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杂技史话/文学艺术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本册为《杂技史话》,由崔乐泉编著。

内容推荐

中国的杂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内容极为丰富、充实。在华夏大地上产生的、随历史长河演变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杂技,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放射着异彩的瑰宝。《杂技史话》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向我们依次展现了杂技艺术从萌生到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先民的智慧,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坚毅、乐观、勇敢、豪放的性格。

《杂技史话》由崔乐泉编著。

目录

引言

一 杂技艺术的萌生

二 先秦蚩尤戏的产生与民间乐舞游戏的新兴——杂技雏形的出现

 1.蚩尤戏与扛鼎

 2.跟斗

 3.弄丸与跳剑

 4.口技

 5.投壶、承蜩

 6.驯兽与乔装动物戏

 7.秋千戏

三 汉魏六朝兽戏的兴盛与百戏的充实——百戏杂技艺术的成熟与发展

 1.马戏和动物戏

 2.象人之戏

 3.鼎技与冲狭燕濯

 4.都卢寻植、凌高履索

 5.手技耍弄

 6.耍坛、旋盘

 7.鱼龙曼延与奇变之乐

 8.滑稽和傀儡

四 隋唐五代散乐百戏的繁荣——争奇斗艳的宫廷杂技

 1.教坊与大酺

 2.技巧耍弄

 3.空中伎、呈力伎

 4.叠置伎与形体技巧

 5.舞马与驯兽

 6.五方狮子

 7.幻术

 8.胡旋、绳舞、流星

 9.复合节目的盛行

五 宋辽金元的瓦舍勾栏和村落百戏——异彩纷呈的民间杂技

 1.左右军与诸军百戏

 2.瓦舍勾栏与路歧

 3.乔相扑和乔戏

 4.杂手艺和踢弄

 5.金鸡竿、投坑、跳索

 6.马戏与象车

 7.手法幻术、撮弄、藏挟

 8.烟火与灯火

 9.口技

六 明清的耍把戏与走会——杂技体系的逐渐形成

 1.江湖把戏的兴盛

 2.皮条、杠子、走绳、蹬梯

 3.蹬技与力技

 4.车技、浪桥、蹦床、绳鞭

 5.戏法与魔术

 6.明春和暗春

 7.马戏、驯兽、禽戏

 8.杂技体系的形成

结束语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杂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与其他文化活动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着社会的进化不断地发展完善。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因而,杂技活动的原始形态对于经济的依赖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和直接,其活动领域不仅与生产、生活活动紧密相连,而且在原始性条件的制约下,相应地表现得很狭窄。随着原始公社制的发展,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在生产、生活等诸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认识、思想、感情等日益复杂,原始杂技形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和多样化起来,并在人们的逐步认识过程中,逐渐地从狩猎、农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及乐舞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萌发出来。

人类的狩猎生活,伴随着人类诞生而开始。原始人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同自然界作艰苦的斗争,通过采集、狩猎等各种生产形式,获取生产资料和各种生活必需品。在采集、狩猎过程中,原始人为了采摘果实、追逐野兽,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纵跳腾挪、使棍投石。这些活动不仅使人的大脑和肌体日趋健全,亦使爬、越、翻滚、纵蹿、承力等杂技技术得以发展,那些高明的猎手,也就成为最初掌握类似杂技技术的人。

杂技,除了调动人体内在潜力之外,最大的特点是耍弄器物。最初,采集、狩猎生活中的奔跑、攀缘、翻滚、承力等技能,是出自人类的本能活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技能也逐渐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样一来,人类活动中所熟练操纵的工具和生活用具就成为人们耍弄的对象。原始的狩猎工具发展而成杂技的项’目,至今尚有踪迹可寻者不少。如杂技艺术中的钢叉、投枪、五虎棍等,就是由人类使用过的石块和树枝、棍棒、叉、锤等工具演化而来;杂技中弹、射、投、掷的技艺,是人类操纵弓箭的结果;用以捕获野兽的以石球制作的“流星索”,应是今日杂技中流星锤和水流星的滥觞。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农业种植和畜牧,进入了以定居为主的生括。人类开始从岩洞、树丛中走出来,到沃土边去造屋,不再迁徙无常。这样,生活来源有了基本保证,给表演艺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家畜的出现,是农业定居之后随着畜牧生活的兴旺而开始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均发现了不少马、猪、羊、牛、狗等家畜的骨骸,而这些饲养动物的出现,对杂技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从捕获到畜养,从驯养到训练,使之用于娱乐,那是最初的动物戏。

农业劳动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人们的游戏活动逐渐丰富并形成传统习惯。在‘四川、湖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许多烧制的圆陶球‘。这些陶球,一般直径在3厘米左右,空心,球面多分割成若干对称、均等的三角形或扇形,线条连接交点,有小圆孔。这种制作精美的圆球,有的空心内有沙,粒,摇动时沙沙作响,是表现手技之最佳用品。反映出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国的江南地区就出现了手技技巧。

人类发展的历史,常常伴随着战争。在原始群居时期,主要是人类同野兽的斗争。到了氏族公社阶段。,出现了部落,各部落间的利害冲突,有时就使用武力解决。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祭祀牺牲或为了复仇就出现了战争~,原始部落的战争,在我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西北部炎、黄部落联盟与东南方以蚩(音chi)尤为代表的东夷部落之间的斗争;二是炎、黄部落之间的互相斗争。这两次战争历时很久,从积极方面说,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对原始的杂技活动而言,这些战争促进了兵器的.进步和武技的发展,杂技活动中耍弄兵器的诸多项目,如飞叉、舞剑、举刀、拉弓、承枪、剑器等韵发生、发展,都与原始战争对兵器和武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分不开。特别是后世出,现的所谓“五兵角抵”项目,更是出于人们对黄帝战蚩尤的追忆和纪念,因而又称为“蚩尤戏”。这种“蚩尤戏”的基本动作为“以角抵人”,亦即用头抵人,如继而发生以头触地的动作,就会导致两手触地,呈三角形支点,最后出现两足腾空的动作。这即古代所称之“鼎立”,也就是“倒立”。“倒立”是杂技基础动作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可见“蚩尤戏”对倒立一类杂技动作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杂技艺术的技巧、素材,大量地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但由生活素材到表演艺术尚有一个发展、提炼过程。这样一来,原始宗教活动中的种种祭礼仪式就成了这一发展过程的重要温床,而从事宗教活动的那些巫、觋、史、祝等则对原始艺术,包括杂技艺术的形成起了推进作用。在这些宗教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图腾崇拜。图腾是氏族的标志,又是狂热的巫术活动之象征。图腾崇拜给杂技艺术的最大影响是为“乔装动物”戏提供了原型。如图腾崇拜中的“驱傩(音nu6)”,就是远古的许多个别的驱鬼行动的汇集。每当岁尾,人们便行动起来,驱逐各种恶鬼,并以追赶互斗等表演动作进行。在中华各民族中,都有自己的驱傩形式,如藏族有“跳神”、黎族有“跳娘”、满族有“萨满”等。在这些形式中,既有化装为黄金四目之熊形天神的驱鬼方相氏,也有化装为疫鬼的魑魅、魍魉和死虎、穷奇等害人恶兽。在驱傩过程中,必有模拟野兽的动作出现,这即是类似假面和乔装的表演。这种活动由远古发展到后来,其娱乐的成分越多,表演的技艺也越丰富,杂技在其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走高跷、耍钢叉等项目常见于后来的傩舞队伍中。P4-7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杂技史话/文学艺术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乐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5986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1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8
丛书名 文学艺术系列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