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知道的冰心/亲历大家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在向阳湖,初见冰心

冰心是文坛祖母,她的作品影响了几代广大读者,一许多我的前辈或师长都自称自己是冰心作品的“小读者”,那我更是小小的读者了。

我在读初中时就读到并喜欢上了冰心的作品。我的家乡安徽省当涂县,是长江下游江南的一座古城,李白就归终在这里。当涂中学也是座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校图书馆里存有不少图书,清代人的集子,还有现代作家的正版和盗版的本子,其中有冰心早期的《春水》、《繁星》和《寄小读者》等,我常常去借阅《繁星》,将其中优美的诗句抄下来,还能背诵多首。

1955年我从县城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听老师讲授中国文学史是从先秦开始的,听到王瑶老师讲现代文学史已是两年以后的事了。但我们几位要好的同系同班同学晚上或假日,常在燕园未名湖石舫上相约畅谈文学,背诵自己喜爱的中外作家的作品。冰心的《繁星》里短小的诗句是被我们背诵最多的现代作家作品之一。“大海呵,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好似我们面前平静的未名湖是汹涌澎湃的大海。

我进校的那个时期,北大常请一些文学大家来校做报告或座谈,如郭沫若、叶圣陶就来过。可我见到冰心,近距离地见到,还和她说上几句,那却是很晚很晚了。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在一个特殊的场合,因为“特殊”,它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的清晰、深刻。

1964年春天,我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被分到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中国作家协会首当其冲被砸烂。工宣队、军宣队进驻,然后,斗、批、走。走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我当时不到三十,单身一人,自然要去。而一批老作家,也难幸免,真是“一锅端”。

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共同组成的先遣组二十九人,1969年4月12日出发,开赴咸宁县的向阳湖,大队人马于国庆节前夕9月28日坐火车离开北京。

中国作家协会下放成宁五七干校的人员中,包括谢冰心、臧克家、张天翼、陈白尘、张光年、严文井、李季、郭小川、侯金镜、冯牧、葛洛、黄秋耘等全国知名作家。像陈白尘“文革”前就已调回江苏,黄秋耘也回了广州,郭小川也调离了中国作协,这回又集中到作协,一起下咸宁干校。

冰心比大队人马去得略晚些,因治牙病,请了假,于1970年元旦后赶去的。郭小川因在接受中央周扬专案组调查写材料,也晚去的,大略比冰心早去几天。冰心和郭小川都有牙病,他们曾一起请假去武汉医院里治过牙,这是连里公开的事,有人戏称他们是“无齿之人”。

冰心在咸宁干校待的时间很短,大约个把月多点,她就被调到湖北沙洋中央民族学院干校去了,冰心的爱人吴文藻教授在那里。

我之所以能在咸宁干校近距离见到仰慕已久的冰心并有点接触,完全是因为我当时干的活种。我去了不久就被分到伙房当挑夫,任务是上午挑水,中午奔向阳湖给围湖造田的大批人送饭,下午再到分散各处有人干活的地方送一次开水,间或去附近集镇和咸宁县城买鱼、肉、豆腐,还有连部交办的要跑的一些杂事,每天几乎都能匆匆见到各处干活的人。

冰心一来就在后勤一摊,她当时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她先在饲养班,与年轻人一起抬过粪桶,抬的是干牛粪,据说连粪桶在一起也有二三十斤。喂过猪,更多的时间是在菜班,看守菜地,防猪牛和野放的鸡鸭弄坏菜地。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也在菜班,但她干的活是开辟菜地、种菜,冰心的活比她相对轻一些。冰心和张天翼是看菜地的固定人员,缺了一个,临时补一个人,张光年、侯金镜也被补过看菜地。我和张天翼较熟,他爱人就在《文艺报》工作,他和北大吴组缃很好,组缃老师嘱我到了《文艺报》就去看天翼,天翼原是《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家就住在小羊宜宾胡同中国作协机关老址。

我和冰心说上话,也是在她和天翼看菜地时。我去送开水,天翼向冰心介绍了我:他是从北大刚来的,在《文艺报》。冰心望着我说:还年轻,现在的北大燕园就是以前的燕京大学,我待过,未名湖你也常去吧!我记不清第一次见冰心时是怎么称呼她的,当时连部会议上或公开场合都称她“谢冰心”,后来同她有过几次接触,有一次我在菜地脱口而出叫她“冰心同志”,她瞪着眼盯住我。我在1987年写的怀念天翼的文章《难忘的微笑》中说:“他和冰心一起看过菜地,冰心是坐在田头吆喝着赶鸡,天翼却是用散步去赶鸡,带着微笑散步……”冰心看过我的这篇陋作,她开玩笑说:你把我入画了……

我想起了在咸宁干校与冰心极少接触的点滴印象。

1995年《收获》杂志发表了冰心在咸宁和沙洋干校时期给家里人的一组信。我初次看到这些信的内容。有人在研究这组信,听说日本也有人在研究,并翻译出版了这组信。回想起来,我似乎见到过冰心在看菜地时插空在膝盖上写信的样子,也猜想这些信写好后是先交连部有关人员看后才寄出的。当时地方上的邮路还不畅通,天气不好,常几天没人来送信、取信。所以每当我要进城办事,连部秘书会叫我代发一些已封好贴好邮票的信,这位秘书原是《人民文学》的编辑,交信给我时点数要我签字,回来再向她汇报是否已投县邮局了。后读张光年出版的《向阳日记》1970年2月15日中的记载:“晚饭后(班长)孙一珍同志交给我阿蕙(系张光年夫人黄叶绿——笔者注)来信一件,我看是组织上没有拆阅过的,我当场交还她,说明政工组看后再给我。”在连里这些在接受“审查”的人,发出去的信先要给连部看,来的信件也是连部的人先看。我不知冰心当时寄信、收信是否也享受这种“待遇”。

另一件小事,我记得大约是1970年2月中旬,冰心很快离开咸宁干校转到湖北沙洋中央民族学院干校去了。冰心临走的前一天,连长叫我去问问谢冰心,有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帮她代买的。我那时常去附近甘棠等较大的集镇,冰心叫我如有柑橘就代买几个,说路上带着。

冰心离开咸宁干校,是先回北京再去湖北沙洋的。她走时的火车票本来该干校中转站代办,但冰心这么大年纪了,总不能让她坐硬座或站着回北京,一定要买张卧铺票,连部派我直接去咸宁火车站,带上连里开的介绍信去说明冰心的身份。因为咸宁火车站是个三等站,要通知始发站长沙或前方二等站蒲圻才能预订上卧铺,而路过成宁的从广州、长沙开过来的特快是不停靠的,只有普通快车停靠。连部交代一定弄张卧铺,最好是下铺的。连部秘书写的介绍信上称“著名作家谢冰心”,原中国作协秘书长张僖有经验,他一看信,说这样写不行,咸宁人都知道我们来干校是接受改造和教育的,越“著名”越容易被他们感觉问题越多,反而办不成事,他向连长李季建议,不如给冰心戴上全国人大代表头衔,他说下面人是买这个头衔账的。李季说这样好,我带着重开的这张介绍信到了咸宁火车站,找到值班站长,他对作家冰心并不太了解,见到“全国人大代表”头衔很重视,痛快地答应立即电话与蒲圻站联系,说卧铺难有,座票一定保证。我又去干校中转站向买票的人作了交代说明。后来冰心返京的火车票是“卧的”还是“坐的”、“站的”,我就不知道了。冰心走的那天,连里没有派我去咸宁送行。我只是在她离开连队时远远地向她招招手,记住她行前对我说过的话,“北京见,欢迎你到家里来玩。”冰心不只对我说过,还对同她一起干过活的几位年轻人也说过。

“北京见……”冰心这句极普通的话给我以极大的温暖,她对当时的处境比我们想得乐观。我当时以为这一辈子就在向阳湖待下去了,没敢想过回京,更没敢想继续做文学编辑工作。我们下干校前,军宣队一位政委就公开说:“你们要明白,作协是砸烂单位,你们去的干校——文化部干校属于安置性质,你们就在那儿劳动,改造,安置,不要再幻想回北京。能去的人,包括老弱病残、家属、小孩都去。当然不愿去的,也可以找个地方投亲靠友,我们放行。”

在成宁干校待过的一些名作家事后有的写过回忆这段生活的作品。最早出版的是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后来则有陈白尘的长篇散文《云梦断忆》和他的《牛棚日记》及张光年的《向阳日记》等等。

冰心写过怀念李季、郭小川、张天翼的文章,但极少涉及在成宁干校生活的内容,冰心没有留下回忆向阳湖那段日子的专文。

1995年冰心在医院里,咸宁地方来人去医院拜望冰心老人,告以向阳湖今日的变化,鄂南正在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筹建“向阳湖文化名人村”的消息。冰心老人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在向阳湖的一些往事,抱病一口气写了“向阳湖”三个字寄去。

P1-7

书评(媒体评论)

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巴金,1994年5月

后记

2009年春节后,有一次与三联书店副总编李昕和文化中心主任郑勇小聚时,他们问我继《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我认识的朱光潜》之后,还准备写哪位大家,当我提到冰心时,他俩积极支持,说,好,这本书给三联吧,我们会尽力出好。我当场答应了,并一起商定了书名,就叫《我知道的冰心》。

那年,适逢冰心诞生11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我国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我们都想在10月份将书赶出来。因为我的拖拉,书稿到今天才写定。答应时想得简单,动起笔来才知道并非易事。一是我和冰心老人的接触,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1999年她仙逝,时间不算短,谛听过老人太多的教诲或趣谈。二是,研究、回忆冰心的著作、文章众多,特别是在老人去世之后更多。我写冰心,就必须先去阅看大量的有关她的著作和文章,尽力写出我亲历的、我确切知道的一些别人没有写过或写得不详细的新的可靠的内容,给喜爱冰心作品的读者和研究者增添、补充些对冰心为人为文的感性了解和认识。我努力这样去做,虽然目前这本书稿也不是我可以写的内容全部,只好待异日再续写了。

感谢吴青和陈恕的支持,感谢冰心研究者卓如、王炳根的帮助。冰心文学馆提供了部分图片,在图片制作上得到卓珥的相助。

虎年除夕将至,给三联书店,特别是李昕、郑勇两位,忙中添忙,在此致歉、致谢了。

吴泰昌

2010年2月5日

目录

在向阳湖,初见冰心

《追念振铎》

与巴金的世纪友情

“你念,我写”

“我也来凑份热闹”

“我爱的书”

冰心的生日

险闯大祸

与邓大姐相会在月季花丛中

“心中有事想说就要写”

“真正高兴的一天”

“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

未成行的台湾之旅

为《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专版题名

主持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评奖

“你的字草得利害!”

“向香港同胞问好”

1995年元旦这天

荣获雪松骑士勋章

玫瑰伴冰心远行

后记

内容推荐

作为“文坛老祖母”冰心的“小读者”,吴泰昌从成宁干校和冰心的同难共苦,到1978年作为编辑登门组稿,直至“世纪老人”辞世,日渐频密的交接,前后二十多年。本书就是根据这些亲身交往中的感性往事,结合往来书信、题词、赠书以及自己的日记、笔记和照片资料等实录实物,撰写的回忆片断结集,涉及晚年冰心的日常生活、创作翻译、友朋交往、文坛活动等诸多侧面,留下了许多第一手的传记资料和珍贵的生活场景及细节。

吴泰昌是文坛的有心人,参加种种私访聚会或亲历文坛盛事,他总是随身带着小笔记本和自动相机。加上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日记可供查阅和征引,这些都构成了他写作“亲历大家系列”时极为丰富、珍贵的素材,也保证了记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于吴泰昌的这类文章,钱锺书称举其“兼有史料价值和轶事笔记的趣味”,吴组缃看重其“日常生活和人情事理的描述”,孙犁推许其“文字流畅,考订详明”,冯骥才认为这是“将来研究这位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珍贵难得的材料”,说吴泰昌为“下世纪的文学史家派到本世纪来的特约记者”。

编辑推荐

作为冰心府上常客,作者数十本日记、笔记中留存了晚年冰心的大量生活、写作、言谈、交接等素材,以散记、专题形式,不求全面立传,更非研究专论,而是重在展示交往中感受到的冰心的一些侧面,客观描叙。

作者自称是冰心先生的“小小的读者”,因为他的许多前辈、师长都说自己是冰心先生的“小读者”。他与冰心先生的近距离接触是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开始的,1978年,又作为编辑登门组稿,日渐频密的交接,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冰心先生辞世,为读者留下了冰心先生晚年生活的珍贵场景。冰心、郑振铎等先生以人名对对子的游戏,让人笑思其绝妙;冰心与巴金两位老友因身体原因不能见面,巴金特地从上海托作者捎面包给冰心,让人感触颇多;由白杨、赵丹合作的《红楼梦菊花题咏诗意图》,引出冰心、赵朴初、吴组缃、沈从文、夏衍……等诸多文坛巨子的唱和,堪称一盛事;邓颖超与冰心在月季花丛中相会的场景,细腻动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知道的冰心/亲历大家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泰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4540
开本 32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9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