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遥
内容
编辑推荐

平遥是山西省晋中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260平方公里,人口49万,县人民政府驻古陶镇。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平遥牛肉、推光漆器等。平遥古城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平遥》(作者王长江)是“三晋揽胜丛书”中的一册,介绍了平遥城墙、土地和财神等内容。

内容推荐

《平遥》(作者王长江)是“三晋揽胜丛书”中的一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平遥》介绍了清虚观、文庙、双林寺、镇国寺、民间神祗、城隍、灶王、土地和财神、海内首富、日升昌票号、票号文化、古城格局、市楼、明清街、县衙、民居等内容。

目录

概述(英文)

序言

平遥城墙

庙宇道观

 清虚观

 文庙

 双林寺

 镇国寺

民间神祗

 城隍

 灶王

 土地和财神

海内首富

日升昌票号

票号文化

古城格局

 市楼

 明清街

 县衙

 民居

服务指南

试读章节

在贫瘠的土地上,人们辛勤劳作,一季一季收获着微薄的希望。在得之不易的安定生活中,他们的日子过得有了起色。他们修建庙宇道观,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情趣或隐晦或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中。防御入侵的城墙虽然必不可少,但老百姓最厌恶战争。他们在城墙上修建了三千垛口、七十二堞楼,以朴素的方式表达了对“仁政”的向往。他们在城墙的东南顶修建了魁星楼,祈求文运昌盛。还将城内的街道,仿照龟背上的花纹,一条一条精心修建。建成了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据说这是一个象征吉祥的庞大的八卦图案。他们希望在城墙的护卫和他们的祈祷之下,这里是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就是这样,就像在土石夹缝中生长的草木一样,尽管时有狂风暴雨的摧残,尽管时有飞禽走兽的践踏,但只要有少许的阳光,只要有几滴滋润生命的雨露,他们就能顽强地生长,为脚下的大地奉献蓬勃的绿意,在生命的枝头绽放绚丽的花瓣。

他们这种朴素的思想,还表现在对各种文化的接纳态度上,接连的战乱,这里不断上演着相聚和别离的悲喜剧,各种思想也在这里碰撞。平遥人就有这样的胸襟和本领,他们使激烈争论的各种思想最后都在这里水乳交融。他们不拒绝什么,只要能与他们朴素的思想相契合,他们便拿过来,为我所用;只要能给他们的精神以安慰,他们就信奉。他们根本不去理会这些思想是否自相矛盾,他们信奉的时候是无比虔诚的。

悠悠千年,那狂飙突进的铁骑来了又走了,挂在脸上的泪水流了又干了。日子还得过下去。生活在等级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把生活的安定祥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王权富贵,骑鹤成仙,对他们来说,未免太虚无缥缈了,只能于想像间得之。对普通人而言,要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艰辛的生活,要想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御灾捍患,似乎只能祈求神灵的帮助。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他们向往幸福,而幸福有时只是一种感觉。宗教思想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他们“建城墙,为抵外来的侵扰:立寺庙,以御内心的不安”。在“无为”和“无不为”中,“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古老的国家来说,宗教建筑在城市布局中的地位都不可低估,而且规模宏伟,平遥也不例外。各种各样的思想在这里传播着,平遥人并不抵触其中的哪一种,他们有很强的包容性。他们让每一种思想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只要和他们那善良的愿望相一致,他们便予以认可和接受。哪怕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或个别的观点,他们都兼容并蓄。

在古城的街道上漫步,你会很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体现儒家思想的文庙,崇尚道家思想的清虚观,以及城郊供奉释迦牟尼的双林寺、镇国寺,都在这座小城择地而建。在平遥12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庙宇道观或遥遥相望,或比邻而居,却也相安无事。更为有趣的是,在崇奉佛教的双林寺里,也供奉着属于道教的关公和土地:在城隍庙里,恰如一副对联中所说的那样,更是不折不扣地“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

坐落在东大街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的清虚观,1300多年以来悠然地做着它的道场。或许“清虚以自守,卑弱以白持”的观点,很符合老百姓的思想。为他们的清贫与隐忍提供了理论根据。他们的困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善良的灵魂获得了慰藉,纷忙不息的心平静了下来。或许他们并不懂得天官、地官、水官和玉皇、北极、勾陈、后土这“三官四圣”,并不关心“四渎”、“五岳”和元始天尊,但那极具人情味的吕洞宾,却着实令人喜欢。他集“剑仙、酒仙、诗仙”于一身,得道之后,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治病救人。他似乎没有什么玄而又玄的理论,也不遵从什么清规戒律,却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近很近。

据传,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二十五日未时,忽有一道人坐在清虚观玉皇阁上,年约40岁左右,唐巾布袍,貌似纯阳子。人们拥而观之,道士悄然而去,在柱间留下五字:“一心一人仁。”字画奇绝,刮而复现,擦之不去,称为“清虚仙迹”。

这些生动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仁政”的向往,最能深入人心。因此,供奉纯阳祖师的殿宇,香火也就格外旺盛。至于处于领袖地位、“一气化三清”的老子(传说道教“三清”——玉清真人元始天尊、上清真人灵宝天尊、太清真人道德天尊都是道德天尊的化身)会不会因此而愠怒,老百姓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据史料记载,清虚观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奉皇帝之命改为清虚观。元初时先后改为太平兴国观、太平崇圣宫。观内住持清和真人乃一代宗师邱处机的弟子,深得元太祖信任,使得道教在平遥兴盛一时。清时,太平崇圣宫复称清虚观。

清虚观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2平方米,主要建筑10座,为县内八景之一。现已辟为平遥县博物馆,陈列室有8个,内容包括:清虚观道教文化、平遥县城史文化、历代珍品。在清虚观内,你可以看到东汉的酒具、镇墓罐等器皿,也可以欣赏到创作于明末清初、色彩如故的水陆画,还可见识一下堪称中华一绝、闻名遐迩的纱阁戏人。清虚观现存碑碣30余通,其中宋代5通,元代6通,明代6通,清代10通,弥足珍贵。P23-26

序言

平遥古城,在明清时期,只不过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县城。像其他所有的县城一样,突兀耸立的城墙,翘檐入云的堞楼,城外河水潺潺,芳草萋萋。蜿蜒的古道上奔波着忙碌的商贾和行人,他们风尘仆仆的脸庞闪现于时间的水面上。城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清苦而安详。所有的日子就像碾过青石板的马车声,一天一天地重复着。渐渐地近了,又渐渐地远了。

平遥古称平陶,后魏为避太武帝名讳,改称平遥。

平遥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传说公元前2100年前,帝尧初封于此。在18至19世纪的100多年间,它曾是天下财富的中心,票号林立,商贾云集,有“小北京”之称。今天,虽然世事变迁,往事如烟,繁华旧事成一梦,但古老的城墙、街巷、店铺、庙宇、道观,却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每一个到过平遥的人都会说,平遥古城有绝对充足的理由被称为世界文化名城。

寒来暑往,岁月无常,历经风侵雨蚀,兵荒马乱,许多的县城都坍塌倒落了,有的在废墟中又耸立起高楼大厦,有的已永远归于沉寂之中:而平遥古城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一如其往日的模样,仿佛从来都不曾改变。尽管繁华不免散去,色彩也有些剥落,但它毕竟走过漫漫的千年长路,一直走到了今天,在落日的余晖里,越发显出岁月的沧桑。也许,平遥古城就像镇国寺中那两株枝叶纷披的古木,在季节的轮回中,细数着晨夕,细数着岁月的流逝。

步入古城中,听到自己的脚步在青石板上发出的回音,看着人们依然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身影,耳边传来带着明清古韵的小贩的叫卖声,不禁恍若隔世,不知今夕何夕。想想吧,这样一座古城,静默在太行和吕梁山脉之间,太原盆地的南端。远处汾河水日夜不停地哗哗流着。山坡上,红红的日头,缓缓地滚到山的背后,又从东边冉冉升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不禁要问,那高挂树梢的一轮弯月,是残照沙场的秦时月,还是李白吟咏的唐时月?古老的城池,忽然间变得透明,一眼望过去,仿佛能看见中国几千年的岁月。

鸟瞰古城,那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平遥民居,屋瓦相连地依偎在城墙的怀抱中,宛如沉睡在历史的港湾。在夕阳下、暮霭中,透出一种久远的苍凉,又蕴含着一种隽永的温暖。

抚今追昔,人们仿佛听到西晋文学家孙楚对家乡深情的赞美:“其山崔嵬而嵯峨,其水□泄而扬波,其人磊落而英多……”

巍峨的城墙依然耸立着,把古城的沧桑诉说。

古旧的店铺依然林立着,把古城的光荣诉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长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45946
开本 32开
页数 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
出版时间 2002-08-01
首版时间 2002-08-01
印刷时间 200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1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02.54
丛书名
印张 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5
141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