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心中的少林
内容
编辑推荐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执笔,首度向公众讲述自己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

全彩印刷,近300幅珍贵图片,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少林文化,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

找寻出释永信的心路历程,对释永信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

内容推荐

这是一位引起争议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富有个性的人物,他,不是哲学家,却比一般哲学家想得更多,他,不是社会活动家,却比社会活动家走得更远,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他就是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

本书是释永信以自述的形式,向你描述他心中的少林,从中可以体会他“天人合一”的大智慧:既有对佛教坚定不移的信仰,也有对师父行正方丈的精神继承,更有对佛教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模式的探索。

目录

出版缘起

1.我出家的故事很平常

2.我的师父行正方丈

3.师父教我真心向佛,踏实做事

4.我练功夫

5.少林功夫是“武术禅”

6.电影《少林寺》

7.重现昔日皇家寺院建筑气势

8.找回“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胜境

9.看准的事情我会努力去做

10.少林文化走向世界

11.率团访台

12.“少林寺日”在美国

13.少林寺与日本的渊源

14.普京总统到少林

15.在海外的少林文化中心

16.千年不变的禅修

17.盛世重光琉璃戒坛

18.开启智慧,点燃心灯

19.慈悲喜舍,成就未来

20.佛教给众生带来的是法益,不是利益

21.动身,不动心

22.我是宗教界的人民代表

23.寻找今天的生存模式

24.原则问题不让步

25.我心中的少林

少林大事记

试读章节

1、我出家的故事很平常

我从小跟着家人在一块儿生活,父母、爷爷、奶奶都信佛。逢年过节,都要烧香磕头,家里还有佛教的书籍和佛像。接触多了,自然也就熟悉了。

另外,当时的皖北农村,说书的很多,尤其是每年夏季,我们那里经常涨水,再加上梅雨季节,什么事都干不成,就去听说书。一听,就是几十天。一到冬季也没啥事,也会去听说书。说书人经常会说到出家人的生活,我就想,长大了能不能我也去出家当和尚,像说书人说的那样,过着惬意的生活,云来雾去,像神仙一般。那时候不懂事,就向往过这种日子。

父亲当时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工作,母亲一人在家带着五个孩子务农。我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家当时是商品粮户口(过去粮食统购统销时期的一种称谓,意思是非农户口),上学、找工作都不成问题。不过,我还是选择了出家这条路。

1981年我16岁,过完年之后趁着家人外出的时候,拿了点钱,拿了几件衣服就直奔少林寺。

我从小向往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五台山,一个是少林寺,像九华山、普陀山当时都没听说过。说书人经常会说到少林寺的和尚怎样多,功夫又怎样高。我想,我先去少林寺,如果少林寺不收我的话,再去五台山。因为少林寺离我们老家近,所以第一选择就是少林寺。

几经周折,我找到了当年的住持行正长老。他问我来干什么,我说我想出家,想学武术。那时候,我还真不知道别的理由呢。

老方丈简单地问了一些家庭情况,我对他说,家里人都是烧香、吃斋的。他又问我会干什么?我说农村出来的,什么活都会干,也不怕吃苦。他听了,点点头,说我“很有佛缘”,就同意接收我这个弟子,但要我回家去开介绍信。

家里人当然都反对,父母找来村里很有威望的长辈们对我轮流劝说。可是,当时的我一心一意想出家,终究还是没有说动我,后来父母看我真是铁了心,最终还是答应了。

当年的少林寺,刚经历十年浩劫,曾经的皇家寺院早已风光不再,佛堂破败,僧众离散,香火几乎断绝。在我面前的仅仅是一座破旧的寺庙,20多个僧人,再加28亩薄地,连口粮都不够吃,早晚两顿玉米糊糊,仅中午一顿馒头,且限每人两个。许多人以为我当年出家是为了在寺院里能吃饱饭,其实,当时寺院的生活,比起老家差远了。更与我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远,但即便如此,我总能感觉到,少林寺的灵气还在。

我的皈依仪式,是在方丈室后面的立雪亭举行的。

立雪亭,也叫达摩亭,内供木质佛龛,中悬一匾,为清朝乾隆御笔,写有“雪印心珠”四个字。当年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血染飞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能在立雪亭举行皈依仪式,当然意义非同寻常。也许是因缘殊胜之故,当时正逢白马寺海法大和尚来少林寺。海法法师做了我的引礼师,行正法师做了我的剃度师。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寺院,中国两座名寺的住持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举行皈依仪式,很不多见。这不仅是一种缘分,还是一种寄托,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在仪式上,行正大和尚正式收我为徒,赐法号永信。

当时那种从未体验过的庄严肃穆,那种对先祖发自内心的崇拜敬仰,至今还记忆犹新。多少年后我才知道,当时师父能同意我出家,并收我为徒,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的。“文革”后,宗教政策尚未恢复,僧人平时连僧衣都不能穿,还能收徒弟吗?

也正因如此,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献身佛教、承继师业的信念。  在寺庙里,我做饭、放牛、种地、挑大粪、当保管……我的勤奋、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位老和尚的赞许,更是获得行正住持的喜爱。

我们出家,并不像世人所想象的,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传奇,说到底,是靠信仰在支撑,而信仰更多的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P13-17

序言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编辑 何承伟

我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源自15年前着手编辑《话说中国》这部大书。当时,我就发现,以往的历史书,大多是讲朝代更替的政治史。当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中国5000年的历史,仪仅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理不清5000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不到文化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话说中国》也许就蜕不到点子上。

所以在编辑《话说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力争有所突破,不仅从政治的角度,还力求从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华5000年的历史,这也成了《话说中国》能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一大原因。

自那以后,凡是对中国文化有影响的现象我都会去关注,尽管不深入,只懂些皮毛,但也应了“编辑是杂家”这句行话。

这些年,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先生儿次催促我,好好编关于一本丝绸之路的图书,但我一直没有上手,究其原因,关键是文化的准备不足。我想,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只有丝绸和战争,还有更多的是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佛教文化就是沿着这条路向中国人走来的,历经2000年,佛教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良,已走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成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与儒、道一起并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学习中国文化,不了解佛教,将是一种缺失。依我看来,不掌握丝绸之路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这样的图书必定是缺乏厚度和深度的。

自去年以来,社会对少林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议论也越来越多。少林寺,中国的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尽管它只是中国无数座寺庙中的一个,但它的历史地位,与当今的影响,决定了它在佛教界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如能解读它的历史与现实,对了解佛教与中国文化,了解佛教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必定是大大有益的。再蜕,关注社会的热点,永远是一个职业编辑的基本素质。

2010年的春天,我平生第一次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面对面地促膝长谈。

释永信方丈破例把我引到少林寺一个茶室的楼上,说是无人干扰。清茶一杯,围绕着少林寺,听方丈对我谈古说今。他时而深思,时而动情,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又显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洒脱和宽容……

面对着双腿盘起、端坐于前的释永信方丈,我不仅为他的禅坐功夫所折服,让我这样坐五分钟都受不了,更有点难以置信的是:眼前的他,难道就是当年来自安徽淮北农村、仅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如今却干出了一番令世界都刮目相看的事业,枉中国佛教界有影响的人物吗?他的谈话,既跨越时空,更实实在在,此时我才发觉,学习文化现象,解读一个点,有时比读一本又一本的书会更有用。

做编辑的知道的事不能太多,一旦知晓,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并形成一种责任,梦想着将这些事转化为社会的一种共同的财富。尤其是当你一旦发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硕果已成熟时,就越发想显示编辑固有的那种“催生”作用。但初识禅宗,已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为好。

可我深信,在目前这种有争议的背景下,释永信方丈的话一旦出口,就不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是说给天下所有关注他的人听的。以前不说,是信仰所致,今天说了,更是为了实现从不动摇的信仰。而且,在他与我先后四次的长淡中,方丈从不为自己做些解释,谈得最多的是师父对自己的影响,谈得最动情的是他与少林寺僧人们昨天的经历和今天的发展。我已意识到,为个人,方丈不愿多说,为了少林寺的明天,他一定愿意把谈话稿整理成文。果然,再次提起,释永信方丈终于首肯将谈话记录整理后发表。但他还是对我说,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所担心的是,文字难以准确表达修禅僧人的本意。

为此我向释永信方丈建议,这份书稿不局限于与我谈话的内容,还应该包括释永信方丈对同一问题与其他人的谈话等资料,以求更好地阐述他的禅宗理念,表述他的内心世界。

也许这就是这份书稿的价值所在。

在编辑书稿的同时,我请责任编辑杨婷挑选了一张张相关的图片,并配以说明。我的职业素养告诉我:一张真实的图片,其内容足足抵得上1000个汉字。

透过这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我深信,读者都能发现,释永信方丈心中究竟是想建成怎样的一个少林,明天的少林又会走向何方,方丈又为何将书定名为《我心中的少林》。

我喜欢把工作的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参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使我在学习佛教文化的过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为此,感谢释永信方丈给了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心中的少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释永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7408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7.261.4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0
16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