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德格尔/大家精要
内容
编辑推荐

马丁·海德格尔是本世纪最有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思想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十几年来,海德格尔思想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也不断上升。《海德格尔》是“大家精要”丛书之一,由胡自信著,全面地介绍了他的人生与思想,在这两方面都有不少独到的阐发。

内容推荐

《海德格尔》是“大家精要”丛书之一,由胡自信著。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德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误把前者当后者。他所谓“存在者”指具体事物,“存在”指具体事物的基础。书桌是存在者,书桌的世界才是它的存在。存在是存在者的基础,书桌的世界是书桌的基础。只有在书桌的世界中(在教室、图书馆、书房、大讲堂中),书桌才是真正的书桌。孤零零的一张书桌没有真实性,只能是哲学家的抽象。传统哲学没有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要为传统哲学提供存在论的基础,所以他称自己的哲学为基础存在论。他认为,事物是存在的显现。艺术作品、科学技术、道德准则等,都是存在的显现。

《海德格尔》主要记述了海德格尔的生平事迹,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其思想学说。

目录

第1章 海德格尔一生

 亚里士多德式的哲学家

 原始的沉沦与难言的悔恨

第2章 时间是存在的本质

 人生在世的主要特征:在……之中,世界,人们

 人生在世的进一步规定:怕,理解与解释

 畏是情绪的深层结构:闲谈,好奇,两可,沉沦与被抛

 人的存在是“烦”:烦忙与烦神

 真理是事物的无遮蔽状态

 存在的意义是时间

第3章 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显现

 艺术作品不是普通物品

 艺术作品是真理的一种存在方式

 艺术的本质是真理显现在作品中

第4章 语言是存在之家

 人道主义忘记了存在

 语言是存在的家

第5章 技术是真理在事物中的显现

 现代技术的本质是限定人与万物

 追问是思想的虔诚

 结语:道路,而非著作

 年谱

 主要著作

试读章节

如何来描述在世界之中存在的这个名为“谁都不是”的人呢?听其言,观其行,看看现实生活中的这个“谁都不是”究竟是如何生存的。从表面上看,人总是有情绪的。这是所有人的共同特征。心平气和、心烦意乱、心怀不满、心惊胆战、心慌意乱、心怀叵测、心灰意冷、心照不宣、心花怒放、心旷神怡、心心相印、心悦诚服,都是人的情绪。海德格尔认为,人首先是一个有感情的存在者,喜怒哀乐时时伴随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不理性,可以做一些在旁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不可能没有情感或情绪。情绪与我们是合二为一的。不是我们带着情绪,或者情绪跟着我们,而是我们生活于情绪之中。我们就是情绪,情绪就是我们。如果你对别人不好,伤害了他的情感,他就会与你反目为仇。好的情绪与好人相伴,坏的情绪与坏人相伴。

从人类生活的表面来看,这是正确的。人不是孤零零的“主体”或“自我”,而是融身于世界的个体。他时刻感受着人生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有时我们会听到这样的怨言:没情绪干活,没情绪游玩,没情绪读书,等等。海德格尔说,这样的“没情绪”其实是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或“兴致不高”,而不是说“情绪”不复存在了,他真的成了“没情绪”的人。恰恰是在我们心灰意冷之际,我们才意识到,生活是一种负担,情绪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一种生存方式。

人生在世,必然伴有某种情绪。哪一种情绪最具普遍性呢?海德格尔认为,“怕”这种情绪人皆有之。我们怕偷,所以都安上防盗门,窗户上都安上防盗护栏。至于小偷什么时候来,哪个小偷来,从哪里来,怎么进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他有可能来。因为盗窃案件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人生在世意味着我们必须与他人和他物共同存在。安装防盗门不仅是为了保护某四堵墙内的那个空间以及里面的财物,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生活在那里面的人。人的安全和幸福才是防范的目的。生活的第一步不是进行科学探索或哲学研究,而是忙于生计。温饱满足了,我们才能考虑其他事情。因此海德格尔说,在日常生活中,人就是他的生计,生计即人。如果生计难以维持,我们与他人或他物的共同存在也将难以为继。一切操劳都是为了安宁与幸福。我们“怕”什么?我们“怕”我们与他人的“共同存在”,“担心”它遭到破坏。我们“生怕”我们的“共同世界”被偷、被抢、被骗、被伤害。

“怕”不单是一种情绪,而且是一种认识,它试图理解那个可怕的东西。情绪与认识、情感与理智是统一体。海德格尔的这个思想合理地解释了近代哲学中情感与理智的对立和冲突。“情感”即“意志”或“意愿”;我们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取决于我们的情感。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按照道德规律办事,是我们的另外一种本性。情感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理智”即“理性”,它是我们认识真理的一种能力。它能把感性经验整理成为科学知识。通常我们认为,情感与理智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是真理,后者是真理。按照康德的解释,道德意识中的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三个重要观念,超越了我们的感性经验。没有感性经验,就不可能有知识。可是在人韵生活中,这些观念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康德认为,它们具有“规范”作用,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在于,道德观念没有真理性,我们却相信它们,情感使然;科学知识是真理,我们却不一定相信它们。理智告诉我们,锻炼身体好处多多;情感却说,你们还年轻,不用锻炼。最终还是情感占了上风,锻炼身体的事情被推到遥远的将来。康德割裂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因为他从认识论出发,把二者看作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

海德格尔的出发点不是认识论,而是现象学存在论,是人的实际生活。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情感与理智是人的两种能力,其一包含其他,二者不可分割。理智也有情感,情感也包含着理智。再回到“怕”这种情绪中来。海德格尔认为,“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害怕的感觉与理解的意愿。我们怕偷。怕的情绪袭来,我们既感到害怕,又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害怕。这就是“情绪”之中的“理解”。我们不是光有情绪,而没有理解。相反,“情绪”与“理解”相伴而行。简言之,人的理解活动不是孤立的,不是与其他的思想感情毫不相干的。从实际生活来看,我们总是带着某种情绪来理解事物。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法,同样的地点和时间,学生们的进步却很不相同。有的进步很快,有的进步不太明显,有的毫无进步。为什么?因为前一组具有很强的求知欲,用心听讲,理解透彻;中间那一组的求知欲不太强烈,听课不够认真,理解欠透彻;后一组同学只是敷衍了事,不求上进,压根儿没听老师讲课。情绪不同,理解不同,结果自然不同。有听课的热情,就有理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理解。

P48-5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德格尔/大家精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自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540202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65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7
15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