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下最新、最赞幸福+财富观。影响年轻人一生的必读书!20几岁,对一生影响有多大?日本首席人生设计师,新财富王牌缔造者说:富贵的名字叫年轻!土井英司编著的《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诸多内容为作者亲历,实用性、可读性强,句句金玉良言。

内容推荐

20岁时,你在做些什么?为年轻的梦想而努力,还是已经脚踏实地为人生打拼?你有没有想过,20岁对未来到底有什么影响?日本首席人生设计师土井英司《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一书中为你一语道破:20岁可以决定你未来收入的90%!只有在年轻时把应做的工作做好、做对、做透,未来才能顺风顺水。你可能会说:我已经过了20岁,难道要重新活一遍吗?人生不能重来,但20岁之后,还有30岁、35岁……只要你有心,把握“黄金时间”都还来得及!《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分为“23岁前”、“开始工作~25岁”、“26~28岁”、“29~30岁”、“31~35岁”几大部分,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都能轻松了解自己应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目录

第一章 30岁前结束“职场准备”

 Q: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在哪里?

 A:确保“自己所处的位置”,成功垂手可得。

职业生涯,笑到最后者胜

“职场准备的8年+A”路线图

“40岁当中层”,40岁以后有担忧

成为一个有甜、有苦又有酸的人

稻秸富翁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不丢掉手中的稻草

做好“那个年龄段才能做得到的事”

对职业进行思考的图书简介?

第二章 23岁前,获得高度的好评进入公司

 Q:如果有人对你说“给我钓很多鱼回来”,“大池塘”和“小池塘”,你选哪一个?

 A:不是“越大就越让人放心”。这一点,公司也一样。

在大企业混得好的人的“五项素质”

在濒临倒闭的公司学习智慧

有能力的女性,到中小企业去谋求发展

招聘考试的评价决定部门的配属

如果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是你展示应变能力的好机会

自我介绍要考虑“4个P”

求职愿望和动机,如果能够说出“3个为什么”,工作基本就定了

该展示自己的哪些东西?

事先了解“公司的需求”

企业真正想知道的是家庭构成、父母的职业

描绘有可能转化为财富的“彩色梦想”

增强商业基本实力的图书简介?

第三章 进入公司到25岁,竭尽全力,为公司效劳

 Q:当上司对你说“今天之内,把坏了的电话修好”,你会怎么办?

 A:人的创造性其实差别真的很小,要模仿着去学。

前三年,抛开自我

从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

工资低点儿、跑跑腿儿,也不吃亏

成为能让上司在你身上下赌注的新人

如果对配属不满意,回想一下“师徒制度”

比起判断力,更要培养洞察力

工作的本质在于琐事

空闲是变优秀的好机会

技术革新只不过是“踮起脚站立”

介绍成功法则的图书简介?

第四章 26~28岁,打造自己的No.1

 Q:灰姑娘真是个单纯的女孩儿吗?

 A:“能秀出单纯”这一策略比单纯更易获胜。

做小徒弟是有年限的

写出自己“花过时间和金钱的东西”

“不认同的能力”是一个人的才能

“擅长的领域”只来自于个性

滚独一无二的“湿雪球”

选工作时,与“想做的事情”相比,更要注重“想要的结果”

工作和自己的才能是否相称?

凭借你的力量让上司胜

不断“实验”,直到发现鱼群为止

“大家都觉得办不到的,不愿做的事情”,你可以做做看

掌握一定能出成果的模式

拾起“没有用途的东西”

打出超越“公司招牌”的业界本垒打

追求目标永不止步

发现自己的No.的图书简介?

第五章 29~30岁,试着走出公司

 Q:大陆、岛屿、桥,你买哪一个?

 A:选取“能看清未来的位置”。

要有“公司内部交涉力”,以获得自由

通过跳槽确立“好评和信赖”

29岁时的跳槽是一次让自己发光的“舞台选择”

怎样活用猎头和社交网络

“提高年薪的跳槽”有三种模式

想一个比公司招牌效果更好的“自己的招牌口号”

在公司里主动承担“新工作”也是一个方法

定位在发生地壳变动的地方

“公司的评价”和“市场价值”是否有偏差?

要做到对数字敏感

成为业界人士之间沟通的桥梁

让你明白什么是好公司的图书简介?

第六章 3~35岁,管理好组织

 Q:开车时,路中间横着一块瓦楞纸板,你怎么办?

 A:不仅要考虑自己,更要考虑整体的成本和回报。

3岁的必修科目是“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脉力”

高管之所以薪水高,不是因为干双倍的活

指明未来的方向是领导的工作

掌管的组织的大小决定商业规模

抛开个人的“能干”的标准

以“损益表”的标准来重视人

有的人脉会为你带来成果

3岁是“清洁感”的拐点

讲话要有逻辑,也要有热情

有关管理和建立人脉的图书简介?

后记

试读章节

 30岁,确实是“最初而又是最后的一年”。

首先,自我塑造在30岁结束。不,是必须让它结束。

在今后漫长的人生当中,为了不让不安、担忧有机可乘,应该在二十几岁塑造好自己,完成准备——每当我看到那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的时候,我都有这种感受。

在整个生涯中,要想不断地、实实在在地收获自己想要的果实,要想每年都能品尝到比前一年更加甘甜的果实,那么,30岁前就要尽可能地耕耘好自己的这块地,辛勤地施肥,播种好所有的种子。

要做一个在30岁这个“自我塑造的最后一年”,能笑得出来的人。

要做一个心态能够满足的人:“该做的,我都努力做了!”

这种“在职场准备的最后一年能笑得出来的人”,将成为职场人生的赢家。

就算与他人相比,年薪更低,社会地位也更低。但是,如果能够幸福地迎来“自我塑造的最后一年”,那你根本就不用担心。

30岁是“自我塑造的最后一年”,是“与他人接触的最初一年。”

换句话说,真正的职业生涯,从30岁开始。

从30岁开始,进入到让二十几岁时塑造的自我活跃于社会当中的时期,是一个由Me转换成We的时期。30岁以前,一个劲儿地奋斗、潜伏、努力,到了30~35岁,开始切实感受到努力的成果,并跃跃欲试,想看看磨炼得闪闪发光的自己,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

30岁以前的自我塑造的8年,坦率地说很不起眼,谈不上是“快乐”的。因为这是准备时期,所以比起成果来,付出的努力绝对多得多。也许有人会觉得“太长了,受不了”!

但是,人生很漫长,与8年相比,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由于忍受了8年,之后的30年能如愿以偿,那么,这8年就没有白白忍受。

在一个以前从未到过的陌生地方,又没有地图,这时,哪怕走上十分钟都会感觉走了好远。人蒙上眼睛只能走几步路,恐怕也是因为看不见前路而担心害怕的缘故吧。

电车突然停了,而又没有任何广播通知,此时,乘客的不安和焦虑就会急剧上升。可是,当大家听到广播告知“现在是停车信号灯,信号灯一变,马上开车”以后,会立刻镇定下来,然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去查看自己的手机短信或又开始看书。

职场准备的8年也是如此。包括我在内,已经完成这种准备的人会觉得这8年就是“一眨眼的功夫”,而对即将要准备的人,恐怕是极其漫长、难熬的。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和焦虑,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每个年龄的路线图,如果你已经过了30岁,那你只能忘记自己的年龄,按顺序努力去做。

从23岁进公司到25岁的这三年,是在岗位上拼命效力的时期。

如果你认为“要发挥年轻时的创造力!没有经验,就要靠创意取胜”。那你是百分之百错了。

能发挥年轻时独有的创造力的,只是一小部分天才,剩下的99%的人在这个年龄能提供的只是一颗诚实的心和强壮的身体,这是公司需要的。对本人来说也很有必要,年轻时不打好基础,年纪大了之后,就会落到徒劳无功的地步。

要说起来,这一时期就像是死记硬背九九乘法表的时期。要解开费马大定理①,也许是需要灵感闪现的吧。但是,如果你连九九乘法表都不会,只凭着感觉去挑战,那只能算是一种赌博。不会九九乘法表就去做因式分解,还吃了不少苦头,到了40岁再来拼命记“二二得四,二三得六”,这不是悲剧,而是喜剧。

26岁到28岁的三年,要打造自己的No.1。手头上要有一项成果,要一看就知道那是“你的成果”的那种。在这个时期,要鼓足干劲,瞄准本垒打。

在这个年龄,即便是同时进公司的,也开始分为两种人,一种人将来有可能成功,另一种则不可能成功。分界线就在于在公司内是否得到认可:“这小子,干得还蛮不错的!”这就要作出业绩,这种业绩可以不必大,但一定要让人能清清楚楚地看得见,摸得着,要建立“自己的功劳”。

这样一来,你就会被委以重任,就有机会打出本垒打。你也能逐渐发现自己擅长什么。成功不可能一下子到手,有成功经验的人,以成功作为本钱获取更大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是成倍增长的。

29岁到30岁这两年,要放眼外部世界。

不管你是组织里的人、自由职业者还是独立经营者,光盯着公司是出不了成果的。

不管你选择哪一种工作类型,首先要试着放眼整个业界,尤其是要渐渐地和客户交往,说不定他们当中就有你未来的顾客和商业伙伴。

你和独立经营者以及自由职业者接触,即便他们是你的同行,对你来说也将是一种很好的调查研究,为你决定今后的工作类型提供参考。刚进公司的时候,就算你忙着参加一些建立人脉的派对,但是由于那时你连聊的话题都没有,所以没什么意义。可到了这个年龄,就能建立起今后用得着的关系网。

换个工作,去别的公司看看,也是一个方法。要打好“业界本垒打”,而不是“公司内本垒打”。这样,你就有可能受到其他公司的关注,有可能被挖走。由于人都聚集到你身边,人脉也就自然而然建立起来了。

30岁结束“职场准备”,追加的一年31岁是Plus a的时期。这一时期,要学一项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管理。

30岁以前出的成果是个人的成果,能赚的数量也有限。二十几岁靠个人打出的本垒打就足够了。但是,以后重要的是看带领其他人组成团队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时,管理能力就成了关键。

想率领多大规模的组织?能够率领多大的组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一个人是自主经营公司还是做自由职业。作为组织里的人,可以在这一年里分辨清楚,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职务更适合自己。

如果你能在30岁前结束职场准备,确定工作类型,那么,在35岁之前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准备就完成了。P5-10

序言

清楚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就不会对将来感到不安

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在35岁前对职业生涯都已有所规划。

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先生出版处女作《企业参谋》时是32岁,虽然当时他入麦肯锡公司才3年。但是,这本书不仅在日本,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畅销,可以说,这是大前先生的成名作,他因此而声名远扬。

传奇证券投资商藤卷健史先生,35岁进入摩根银行。他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三井信托银行,当时就已经是销售精英。加入摩根银行,是他后来活跃于世界舞台的重要契机。

有个青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佳世客,9个月后就辞职,后来进入他父亲经营的“小群商事”工作,当时该公司主营的是男式西装,而他另行其道,在广岛开设了第一家经营休闲服的“优衣库”(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专卖店,当时他35岁。店的名字简称为“优衣库”(UNIQLO)。这位青年就是大家熟悉的迅销有限公司(Fast Retailing)创始人柳井正先生。

要在35岁前对职业有所规划,就必须在二十几岁时做好“职场准备”。

大学毕业后至30岁期间,每个年龄段要做哪些“职场准备”?本书试图就此做一些具体且可操作的分析。

书中的内容一点都不难,恐怕里面有的建议太过普通了,会让你失望。

但是,这些极其普通的事情,你有没有好好地弄清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你的将来。至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个做一下,那个又做一段时间,然后一味地对未来感到不安,这种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吧。

30岁前完成准备,然后走向社会,一试身手。

这样一讲,也许有人会说“你那是针对自主创业的准备”。但是,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

要提高成绩,就要用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工作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自主创业已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手段。

为了确认这一点,在这里还是稍微来回顾一下日本商务人士的工作方式吧。

从泡沫经济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的定义恐怕就是在公司、组织内获得晋升。经过战后初期的创业热潮和经济高度增长期,日本的企业结构趋向成熟,已经稳固地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雇用型的系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有能力的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跳槽是常事。为了寻求更多的机会,去外企工作也成了选择之一。

由于政府放宽政策,“有能力的人,创业去吧”,这种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当时掀起了以IT业界为中心的创业高潮。

锐意进取的商业类专栏作家丹尼尔?平克,200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自由工作者国度》的书。

“有一群人构筑起这样一种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在自己家里独自工作,不依靠公司、组织的庇护,靠自己的智慧独立于世,同时又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该书对自由职业者的定义。今天,将近十年过去了,现在备受关注的“流浪工作者”(nomad worker)也属于这一类人吧。

流浪工作者中的“流浪”一词源于英语的“nomad”,本意是指游牧民。不用说,这些人都手提笔记本电脑,或是熟练使用iPhone和iPad。工作地点也不限于“自己的办公桌”,电车上、咖啡馆、家里,随时随地工作。不过,他们并非全都没有固定工作单位,有很多也是某单位的员工。  至此,回顾了一下近年来工作方式的变化过程。下面回到开头的问题,“当前,什么样的商务人士才算成功?”

我的回答是“因人而异”。

有的人在单位里上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有的人自己创业,能够切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而对有的人来说,自由职业这种“无拘无束的工作方式”才是充分发挥才智的最好方式。

如今,大家都说经济不景气,形势很不好。但是,如果你能改变看事物的角度,你将会发觉这仍是一个“有多种选择的社会”。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对成功的定义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在公司做高管是成功”、“自己创业是成功”、“从事自由职业仍是成功”。正因为如此,不必从一开始就定下某一种工作方式。

我这里说不必一开始就定下来,可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定不下来”,特别是正在找工作的求职者以及刚进入公司的职场新人,不实际工作一段时间,是不会明白什么样的工作方式适合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适合创业,可实际上可能更适合在公司里干。当然,相反的情况也很多。

戴维?科普兰(David Copeland)在他的《受欢迎的技巧》一书中写道:要受人欢迎,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总之,要先和人交往。很遗憾,那些没有过女朋友,年龄又较大的男性,不是很受女性欢迎。同样,那些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人,可以说也无法确定哪种工作方式适合自己。

从参加工作到30岁的这个期间,要利用自己所在的公司,努力找出自己想从事的工作、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来锻炼自己。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商务人士“职场准备的8年”。

只要好好把握这段时间,就可以形成你整个职业生涯都可以利用的“商业资本”——你自己。

说到底,这只是做完了职场的准备工作而已,你还有许许多多选择的余地。

换句话说,在30岁前彻底地磨炼好自己,就是尽早完善自己,使自己在30岁以后做到“进公司也OK,自己经营也OK,做自由职业也OK。”

在35岁前对职业有所规划,之后的人生当中,怎样工作,就可以由自己来选择。

我本人,30岁创业,自己经营。我想,就算是现在,我也能回公司做个上班族,做个自由职业者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因为,我非常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是“为出版界作贡献”。我决心已定:为了这一目标,什么样的工作形式都无所谓。这也许是得益于30岁自己创业前的那段工作经历,那段时期,我做过最底层、最贫困的自由撰稿人,在外企上过班等等,工作形式多种多样。

现在,我肩负着对公司员工和客户的责任,上面提到的自然都只是假设而已。但是,我感觉,在今后的社会,具备灵活地适应各种工作形式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在当今这个时代,技术和人脉这两大资源都是你个人的财富,你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你的信用也一样。

尽可能快地成功,尽可能多地获得,这种直到几年前为止一直备受称道的效率优先的工作方式,今后将不再通用。

今后,辛勤耕耘,培育肥沃土壤,然后在上面播种,这种重实质的工作方式将留存下去。在今后的时代,那些二十几岁时挥洒汗水、辛勤“准备”过的人,将迈开坚实的步伐,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希望大家能在二十几岁时培养起商务人士应有的思维方式和商业竞争意识。如果您能从头读到本书结尾,那将是我的荣幸。

后记

二十几岁该干什么?到了30多岁又该有怎样的行动?在本书中,我个人试着做了一些总结。

我的二十几岁已如箭一般飞逝而去。在Game Center做基层一年、学做撰稿人两年、在出版社上班一年半,还有在亚马逊做编辑、采购四年……

回过头来看,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我想,这段时期肯定给那些曾经提供工作给我的老东家、客户、上司添了不少麻烦。

所以,对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想说:“千万不要浮躁!”

最近,有很多人觉得出名要趁年轻,这或许是当今充满速度感的时代的反映。但是,二十几岁该做的事情不是建立自己的城堡。

二十几岁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要为自己尊敬的人建设城堡,同时也慢慢建成自己的石垣。

我从30岁开始创业,至今6年。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我现在才懂得“光靠大的石头是无法建成石垣的”。

33岁时,父亲去世,我永远失去了报答父亲的机会,这让我知道“施恩”是人的一种职责。

现在,我已不再作为一个选手奋战在一线,更多的是培养新人,从中感受乐趣。我想,今后要培养更多的职场人士、写作者和员工。

迄今为止,我和许多优秀的经营者、作家、业界人士进行过交流,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在本书中披露了其中的一部分,与读者分享,若是有所遗漏,责任全在著者我身上。毕竟,我本人也还远远不够成熟,请读者务必批评指正。我已开通了E-mail magazine和Twitter,如有意见,请与我联系,我将不胜荣幸。联系方式如下: E-mail magazine:((Business Book Marathon))http://eliesbook.co.jp/bbm Twittet:@eijidoi 本书距我上一本书的出版已有三年时间,这次仍然得到了编辑青木由美子女士的帮助,在与前一部书的衔接、写作的构思等方面,青木女士都不吝赐教,在此谨表感谢。大和书房的铃木萌女士从年轻女性的视角,对本书提出了很多建议,非常感谢!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能够成功!希望大家能超越二十几岁时的我,职场之路一帆风顺。

土井英司

2010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土井英司
译者 车才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32070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3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Eiji Doi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