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请之友/星云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师生活哲学⊙智慧语录

高僧行仪风范⊙完整典载

从平实的步伐中,进入佛学、进入一代宗师圣洁的心境!

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

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

《不请之友(星云日记6)》由星云大师著,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内容推荐

懂得协调是现代人工作之方,人要处难处之人,事要处难处之事。

《不请之友(星云日记6)》由星云大师著,分为“不忘初心”、“不舍众生”、“不请之友”、“依法不依人”四部分。《不请之友(星云日记6)》收录星云大师1990年7月1日至1990年8月31日的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等,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目录

自序 星云

“我”是罪恶的渊泉 尹雪曼

不忘初心(1990年7月1日—7月15日)

不舍众生(1990年7月16—7月31日)

不请之友(1990年8月1日一8月15日)

依法不依人(1990年8月16日一8月31日)

星云日记的回响

 生活中的佛学宝典 觉幻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七月 一日 星期日

自从五月底我在圣地牙哥西方寺与信众举行座谈会后,就有很多信徒纷纷要求皈依,在回台前,特地安排前往西方寺主持一场皈依典礼。

今天参加皈依者有八十人,如:圣地牙哥天后宫主任林裕光先生,世界越南、缅甸、老挝各华人团体联合会顾问元邦强先生,此外还有十四名美籍人士皈依。佛教在西方弘传,能给美籍人士接受、认同、肯定,实在让人很欣慰。

下午在徐道平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有二百五十亩大的国际大学,学生有五千人,校舍非常壮观。该校副校长倪文炯先生(也是国际交换学者的亚洲负责人)及另一美籍副校长,得知西来寺正在筹备西来大学,都非常希望我们能到此开设宗教系或建校,并亲自陪同我们到校内各处参观。同时听了他们近三个小时的建校经验谈,有些实在很值得参考。美国工程师的设计图都非常精细详备,让人一目了然,也可感受到他们的办事效率。

傍晚回到西来寺,得知吴修齐居士全家近四十人正在斋堂用饭。吴居士是本山六品功德主。平常他是个大忙人,难得今天他们全家聚在一起,故特至斋堂跟他们问好。吴居士对本山在澳洲正在筹建中的南天寺、中天寺非常关心,还问了些当地气候、风俗、民情等问题。要我将澳洲跟美国作个比较时,我觉得西来寺未开发前是一片荒草秃地:澳洲虽未开发,却是一片绿草如茵。

晚,八时,傅伟勋教授及华珊嘉(Sandna Wawuytho)教授来访,为英译本《星云禅话》之发行一事。除送来样本外并谈及签署合同和发行方式。嘱永楷全权处理。

华珊嘉教授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曾多次获得优良教师奖,本月下旬应佛光山丛林学院英文佛学班之邀,将到台湾作为期十天的密集授课。

不管我走到哪里,国内、国外、飞机上、座谈时、庆典中;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知道对方有专才、特长、技能,我都不忘请他们给学生上课、讲演或举行座谈,巴不得每一个徒众都能像海绵,吸取这些人的经验。我是如此“精进”于为徒众找老师,不知徒众是否也知道名师难遇?

闭门课徒,非独前程远大,不见焦芽败种,才是最有希望的未来。

七月 二日 星期一

美国教育部订今日审查“西来大学”建校事宜,从八时起就陆陆续续有美教育部人员到达。筹备处的永楷法师、张幼珠博士及西来大学的顾问吴黎耀华女士、杨懋慈先生、律师夏铃小姐、博恩斯先生、课程委员傅伟勋教授、财务顾问黄丽华小姐、注册主任宾纳先生、图书馆管理员王小姐、行政顾问唐·布鲁纳特先生等人,已为今天这个日子准备多时,尤其是西来寺的徒众,上下里外大家都全力以赴,虽没有直接参与准备工作,但那份关心与支援,随着有关人员的忙碌有增无减。真是“佛光山只有团体,没有个人”。

九时正,加州政府教育厅高等教育审查委员席拉·霍金斯、凯文·吴尔福克、山姆·古柏等到齐后,审查会议才正式开始,为了给大家一点精神鼓励,审查会议时我特地到场。以主人身份讲了几句欢迎的话。没想到教育厅委员们一再称赞,才踏进西来寺就可以见到“大和尚”,让他们感受到地主待客的诚意。

西来大学有远、近程等扩建计划,目前校舍有教室二十四间、图书三万余册、可容纳三百人的课堂两间、会议厅三间、办公室七间。聘请的任课老师有傅伟勋教授、蓝卡斯特教授、勒斯侯士教授、包华士教授、普鲁典教授、威尔教授、华伟亚高教授、素村那教授、黎东方教授等。皆是美日著名大学的佛学及宗教学的资深教授。

教育部的审查小组在评鉴西来大学的设备后,非常惊讶于规划完善的硬体设施及丰富齐全的资料档案,这些都超出了教育部的要求。审查小组还表示,从没有见过同类别的学校中有如此的水准,我们的准备已足够十月二日的申请。故本来预定一天的审查,在半天内就完成了,于上午十一时五十七分在审查委员一致签署下,“西来大学”正式核准立案,并对师资、课程、行政、财务及设备等各项资料,均评为“特优”,且可正式颁赠佛学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这是西来大学“创校史”最珍贵的一刻!P15-18

序言

我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写日记,但因那时生活艰苦,纸笔不周,只有将一些人事、新知、杂感、生活等记于脑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最初几年曾写了二十多本约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后来自己翻阅时,发觉日记中尽是写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写到自己也是一副愤世嫉俗的丑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记簿上写道:“我,是自私的;我,是丑陋的;自赞毁他,妄自议论,实在是人类的劣根性。”写完,我就将二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点可惜,因为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痕迹,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假如那些日记至今还保存着,或者从那时起我一直将日记写到今天,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有关人事、生活、知识方面的往事可以追忆,不管好与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为做人处事的龟鉴。

一九六三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到亚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由于行程紧凑,我就在飞机、火车、渡轮上,甚至有时没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气太热,还趴伏在地面上,写了八十天的日记,每天写好后,要赶在《觉世》旬刊上发表,后来并将之定名“海天游踪”,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想不到却因为内容涉及一些对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风波。之后,我又至印度朝圣多次,对于佛国当初值得记述的事迹,并没有留下雪泥鸿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开始创建佛光山,最初在《觉世》旬刊上发表每天大事记,约数年之久,后因凤山张致良居士认为太过把人事公开报导,故而反对刊出,从此,我对开山时的心情经过未能留下丝毫痕迹,至今回忆,也觉得不无遗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组织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团”到大陆探亲弘法,当时台湾各大日报纷纷邀我写访问日记,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加上许多敏感问题,实在不易着笔,只有一一婉谢。虽然没有将日记在报纸上发表,但是我仍然写了三十天的日记,后因飞机输送行李时的失误,在大陆所买的书籍和那些珍贵的纪念品,甚至日记统统都遗失了,至今还不晓得流落何方,也许数百年后有人发现到的时候,说不定是一桩历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为了顾念《普门》杂志的发行量,对其聊尽一点心意,便自告奋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记给他们发表,从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间断。这些日子,我将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诸于读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记挂一漏万,没有真正顾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书信、谈话、友谊、计划,并没有记录下来,工作、演讲等内容,也由于篇幅的局限,没有完整地详录。尤其是对事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自觉表达得很不完全。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负责笔录日记的永庄,四年来他最辛苦,尤其因为他没有跟我讲话的习惯,也没有问过我日记要怎样写,或许由于他不讲话的缘故,我也没有特意告诉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无法确实地了解我心中的体会,唯有待日记写好后,我在字里行间补上几句就草率地完成。

这本日记除了永庄之外,曾经为我代笔过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军、永妙、满果、依日、依筏、依门、依宏、依晟、永贤、永均、永芸、慧传、满义、永海、满和、永有、依益、觉幻和李仁玉,等人,他们有的为我写过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写了一天两天,无论记录的多与寡,我仍然要向这些徒众表示感谢,因为有他们,才没有让我的日记在四年里中断过。

有人说,在我的日记中并没有常常看见我读书:也有人说,读我的日记,很少看到我吃饭修行,也甚少叙述我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只见我坐飞机,并没有提及我去买票,只听闻我每天去某个地方,并没有说谁替我开车……事实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

也有人问我:日记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日记有时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照;有时候日记是一个知己,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日记是一张功过表,上面记下了我们处世的对与错;又有的时候日记是一部成长史,留下了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时候会觉得日记是一个百味坛,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此外,也有许多读者致电来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像每次日记发表后,都会看到读者的热烈回响:有的赞美我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奉献,也有的说我的日记犹如一帖清凉剂,熄灭了都市里的喧哗和红尘中的纷争;有的说日记好像一盏明灯,为大家学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说日记好比一朵美丽的鲜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问我对日记的看法,我则觉得日记是我随心自作、随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谢很多人写了阅读“星云日记”的感言,如:“《中央日报》”社长石永贵先生、胡志强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说我的日记有教育性的内容,有的人说有跟随我弘游天下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文字并不十分流畅,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上下关系及诗词古句,我都记不清出处,除感谢外,在此也顺便说声歉意。

现在,《普门》要将我这四年来的日记发行单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总计有二十册之多,感谢三宝的加持,和所有亲友信徒的因缘,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这本日记。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开山寮

后记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粱,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

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请之友/星云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7754
开本 32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1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3
142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