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冬至/黄土地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冬至/黄土地之歌》编著者灵山。

作者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内容推荐

《冬至/黄土地之歌》编著者灵山。

《冬至/黄土地之歌》内容提要:本书以麦雨荷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侧面反映了下乡插队经历对其人生命运的影响,以及当时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各色人等的荒诞行为,迷惘思想,难测命运等。文字质朴无华,但情节跌宕,情感真挚感人。

试读章节

大队长是个矬子,腰板挺得特直,梗着脖子说话,很严肃。会很快就开完了。

男生懒,炕没烧就那么湿着睡了。大冬天的,虽然有“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一说,可也架不住腊月里整天睡湿凉炕。没几日,他们的褥子都湿得恨不得能拧出水来,赶快拿到院子里去晒。一边晒,一边骂骂咧咧去质问大队:国家给每个知青那270块钱安家费都哪儿去了,三十几个人一共八千多块钱呐,盖十五间房子绰绰有余,还够打木板床的,就不用睡这湿凉炕了。大队革委会主任一听钱的问题,避而不见,打发会计对付这帮北京学生,自个儿溜了。会计让这帮学生给问得理屈词穷,就说:“你们得听大队的安排,叫你们干啥就得干啥,不了着(要不然)过年大队不给你们炸麻花吃!”气得那几个男生骂:“谁稀罕你们的破麻花!”

大队这下可发了。

知青们气得坐在炕上一个个发呆。麦雨荷拿起小提琴,拉起了萨拉萨蒂的《吉卜赛之歌》。她的演奏水平根本拉不了《吉h赛之歌》这么高难度的曲子,拉得严重跑调,她只得疯狂地发泄了一气。接着,她又拉马思聪的《思乡曲》,两行热泪顺颊而下!不知是谁,轻轻抽泣,接着,屋里和着麦雨荷的琴,一片呜呜声……

农闲的时候没什么活干,男人们只在晌午时抬些准备垫圈的土,女人们大部分时间猫在屋里做针线。

麦雨荷她们在屋里看书、唱歌、打扑克,倒也逍遥。十几天过去了,来看稀罕的老乡们依然络绎不绝,有男有女,推门就进。

麦雨荷坐在热炕上,身子靠着墙,全神贯注地捧着一本果戈理的《塔拉斯·布尔巴》在看。洋红色的元宝针厚毛衣,衬着她的红嘴唇和粉红的脸蛋儿。一个三十多岁的壮汉,倚着门框,张着嘴,直勾勾地盯着麦雨荷。雨荷只顾看书,根本不知道。墨兰冲那人说:“嘿,下巴掉啦。”那人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下巴,女孩子们开心大笑,来看热闹的老乡们不明白姑娘们笑什么。

大队长扒拉开人群,把他们撵出去,坐在炕沿上对雨荷说:配不上你着哩,不如我给你寻上一户上好的后生……”

麦雨荷没想到队长当众给她做媒,又羞又恼,说:“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不是来找婆家的!你身为大队长,从来不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也不让贫下中农给我们作忆苦思甜报告,对我们进行思想改造,反而来当媒人,你什么思想觉悟!”

大队长被这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落整得哑口无言。麦地进来了,问:“怎么了?”

大队长是个矬子,腰板挺得特直,梗着脖子说话,很严肃。会很快就开完了。

男生懒,炕没烧就那么湿着睡了。大冬天的,虽然有“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一说,可也架不住腊月里整天睡湿凉炕。没几日,他们的褥子都湿得恨不得能拧出水来,赶快拿到院子里去晒。一边晒,一边骂骂咧咧去质问大队:国家给每个知青那270块钱安家费都哪儿去了,三十几个人一共八千多块钱呐,盖十五间房子绰绰有余,还够打木板床的,就不用睡这湿凉炕了。大队革委会主任一听钱的问题,避而不见,打发会计对付这帮北京学生,自个儿溜了。会计让这帮学生给问得理屈词穷,就说:“你们得听大队的安排,叫你们干啥就得干啥,不了着(要不然)过年大队不给你们炸麻花吃!”气得那几个男生骂:“谁稀罕你们的破麻花!”

大队这下可发了。

知青们气得坐在炕上一个个发呆。麦雨荷拿起小提琴,拉起了萨拉萨蒂的《吉h赛之歌》。她的演奏水平根本拉不了《吉h赛之歌》这么高难度的曲子,拉得严重跑调,她只得疯狂地发泄了一气。接着,她又拉马思聪的《思乡曲》,两行热泪顺颊而下!不知是谁,轻轻抽泣,接着,屋里和着麦雨荷的琴,一片呜呜声……

农闲的时候没什么活干,男人们只在晌午时抬些准备垫圈的土,女人们大部分时间猫在屋里做针线。

麦雨荷她们在屋里看书、唱歌、打扑克,倒也逍遥。十几天过去了,来看稀罕的老乡们依然络绎不绝,有男有女,推门就进。

麦雨荷坐在热炕上,身子靠着墙,全神贯注地捧着一本果戈理的《塔拉斯·布尔巴》在看。洋红色的元宝针厚毛衣,衬着她的红嘴唇

大队长悻悻地走了。

晚上吹了灯,房墨兰说:“喔熊还真是个小白脸,抬了点土就哼哼咳咳的,一天到晚换衣服,这又不是在北京,讨厌!以后不许你给他洗衣服。”

“唉,他为了我从北京到这儿来……”麦雨荷的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那你也没义务侍候他!’,安泰说。

其他人也随声附和:

“是呀,吃东西时净抢好的往自己嘴里塞,什么人呐!”

“会拉几下小提琴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你比他拉得强多了,他狂什么狂!''

不知是熊志松还是麦雨荷犯了众怒,使得姑娘们集体打抱不平,异口同声地斥责雨荷太可惜了,选了这么差的一个人。

雨荷一直听着,没说话。房墨兰忽然翻起身,两肘拄着枕头,歪过头来对雨荷说:

“嘿,我给司徒政写封信吧,问问他对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是真有意思的话,干脆让他转插到咱们这儿来,也省得在东北受那份洋罪了,好不好?”

“得了,还是给你自己留着吧,我可要不起他。”雨荷答道。

“你这个人,放着好的不要,非要赖的,有病!',房墨兰恨铁不成钢。

“谁说他是好人?你忘了,工作组整他的时候,他在大会上作检讨,说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你在背后指使他干的!不管他多有才,这么一千,全完!人品不好。”依慧慧说。

这件事麦雨荷头一次听说,大吃一惊。她躺在炕上后背直发麻,心想这不是出卖良心嘛,他怎么能干出这种事来!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唉,那会儿还都是孩子呢,谁见了那阵势不害怕?据说他让工作组整的,差点儿跳楼!他父母也差点被整死。不然他也不至于仓皇逃窜到北大荒去!不管怎么说,他比小白脸强多了。”房墨兰说。

“那倒是。”几个人又异口同声地说。

有人轻轻打起了鼾,麦雨荷的心很乱。

司徒政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班里的大才子,写得一手漂亮文章,还会弹钢琴会谱曲。P3-P6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7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下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冬至/黄土地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灵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8435
开本 32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2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