性安置?不得而知。

1950年的处罚,使王适存一家遭受了多重打击。首先是邵阳老家的全部房产等充公赔偿。好在当时王适存已经工作,有了经济收入,得以赡养母亲。

王适存也在政治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件事情非常严重,而且我也因为这件事情的缘故,落后一段很长的时间。”(王适存自传)自1950年始,王适存与父亲的关系处于不断“划清界限”的过程之中,在他的多次自传、检讨、总结中,都对父亲的职业、“犯罪”等进行了认识、再认识,批判、再批判。

“文革”结束,执政党实施“拨乱反正”方针,许多历史事实得以澄清,许多偏激观念得以匡正,宗教(包括基督教在内)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保障。

1979年,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以后,胡耀邦担任了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在他的主持领导下,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反冤假错案的行动。

P6-8

序言

2011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是王适存先生从事航空教育事业62周年,也是他的85华诞之年。经《航空人物丛书》的策划组推荐,在中航工业科技委的大力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组织直升机专业师生参加,航空工业出版社从2010年开始组织编写王适存先生的传记——《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初衷是为纪念航空工业辉煌60年的一份献礼,同时也是给王先生85岁生日的一份祝福。

不幸的是,2011年年初,王先生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住进医院,虽经与病魔顽强斗争,暂渡险关并稳定了一段时间,但因并发的肾脏问题叠之相摧,终致病情恶化,于6月7日凌晨2时溘然长逝。

在编写组最初邀我担任该书顾问并为之作序的时候,我欣然接受了。当时的心情是作为王老师的学生和晚辈,我非常愿意能有这个机会,在序言中写下自己多年来对先生的崇敬和敬仰,奉献一份祝他福寿绵长的心愿。但在修改已经写完初稿的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无比沉重。我为我们失去了一位敬爱的前辈而悲恸,为南航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而痛心,更为我国直升机事业失去了一代宗师而感到惋惜!

记得南航校报上曾有适存先生的一篇文章——《南航的“三张”王牌》。他在文章中写到南航三位张姓教授,我国航空科技领域的著名专家——张阿舟、张世英、张幼桢。2006年,在校党委一次扩大会议上,胡海岩校长提到这篇文章时说:“王适存教授本人也是南航的一张‘王牌’!”

“王牌”之谓,与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的“大师”应属同义。

1977年,当我进入西北工业大学的时候,王老师和直升机设计专业已经转到了南航。1987年,我进入南航飞行器系读博士研究生,时任系主任的王老师年逾花甲,但他仍以似乎永无穷尽的精力和热情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从那时起,我得以与他相识。1990年,我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于2003年起兼任南航“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

回忆与王适存老师相识、相处的二十多年,我深深地为他的精神、道德、学识、人品所感动。他不仅有着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理论上创造性的贡献、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学识和实践经验,更有着老一辈优秀知识分子所传承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美德。南航校歌中“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智周万物唯创造,道济天下展经纶。”既是对南航莘莘学子的激励之语,也是王适存教授奉献一生、成就卓著的真实写照。

20世纪50年代末,他与众多的留苏学生一起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聆听了“你们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著名讲话。四年之后,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发表的一篇题为《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的副博士论文奠定了他在世界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理论的学术地位。学成回国后,他在致力于南航直升机专业建设和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继续潜心于旋翼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70年代末,在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技术人员配合下。他撰写了《旋翼在挥舞平面内的气动载荷》系列论文,将旋翼诱导速度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形式,这一方法成为我国旋翼设计中气动载荷快捷计算的基奄手段,在直升机研制中沿用至今。

80年代,他引入旋翼自由涡系概念,并创造性地采用圆弧涡元,使新的旋翼气动分析方法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90年代前后,他转向旋翼桨尖形状——改造旋翼的研究。他和学生们总结多年研究所得,汇集成《直升机旋翼自由尾迹分析和气动特性研究》一项成果,其中对后掠、尖削、下反各种桨尖形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回顾王适存教授在直升机教学科研领域留下的印迹,我们可以看到,他正是一位在科学技术上“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我自己也一直从事航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几十年来,我最深的一个体会是: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始终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而要完成这样的使命,教师是根本。我们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古人也说过“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而在强调教师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教师的根本在于师德,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具有温家宝总理讲的“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先的精神”和“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境界”。

回顾南航建校以来的发展历史,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一批像王适存先生这样具有崇高师德和极高学术造诣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王老师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无私奉献给祖国的直升机科学技术和航空教育事业。从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经历,更可以了解到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他是直升机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也是“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从青年时期就树立起“终身办学的志向”,而且真正做到了“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在怀着敬仰和悲痛的心情追思王适存先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到如何学习他的美德、继承他的事业、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培养世界一流的直升机科学技术人才,迎接中国直升机繁花似锦的春天!

聂宏

2011年10月

后记

在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完成一本书的编写工作后,作者或编写者大都要写一篇编后或后记,其内容无非是记述该书的初衷、缘起、在编写过程中的感受、解悟以及对为该书给予帮助的人们的谢意,等等。在撰写编后语时,多数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欢快、愉悦,或者起码是轻松的。而提笔为这本传记拟写编后的此刻,我们的心中却充满哀恸。谁也不曾料到,从为本书编写搜集资料到完成书稿的修改,8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王适存教授会永远地离我们而去。

回想2010年10月在王老师家中听他谈话,音容笑貌宛如昨日;2011年2月,在从南航返回的书稿初稿上,见到他用红笔写下的批语,看得出阅批时的细心和严谨。我们在认真领会王老师批语内容、对初稿进行仔细修改的同时,心中还在计划着9月份在他老人家85华诞时举行该书首发式,以此作为学生、晚辈和从事航空事业的人对他的生日祝福。但不久就听到王老师因心脏病住进医院,接着又传来病危,由于肾衰竭在做透析、在抢救的消息。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王老师祈福,希望他能平安度过生命中的这一劫。

6月初,北航张晓谷老师谈及对书稿(二稿)的意见时,说到他刚从南京回来,看望过王老师,情况不是很好,希望编写组抓紧工作,让王老师能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张老师的话何尝不是我们的意愿,我们多么希望能再有一次与王老师见面的机会,让我们双手捧着这一本代表着许多直升机人心愿的作品,当面向他献上大家的祝福!然而就在6月7日,编写组成员的手机上,几乎同一时间接到一条短信:王老师昨夜去世!

逝者已矣,思者永殇!

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将对王适存教授的崇敬和哀思倾注于尚未杀青的书稿中;我们唯有加倍努力,使这本传记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记述他的人生经历,展示他的人品、学问、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010年年初,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顾问曹竞南从南京出差回京,与航空工业出版社(现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副社长、《航空人物丛书》总策划王战航等谈到为王适存老师编写传记的事。他讲到在南航见到航空宇航学院的几位领导、老师(其中有他在西工大学习时期的同学高正等人),大家在知道了航空工业出版社在组织力量编写王士倬、徐舜寿、许锡缵、刘鸿志、顾诵芬等我国航空工业老前辈的人物传记一事后,认为王适存教授也应该列入编写计划。曹竞南并将南航航空宇航学院在王适存老师80华诞时编写的一本纪念文集《我的直升机情结》转交《航空人物丛书》的策划编写人员。

《航空人物丛书》是航空工业出版社按照集团党组书记林左鸣“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的指示和传承、弘扬航空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宗旨,在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航空工业档案馆、《中国航空报》、《环球飞行》等单位热心航空人物研究的同志支持下开展的专项编辑出版工作。其宗旨是在弘扬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的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该丛书总策划为王战航,策划、编写人员为师元光、曹竞南、王大伟、黄苏桥、常莉莉。为保证丛书质量,出版社邀请《中国航空报》资深编辑荣为人、《环球飞行》杂志主编吴佩新为特邀编辑。

这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团队。

在编写每一位人物传记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为航空前辈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对事业坚韧不拔的追求所感动,不断受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美德的教育和淬炼。认识在深化,境界在升华,我们愈来愈坚信做这样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经策划组议论,认为王适存老师从事直升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五十余年,是我国直升机事业的先驱和主要奠基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编人俄国经典文献《直升机》卷一中,且为美国AD报告所译载,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迄今仍在国内外直升机界被引用。王老师在国内倡导自行设计轻型直升机“延安2号”、编写我国第一部直升机方面的专著《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为我国直升机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教育、工程技术领军和骨干人才。

大家一致认为王老师完全符合航空人物丛书编写对象的条件,很值得写,也有得写。

经过与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南航航空宇航学院领导协调,迅速成立了传记编写组并邀请聂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高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孙卫航(中航工业科技委副秘书长)和王战航(航空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担任顾问。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了。

2010年10月,编写组曹竞南、师元光、责任编辑黄苏桥一行来到南航,在航空宇航学院李明成书记、高正教授、梅卫胜老师等协助下,开始了对王适存老师的访谈和资料搜集工作。

10月14~16日,曹竞南、师元光、黄苏桥等用三个半天听取了王老师的谈话。王老师谈自己个人历史的内容不多,他着重谈的是在莫斯科留学时,毛主席接见留苏学生的情景;在直升机科研教育领域,自己学生取得的成就;对发展直升机事业的见解、思考还有那些执着地为兴办祖国航空事业不屈不挠地拼搏着的民营企业家

带着从档案中搜集到的资料和王老师谈话录音回京后,编写组抓紧工作,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出传记初稿,并由组长转寄南航的编写组其他成员传阅。

初稿是由执笔者提出的一个详细构想,供大家讨论、确定传记编写的形式、内容以及文字风格,原意并没有想将初稿交王老师,而是打算在编写组对基本架构确认后,经过修改、完善再请王老师审阅。其中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希望在形成的初稿基础上,安排时间与王老师进一步交谈,以期对他的一生有更深入地了解。南航方面参加编写组的老师们非常仔细地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但同时也将还不成熟的初稿交给了王老师和王师母。

2011年1月,经王老师批阅的文稿转到北京,而随着就听到了王老师因病住院的消息。2月11日,高正老师到北京参加会议,向曹竞南、师元光转达了王老师在病榻上对该传记编写的意见,并带来了一幅由王师母书写的条幅,上面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地写着“竹蜻蜒光耀万代,直升机飞遍全球”两行篆书。这两句话曾写在王老师审阅书稿的最后,初看到的时候,我们还不完全理解王老师写这两句话的寓意。高老师说,躺在急救室病床上,王老师的身体非常虚弱,但他急切地要王师母把他的这两句话写下来,王师母写好,他亲自过目认可后,托高老师转交编写组。我们明白了,在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更多地就祖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述说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将一生的体会、感受和愿望凝练成这样两句话。他希望古代发明的竹蜻蜒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世代相传,更希望中国人自主创新的直升机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在国际直升机理论界、工程技术界居于重要位置,中国制造的直升机翱翔全世界。

这是一位将自己毕生精力献身于直升机事业的老人的最后愿望!

高正老师讲,王老师因为多次透析,体能几近衰竭,但他还是一字一句地向编写组转达了他对书稿的修改意见,他最重视的不是对他的评价、宣扬,他希望能更多传达他对祖国直升机事业发展的期望,使更多的人(包括国家、政府高层的决策者)对直升机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为直升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成就!

王适存教授离我们而去了,他留给我们的谈话声像资料和他在初稿上的批语成为我们最为珍贵的纪念,他始终充满激情、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和有着辉煌成就的精彩人生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在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编写的《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入40位科研专家,在王适存的介绍中这样写道:

王适存(1926.9— ),湖南邵阳人,直升机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直升机技术的先驱、直升机专业的奠基者之一和学术带头人。

2011年9月,编写组再次召开会议,对书稿进行了补充、修订。期间,编写组部分成员看望了王师母。

在南航宿舍区王老师的家里,王韫明师母向我们叙说了王老师住院期间的情况,把她自己精心整理的王老师留下的厚厚一摞笔记本拿给我们看,并带我们取出王老师从苏联留学回国时带回的一台手摇计算机。她将伤痛深深掩藏在内心深处,恬静的微笑传递给我们的是对人生的彻悟和坚强。

简朴的客厅布置依旧,在靠近阳台的一角安排了一张小桌,上面安放着王老师的遗像和一束鲜花,花丛中是王老师生前心爱的一个小小的竹蜻蜓。

“写传记不比写小说,……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象力,好赋予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张振玉《苏东坡传·译者序》)

我们的一支拙笔,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难以准确传神地描摹王适存老师的人生和精神,更难以挖掘出王老师思想深处的瑰宝和精华,我们所能做到的也许只是向读者传递在编写过程中感受到的王适存老师那份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对社会和事业的责任心。这份源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崇高道德和精神弥足珍贵,值得每一个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传承发扬!

书评(媒体评论)

王适存,湖南邵阳人,直升机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直升机技术的先驱,直升机专业的奠基者之一和学术带头人。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王适存教授本人也是南航的一张王牌!”

——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 胡海岩

爱国、爱专业、爱岗敬业,这三者在王老师这里自然而完美地融合于一体。

——直升机专家,南航教授 高正

我对王老师的崇敬和景仰,还因为我十分敬佩老师身体力行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学,能够在变幻莫测、变化无穷的环境和形势下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直升机先进技术,全心培育传承直升机技术薪火的接班人。

——直升机专家.中航工业航空装备分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倪先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中国航空人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竞南//李明成//师元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39672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7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3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