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度哲学史略/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印度哲学史略》作者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深造于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归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著名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其著作除本书外,另有专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隋唐佛教史稿》,文集《往日杂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理学·佛学·玄学》,纂著《高僧传》《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还有译作与论文若十,兹不具列。

内容推荐

《印度哲学史略》以汤用彤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编印而成,文中所引《黎俱吠陀》与《奥义书》的一些重要章节皆为作者直接由梵文原本翻译而来。作者于绪沦中指出印度学说宗派之复杂,并总括其共同要义为业报轮回、解脱之道、人我问题三点。正论中则以此三点为提纲,将印度各种哲学学说依其出现的先后次序一一列述,详细分辨各教派教义与学说之源流,并简述其间联系与差异。全文语言精练,条理明晰,已概见印度哲学全貌。读者读《印度哲学史略》,则可“熟知一宗变迁之史迹”,“了然各宗相互之关系”,更于我国佛教源流可窥一斑。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一 《黎俱吠陀》之教

 二 《阿闼婆吠陀》之教

第二章 《梵书》及《奥义书》

 一 《梵书》之婆罗门教

 二 《奥义书》之教理

 附录 《黎俱吠陀集》选译

 《奥义书》选译

第三章 释迦同时诸外道

 附录 六师学说

 顺世外道学说

第四章 耆那教与邪命外道

 一 耆那教

 二 邪命外道

第五章 佛教之发展

第六章 婆罗门教之变迁

第七章 数论

 一 数论之变迁

 二 数论之学说

 附录 《金七十论》科判

第八章 瑜伽论

 一 瑜伽论之历史

 二 瑜伽行法

第九章 胜论

 一 胜论之变迁

 二 胜论之学说

第十章 正理论

 一 正理论之原委

 二 正理论之学说

第十一章 前弥曼差论

 一 前弥曼差宗义

 二 声常住说

第十二章 商羯罗之吠檀多论

 一 吠檀多论之历史

 二 商羯罗之学说

后记

试读章节

印度最古典籍首推《黎俱吠陀》,其所载多为雅利安民族颂神歌曲。雅利安种来自北方(地点旧说指为帕米耳,近则指为中亚或南俄,而又复有考为奥匈捷克国境),其人居印度五河流域,似在四千至五千年之中。自时厥后,种族繁殖,势力渐达五印全境。顾亦颇受原有土著民族之影响,但不知始于何时。(说者有谓《黎俱吠陀》思想亦受土著影响,然少可考见。)思想变迁衍为一特殊文化。印度一语,非指政治之一统,而代表一种文化。如希腊一字代表特殊精神,固亦非指纯一民族,或统一国家也。

吠陀一字古译为明,于今义为学。因其书渐受尊礼,而此字义即为圣典。印人之认为圣典者初仅三集。(《长阿含》有《三明经》,其时《阿闼婆》一集,尚未立为圣典。)《黎俱》最早,集一千又十七篇之歌颂,是日颂明。《娑摩吠陀》义为歌明。其中篇什几全取自《黎俱》,依须摩祭祀以序次者也。《夜殊吠陀》为祭祀最要典籍,是为祠明。歌祠二明集成于《黎俱》之后。至若《阿闼婆吠陀》则虽晚成立,而其宗教则较《黎俱》卑陋。按之宗教演进程序,早期者多咒语信魔鬼,其后乃有歌颂崇拜神祗。按《阿闼婆》之思想为魔教,故较《黎俱》之神教为尤古。亦有说者,谓《黎俱》代表上等人雅利安人之宗教,而《阿闼婆》则多下等人土著之思想。言之虽无可征考,而理或然欤。兹分述《黎俱》及《阿闼婆》二吠陀之学说如次。

上述《吠陀》四集不仅为古代印人所信崇,即及降至近世,印人亦认其有最高威权。婆罗门人宗教信仰道德法律均谓以《吠陀》为依归,故学说之尊《吠陀》者为正宗(如六论是)。而非《吠陀》者,则为异教(如佛教是)。故研究印度思想不可不知《吠陀》,而以《黎俱》为首要。

《黎俱》歌颂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所成。虽或有作于雅利安人人印土以前者,而按之其所用地名,则亦实有作于其后者。其时未有文字,全赖口传。上古宗教与政治不分,而政治又多寄于家族。故《黎俱》歌颂,常分属诸僧族。后人集之,分为十卷,一千又一十七颂。雅利安人当时之情状,于此可得其概略。人民畜牧而业农,民族即政治团体,家族以父统治,国王多由世袭。是非邪正之辨,已深为人民所信。而精神之修养,则尚未发达。故其宗教最上止于福善祸淫,下者则其崇拜等于贸易,神之喜怒以供养之厚薄为断。至若悲愍之怀,明心见性之说,则尚非所知。P6-7

后记

本书作者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深造于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归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著名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其著作除本书外,另有专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隋唐佛教史稿》,文集《往日杂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理学·佛学·玄学》,纂著《高僧传》《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还有译作与论文若十,兹不具列。

本书以汤用彤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编印而成,文中所引《黎俱吠陀》与《奥义书》的一些重要章节皆为作者直接由梵文原本翻译而来。作者于绪沦中指出印度学说宗派之复杂,并总括其共同要义为业报轮回、解脱之道、人我问题三点。正论中则以此三点为提纲,将印度各种哲学学说依其出现的先后次序一一列述,详细分辨各教派教义与学说之源流,并简述其间联系与差异。全文语言精练,条理明晰,已概见印度哲学全貌。读者读之,则可“熟知一宗变迁之史迹”,“了然各宗相互之关系”,更于我国佛教源流可窥一斑。

本书由独立出版社于1945年12月初版印行,并于1946年11月再版。此次出版即以1946年11月版为底本编辑整理,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径改书中刻印错误与遗漏处(如,“三昧”改为“三昧”,“《长含》”改为“《长阿含》”),标点符号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处理,余则保持底本原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度哲学史略/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用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7488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35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5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