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编著的《黄仁宇全集(共15册)(精)》由十五册组成,涵盖学术专著、历史随笔和小说。他的《万历十五年》等书籍曾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形成了“黄仁宇现象”。众多的读者因喜爱黄氏作品而爱戴黄氏其人。并且,在民间自发产生了所谓“黄学研究”,又把黄氏作品昵称为“黄书”。本书既是收藏、馈赠书友的首选,也是作为个人研读的案头必备。
图书 | 黄仁宇全集(共15册)(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黄仁宇编著的《黄仁宇全集(共15册)(精)》由十五册组成,涵盖学术专著、历史随笔和小说。他的《万历十五年》等书籍曾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形成了“黄仁宇现象”。众多的读者因喜爱黄氏作品而爱戴黄氏其人。并且,在民间自发产生了所谓“黄学研究”,又把黄氏作品昵称为“黄书”。本书既是收藏、馈赠书友的首选,也是作为个人研读的案头必备。 内容推荐 黄仁宇编著的《黄仁宇全集(共15册)(精)》于2012年3月由九州出版社修订增补出版。全集由十五册组成,涵盖学术专著、历史随笔和小说。将初版时黄仁宇先生的一些散失于全集之外的零星著述,进行了收集整理,增补了《长沙白茉莉》一书及初版未曾收入的十四篇文章,并对文字进行了重排重校。全集的装帧设计由著名的设计师陆智昌老师亲自全程参与。 《黄仁宇全集(共15册)(精)》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编校严谨、制作精美,除了收入广为传播的《万历十五年》等语言浅显的作品,还收入了《明代的漕运》、《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等学术专著,以及展现作者传奇人生的自传:《黄河青山》、《缅北之战》。黄仁宇的弟弟黄竞存、著名出版家林载爵分别撰写了序言;每一册的卷首都配有两帧黄仁宇先生的照片。 目录 一 作者简介 二 黄仁宇生平剪影 三 全集再版说明 四 分册简介及目录 五 黄仁宇学术年谱 六 海外学人评说黄仁宇 七 我的哥哥黄仁宇/黄竞存 八 让历史的研读来得更普及些 ——写在《黄仁宇全集》出版之际 张海焘 试读章节 我的哥哥黄仁宇和嫂嫂格尔住在美国纽约州New Pahz市,在1999年除夕中,我在西岸和仁宇兄通了两次电话,在交谈中互相勉慰,庆幸平安地进入一个新世纪。 2000年1月8号,新世纪刚度过一星期,那天加州气温平和,我们还在计划周末活动,突然间仁宇兄的儿子培乐(Jefferson:Huang)来电话,那时是加州时间上午ll点半左右,培乐的语音很平稳,可是消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象到的:他说父亲在三小时前,在去附近一间电影院时,突然因心脏病(Cardiac Arrest)不治弃世,就在这个简短的电话中,我和仁宇兄作不辞的永别了。’ 过了一两天,我才知道仁宇那天是由他夫人格尔驾车到离NewPaltz二十多英里的一家电影院看一部文艺影片,片名叫《雪降洋杉》(Snow Falling On Cedars)。他们刚到达电影院,仁宇兄说身体不适,在进门厅室,一坐下来就晕倒,当时由救护车送到附近医院急诊,医生已束手无策了。 当时我除了伤感之外,还有一点诧异:平常仁宇兄做事认真,不爱浮华,为什么要在周末白天去电影院呢?为了了解真情,我就在网络中寻找这部《雪降洋杉》影片的背景,才知道这影片是根据1994年间一部最畅销的小说编摄的,小说已经译成中文出版,书名叫《爱在冰雪纷飞时》,故事发生在西雅图城海湾中一个小岛。在大雪飘零之际,一个当地新闻记者查访法庭审问一件命案,其中包括不同种族男女间的爱情,小岛上住民的心理,私人间的嫉忌和偏见,都反映在记者的心目中。照我的猜测,仁宇兄对写小说有兴趣,他去看这影片,不是纯粹为了娱乐,而是要把文艺著作和电影两种媒体相互比较,有研究的性质。 当天他们夫妇离家去电影院时,仁宇含笑对格尔说:“老年人身上有这么多的病痛,最好是抛弃躯壳,离开尘世。”随后格尔开车沿赫逊河岸转折,仁宇继续将身后事作为话题,和格尔检讨。这场经历在格尔嫂的心目中,留了不可毁灭的印象。 我和仁宇兄从小在湖南长沙长大,一直到中学毕业,我们的父亲黄震白,别名种苏,是中国革命初期同盟会会员。在长沙时,我们兄弟年轻,父亲又常赴外省工作,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是在客厅墙上挂的国父孙中山的手笔,题赠“种苏同志”,中间是“博爱”两个大字,下首是孙中山的签名和印章。这幅字帖一直挂在家中,到了1939年抗战开始,家人分散,这手帖就不知道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黄仁宇在十四五岁左右(1932年)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当时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画像。黄仁宇的写作热忱,从中学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以后他继续在文章书籍中加入自己的插图,包括白描画、地图、表格和作战形势图等,都一手细心创制。他的私人用笺,上面就有一幅白描画,描写过去运河漕运情形,原来是他写明代经济史中的插图。 1938年仁宇兄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念电机工程。刚过了一年,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国内比较有名气的大学都辗转迁入内地。 P1-2 序言 《黄仁宇全集》初版至今已经四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背景及应有而未设全集编辑机构的原因,黄仁宇先生的一些零星著述尚散失于全集之外,包括文章、书信、英文稿及未竟过程稿等,需要编者、出版者和学界持续关注、搜寻、整理,以求臻于完善。全集第二版增补了《长沙白茉莉》一册及初版未曾收入的十余篇文章,并对文字进行了重排重校。“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编者、出版者之努力及成效如何,尚祈学界批评指正。 后记 本书是著名学者黄仁宇的博士学位论文。由于作者在第一章“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中已经概括了本书的主要探讨问题和研究思路,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因而毋庸译者多言。 我们在翻译中,将一些句子认为有问题的加以注明;对于原始的引文资料,查无可找、只能直译的,也作了说明。由于该书所探讨的是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的问题,涉及大量专用名词和术语,我们尽量查找有关资料,并且列了一个英汉对照表,读者可以对比。另外,对于一些必须说明的问题,也作了说明。 沙淑芬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非常感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黄仁宇全集(共15册)(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黄仁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122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596 |
版次 | 2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500 |
出版时间 | 2012-02-01 |
首版时间 | 2012-02-01 |
印刷时间 | 201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7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28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355 |
高 | 16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