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社会史的背景下,探讨佛教的丛林制度在诸帝各朝中的发展,与一般的唐代佛教史的写法颇有不同。所以这不是一部常规的以宗派为中心的唐代佛教史,也不是一部佛教的哲学观念史,而是一部唐代的佛教丛林制度史。作者学问淹博,涉及印、藏。书中除对中文的原始文献极为熟悉之外,还汇聚了很多日本与欧美学界的研究成果。故此书在西方汉学界具有极高的地位,但凡治唐代宗教史者,必参阅之。对于国内读者也一定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图书 | 唐代佛教(精)/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在社会史的背景下,探讨佛教的丛林制度在诸帝各朝中的发展,与一般的唐代佛教史的写法颇有不同。所以这不是一部常规的以宗派为中心的唐代佛教史,也不是一部佛教的哲学观念史,而是一部唐代的佛教丛林制度史。作者学问淹博,涉及印、藏。书中除对中文的原始文献极为熟悉之外,还汇聚了很多日本与欧美学界的研究成果。故此书在西方汉学界具有极高的地位,但凡治唐代宗教史者,必参阅之。对于国内读者也一定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唐代佛教》一书记述了佛教在其思想发展到了巅峰的唐王朝(618-907)的历史。唐朝三百年,见证了重要教理学派如法相与华严的形成,天台宗的巩固,密教从印度的传入,净土与禅宗作为中国佛教徒最主流的信仰与实践形式的涌现。 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坦因(Weinstein)教授广泛利用各种世俗与佛教文献,对佛教的兴衰演变进行了编年式的研究。佛教界与唐王朝不断变化的关系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具体讨论的议题包括为了裁抑佛寺权力所进行的各种尝试,对教界的行政管理,利用佛教来获得实际的政治利益,以及武宗的灭佛与唐末帝王对佛教的复兴。 目录 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版缘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唐代前半期的佛教(618—762) 导言 高祖统治时期(618—626) 太宗统治时期(626—649) 高宗统治时期(649—683) 武后篡位时期(684—705) 中宗统治时期(705—710) 睿宗统治时期(710—712) 玄宗统治时期(712—756) 肃宗统治时期(756—762) 安禄山叛乱对佛教之影响 净土宗的发展 第二部分:唐代后半期的佛教(762—907) 代宗统治时期(762—779) 德宗统治时期(779—805) 顺宗(805)与宪宗(805—820)统治时期 穆宗(820—824)与敬宗(824—826)统治时期 文宗统治时期(826—840) 武宗灭佛时期(840—846) 宣宗统治时期的佛教复兴(846—859) 唐朝末年的佛教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代佛教(精)/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斯坦利·威斯坦因 |
译者 | 张煜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5570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6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