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语罕传
内容
编辑推荐

高语罕是新文化运动先行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者之一、中共早期党员,参加过北伐,亲历中山舰事件,曾任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宣传委员,参与筹划南昌起义并起草《中央委员宣言》。然而,与陈独秀等人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那场“托派”变故,使他早年革命功名大为暗淡,游离于研究视野之外。王军的这本《高语罕传》学术眼光独到,让湮没已久的历史人物清晰再现,为进一步研究高语罕奠定了学术基础。

内容推荐

他是五四先驱。亲睹徐锡麟刺杀恩铭,亲历马炮营起义,与韩衍组建青年军并任秘书长。参与发起新文化运动,出版再版39次的《白话书信》等著作30余部。

他是中共早期党员。早年加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与建党建团活动,介绍高一涵及学生蒋光慈、阿英、李克农、曹渊等加入共产党。与叶剑英、叶挺、贺龙一起筹划南昌起义,起草中央委员宣言。参与发动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旋任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被称为“武汉反蒋的‘三尊大炮’”之一。

他是“黄埔四凶”之一。作为黄埔军校的政治主任教官,他喊出“不仅要打倒北方的段祺瑞,也要打倒南方的段祺瑞”,同邓演达、恽代英、张治中一起被蒋介石斥为“黄埔四凶”。中山舰事件后,他被迫离开黄埔时吟诵的诗众口流传:离骚读罢听悲笳,八夜江声走万蛇。曾住此间三月暮,而今一水是天涯。

他是“托派”成员。因同陈独秀一起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而被开除出党。

他的身影像淮河水一样渐行渐远,后来的历史一大潮中,几乎再也不见了他的身影。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他就是高语罕。

想知道更多关于高语罕的事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王军的这本《高语罕传》吧。

《高语罕传》可读性强,流畅而富文采的行文,增强了传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传主在世61年,全书即作61节,以一个个引人的历史事件描绘出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浮沉轨迹。

目录

引子:而今一水是天涯

1.“七十二道山河归正阳”

2.先人助麦三千担

3.在父亲的义塾读书

4.十岁订了娃娃亲

5.第一次听见“革命”二字

6.随程二夫子读书

7.从“坐红椅子”到前三名

8.老师落榜学生上榜

9.投考安庆陆军测绘学堂

10.“我有良知是圣经”

11.亲睹徐锡麟刺杀恩铭

12.亲历马炮营起义

13.冒死为韩衍收尸

14.在日本求学的日子

15.为《新青年》撰稿

16.执教芜湖省立五中

17.“一个年龄最轻活泼可爱的孩子”

18.响应五四运动

19.挚友刘希平:“为我排风护羽毛”

20.一部再版39次的书

21.筹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22.广州记游:工人要受到相当的教育

23.平民女校:一个风雨晦冥中的晨鸡

24.“不要拿可怜的学生们做升官发财的工具”

25.留德三年:且隔重洋共听雨

26。初识王丽立

27.“一个忠实的热烈的勇敢的精干的战士”

28.起草国民党二大宣言

29.“黄埔四凶”之一

30.亲历中山舰事件

31.“打倒南方的段祺瑞”

32.《一封公开的信——致蒋介石先生》

33.《现代的公民》:“敬献此书以当鼙鼓”

34.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宣传委员

35.武汉反蒋的“三尊大炮”之一

36.在武汉政府的日子

37.在“武汉分共”前夜

38.“小划子会议”·反对汪精卫

39.起草八一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

40.行军潮汕路上

41.香港小住·澳门之秋

42.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43.在中共春野支部的活动

44.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

45.参加“托陈取消派”

46.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

47.“帮助青年找到一点作文的轨范”

48.中国思想界的奥伏赫变

49.“九七老人的一日一谈”

50.“只有一点政治的人格与良心还没有出卖”

51.烽火归来:“为单纯的抗战热情所驱使”

52.“我的政治信仰并没有改变”

53.“一心一意欲对抗战致其绵力”

54.西来筹策:“极力坚定当局抗战决心与信念”

55.移家江津:一点残红万里心

56.参与陈独秀葬仪

57.翻译《圣经》的三年

58.红楼梦宝藏六讲

59.“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

60.“和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战似难避免”

61.毕生知己陈独秀,身后萧条一样寒

高语罕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长淮三面八百里,七十二水通正阳。

正阳关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交汇处,扼守三水之咽喉。淮河上游集水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淮河流域三分之一、呈扇形分布的大小支流,都汇集到正阳关流向下游,自古就有“七十二道山河归正阳”之说。用当地的话来讲就是——“水过正阳才是淮”。

1465年(明成化元年),正阳设立收钞大关,直属户部管理,年征税银达6万两,从此便有了“银正阳”之称,正阳关也正是因此得名。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冬天,高语罕就出生在正阳关盐店巷。

语罕出生时,津浦路尚未修筑,蚌埠还是一片荒地。正阳关作为皖北唯一的商埠,商业辐辏于此,淮岸的盐和各省及外洋的杂货,均取道长淮经正阳关输送皖西、豫东各地;皖西、豫东各地的土产,如六安的茶、麻、竹、木,颍州、霍邱、颍上等处的米麦,河南周家口等处的谷粱与牛皮等,也必经过这里输送出去。故而,正阳关在当时中国内地绝对是一个消息灵通、得风气之先的地方。

正阳关得水运之利,舟车四达,户口殷繁,帆船竞至,商贾沓来,被誉为“皖北秦淮”。城北外二里许,有一个高岗拥护着城池,叫北坝根,即北堤;城南也有一道高堤环护着,叫南坝根,即南堤。每当春水泛滥的时候,堤边杨柳低垂,从南堤到北堤沿正阳城西的长淮十里,一眼望去,帆樯林立,络绎不绝,常泊在正阳关的总有千百号大小船只。语罕很小的时候就会念:“千里长淮挂长帆,一曲渔歌唱千年。都道淮河风光好,凤城首镇正阳关。”

小时候,语罕到姥姥家玩耍,坐“小划子”回家的时候,远远地就会望见南堤的杨柳。,依依掩映着雄壮的殿宇,正是正阳关最好的风景。南门外一片船桅好像光杆树林,簇拥着一只顶大的船,前边挂着虎头牌,那就是抄号船——关口上稽查过往货船、收纳关税的官船。这时语罕总会拍手叫着:“到家咧!那不是南门楼子吗?你听,嗷嗷叫的,抄号船打号子咧。”划子穿过排排大船,从正阳关南门转到西门。语罕从这里上岸,走不远就到自己的家了。

2.先人助麦三千担

语罕家在明末清初是一个大地主家庭。据高氏家谱所载,明末大饥,语罕的祖先曾经捐纳过三千担粮食放赈,明廷御赐“尚义门”的匾额予以褒奖。语罕家引以为荣,常以此自夸。小时候,语罕看见自家祠堂的对联仍是:先人助麦三千担,圣祖恩颁尚义门。

到了曾祖的时代,语罕家中仍是鼎盛之秋,一面拥有上千亩的田地,一面又是大盐商、大行商。直至语罕五六岁时,家中仍气派得很:“大门是很高的石台坡、石门槛,前后一起有百十间瓦屋,中有五间大厅,可以坐四五十桌席。不料正阳一场大火,把它们烧的干净,只有三间瓦屋,硕果仅存。”

咸丰、同治之交,寿县、凤阳农民革命的领袖苗沛霖征集民工,将还是土围子的正阳关建成城池。外曾祖太爷就在苗沛霖那里做“大旗杆子”,这是苗手下最高将领的职名。据说,祖母嫁到正阳关的时候,全镇百姓没有一家不送礼的。

祖母常常带着语罕到外曾祖太爷家去看“堂戏”,也给他讲家世,讲故事。小语罕最喜欢听祖母讲长毛、捻子的故事,更爱听她讲苗沛霖起兵围寿州城及治军临民的逸事。祖母亲见亲闻,所以讲得有趣。冬天的时候,祖母常躺在一张靠椅上,两手缩在袖子里,两脚放在一个铜脚炉上,白发垂垂,闭着眼睛讲故事,这是语罕小时候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情。

祖母也常常向语罕回忆高家昔日的繁华,“二十年前,我们盐店巷子高家,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家里那时又是盐店,又是钱庄,又是油坊,又是炒货行,粮食收的成仓的。”紧接着她又慨叹,“我们这一门子,现在穷了,再没有从前那种兴旺气象喽”。按祖母的话说,“龙多四靠”,事情没人管。因为语罕的祖父弟兄八个,大都习于安逸,不理家务,不治生产,家道渐渐中落了。

语罕外祖父也是个大盐商,住在离正阳关十里的李家台子集镇。小时候语罕常常随着母亲去外祖家,在河道上老远地望着一片黑沉沉的森林。这个地方是湖湾,地势低洼,每逢发大水,门外便是一片汪洋,所以家家都筑起高高的土台以防水患。

外祖父是老行伍的军官出身,平生好客爱士,颇有侠气,素以严正出名。李家台子的姑娘或者媳妇,若是抛头露面,在村外被他看见了,不但要受严重的责备,连她们的“家主”都要遭其斥责。

外祖父的原配妻子姓黄,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才30岁便死了,黄氏外祖母在儿子死后不久也去世了。外祖父在河南办军务时,因为兼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个男子不脱离原来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的缘故,又与河南凌氏,也就是语罕的外祖母订婚。外祖父在由河南到安徽的船上遇着一个小孩子,看着非常忠厚诚实,又无父母,就把他带到家来收为义子,这就是语罕的舅舅。

在语罕的童年记忆里,到外祖母家和舅舅一起玩耍,是最快乐的事情。每到黄昏将近,片片云霞,映着河水,太阳返照,穿过长林,直照到庄上的一带房屋。飞鸟喳喳地叫着,投入树丛里。牧童骑在牛背上,在霭霭晚烟中归来。

后来,外祖父、外祖母相继去世,合葬在一起。每逢清明时节,语罕小兄弟姊妹都会随着母亲去上坟。P4-7

序言

盖闻“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高语罕是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一直握笔在手为着光明的未来奋斗,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白话文的著作30余部。其代表著作《白话书信》时与《独秀文存》、胡适《尝试集》为上海亚东图书馆最畅销三部书,虽屡遭国民党当局查禁却再版39次发行10余万册,影响无数青年志士。是为立言。

语罕是反清志士、五四先驱、中共早期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者、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秘书长,参与发动南昌起义的联络准备工作,亲历中山舰事件,起草国民党二大宣言和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等。是为立功。

语罕对大众的关切和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堪足为青年模范。是为立德。

语罕去世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昔日黄埔军校同事陈立夫亲往吊唁,国民党元老、昔日上海大学同事于右任题写碑名。《悼念高语罕先生》一文指出:他今天虽然逝世,他的精神继续活着。凡为人民利益及真理奋斗的青年,都应以高先生的人格为榜样,中国才能达到自由与复兴。

杜甫诗云: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本书可说是一件百衲衣,针线材料大都从语罕旧著中拾掇而来。凡语罕未亲历亲睹亲闻者,绝不敢穿凿附会反失其真。其中穿针引线,筑路搭桥,偶有不能接榫处,方借助其他史料,至于手艺工拙,在所弗计。

从来传记都是为名人或自己作的。而今语罕之名可谓鲜为人知,其书其事湮没亦可谓久矣。语罕在世61年,本书亦作61节,取“一弦一柱思华年”之意。本书或可作一小桥,一小舟,唯愿能助读者诸君渡至彼岸,一览语罕的无穷宝藏。后来有起语罕旧著于地下,使宝藏重见天日者,亦是功德一件。

作者

2010年8月1日

后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落叶聚散,静数秋天。

2000年秋天,入中央党校攻读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时,在专业之外痴迷红学,亦曾作过青年红学家的梦。那时偶读高语罕的《红楼梦宝藏》,真如石破天惊,云垂海立。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何况红学家又是中共早期党员。

2008年秋天,有幸参加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央指导检查组和中央巡回检查组,接触了中央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等单位;有幸在风雨中走过语罕的出生地正阳关、晚年居住地江津、病逝后所葬的南京雨花台等地;有幸登门拜访了语罕旧友黄埔军校第一期女生103岁的彭漪兰老人。半年前,彭老悄然离开人世,平生一面,追念不已。

2009年秋天,参加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训练,担任中央国家机关方阵中队长。其时,已从孔夫子旧书网、中国古籍网和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处搜集到语罕民国旧著28部(尚有《白话书信二集》、《死后》两部书多方寻觅而不可得,诚望识者告知),文章200余篇。江津、合川、寿县、霍山、金寨、鄂州团委的朋友们亦热心提供资料。经过的一切皆如乱絮飞花看不分明,遭遇的所有都像页页风景进了相册。在此,要深深感谢各位朋友特别是国家图书馆李凡、霍瑞娟、孟化及部图书资料室的崔淑兰同志。

训练时期,红楼隔雨,重读古书几度沉迷;网络世界,珠箔飘灯,万水千山也曾跋涉。每次夜间或凌晨训练之后照例可以稍作休息,遂借用这“偷”来的时间梳理资料,赶写本书。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妻、子皆极力支持我写这个罕闻的人物,妻子王海燕和儿子王昊天更是本书的最早读者。每成一节,大家必在饭间评论一番,小天并且热心找出前三章的错字。他们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在此亦要表示深深的谢意与歉意。

至国庆游行结束,本书已具雏形。曾将书稿分送何中华、朱学敏、胡为雄、应炜等师友征求意见。在此,还要特别感谢中共党史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潘鹏博士的精心指教与辛勤劳动。

在梳理语罕生平时,常见语罕人生的不同阶段共时性地呈现于面前。如同月亮受地球吸引,人亦受自然律的决定和支配,可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受道德律的决定和支配。撰写本书,如剥洋葱,层层去尽,不见核心,其实意义正在过程之中。

人生天地问,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而要主动地参与历史,做自己的主人。这是在语罕身上窥见的极大秘密,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在不断提升。同理,本书若没有读者诸君的参与,亦将变得毫无意义。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高语罕的事迹不应该再湮没无闻,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与评价。

作者

2010年深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语罕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09211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