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美的思想/最美中国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也是大时评家。他对于当世人物的点评是极为精准的,真可谓“一针见血”。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初听起来有点夸张,实际上点出了管仲的最大功绩:华夏民族的文明化进程之所以没有断裂,他是首屈一指的功臣。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管仲不仅维护了华夏文明的延续,而且使之进一步地文明化、礼仪化,这是以他先进的文明思想为基础的。而管仲的文明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仓廪实则知礼仪”这一论断上。

管仲已经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他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把富民放到首位,“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是他率先提出来的。他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是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

古代,国民经济非常单一,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管仲比其他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也十分重视工商业。正因为如此,齐国才一跃成为最富有的国家,为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接着管仲又指出:“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就是说,老百姓的粮仓满了,丰衣足食了,就会知书达理,分清荣辱,国家也就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管仲认为,建设精神文明还得从国君开始。首先,国君要带头清廉,养成节俭的好风气;第二,国君要以天下人的利益为重,不可一味沉溺于个人享受。

一天,齐桓公向管仲请教:“国君要尊敬什么?”

管仲言简意赅地回答:“要尊敬天。”

桓公还真听话,他马上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管仲说:“我说的天,可不是指无边无际的苍天,而是指天下的百姓。老百姓称颂国君,社会就会安宁。老百姓帮助国君,国家就会富强。要是老百姓说君主不好,那就危险了。老百姓一旦不信任君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

桓公说:“有这么严重吗?”

“当然啦,”管仲说道,“譬如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如果不坚决刹住,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君主的信任,并且起来赶走那些贪官污吏,从而使社会陷入动乱之中!”

“依你看,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桓公问道。

“这要从您做起。国君带头俭朴,群臣便不敢奢侈;群臣一旦清廉,地方官必定不敢贪污腐败。这样,老百姓就满意了。”管仲说道。

齐桓公心悦诚服地说:“你说得有道理。我一定按照你的意见去做。”

管仲在齐国当了40年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人。他去世之后,齐桓公悲恸不已,大呼:“哀哉仲父,是天折吾臂也!”

从齐桓公的私心角度,他尊称管仲为父是可以理解的;而从整个天下的角度,管仲堪称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大使。培根说:“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的区别,几乎是神与人的区别。而这个区别不是从土壤来的,不是从气候来的,也不是从种族来的,而是从学术来的。”管仲,正是一个既有“学”又有“术”,既有思想又有办法的人。

老子:大道无言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宗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公元前538年的一天,这两大宗师曾有一次重要的会面,这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事件。

当时孔子才34岁,而老子比他大30多岁,已经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所以,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了包括“礼”在内的许多问题,并且深受教益。回来后,孔子在弟子面前赞美道:“我知道鸟能飞,但常被人射下来;我知道鱼能游,但常被人钓出来;我知道猛兽会奔走,但依然常落入罗网陷阱。只有龙不是我们所能知晓的了:它能云里来、风里去,变幻莫测,无人能识其全貌。这次见到老子,他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想,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的思想,的确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玄奥,有一种朦胧诗般的曼妙美感。他是中国式智慧的一座高峰,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座奇峰。他的著作《道德经》在世界上有上千种译本,是全部中华典籍中翻译得最多的。P4-7

目录

大禹:水的智慧

管仲:文明大使

老子:大道无言

晏婴:达者无敌

孔子:以和为贵

孙武:胜者之歌

墨子:爱的合唱

鲁班:最初之翼

孟子:浩然正气

庄子:鱼和蝴蝶

《易经》:君子豹变

邹衍:五行芬芳

公孙龙:诘难之马

苟子:人定胜天

韩非子:法治为大

陆贾:书生意气

《淮南子》:塞翁失马

司马迁:向死而生

桓谭:生如火烛

王充:知学有力

张衡:天地如卵

华佗:悬壶济世

阮籍:大人先生

葛洪:丹心一片

祖>中之:美妙圆周

玄奘:九死无悔

慧能:菩提花开

李白:天生我才

韩愈:师生之间

刘禹锡:豪气干云

周敦颐:奇哉太极

沈括:格物之趣

程颐:生命鹅黄

朱熹:万紫千红

陆九渊:我和宇宙

王阳明:此心光明

郭守敬:仰望星空

郑和:永在路上

李时珍:草木精神

李贽:童心可贵

黄宗羲:万民为上

顾炎武:匹夫有责

郑板桥:恻隐是金

龚自珍:病梅悲歌

严复:适者生存

孙中山:天下为公

梁启超:呼唤新民

鲁迅:梦里野草

胡适:无限清明

陶行知:人生一事

管仲:文明大使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亩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内容推荐

莫幼群编著的《最美的思想》以人物为坐标,以人本性、创新性、超越性为标准,力求发掘古代和近代中国思想的优美和壮丽,彰显坚韧和励志的中国精神。

《最美的思想》精心选择了50个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从大禹的“水的智慧”、孔子的“和为贵”、鲁班的“最初之翼”、司马迁的“向死而生”,一直写到李时珍的“本草精神”、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鲁迅的“梦里野革”,涉及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科技思想等方面。全书力图表明:“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一批有思想的中国人;中国之所以美好,首先是因为我们有着美好的思想和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这些思想者及其思想成果,从远古起,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既是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更是当今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

编辑推荐

“最美中国丛书”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本书为《最美的思想》,由莫幼群编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美的思想/最美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莫幼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魏克志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06135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7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