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民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通俗读物。作者史红帅收集了大量亲历100年前辛亥革命的西方人的书信、日记、著述、报道及摄影作品,结合汉文史志,以第三者的视角,对西安及全国的革命运动进行了复原和论述。

内容推荐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共计50万字,内含147幅图片。史红帅博士充分利用了以大量英文文献为主的西文史料,结合中文史志资料,着重复原、考订、评析了近代西方人在陕西辛亥革命中的活动、际遇与影响,揭示了域外人士视野中陕西辛亥革命的众多侧面和以往少为人知的诸多人物与事件,在从“第三方”视角重新回顾和审视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第二章西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章革命中在陕外国人的经历;第四章“浴火之夜”:南关瑞挪会“童学”被袭事件;第五章在陕外国侨民的撤离;第六章“千里驰援”:陕西救援远征队营救外侨的行动;第七章东西两线战役;第八章“妙手仁心”:辛亥革命中医务传教士的活动与贡献。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

 第一节 西方人对西安城的总体认识与评价/002

 第二节 西安城墙与人口规模/008

一、城墙规模/008

二、人口规模/010

 1.西安城人口数量/010

 2.本地灾民/012

 3.各省移民/015

 4.多民族聚居/015

 第三节 西安城市分区与街巷景观/016

一、西安城分区/016

二、街巷与屋宇/018

 1.街巷/018

 2.屋宇/019

 第四节 西安城经济地位与商贸状况/020

一、重要的商贸地位/020

 1.西北商贸集散中心/021

 2.亚洲商道节点/022

二、繁荣的商贸状况/023

 1.南、北院门商业区/023

 2.昌盛的银钱业/023

第二章 西安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一节 辛亥前陕西的革命党与哥老会/026

一、革命党与哥老会的联合/026

二、陕西哥老会的特点/030

 1.哥老会的支系与宣传方式/030

 2.哥老会的箴言与含义/031

 第二节 “犊风骤雨”:西安辛亥革命一触即发/032

一、武昌起义后在陕外国人获悉的消息/032

 1.各地革命消息传至西安/032

 2.在西安的外国人并无不安/033

二、“风雨欲来”:革命爆发前起义者的活动/039

三、革命的前兆和准备活动/040

 1.革命党的宣传活动/040

 2.官府“亡羊补牢”的措施激发了革命/042

 第三节 汉城区的战斗/044

一、革命的爆发/044

二、起义的进展/046

 1.“陕西辛亥革命第一枪”:36人攻取军装局/046

 2.向起义民众分发枪支/046

 3.占领官署、藩库和重要地点/048

三、汉城区的混乱状况与抢掠风潮/050

 1.起义后的混乱局面/050

 2.高等学堂和教会医院的情形/052

 第四节 满城攻防战/054

一、“雄风不再”:八旗驻防城中的满蒙官兵及其眷属/054

 1.清初“五千马甲”入驻西安满城/054

 2.八旗军兵的贫困化与战斗力的削弱/056

二、满城攻防战的进程/057

 1.满城攻防战概况/057

 2.围攻满城的激战/060

 3.攻入满城后的巷战/062

 4.八旗军兵的激烈抵抗/063

三、八旗驻防城内的战死者与自杀者/065

 1.八旗驻防军兵及其眷属在战斗中大量被杀/065

 2.革命党和哥老会“清剿”八旗军兵的决策与认识/066

 3.满城八旗军兵及其眷的死亡人数/069

 4.大量八旗军兵眷属自杀/071

 5.满城攻防战中八旗军兵眷属的命运/073

四、“一线生机”:劫后满人的命运/077

 1.汉族、回族对幸存满人的保护和救助/078

 2.教会与传教士收留、救治满人/082

 第五节 革命爆发后的无政府状态与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084

一、革命后的无政府状态/084

 1.革命后出现的无政府状态/084

 2.清朝地方政权的垮台/085

 3.清军东西两线的夹击/087

 4.城乡地区的混乱局势/089

二、秦陇复汉军政府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秩序/091

 1.新政府各机构的设立与调整/091

 2.新政府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秩序/092

 3.革命后哥老会码头的取缔/097

第三章 革命中在陕外国人的经历

 第一节 西安城内外国人的活动和遭遇/100

一、秦陇复汉军政府“保护外人”的原则与措施/100

二、革命爆发时西安城区外国人的经历与遭遇/101

 1.革命前平静的城居生活和出行的英国医生/101

 2.德国籍邮政局长遇袭/102

 3.英华医院遭到围攻/105

 4.日本教习遇袭与瑞挪会传教士被抢/105

 第二节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东关城的遭遇/107

一、传教士逃离东关的缘起/107

二、两组逃难传教士的遭遇/108

三、第三组传教士的遭遇/111

 第三节 中国内地会女传教士在西安南郊引驾迥的经历/115

一、“孤独的坚守”:引驾遛的女传教士/115

二、“惊慌的逃难”:女传教士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逃离/116

三、“忐忑的隐藏”:女传教士命悬一线/117

四、“及时的救助”:女传教士前往西安/118

 第四节 “有惊无险”:英国传教士与日本教习在三原的经历/118

一、英国浸礼会传教士的撤离/118

二、日本教习及其眷属的撤离/120

 第五节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陕北的经历与遭遇/122

一、荣安居一家从陕北逃难返回西安的经历/123

 1.从绥德向南前往延安府/123

 2.在中部县等地的避难活动/123

 3.荣安居一家返回西安/125

二、司慕德一家从延安撤回西安的经历/126

 1.司慕德一家在延安受到保护/128

 2.革命党在延安张贴“保护外人”的布告/129

 3.哥老会占据延安城/131

 4.延安发生的抢掠行动/133

 5.司慕德在延安的特殊地位/134

 6.陕西救援远征队护送司慕德一家返回西安/136

第四章 “浴火之夜”:南关瑞挪会“童学”被袭事件

 第一节 “静水深澜”:辛亥前南关外瑞挪会“童学”的平静生活/142

一、辛亥前瑞挪会传教士在西安的活动与南关“童学”的创办/142

 1.白锦荣夫妇在陕西的传教活动/142

 2.瑞挪会“童学”的创办/143

 3.瑞挪会“童学”的景观与规模/145

二、“祸起萧墙”:“童学”与民众之间的矛盾/145

三、革命当天白锦荣一家的活动/148

1.白牧师从西关福音堂返回南关外的“童学”/148

2.白牧师夫妇的逃难计划与应对措施/150

 第二节 “覆巢之下”:瑞挪会“童学”遇袭的过程/151

一、袭击瑞挪会“童学”的参与者/152

 1.袭击行动的参与者/152

 2.临时起意的袭击/152

二、“童学”遭到围攻与焚烧的过程/153

 1.“生死未卜”:“童学”遇袭之初万先生与白茹丹的逃离/155

 2.“火海求生”:8名师生的逃生之路/155

三、“九死一生”:白锦荣和小女儿的逃生之路/157

 1.“池塘里的一夜”:白锦荣和小女儿死里逃生/157

 2.白锦荣父女逃往西关/161

四、“童学”师生遇难的情形/163

 1.童学附近的遇难者/163

 2.西安城南远郊的两名遇难者/165

 第三节 瑞挪会传教士与陕西陆军小学堂/167

一、传教士在陆军小学堂中得到保护/167

二、陕西基督徒对白锦荣等人的慰问/168

三、传教士在陆军小学堂中的日子/169

四、为“童学”死难者举行葬礼/172

 第四节 西方人对“童学”遇袭事件的反应/177

一、遇袭事件逐渐为西方世界所知/177

二、受害者亲属的反应/182

 1.美国人对“童学”男教师万先生被杀的反应/182

 2.其他遇害学生亲人的反应/184

 第五节 “童学”被袭事件的解决/185

一、处决暴徒/185

二、缴付赔款/185

 第六节 白锦荣父女撤离西安与“童学”遇袭事件的后续争论/188

一、陕西外交司人员对“童学”遇袭事件的调查报告/188

二、白锦荣等人在汉口和上海的活动/191

 1.白锦荣向美国驻汉口总领事提交的报告/191

 2.白锦荣父女在上海受到慰问和关注/191

三、温宗尧与白锦荣对“童学”遇袭事件的不同认识/192

四、中国亲历者的说法与官方的结论/194

 1.“童学”袭击者的说法/194

 2.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慰问信/198

五、白锦荣返回瑞典、美国后的活动与欧美人士的反应/199

 1.白锦荣返回瑞典与西方人的态度/199

 2.白锦荣前往美国之后的活动及其影响/200

第五章 在陕外国侨民的撤离

 第一节 侨民前往西安等待撤离/204

一、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撤侨行动/204

二、外侨被集中至西安/206

三、相关交涉/210

四、撤离日期/211

 第二节 撤离前的准备活动/212

一、经费借贷/212

二、查取信件/212

三、交接工作/213

 第三节 前往沿海的行程/213

一、从西安启程/213

二、撤离行程/214

三、陕西派遣的护卫队/220

四、交替护送中暗藏杀机/223

五、抵达汉口/226

第六章 “千里驰援”:陕西救援远征队营救外侨的行动

 第一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的组建背景/228

一、革命后西方人在陕西的处境/228

二、祈仰德营救侨民计划的提出与落实/229

 1.西安外侨的消息传到北京等地/229

 2.祈仰德与朱尔典商议营救计划/230

 3.陕西救援远征队的组建目标与原则/231

 4.祈仰德从北京前往太原落实营救计划/231

 5.“穿越火线”:祈仰德与苏柯仁在娘子关的会面/233

 6.“废墟一片”:祈仰德抵达革命后的太原城/236

 7.选择太原作为救援队的出发地/237

 第二节 “以一抵十”:陕西救援远征队的组建及其成员/238

一、“苏柯仁轻骑兵队”:救援队员的招募、身份与分工/238

二、救援队的护照与经费/242

 第三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从太原奔赴西安的行程/242

一、“生死一线”:救援队从太原出发前往延安府/242

 1.救援路线的选择/242

 2.救援队从太原启程/243

二、救援队在太原以西的行程/247

 1.从太原向西抵达汾州府/247

 2.从汾州府向西行进/248

 3.乘船渡过黄河/249

三、救援队在绥德的行程与活动/250

 1.绥德州的局势/250

 2.哥老会的攻击/254

 3.绥德的英国人/255

 4.救援队抵达绥德/257

 5.救援队与传教士撤离绥德/262

 6.撤离的艰险行程/262

 7.骡轿的构造、使用方法与缺陷/264

四、从绥德前往延安/266

 1.救援队抵达延安/266

 2.“忙里偷闲”:救援路上度过圣诞节“平安夜”/268

五、“危机四伏”:延安以南的行程/270

 第四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在西安的撤离抉择/273

一、西安的局势与新政府的特点/273

二、“去留之间”:西安外侨的抉择/274

 1.撤离还是留守?谁撤谁留?/274

 2.留守的浸礼会五人小组/275

 3.外侨从西安撤离/277

 第五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从西安撤离的行程/280

一、从西安前往潼关/280

 1.陕西救援远征队护送外侨队伍离开西安/280

 2.撤离队伍行进中遇到的问题/281

 3.在潼关商讨撤离路线/281

二、撤离队伍经过豫陕交战区/282

 1.进入豫西:沿着陕西革命军的进军路线行进/282

 2.艰难的食宿:撤离队伍在庙沟和渑池的经历/283

 3.在庙沟躲避溃退的军队/287

 4.协调两军停战/289

 5.穿越交火战区/292

 6.在两军之间传递信息/293

 第六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护送侨民撤回北京/294

一、救援队护送侨民抵达洛阳/294

二、救援队与外侨返抵北京/295

 第七节 “声名远播”:欧美媒体对陕西救援远征队的评价/300

第七章 东西两线战役

 第一节 东线的战役/304

一、陕西革命军士兵/304

二、钱鼎在渭南遇害/305

三、潼关争夺战/307

四、清军抢掠潼关/310

五、革命军的挫败与停战/311

六、东线的野战医院与医务传教士/313

 1.罗德存率医疗队前往潼关/313

 2.在潼关诊治伤兵/314

 3.医疗队从潼关撤退/315

 4.缺医少药的诊治活动/316

 5.罗德存返回西安/317

 第二节 西线的战役/317

一、张云山在西线的领导/317

 1.陕西省最引人注目的人物/317

 2.革命后的张云山/318

二、西线的革命军/319

三、穆斯林为主的甘军/320

四、西线的战事/323

五、最危急的时刻/326

六、毅军进入关中/326

 1.调转枪口的毅军/326

 2.被驱逐的毅军/327

七、西线议和中的邵涤源/328

第八章 “妙手仁心”:辛亥革命中医务传教士的活动与贡献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医务传教士赴陕工作概况/332

一、英国浸礼会在陕医务传教工作的开展/332

 1.英华医院的创立/332

 2.医务传教士姜感思的赴陕行程/332

 3.姜感思抵达西安开始医务工作/333

 4.英国浸礼会在陕第一位传教士去世/335

 5.荣安居、贾尔德大夫抵达西安/337

 6.医院救治的区域范围、诊治病症与人数/337

 7.英华医院的中国助手与其他人员/338

 8.英华医院收治的各类病人/339

 9.医务传教士在陕北地区的工作/339

 10.医务传教士对陕西社会的认识/340

二、医务传教士的行医诊病与社会交往活动/343

 1.医务传教士为教会学校男女学生诊病/343

 2.医务传教士为陕甘外侨诊病/344

 3.医务传教士与陕西高等学堂师生的交往/346

 4.医务传教士与西安穆斯林的关系/346

 5.英国浸礼会的阶段性传教成果/347

 第二节 “医务三杰”:姜感思、罗德存、荣安居的早年经历与在陕活动/347

一、姜感思/348

 1.姜感思的人生轨迹/348

 2.姜感思在辛亥革命后重返西安/349

二、罗德存/350

 1.罗德存的早年经历/350

 2.罗德存受派前往陕西的行程/352

 3.罗德存抵达西安后的学习生活与汉语考试成绩/353

 4.罗德存的第一次门诊与辛亥革命前的医疗活动/354

 5.罗德存前往延安府巡诊/357

 6.罗德存在延安的医务传教工作/358

 7.罗德存与延安人士的交往/360

 8.罗德存离开延安/361

三、荣安居/36l

 1.从业余医务工作者到训练有素的医务传教士/361

 2.荣安居奔赴中国的航程/362

 3.荣安居从上海前往西安的行程/363

 4.荣安居夫妇的新婚之旅/365

 5.荣安居夫妇重返西安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366

 6.荣安居夫妇前往东部参加汉语考试/368

 7.荣安居从西安搬往三原/368

 8.荣安居一家前往绥德的行程/369

 9.荣安居在绥德和延安的医疗活动/370

 第三节 西安城内浸礼会医院的救治活动/371

一、革命爆发时西安城内的浸礼会医护人员/372

二、罗德存从东关越墙入城/372

三、医务传教士救助伤员/373

四、英华医院各分院的陆续开设/379

五、中国医学生的加入和离开/381

 第四节 医务传教士在东西两线战地医院的救治活动/382

一、东线战地医院/382

 1.东线医疗活动/382

 2.东线伤员的运输/383

二、西线战地医院/384

 1.荣安居前往西线组建战地医院/384

 2.革命军中的炸弹队及其伤员/387

 3.西线伤员的运输/388

 第五节 医务传教士与陕西红十字会、秦军恤伤院的创立/388

一、医务传教士与陕西红十字会/388

二、秦军恤伤院的创立及其功能/390

 第六节 “长眠此土”:医务传教士在西安的相继病逝及其影响/392

一、罗德存在革命后的医疗活动、离世及其影响/392

 1.医务传教士受到陕西官民的赞誉/392

 2.罗德存赶赴庐山等地的行程/393

 3.罗德存重返西安后的医疗工作/395

 4.罗德存的离世/397

 5.罗德存的葬礼/398

 6.中外人士对罗德存的评价/400

二、姜感恩在革命后的医疗活动、离世及其影响/404

 1.姜感思感染伤寒后离世/404

 2.中外人士对姜感思的评价/404

 3.贝金希尔小姐的辞世与贾尔德大夫感染伤寒/409

三、荣安居在革命后的医疗活动、离世及其影响/410

 1.荣安居阑尾炎手术后返回英国休假/410

 2.姜感思一罗德存纪念医院的落成与荣安居的医疗活动/412

 3.中国医生的成长/413

 4.陕西内战期间及其之后荣安居的医疗活动/414

 5.荣安居前往庐山休假/417

 6.荣安居在三原医院的工作/419

主要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420

二、中文文献/422

后记/424

试读章节

2.在潼关诊治伤兵

罗德存不仅要在潼关城内的野战医院内救助送来的伤员,而且还要外出为伤兵诊治。一天午夜时分,罗德存被陕西红十字会的医生叫醒,去救助一名头上受伤的士兵。他头上的伤口渗血不止,而红十字会的医生无能为力。陪同罗德存外出的红十字会6名工作人员都携带大刀,以防不测。经过检查,罗德存发现这名伤兵的伤口上就简单地涂抹着一些脏东西,所以难以止血。他小心翼翼地去掉了那些捂在伤口上的脏物,把伤口清洁干净,没有费太多事就止血成功。这名伤员的伤口并不严重,很容易愈合,但由于血管受伤,因而对红十字会的医生来说就非常棘手。

在罗德存诊治的伤兵中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背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地方、一条胳膊、脖子和脸部都严重烧伤,而烧伤发生在3周之前。在烧伤后,有人当即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在烧伤处喷洒干土,而烧伤的表皮已经部分干燥,结成了块,部分还在流脓。这名烧伤士兵躺着的地方全洒上了干土和泥巴,作为处理伤口的一种措施。由于早期处置不当,要想清理干净疮口非常艰难,不过,罗德存还是尽已所能使烧伤士兵的伤口达到了适度清洁的程度。

除了在战场上作战造成的伤情外,有些士兵是因为开小差被抓获而遭到毒打受的伤。罗德存来到潼关的初期,就接待了两例这样的伤兵,而其中一个是他数月之前在一个乞丐堆里见过的。被毒打的伤兵每一例的症状都相同,造成的结果就是双腿上有大片的溃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愈合。

随着陕军向东进发,交战区转移到了豫西一带,因而罗德存的医疗队与陕西红十字会要前往交战区将伤员接回潼关野战医院救治。在罗德存抵达潼关之前,有些伤兵是在两三周之前受的伤,却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救治。罗德存及其医疗队抵达后,这种情况就有所缓解。

罗德存于11月30日在潼关的战地日记中写道,“我们现在收治了来自正在交战的东线战场的4名伤员,不过,只有一名士兵伤势严重。据悉,陕军与清军的两名将军达成了停火协定,不会再有战斗发生。双方军队都驻留在各自省境内。也许明天我们就能获悉真实的情况,因为我听说陕西都督已经回撤到了20里之外”。

3.医疗队从潼关撤退

由于陕军与清军达成了停火协定,战事暂时停止。12月2日,陕西都督与抗击河南清军的陕军士兵回撤驻守在华州城。当天下午,罗德存收到邵涤源发自西安的信件,建议罗德存在和平将至的情况下可以返回西安,稍作休整。3日上午11点,罗德存与最初陪同前往潼关的董先生启程返回西安,留下了2名医务助手照看伤员。5日(星期二)上午11点抵达西安。虽然西安城居民此时仍然为西线甘肃军队的步步紧逼感到担心,但城内局势尚属平静。

罗德存在西安城逗留了3天时间,8日(星期五)早上就重新启程前往潼关的野战医院。这次由一名姓孙(sun)的助手陪同。抵达潼关后,罗德存发现前一天双方还在打仗,而陕军被迫撤退到了潼关东侧100里范围内。很快,城内的陕军将领和不少士兵从西城门撤出了潼关。消息传开后,士兵、居民也纷纷逃离。

这一次,河南清军在距离城墙3里以内非常近的地方开火。夜间枪炮声减弱,陕军退入潼关城内。城内的陕军将领希望罗德存及其医疗队与他们一起乘着夜色撤退。而罗德存坚持要与伤兵们待在一起,这一决定让医疗队队员和仆役感到了焦虑和惊恐。罗德存坚持留守的理由是,只要是伤兵,医疗队都会救治,哪怕是河南府的清军,因而即使他们占领了潼关,医疗队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对于这种典型西方人的想法,医疗队的其他中方助手和仆役们都加以反对,他们坚称,河南清军一旦攻入潼关,会将医疗队视为敌军的一部分,而且也不会尊重红十字会会旗,因而会攻击医疗队。同时,一些伤兵也执意尽快撤离,能走的都被其他士兵搀扶离开了,而不能走路的也希望医疗队能将他们迅速带走 姓孙的助手赶来了一辆马车,罗德存于是决定,倘若夜里再次爆发战斗,就和医疗队撤离潼关的野战医院。

大概在晚上11点,城墙外面再度响起了枪声。罗德存派人去衙门看看革命军将领是否还在那里,但作为陕军指挥部的衙门里已经空无一人。于是罗德存和医疗队带上了所有能带走的物资,开始撤离潼关,而此时的潼关,除了城墙上还有少量士兵外,基本上成了空城一座。

P314-315

序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西安等地相继爆发,最终取得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创立中华民国的伟大成就。

迄今100年倏忽而逝,在过去的百年间,众多学者撰写、发表、出版了大量论著,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其中包括对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参加者、各地革命的具体过程、革命的性质、目的、影响和成果的认识与评价等,既有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察,可谓成果丰硕。不过,倘若说到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绝大多数相关论著在资料的采择上忽略了西文史料的搜集和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论述的全面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从清代后期开始,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态势愈演愈烈,随着大量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沿海、沿江等地开埠港口、设立租界,西人在华传教、游历、考察、通商等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大量外国人(如传教士、探险家、学者、记者、医生、教师、商人、军人等)在我国各地往来、驻留乃至定居,从繁华的东部沿海开埠城市到僻远的西部内陆乡村,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因而,至1911年辛亥革命在各地爆发之际,大量外国人被动甚或主动地成为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的亲历者、见证者以至于参与者。其中有一大批外国人对于各地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书信、日记、著述、摄影、绘图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详细记述,不仅能够印证传统文献的种种记述,而且可以补充中文史料记述的不足。

在辛亥革命当中,作为亲历者的外国人更多的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和姿态来记述所闻所见所感,对“革命”一方的起义力量(如同盟会、哥老会等)和“被革命”一方的清朝统治阶层之间的斗争、冲突进行的审视就具有“革命”方和“被革命”方两者均不具备的角度,这也就使得亲历革命的外国人留下的大量著述成为当今研究辛亥革命弥足珍贵的史料。虽然这些西文史料中不可避免地包含夸大、不实乃至谬误的内容,但由于亲历者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受过近代西方各类新式教育,以及部分撰述者入华时间长达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对于辛亥革命前后各地城乡社会现象、问题的关注颇为深刻,因而大量西文史料的内容往往也都是从“中立”视角出发记述的,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然而,以往的多数研究注重采用“革命”一方的起义者们留下的资料,如回忆录、口述史等,对于“被革命”一方的清王朝各阶层(包括满蒙族官员、旗兵及其眷属)撰述的资料就较少利用,对于革命期间外国人留下的文献就更少采择和使用了。

就历史研究而言,只有在对于同一事件、人物等的各类资料尽可能搜罗齐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恢复最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史实,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进行更为客观的论述,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探讨和研究辛亥革命也概莫能外。为此,就需要在对“革命”一方留下的各类资料、口述史、回’}乙录等研究的基础上,既参考“被革命”一方的种种说法和记述,也吸纳“第三方”即外国人撰述的西文文献,把“当事双方”和“第三方”观察者对辛亥革命的经历、记忆、感受进行对照、拼接、分析,就能更为全面地复原全国或一地辛亥革命进程的真貌,获得更接近史实的认识,提供更多的启发。这一过程,就如同法官判案一样,单纯依靠某一方的说法,难以了解事件真实的情况和细节,也就无法采信;而在当事双方的“陈词”都无法推翻对方说法的时候,就需要有“第三方”证言,辛亥革命的外国“亲历者”撰述的西文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视为“第三方”证言。即便其中有一些疏漏,但外国人在辛亥革命中整体上保持的“中立”立场和亲历的“现场感”决定了他们在大量细节上记述的真实性。

由于辛亥革命过程中在华西方人数量庞大,所留著述无以计数,从全国地域范围内论述西方人视野中的辛亥革命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而选择典型地区和城市进行此类探讨,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本书正是在前述认识的基础上,基于大量西文史料,结合中文史志,借助于西方人的视角,对陕西辛亥革命,尤其是发生在省会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革命运动进行了复原和论述,力图把陕西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外国人的经历、记忆与感受展现出来,由此加深对陕西乃至全国辛亥革命的理解、认识与评价。

在以往的普遍认识和印象当中,近代的陕西、西安地处僻远的西北内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与域外联系方面更是不值一提。实际上,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陕西和汉唐故都、西北重镇所在地的西安,在近代有大量的欧美、东亚各国人士往来、驻留乃至长久居住。

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就有众多外国传教士、教习、医生、商人等驻留在西安与陕西各地,他们中既有在革命过程中遭遇不幸的受伤者、遇难者,也有为革命事业救死扶伤、出生入死的医生,还有为促进停火、达成和平而“居中”传递信息的传教士。虽然近代在西安和陕西各地从事多种活动的外国人,其中不乏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受益者,但从另一方面而言,部分传教士、传教医师、教师(教习)、工程师等人,其活动在陕西的慈善、赈济、诊疗、文教、工程建设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西安乃至陕西城乡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力量之一。他们留下的大量著述和相关文献,包括日记、书信、传记、报道、调查报告等,都为现今从不同视角审视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宝贵资料,尤其是当时拍摄的大量照片,直观、真切地反映了西安以至陕西辛亥革命的种种景象,较之于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

本书即是基于前述外国人撰著的各类文献、图片和舆图,结合中文史志、档案、回忆录、口述史等资料,对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陕西辛亥革命的进程、革命期间及其之后外国人在陕西等地的经历、遭遇与撤离、西安南关瑞挪会“童学”遇袭事件(即中文史志所称的“南关教案”,西文文献称之为“西安府杀戮”)、“陕西救援远征队”千里赴陕营救外侨行动、医务传教士在陕西东线、西线战役和西安城中的救死扶伤活动等进行了复原和论述。虽然本书的内容以陕西辛亥革命为主,但诸多事件牵涉的地域范围极其广阔,近者包括武汉、南京、上海、北京,远者涉及英国、美国、瑞典、日本等,且与当时国内外的众多知名人物有关,既有多国驻华公使,也有民国政府高官。因而,陕西革命虽然只是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具备地域性、独特性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是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缩影。

为了更为真实、客观地再现陕西辛亥革命中外国人的经历、遭遇、所见所闻所感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与面貌,本书在叙事时注重采用、节引大量原始文献,在理清人物和事件纷繁头绪的基础上,将同一人物、同一事件有关各方的不同说法呈现给读者,以便大家能在辨读、对勘迥然相异的说法的过程中作出客观判断。同时,这一撰述方式也有助于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原始史料信息,尤其是西文文献,以期推进陕西乃至全国辛亥革命的研究深度与广度。

由于结合西文史料和中文文献对陕西辛亥革命进行复原和探讨,在笔者而言,还只是处于粗浅的尝试阶段;加之陕西辛亥革命可资论述的内容极其丰富,各类文献数量庞大,笔者也仅仅只是对其中有限的一部分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利用,因而,在撰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谬之处,尚祈读者诸君在阅读之余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期我们在洞察、理解和评价辛亥革命时获得更多、更新的共识。

史红帅

2011年7月31日

后记

近年来,我在从事西安城市史、历史地理研究基础上,开始探讨近代西北内陆地区中西交流史的若干专题内容,本书即是基于这一阶段的资料积累和实证研究撰述完成的。

如果说探讨西安城市史、历史地理更多地是以传统中文史志、档案、碑刻、舆图等文献为主,辅以西文史料便可以支撑的话,那么在研究近代西北内陆地区中西交流史,尤其是这一区域中心城市西安的中西交流史时,就需要以西文史料,尤其是以英文文献为基础和依托,辅以中文史料。其原因就在于,传统中文史志、档案、文集、碑刻等各类文献中有关近代外国人在西北内陆地区活动的内容记载极少,远不及深入西北内陆的大量外国人撰述的各类史料对自身活动的记述详细而丰富。

辛亥革命是近代西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转折点,也是西安中西交流史中颇为引人瞩目的大事件之一。在近代外国人撰述的众多史料中,对西安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在全陕引发的起义记述深入而具体,留存了大量细节化的描述;尤为可贵的是,在这些史料中,包括大量鲜活、直观的第一手图像资料,为深入探讨近代西安城市史、中西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虽然我很早之前就已经了解到相关西文史料的信息,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在长期进行西安城市史、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并未能很好地搜集、利用这类文献,直至2006年9月我前往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时起,才得以利用美国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和大量的数据库资源进行了广泛搜集,在整整一年的时间内积累、整理了大量此前稀见的西文史料。在回国之后,我相继得到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柯慕贤(James Cook)博士、乔治敦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穆盛博(Micah S.Muscolino)博士、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系博士生戴杰明(Jererny Tai)、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坛风(Devin Fitzerald)、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王蕾博士、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村松弘一准教授等在资料方面提供的宝贵帮助,又陆续获取了不少有用的文献,为利用西文史料来探讨陕西辛亥革命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撰述本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以往相关论著“以论代史”的倾向,也为了更加客观地呈现陕西辛亥革命的真实面貌,展现“当事”各方的不同认识与说法,笔者在陈述基本史实的同时,引用了大量中西文献中的原始内容,以便于读者能够在对勘不同说法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判断,形成自己的认识,而非单纯接受撰述者的观点。

笔者此前在撰著、翻译、出版《西北重镇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穿越神秘的陕西》(三秦出版社,2009年)、《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等书的过程中,已经深知成稿之难,在本书撰述当中,这种体会就更为深刻。

首先,在利用大量西文史料进行复原、论述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来源的文献记述时有差异,不同史料当中往往多种说法并见,就需要进行综合考订。这与中文史料的对勘考订性质相近,但不只是需要牢靠的英文文献理解、分析的功底,也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这种犹如在史料当中“披沙拣金”的考订,有可能收获丰硕,也有可能一无所获,但共同点是都要经历一番令人身心俱疲的比照、判定过程。

其次,由于本书的撰述利用了英、美、日本等国亲历者的书信、日记、传记等史料,笔者在阅读、排比、分析这类文献时,对陕西辛亥革命的了解较以往通过中文文献获得的信息就更为微观、具体,对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潮之下单个人物和群体的活动与命运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正因为如此,笔者在撰述当中就好像时刻能听到那些亲历者的讲述、倾诉、呐喊、哭泣和欢笑,心情不能不与之同起共落,这在以前的撰著当中是少有的体验。  在逐步克服撰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提交成稿之际,笔者并未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结合中西文史料对西安、陕西辛亥革命进行探讨和研究才刚刚开始,本书也只是一次粗浅的尝试,在不少问题上仍存疑待考,因而今后将继续就此论题展开探讨,以期推进陕西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感谢前述各位学者在文献资料方面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感谢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将本书作为陕西出版集团重大精品项目资助出版;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三秦出版社总编辑赵建黎先生和编辑贾云先生前后多次就本书框架、内容等同笔者进行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尤其是贾云先生为本书申报出版资助项目数次往返奔波,在后期编排过程中又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在此特致谢忱;感谢西安市收藏协会名誉会长王治权先生为本书题签,也感谢协会秘书长咸建军先生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在集中精力撰述本书长达多半年的时间里,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张,加之还有教学、科研任务,因而极少有闲暇顾及家务,每想及此,心中颇多愧疚。在此,也要感谢家人给我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本书涉及到大量中西文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解读,牵涉到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物,而笔者学识所限,又囿于时间紧迫,撰述时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乃至错谬的地方,诚请读者多加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辛亥革命的探讨与研究。

史红帅

2011年8月20日于古都西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民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红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800488
开本 16开
页数 4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09
丛书名
印张 28.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60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