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显克维奇选集(共8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显克维奇所著、林洪亮翻译的《显克维奇选集(共8册)》收选了显克维奇的十五个中短篇,五个长篇小说。这些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征的正直善良的波兰人,他们身上都有着某种性格上的缺点,但他们都是爱国者,而且为人正派,无论是仆人还是主人都是一些富于人性和有人情味的人物。显克维奇通过这些画面和人物,而给读者以这样的启示:在被强国占领下的波兰,只有农村才保持着深厚的民族特性,才是波兰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

内容推荐

19世纪下半叶,波兰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影响深远的作家,其中以显克维奇的名望最大。他的作品以其炽热的爱国激情,广阔壮丽的现实和历史画面,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读者中享有历久不衰的盛誉。显克维奇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一位波兰作家。林洪亮翻译的《显克维奇选集(共8册)》收录了显克维奇的主要作品。

显克维奇有着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写有通讯、杂文、评论、戏剧,但以小说的成就最大。《显克维奇选集(共8册)》的中、短篇小说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的历史长篇小说更使他名闻遐迩。1905年由于他在历史小说方面的卓著成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波兰作家,也是斯拉夫民族中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的作家。

目录

1 中短篇小说选

 前言

 哈尼娅

 炭笔素描

 鹤群

 音乐迷杨科

 天使

 穿过草原

 奥尔索

 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

 为了面包

 胜利者巴尔特克

 灯塔看守

 酋长

 第三个女人

 海边恋情

 愿你福星高照

2 火与剑(上)

3 火与剑(下)

4 洪流(上)

5 洪流(下)

6 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

7 你往何处去

8 十字军骑士

试读章节

哈尼娅

老米科瓦伊临终时,把哈尼娅托付给我,要我好好照顾她,那时候我已经十六岁了;她比我小不到一岁,所以她也刚刚进入少女的豆蔻年华。

我几乎是硬把她从她死去的爷爷床边拉走的,我们一道来到我家的小礼拜堂。礼拜堂的大门敞开着:在古老的拜占庭式的圣像前,点着两支蜡烛,但是烛光微弱,仅仅能把神坛里面的黑暗之处照得依稀可辨而已。我们并排跪着。她悲痛欲绝。由于哭泣、悲哀和睡眠不足,她显得疲倦不堪。这孩子把可怜的小脑袋靠在我的肩膀上,我们便一声不响地跪在那里。时间已经很晚了,在礼拜堂隔壁的房间里,那座革但斯克生产的老钟上的布谷鸟用尖锐的叫声宣告:已是午夜两点钟了。万籁俱寂,只有远处的雪片拍打着礼拜堂的窗棂所发出的响声,以及哈尼娅悲伤的叹息声打破了这种寂静。我无法对她说句安慰的话,只有让她紧紧贴在我的身上,像个保护人或者哥哥那样。我也无法祈祷,成千上百种的印象和情感在我的脑海里、心里不断涌现。种种不同的景象从我眼前掠过。然而从这种种混乱的思绪中,渐渐引导出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就是:这个闭着双眼,脸色苍白,偎靠在我肩膀上的小脸蛋,这个孤苦无依的小姑娘,现在成了我心爱的妹妹,为了她,我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她,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向全世界挑战。

这时候,我的弟弟卡佐也进来了,跪在我们的后面,接着,卢德维克神父和几个仆人也走进了小礼拜堂。我们按照通常的习惯,做起了晚祷。卢德维克神父高声念起了祷文,我们跟着他念,或者齐声念着应对祷文来跟他唱和。脸颊上有两条伤痕的圣母的黝黑脸孔和蔼地望着我们,仿佛她也要来分担我们家的悲伤、忧虑、苦难和不幸,并对这些跪在她脚下的人们表示祝福。在祈祷时,卢德维克神父开始提到死者们的名字,我们往往以“愿他们安息”来回答。等到卢德维克神父念到米科瓦伊的名字时,哈尼娅又放声哭了起来。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死者托付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哪怕要付出最大的牺牲也在所不辞。这是一个少年一时感情冲动的誓言,他既不知道这种牺牲可能有多大,也不知道这种责任有多重,然而它包含着崇高的激情和发自内心的善良的热忱。

祷告完后,我们便各自散去休息。我吩咐女管家老温格罗夫斯卡把哈尼娅带到从此归她住的那个小房间,而不是到她往日住的那间女佣人起居室去。我还让女管家整夜陪着她。我自己呢,深情地吻了一下这个孤女,便向厢房走去,我、卡佐和卢德维克神父都住在那里,家里人把那里叫做“公寓”。我脱衣上了床。尽管我为我衷心喜爱的米科瓦伊悲伤,但对于我担任保护人的角色却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认为这把我的身份提高了。我这个十六岁的小伙子,已经成了一个赢弱的可怜姑娘的靠山了。我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了。我暗自思忖道:“我的好老人,对于你的少爷和小东家,你是不会失望的,你把你孙女的未来交给了一个可信赖的人,你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的确,对于哈尼娅的未来,我是完全放心的。到时候,哈尼娅会长大成人,还要出嫁的这种思想,那时候我一点也没有考虑到。我心想:她会永远和我在一起,她会像我的妹妹那样得到精心的照顾,也会像妹妹那样受到我的喜爱,也许她会伤心,但是她会生活得很平静。按照古老的传统习惯,长子所得到的遗产,要超过弟弟妹妹们的五倍,虽然在我们家庭中并没有法定的长子继承制,但是做弟弟妹妹的却一直尊重这种习惯,从来没有反对过。我是家中的长子,大部分财产将来都要归我所有。虽然我现在还是个学生,却已经把这些财产视为己有了。我父亲是这一带最富有的大地主之一,的确,我们家并不像豪门大户那样有万贯家产,但却像古老的贵族那样富足,能使人丰衣足食,过上平静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不用发愁。总之,我是相当富有的了,所以我对我自己和哈尼娅的未来才会这样的放心。我知道,不管等待着哈尼娅的是何种命运,一旦她需要,她就能随时从我这里得到安宁和帮助。  这样思来想去之后,我便沉沉人睡了。翌日早晨,我便把委托给我的这种保护权付诸实施。不过,我采用的方法是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啊!尽管如此,即使我今天回想起来,心里也不免有几分激动。当我和卡佐一道去进早餐时,餐桌旁已坐好了卢德维克神父,戴维斯夫人——我们的家庭教师,和我的两个小妹妹。像平日一样,两个小妹妹坐在高藤椅上,小脚乱踢着,高兴地说着话。我神气十足地坐到了我父亲的位置上,用一家之主的眼光朝桌子扫了一眼,转身对站在一旁的小男仆,用冷淡和命令的口气说道:

“给哈尼娅小姐拿一副餐具来!”

我特意把“小姐”这个词说得很重。

这样的事在我家里还是初次发生。哈尼娅一向在女佣人的起居室用餐,尽管我母亲先前曾要她和我们同桌吃饭,老米科瓦伊却一直不同意,他再三说道:“这不合适,还是让她知道尊敬你们家的人吧,别的就不必啦!”现在我把新的习惯带到了家里。好心的卢德维克神父满脸堆上了笑容,但他却闻了闻鼻烟,又用有颜色的手绢捂住鼻子来掩饰他的微笑。戴维斯夫人却一脸不高兴,虽然她心地善良,但由于她出身于法国的贵族世家,因而贵族派头十足。而小男仆弗兰齐什克却张着大嘴,惊讶地望着我。

“给哈尼娅小姐拿一副餐具来,你听见没有?”我又说了一遍。

“我听见了,尊敬的老爷!”弗兰齐什克答道。显然是我说话的声调对他发生了作用。

今天我承认,当这位“尊敬的老爷”生平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称呼他时,几乎抑制不住他嘴边流露出来的满意的微笑,然而“老爷”的尊严却不许他笑。这时候,餐具摆好了,餐厅的门也打开了,哈尼娅走了进来,穿着一件黑衣裙,那是女仆和老温格罗夫斯卡连夜给她赶制出来的。哈尼娅脸色苍白,满脸泪痕,两条金黄色的发辫垂挂在衣裙上,辫梢上结着黑纱带子。

我站起身来朝她走去,把她带到餐桌旁。我的殷勤和整个隆重的场面,都只能使这位小姑娘感到忸怩不安和烦乱。可是那时候我不懂得,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孤独的、隐蔽的角落,而不是亲友们七嘴八舌的问候和同情,哪怕这种问候和同情是出于真心实意。当时我信心十足地做着这一切,还认为我这样做正是最好的在履行我的职责,殊不知我是在折磨哈尼娅。哈尼娅沉默着,只是当我有时问她要吃什么,要喝什么的时候她才开口答道:

“我什么都不要,谢谢少爷的关心!”

“谢谢少爷的关心!”使我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因为哈尼娅平时和我很亲近,直呼“亨利克先生”。可是,我从昨天开始担任的角色,以及我给哈尼娅安排的另一种境况,只是更使她胆怯和温顺了。刚吃完早饭,我就把她带到一旁,说道:

“哈尼娅,你要记住,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妹妹,从今以后你再也不要对我说什么‘谢谢少爷的关心!’了。”

“好的!谢谢……好的,少爷!”

我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中,我和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却不知道该和她说些什么。我本来想安慰安慰她,可是这样一来,就不能不提到米科瓦伊和他昨天死去的事,那又会使得哈尼娅泪水横流,重新陷人悲痛之中。后来我们两个便在房间另一头的一张长靠椅上坐下了,小姑娘又把她的小脑袋靠在我的肩膀上,我便抚摸着她的金发。

她真的把我当成哥哥那样紧靠在我的身上,也许是她心中萌生的那种甜蜜的信任感,又害得她泪眼汪汪。她放声恸哭,我尽一切努力去安慰她。

P1-4

序言

19世纪下半叶,波兰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影响深远的作家,其中以显克维奇的名望最大。他的作品以其炽热的爱国激情,广阔壮丽的现实和历史画面,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读者中享有历久不衰的盛誉。显克维奇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一位波兰作家。早在本世纪初,由鲁迅编辑的《域外小说集》就译有显克维奇的《灯台守》等小说,并一直受到鲁迅的喜爱和推崇,成为鲁迅早期最喜爱的两大欧洲作家之一。嗣后,由于鲁迅和其他中国作家的提倡和促成,显克维奇的作品便陆续介绍到中国来。

显克维奇有着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写有通讯、杂文、评论、戏剧,但以小说的成就最大。他的中、短篇小说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的历史长篇小说更使他名闻遐迩。1905年由于他在历史小说方面的卓著成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波兰作家,也是斯拉夫民族中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的作家。

1846年5月5日,亨利克·显克维奇生于波兰卢布林省乌库夫县奥克热伊村的一个富于爱国传统的贵族家庭里。他的家族中有不少是驰骋疆场的军人,有的还英勇牺牲在敌人的刀枪下。他的父亲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母亲是个富裕地主的女儿,喜爱文学,对于显克维奇的文学爱好不无影响。显克维奇后来写道:“说到我对文学的兴趣,也许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她会写诗,不过她的诗都写在纪念册上,无疑是缺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的。……我整个童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这段生活对我影响最大,这样一来,我便了解了我们的农民和他们的语言。”

显克维奇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贪婪地阅读文学作品。他说,早在中学时代,“荷马和莎士比亚就激起了我最大的热情,我十四岁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学毕业后,他的母亲为了他将来的生活有保障,便要他报考医学系。然而显克维奇在华沙大学医学系学了一年之后,还是转到了他所喜爱的文学系学习。大学期间,他便开始了文学写作活动,先后发表了许多篇文学和戏剧评论文章,同时尝试写作小说,他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就是在大学期间写成的。

大学毕业后,显克维奇成为《花环》和《田地》两种报刊的撰稿人。嗣后又和《波兰报》合作,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发表杂文和讽刺小品,成为“无题”一栏的专栏作家。1876年2月,显克维奇以《波兰报》记者的身份,前往英国、德国,最后到达美国,在美国住了两年。他的足迹走遍美国的东西海岸,访问过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也到原始森林和草原中狩猎过,还和流落在美国的波兰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显克维奇对美国的华侨也感兴趣,并写有专访,对华侨的遭遇深表同情。后来他又在法国和意大利停留了较长的时间,直到1879年11月才回到华沙。在这将近四年的时间内,显克维奇游历了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几个国家,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学识,也使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这段时期,他的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写出了《旅美书简》、《巴黎来信》等通讯集,和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

1882年到1900年,是显克维奇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以历史小说为主,先后写出了《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等史诗式长篇作品。前三部历史小说都是以波兰十七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波兰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火与剑》写赫米尔尼茨基领导的1648—1649年哥萨克暴动,这次暴动的直接后果导致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领土并人了沙俄帝国的版图,使多民族的波兰王国遭到肢解。显克维奇站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立场上,抨击了赫米尔尼茨基勾结鞑靼和沙皇俄国来反对和分裂波兰王国的叛卖行为。但作者没有能够把赫米尔尼茨基的哥萨克暴动与乌克兰农民反对贵族压迫的起义区分开来,小说中某些地方对贵族阶级还有所美化。《洪流》以1655年瑞典入侵波兰为历史背景,反映了波兰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精神。当时的波兰由于连年战争,已是满目疮痍,北方的强邻瑞典乘机入侵波兰,卖国贼拉奇维尔之流,又和入侵者公开勾结,致使瑞典侵略军长驱直人,首都华沙等城相继沦陷,国王卡其密什不得不逃到西里西亚。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波兰人民在爱国将领的领导下,大兴勤王之师,经过英勇奋战,终于把瑞典侵略军赶出了国土。小说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伟大的卫国战争。《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描写波兰反抗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斗争。这三部互相关联而又各自独立成篇,构成了一整部宏伟浩瀚的三部曲作品,它们既具有历史的真实和丰富的想象,又糅进了作者的满腔爱国热情。在这些小说中,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与主人公的爱情经历相互交织在一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各具独特的个性。《你往何处去》则是显克维奇的一部力作,它真实反映了公元1世纪罗马暴君尼禄迫害早期基督教徒的情况。小说有对暴君尼禄的无情揭露,也有对纯真爱情的热情赞颂,悲欢离合、缠绵悱侧的故事情节给人以美的享受。《十字军骑士》通过波兰和立陶宛联合起来反抗13耳曼条顿骑士团侵略的斗争,借古喻今,借以揭露普鲁士对波兰民族的迫害,增强波兰人民斗争的信心。这五部小说已成为波兰家喻户晓、人人必读的古典名著。

在创作历史小说的同时,显克维奇还发表了两部反映波兰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毫无准则》和《波瓦涅茨基一家》。前者塑造了一个波兰的“多余人”形象,后者写一个贵族地主适应时代潮流转变为贵族资产阶级的故事。这两部小说都曾受到当时欧洲文坛的高度重视,立即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19世纪末,显克维奇曾访问非洲,写有《旅非书简》。二十世纪初,显克维奇得到了两次重大的荣誉,一次是波兰人民为了庆祝他写作生涯二十五周年,集资购买了一座曾是他家族故居的庄园送给他,并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了庆祝大会。另一次是1905年显克维奇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获奖被看成是波兰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嗣后,由于波兰社会斗争日益尖锐,各派政治势力都竭力想拉拢这位闻名遐迩的作家,使显克维奇一度曾和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党合作,接受该党领导人的推荐,参加了沙俄杜马(即议会)的竞选活动。他对当时日益活跃的社会主义运动不甚理解,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也持怀疑态度,他以1905年革命为背景的小说《旋涡》就流露出了这种不理解和怀疑的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波兰就被奥军占领,显克维奇逃亡瑞士。在瑞士,他发起组织“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并担任该会的主席。1916年11月15日,显克维奇病逝于瑞士的佛维。1924年10月26日显克维奇的遗体从佛维被运回华沙,安葬在华沙圣约翰教堂的地下墓室里。

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贯穿显克维奇的整个文学生涯。从1876年写成的《徒劳无益》开始,他一生共写了六十余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题材广泛:有反映波兰农民悲惨生活的,有描写波兰侨民在国外不幸遭遇的,有揭露民族压迫者对穷苦人民迫害的,有推崇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抨击封建贵族腐朽没落的,有表现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还有一些小说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它们风格各异,形式不同,形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这些作品不仅是显克维奇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它们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

显克维奇早期的创作受“华沙青年派”的影响。所谓华沙青年派是1870年前后涌现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为适应波兰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他们提倡民众教育,崇尚科学和技术进步,反对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要求妇女解放、民族平等。他们主张实业救国,与外国占领者进行合法斗争。其主张既表现出华沙青年派的进步性,也说明波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华沙青年派”中,出现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他们提倡“倾向性文学”,遵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所谓倾向性,就是主张文学要揭露社会中的种种落后现象,为劳动人民鸣不平;就是要揭示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本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造舆论。他们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城乡劳动者应该进入文学,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他们的创作给波兰文学带来了新的特色,形成了波兰19世纪下半叶强大的现实主义流派。显克维奇虽然不是青年派成员,但他在华沙大学学习期间,和这些青年派相处,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活动和理论纲领都是有所了解的。他的早期创作,如《徒劳无益》和《两条道路》就体现了“青年派”的创作主张,它们既揭露了封建阶级的没落和对社会进步的阻碍,同时又歌颂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对波兰资本主义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访问欧美四年,使显克维奇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失去了他原先对资产阶级的那种乐观精神,加深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与此同时,显克维奇对欧美的当代文学也有了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因此,他不仅从古典作家那里吸取营养,也从同时代的作家中得到借鉴。但是显克维奇在学习借鉴方面不是囿于某一家一派,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同时又十分注意创新,因而形成了他那鲜明而独特的风格。他既不同于同时代的波兰著名女作家奥热什科娃的纤巧细腻,也有别于另一位当代杰出作家普鲁斯的深沉严肃。他的创作既有现实主义的深刻,又有浪漫主义的激情。波兰同时代的著名批评家波托茨基认为:“显克维奇在我国如果不是中短篇小说的惟一创造者,至少也是创造者之一……显克维奇是属于梅里美、屠格涅夫、莫泊桑和布勒特·哈特这一家族的。”

显克维奇早年生活是在波兰农村度过的,对波兰农村十分熟悉,后来他经常出国旅游访问,或来往于波兰各个城市之间,他的较长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旅馆里写出的,而且大多数中、长篇小说都不是在一个旅馆里完成的。这种经常到处流动的经历使显克维奇不仅见多识广,而且对许多事物都有亲身的体验,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生活都有所了解,接触过各种民族、各个阶层的人,从而使他的中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深邃而又富于真实感。

真实感是显克维奇创作的一大特点。显克维奇从来不写他不熟悉的东西,他的作品不是出自他的所见所闻,就是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写出的。他的农村小说,如《炭笔素描》、《音乐迷杨科》、《天使》,真实地反映了沙俄官僚制度统治下的波兰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和波兰农民的悲惨遭遇。而他的“美国小说”如《穿过草原》、《奥尔索》、《酋长》等,都是根据他旅美期间的见闻写成的。他的《第三个女人》和《海边恋情》又是他长期和艺术家交往的结果。显克维奇在真实反映生活的时候,并不是采用自然主义的描写方法,而是经过提炼加工,选择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使之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观点,从而使真实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他的小说《为了面包》就是一部纪实性的小说,它是作者为波兰农民当中出现的“美国热”而写的一部带有警告性的小说。而他的《灯塔看守》是根据一个真实人物的事迹写成的,但它融合了许多波兰流亡战士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因而更富于典型性。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显克维奇中短篇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感情或情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的内在感染力。文学作品就是要激起读者的感情波澜,进而使读者在激动之余,能得到思想上的某些启迪和省悟。显克维奇总是把情感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或爱或恨,或欣喜或愤怒,或同情或憎恶,或快乐或悲伤,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显克维奇在抒发这些情感时,时而以叙述者的口吻,直抒胸臆,时而是通过作品的主人公传达情愫,时而是以爱情故事为主要表现手段。在《炭笔素描》这部充满幽默讽刺的社会小说中,也处处洋溢出感情的色彩,感受到作者对沙俄官僚统治的憎恨和对无辜的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和惋惜。《音乐迷杨科》则饱含着作家的血和泪,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悲歌。《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写得那样真挚深沉,使读者的心随着那位教师的笔触而悲愤、而惋惜、而凄楚。《灯塔看守》更是一首激情洋溢的爱国颂歌,它通篇都在渲染浓郁的美好情愫,既包含了作者自己对祖国的挚爱,也表达了人们对波兰伟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崇敬,同时又细致地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曲折变化。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爱情不仅是人类的一种情感表现,而且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和精神面貌。透过爱情这面镜子,能照见人类灵魂的美与丑、善与恶、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透过爱情这面镜子,也能把社会问题折射出来,有助于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便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众多作家所描写的对象,它在显克维奇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描写,像《奥尔索》、《穿过草原》、《海边恋情》、《第三个女人》和《哈尼娅》都是与爱情这一主题有关的。有的写得明快深沉,有的写得含蓄委婉,有的写得情意缠绵,有的写得痛彻肺腑。显克维奇在描写爱情的时候,既突出了个人的心理状态,又富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并没有把感情和思想对立起来,或者单是描写人的感情变化,而缺乏一定的思想意义。

风格的多种多样也是显克维奇创作的重要特色。显克维奇能根据小说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内容的作品,作家也能凭借其驾驭文字的功力,而写出迥异的风格来。有的采用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手段,有的则写得激昂、明快或抒情而富有诗意,有的以情节取胜,有的则以心理描写见长,有的具有现实主义的严谨和深沉,有的则充满着浪漫的情调和惊险的场面。有的小说则采用以情托物、情景交融的手法,从而使他的作品意境深邃、情景隽永,令读者不忍释卷。

这个集子收选了显克维奇的十五个中短篇。这些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

《音乐迷杨科》和《天使》反映了波兰农村儿童的悲惨命运。《天使》写的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而《音乐迷杨科》则是写一个有着音乐天赋的男孩。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悲惨身世,都是出身于贫穷的雇农家庭,一个是母亲去世,另一个的母亲挣扎在饥饿线上,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女孩在被送往地主庄园的途中被恶狼吞噬了,男孩的音乐天才得不到重视,反而因为碰了一下地主家仆人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他们死时年仅十岁。小说中没有出现贵族地主人物,也没有描写主人公的痛苦,但我们从小说中却深深感触到专制农奴制社会的黑暗、农民的不幸和贵族地主的自私与伪善,也深为富于天才的杨科和纯朴天真的马露霞的惨死而感到震惊,萌发出无限的同情。这两篇小说都把波兰农村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理描写结合起来,自然景色的优美同农民生活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说写得朴实优美,既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又是抒情的散文。

中篇小说《炭笔素描》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波兰农村在沙俄官僚制度统治下的腐败黑暗和波兰农民的不幸。羊头镇的镇长、文书和陪审员互相勾结在一起,横行乡里。他们贪赃枉法,欺上压下,无恶不作。特别是文书,凭借他所受过的一点教育和卖身投靠沙皇政府所得到的赏识,利用农民的纯朴无知和胆小怕事,更是为所欲为,俨然成了镇里说一不二的太上皇。为了达到他占有热巴老婆的目的,竞以权谋私,设下奸计,引诱热巴上钩,要把他卖去当兵,同时又奸淫了热巴的老婆,致使热巴家破人亡。显克维奇以其特有的艺术才能,和常常是出人预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从各个方面暴露了沙皇官僚制度的罪恶本质,以满腔的悲愤揭示了热巴和美丽、坚强而又忠厚无知的热巴老婆的毁灭过程。小说里对教会所采取的容忍态度和贵族地主的不干预原则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炭笔素描》是在极其深沉的悲剧气氛中结束的,因此被认为是波兰文学中最凄惨、最富于悲剧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最为悲愤的“谴责小说”之一。其意义超过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问题,甚至对今天的官僚制度也不乏其深刻的含义。

《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也是一部悲愤的谴责小说。作家以无比的愤激写出了他的同胞作为亡国奴的惨受蹂躏的命运。从七十年代开始,沙俄和普鲁士的政府分别在各自占领的波兰土地上,实行一整套旨在消灭波兰民族特性的殖民政策,他们在一切行政机构、法院、学校和其他部门中禁止使用波兰本民族的语言,强行推广俄语和德语,进行强制性的奴化教育。富于爱国心的显克维奇曾大声疾呼,抗议普鲁士和沙俄政府对波兰儿童的摧残和迫害,并特意写出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这篇小说。由于华沙当时是在俄国的严厉统治之下,这篇小说未获华沙检查机关的通过,作家只好将稿件用三x的假名寄给奥占区的里沃夫。这篇作品于1879年秋发表在《里沃夫报》上。过了几个月,显克维奇对这篇小说作了某些更改,把俄占区改为普占区的波兹南,把强迫学生学习俄语改为学习德语,小说题目也改成《一个波兹南教师的回忆》,才获华沙检查机构的通过,而于1879年底发表在华沙的《波兰报》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只知道《一个波兹南教师的回忆》,殊不知《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才是它最初的文稿。这篇小说采用家庭教师回忆的形式,写一个天资聪慧而又正直敏感的波兰学生米哈希在俄国人控制的学校里,由于受到校方的迫害摧残而不幸夭折的故事。作家含着悲愤的泪水写出了米哈希毁灭的过程:呆板而繁重的作业摧残了米哈希的健康,学校教师在讲课时对波兰民族及其历史所作的歪曲和污蔑,使这个富于爱国心的少年在精神上受到更深的伤害。他因为俄语的重音发不好,常常成绩不及格,最后又因为他在课后用波兰语和同学交谈,而受到学校的警告处分,以致最后被开除,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使他的身心彻底崩溃,而过早地离开了这可恨的人世。作家以感人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外国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对于被压迫人民在身心方面的摧残。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穿过草原》所描绘的是19世纪中叶一支移民车队从美国东部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去的艰苦历程。19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许多人抱着发财的希望涌向西部,因而形成了一股淘金热。《穿过草原》写的就是这样的一支移民车队,它历经种种艰难困苦,其中有印第安人的袭击,有野兽的威胁,有瘟疫和饥饿的折磨,有高山挡道,河水拦路,而他们所经的许多地方是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地,几乎使这支车队全部覆灭。但是经过顽强的奋斗之后,这支车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小说通过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情节,表现了移民们的坚强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小说还穿插了波兰籍车队队长和美国少女纯洁的恋爱故事,从开始的倾心相爱、结婚到最后的悲剧,写得情意缠绵,充满柔情蜜意,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作家自己认为,这是一部“从心里流露出来的小说”,而女主人公莉莲则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最为他所喜爱的女性形象。

《奥尔索》的情节并不复杂,然而却含意深刻,它揭露了号称民主之邦的美国是如何压迫贫苦人民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巡回演出的马戏团里,奥尔索和詹妮是两个单纯而正直善良的少年演员,他们不堪马戏团老板的侮辱和毒打,双双逃进了荒原中。显克维奇以简练的文笔突出了马戏团老板的残暴和对金钱的追求,又以深厚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描写了奥尔索和詹妮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由于显克维奇访美期间曾在阿纳海姆小城住过较长的时间,又曾到荒原中去狩猎过,对那一带的自然环境和优美景色甚为熟悉,因而写来十分真切生动。

《灯塔看守》写波兰流亡者斯卡文斯基在国外历尽沧桑,晚年来到巴拿马的荒岛上担任灯塔看守,因为阅读别人邮寄给他的波兰文诗集入迷,忘记点灯而遭到解雇的故事。这是显克维奇根据一个名叫谢拉瓦的波兰流亡者的真实经历而写成的。谢拉瓦曾参加波兰1830年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由于他老是担心敌人在追踪他,只好到处流浪,历尽坎坷,老年时流落到巴拿马当了灯塔看守,因为阅读波兰小说入迷,忘了点灯而被解雇,又流落到纽约,最后因对生活失望而服毒自杀。显克维奇从谢拉瓦身上吸取某些经历作为素材,同时又把波兰流亡者的许多共同特征融进了斯卡文斯基的身上,塑造出既和谢拉瓦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又在根本上与他不同的人物形象。斯卡文斯基的确也有过苦闷和消沉,渴望能得到休息,然而一部别人寄来的波兰伟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爱国长诗却唤醒了他那沉睡的心灵。诗集把他带回了故国家园,又使他恢复了青春,他虽然被撤了职,但他没有悲观和失望。当他踏上新的旅程时,两眼炯炯发亮,显示出他的乐观情绪。’显克维奇通过斯卡文斯基由战斗、到消沉、到奋起的历程,反映出祖国的声音对海外赤子的强大鼓舞力量,歌颂了波兰流亡者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和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小说的整个故事凝缩在一个孤寂的小岛上,人物也只有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对话,情节也极其简单,但却毫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一是作品充满了震撼人心的爱国激情,二是显克维奇出色地描写了千变万化的海洋景色,这种自然景色又和人物的感情变化紧密呼应,他善于用一段段不同景色的描写衬托出斯卡文斯基经过几十年搏斗后渴望脱离险恶人世的心情,从而借景抒情、融情人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这正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

《第三个女人》和《海边恋情》(原名是《在明亮的海岸上》)都是以画家生活为题材的,但又各具风采。《第三个女人》通过一个青年画家成名前后的爱情风波,表现了画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对那种以名利为准则的市侩式婚姻观进行了针砭。小说还以生花妙笔,刻画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风采。在主人公与她们的关系中,也寄寓着深刻的含义,反映了圆家对美与真的追求和对丑的摈弃。《海边恋情》则是写一个中年圆家的一段爱情插曲。画家希维尔斯基来到蒙特卡罗之后,在与年轻富有的寡妇艾尔曾夫人的接触中,被她的魅力所吸引,而对她萌生恋情。后来的频繁接触,使他渐渐看出了她的堕落、自私和虚伪,便和她分手了,希维尔斯基终于爱上了纯朴、年轻而又美貌的模特儿。希维尔斯基的爱情经历体现了双层的含义,既表现了本质是好人的画家与虚伪堕落的艾尔曾夫人由相爱到决裂的个人关系,也反映了画家与蒙特卡罗这个腐败的社会从受诱惑到厌弃的历程,而艾尔曾夫人则是蒙特卡罗的堕落社会的缩影。这两部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时而是幽默风趣,时而是明快泼辣,时而又富于强烈的抒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技巧。

《哈尼娅》是显克维奇早期的一篇小说,它与《老仆人》、《赛义姆·米查》被人合称为小三部曲,以便和《火与剑》、《洪流》与《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大三部曲相区别。《哈尼娅》是小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两个年轻的中学毕业生同时爱上了孤女哈尼娅的故事。亨利克和赛义姆都是当地贵族的儿子,他们本是亲如手足的同窗好友,却为争夺哈尼娅而展开了决斗。后来哈尼娅患了天花,满脸麻点,他们的爱情也随着哈尼娅美貌的失去而消失了。作者在小说里对亨利克和赛义姆的恋爱态度是有所批评的,但并没有过多地指责他们,而是把他们的态度归咎于他们的气质不同和年轻人的感情冲动与争强好胜。后来在第三部《赛义姆·米查》中,他们依然是患难与共的朋友。《哈尼娅》最大特点是描写了波兰古老的农村田园风光,展现了波兰贵族社会的生活风貌,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征的正直善良的波兰人,他们身上都有着某种性格上的缺点,但他们都是爱国者,而且为人正派,无论是仆人还是主人都是一些富于人性和有人情味的人物。显克维奇通过这些画面和人物,而给读者以这样的启示:在被强国占领下的波兰,只有农村才保持着深厚的民族特性,才是波兰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

林洪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显克维奇选集(共8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显克维奇
译者 易丽君//林洪亮//张振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7341
开本 16开
页数 53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455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8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3.44
丛书名
印张 3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57
27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