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经略译丛/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观恒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A.J.P泰勒,20世纪最具争议的英国历史学家之一,因倡导历史是开放给所有人的而被称为“众人的历史学家”、“每个人的历史学家”。代表作:《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等。《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是其最畅销的作品。该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详实的历史资料,以及独特的历史观,讲述了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俾斯麦自己的回忆录多有不实之处。而在有关俾斯麦的诸多文献当中,本书《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之所以卓尔不群,就在于作者A.J.P泰勒在宏大的历史视野、详实的历史资料外,还具有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往往出自意外,每个人只能通过犯错误来形成历史,铁血宰相俾斯麦之统一德国,也不例外。还没有哪部严肃的历史著作,以如此反讽的方式来透视历史的真实、呈现伟人的动机和方法;或许也没有哪部严肃的政治著作,以如此生动的方式说明了什么才是“国家理由”。

《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是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观恒丛书之经略译丛之一。

目录

“观恒丛书”总序

“经略译丛”序言

第一章 童年及成人

第二章 外交官

第三章 普鲁士的首相

第四章 奥地利的失败

第五章 北德意志联邦

第六章 处于自由主义时代的德意志帝国

第七章 转变期

第八章 保守的宰相

第九章 倒台

第十章 去世以及死后

参考书目

译名表

试读章节

1815年4月1日,奥托·冯·俾斯麦出生于位于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的申豪森。出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暗示了他整个一生的生活样式。位于易北河正东方的申豪森,此时正处于典型的容克地主生活状态:有着一些绵羊和城堡、麦子和甜菜地,后面是森林作为背景。生活似乎遵循着传统的旋律,远离现代社会。然而,如果俾斯麦早两年出生,由杰罗姆·波拿巴统治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版图可能只能刚刚跨过河岸。战争期间,法国军队占据了申豪森;法国革命思想吹过这片土地的边缘。真正的容克地主住在遥远的东部,在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这些容克地主是普鲁士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是以自己的出身为傲的贵族,但是自己经营着自己的产业,并经常需要参与公共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收入。他们以嫉妒的目光看待那些有着世界文化并掌握政府最高统治职务的高级贵族。在英国的乡村贵族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辉格党资本家存在着保守的偏见和无尽的仇恨;但是容克地主更接近土地,经常自己挤奶牛并在最近的市场出售羊毛,他们与更富有的农场主的区别往往仅仅在于他们具有悠久的姓氏。

申豪森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但是现代世界之风已经在其四周吹起。尽管俾斯麦出生于易北河的容克地主所在地,但他是那种经常以理解或是同情的目光审视这片土地的容克地主。他的出生日期同样非常重要。两个星期之前,拿破仑已经到达巴黎开始了他百日王朝的最后冒险。旧的秩序几乎被摧毁。俾斯麦尽管’表现出异常的镇静,但时常会感受到革命潮流已经试图吞噬申豪森的传统生活。他所在的普鲁士王国已经再次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后来几乎被拿破仑所摧毁。普鲁士的政治家们担心同样的命运会再次到来。这成为他们的座右铭:“要么更强,要么更弱。”这根本不是自信的保守主义的基础。

申豪森的地理位置同样塑造了俾斯麦的性格和政治主张。它恰恰位于完全被新教徒占据的德国北部。俾斯麦从未将南德视为真正的德国人,尤其当他们还是罗马天主教徒的时候。同时申豪森距海很遥远。它的居民将柏林视为他们的首都;因而俾斯麦后来与汉堡建立的联系是相当虚假的。如果德国注定是要扩张的,他宁愿德国向海边发展而不是向多瑙河进军;尽管二者对他来说都很陌生。其后塑造普鲁士历史的东扩运动,对他来说是同样遥远的事情。与西里西亚和西普鲁士的容克地主不同的是,在他的农民当中,从未有过一个波兰人。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他所谴责的波兰人是有知识的革命分子,而不是这块土地上的工人;正是他们使得俾斯麦在政治中不喜欢知识分子。

在他的家族遗传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矛盾。他的父亲费迪南德是一个典型的容克地主,源自于一个如霍亨索伦王族般古老的家族——“任何一个施瓦本的家族都比不上我的家族”,俾斯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申豪森自身则代表了他们的耻辱;因为他们以他们原有家产为代价获得了它,他们的家产则为一直怀着觊觎之心的霍亨索伦王族的竞选人所攫取。尽管长期处于微贱的封建地位中,俾斯麦家族成员并没有为有所改变而做出努力。费迪南德甚至没有为国王而战斗过。在23岁的时候,他离开了普鲁士军队,错过了1806年的法普耶拿激战以及1813年反对拿破仑的解放战争。他没有能力去有效地管理那些散乱的资产,不知不觉而又无能为力地陷入了经济困顿之中。对于儿子来说,要想将这样一个随遇而安、头脑不好、体格庞大的父亲变成一个英雄,表明所有的东西都是普鲁士历史中最好的,这需要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母亲威赫米娜则有着不同的特点。她的家族——门肯,是一个没有任何头衔的官僚家族,并不是贵族土地所有者。家族申l的有些成员当过大学教授。她的父亲是普鲁士政府的雇员,曾经被腓特烈大帝嘉奖过,后来掌握了所有内政事务的控制权。他的改革以及激进的批判精神使他被指责为激进共和主义。威赫米娜是城里的孩子,喜欢呆在柏林家中的会客室。她思维敏锐并且无休止地徜徉于斯韦登伯格和梅斯梅尔之间。-一会儿她在讨论政治自由主义的最新著作,一会儿又在涉猎唯心论者的试验。16岁嫁给了费迪南德·冯·俾斯麦,她对自己严肃的丈夫和乡村式生活都不感兴趣。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要获得她所不能获得的知识分子式的生活。她说,她唯一的野心就是“让某个孩子长大后能够比她更深入地钻研世界思想”。

她给孩子们严厉的管教。她鞭策着他们;从来不显示对他们的爱。奥托,这个小一点的儿子,继承了她的聪明才智。但是他并不为此而感激。他希望从她那里得到爱而不是思想;而且因为她不如自己那样尊敬父亲而憎恶她。儿子爱自己的母亲并希望父亲不要碍事,这是心理学的常识。这样的结果更加有趣、更加令人思考:一个像母亲的儿子并不喜欢母亲的性格和价值观。他力图将自己变成与自身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的父亲而努力,他可能会变成精神病或者天才。俾斯麦二者都是。他是·个聪明且老于世故的母亲的聪明且老于世故的儿子,并将自‘己的整个一生装扮成如同严肃且质朴的父亲一样。

P1-3

序言

“经略译丛”序言

“经略”一词,最早出于《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西晋杜预注之曰:“经营天下,略有四海,故日经略。”

由此可知,在古代,经略者必定是以天下为一彀,以四海为一家的。对于古代中华帝国是如此,对于古代西方帝国也没有差别——古代罗马帝国一统天下自不必说,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从理念上来说也是一个旨向全世界的普遍帝国。之所以如此,概因帝国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它是一种文明的道德理念的承载者,不拘限于特定领土,亦不拘限于特定人群,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进入中世纪晚期,西方开始经历一种深刻的历史变化。名义上大一统、至此已延续数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系由种种复杂的封建契约关系捏合在一起,其各个封邦彼此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在封邦夹缝中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自治城市。这些因素缓慢但坚定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法权治理的初萌。百枘布般的帝国无法整合这些新事物,一些强大的封建王公便在与市民阶层结盟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领土国家的建立。这些新的政治体在理念上来说仍然是帝国的附庸,亦要受到关主教会的挟制,其作为绝对自立的事物无法获得一般认可。于是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对这种独立于帝国与宗教之外的,对应于特定的领土以及特定的人民,高度世俗化的全新政治组织形式进行正当性论证。该种组织形式就是现代国家。他们的论证与强大王公的需求一拍即合,现代国家的质料与形式便全面地出现了,政界与学界的沟通与联动,是一种区别于帝国的、目标有限的“经略”。所以,“国家”(Nation-state)是一种西方特殊性的产物,相当程度上也是人为的产物,而并非出于自然的人类一般组织形式——反倒部落和帝国才是出于自然的人类一般组织形式。西方建立了“国家”之后,开始对外扩张,并因此而将“国家”的理念传播到非西方地区,及至二战后的非殖民化进程在世界上普遍建立了“国家”,以致我们通常都以为“国家”才是人类政治组织的常态,这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该一误解对国人带来的一个负面后果就是,我们经常会以为“国家”无需维持而自然存在,以为天灾、人祸、战争、动乱,都不会取消“国家”作为一个自在主体的地位,所以,就政治问题而言我们只需关注政体。若持此种认识,实不足与论“经略”。须知,从普遍帝国当中脱颖而出的“国家”是近代政治当中最为基础的东西,其作为一个人造物恰是需要最高级的政治技巧来卫护的。政体的改革与变迁不过是二阶政治问题,若离开了“国家”这个一阶政治问题,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国家”,这是最大的“政治”!对于“国家”的经略,方为现代世界最为根本的经略!

对于何谓国家,国人尚多懵懂;对于国家该当如何经略,则更是需要深刻的反思。西方各国近代以来的大政治家,莫不是政治实践当中“国家学”的绝顶高手,看看他们是如何经略国家的;对于我们必会大有启发。非西方国家也有一些深谙现代经略之道的政治家,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自己的国家也在世界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这些人的作为,也必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西方的国家理论我国已多有译介,但是对于西方以及非西方的大政治家们的经略之道,则仍是关注有限。

虑及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经略译丛”,选辑的标准或是近代以来国外重要的政治家,其本人的著作,体裁不论;或者是对近代某些大国之总体战略筹谋的析解书籍。虽然所选书籍体裁不尽一致,但有一个旨向是一致的,那就是,选辑之书要能反映出作为个人之大政治家或作为整体之大国的政治思考与实践,从中能够读出其经略之苦心,以为我们的镜鉴。希望本套丛书的翻译出版能够在帮助国人理解现代国家经略这一问题上有所助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经略译丛/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观恒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A.J.P.泰勒
译者 陈丹//陈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328774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67=43
丛书名 经略译丛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