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旅美小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旅美小事》是著名企业家、文化传媒学者聂圣哲关于旅美期间见闻的一本散文集。聂圣哲先生现担任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在中国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德胜(苏州)洋楼总监,并兼任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同时他还广泛涉猎文化传媒的各领域。这些多重的身份使得他写作《旅美小事》的视角极为开阔:作者不仅关注中美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差异,还通过在美国企业工作的经历,对美国人如何工作、如何管理企业作出细致入微的观察,更进一步的,作者还探讨了美国的税收制度、房屋交易、教育理念等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无论关注的问题是微观抑或宏观,作者都从与美国人交往的切身经历入手,娓娓道来,读来亲切可喜,却又发人深思。

内容推荐

《旅美小事》是一本很好看的书,都是作者聂圣哲在美国亲历的事情,完全是朴实的白描,聂圣哲自称“用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的”。既然感到值得写下来,总是有所触动。多数“小事”在美国人看来理所当然,天天视而不见,而在中国人眼中就有其新奇之处,通篇串起来,就显出了“美国特色”,也就是美国人行事处世与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如封底语所描绘的那样“一卷在手,由行者足迹悟美国精神;一叶知秋,从旅美小事观大国风范。”正因如此,《旅美小事》被誉为“去美国之前应该读读的书”,因为可以使你“不出国门即可领略美利坚气象”;同样也是“从美国回来应该翻翻的书”,可以反观“你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和同样的感受”。

目录

西服比我先到

失而复得的胶卷

你的钱包呢?

美国有个蒋老三

最爱国的人

突然过上富人的生活

摄影是我的副业

看华文报纸要戴手套

在洛杉矶看中国话剧

杰夫要结婚了

要命,中国

希拉克捡了个大便宜

听“毛学专家”侃大山

圣诞节,想不到的电子邮件

比窦娥还冤

美国卡车的屁股

“仙”商店

女儿的一次募捐

弟兄情深

欢送史蒂夫教授去中学当老师

两次品尝美国教授做的回锅肉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

我冤枉了日本料理

帮助俱乐部

美国高速路上有池子

这样的服务

安娜贝拉过“五一”

早上五点就上班的人

小学二年级学生出专著

珍珠港

哈佛毕业的油漆匠

我的小人之心

老章与拉斯维加斯

天价的光碟

美国巧遇真格格

快乐的舞蹈教师

爱德华修改《东郭先生和狼》

美国税务专家告诉我

闯入美国州政府办公楼

美国的家庭主妇们

杰克得了癌症

美国的房屋是这样交易的

9·11,我无法忘记的往事

美国新生上哈佛

用美元和亲情干革命的人

美国是高学历的国家吗?

写进历史的富豪生活

汉森·节约·方便

难忘的道别

后记

试读章节

蒋老三本名Johnason Edward,我是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他认识的,渐渐地我们就成了好朋友。蒋老三的祖上是九代之前从英国移民到美国的,地地道道的英格兰人的后代。他是一个中国迷,三十几岁才学汉语,不过讲得还挺溜。说起蒋老三这个名字,还是我三年前给他取的,他原来也有一个中文名字,叫江纳森,我们熟悉了以后,他一定要我给他取一个最“中国”的中文名字。看看他在家排行老三,我就说,叫蒋老三吧,和Johnason的发音也正好一样,他听后喜欢无比,一个劲儿地说好,没几天就把“蒋老三”印在了他的名片上。

蒋老三是一个大忙人,一会儿在泰国,一会儿在中国台湾,我们难得在美国相见。有一天,我突然接到蒋老三的电话,说他已回美国,约我第二天晚上到他家吃晚饭。他在电话里对我说,明天上午他会去钓鱼,晚餐肯定能让我吃上新鲜美味的烤鱼,并嘱咐我早点到他家,最好是四点半就到,去帮他看看他的一些宝贝。

虽然我认识蒋老三的时间不算短,但始终没有去过他家。美国人串门的兴趣没有中国人浓,极少邀请朋友到家里吃饭。早就知道蒋老三家收罗了不少中国的物品,他多次眉飞色舞地给我讲过他的这些中国宝贝,那种自豪感就让我感觉到他好像开了一个博物馆一样。说实在的,我倒也真想参观一下,想看看他究竟收藏了一些什么好玩艺儿。这一次,我终于有了机会。

我车子刚刚拐进蒋老三家所在的那条小街,不一会儿,用不着看门牌号就知道蒋府到了。有一家院前小门灯下有一块不小的木牌,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加州蒋府”,这肯定是蒋老三家!接着,老蒋热情地把我迎进门,眼前的一切着实让我惊奇了一番。屋里有序地布置和摆放了不少东西,大多数是中国的,也有少量是日本的,十分地不伦不类,也十分地有趣,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则让我哭笑不得。

客厅很典雅,在壁炉上挂的是中小学常挂的张衡、祖冲之、黄道婆等等招贴画,老蒋把这些印刷品重新装裱得很讲究;最好玩的是边上的英文注释小牌子,上面写道:中国男女科学家系列。客厅的左边挂的是《毛主席去安源》,不过在这幅画下面还横着挂了一把旧的油纸雨伞,英文注释牌上写道:毛泽东先生在郊外游玩和他用过的雨伞。客厅的右边是一幅中国上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打倒美帝》,画面上是工农兵用拳头在打纸老虎,注释牌是这样写的:中国人正在打美洲虎。客厅隔壁是书房,有一面墙上更是琳琅满目,上面有搪瓷牌“跃进路”、“人民路”、“热水供应处”、“五讲四美三热爱”、“请勿随地吐痰”……在书架上也整齐地摆着一些红宝书、砚台、张小泉剪刀和戴着牛仔帽的毛泽东石膏像。书桌上一个大玻璃盘里摆满了雨花石,雨花石里半埋着一个拴着麻绳的中国铁秤砣。进了卫生间,也很有个性,最显眼的是窗台上放着两个青花陶瓷夜壶,洗得很干净,里面种着仙人柱,一旁的注释牌上写道:由中国生产的世界上最早的可移动迷你厕所。卫生间门后有一块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的由中国两个机构颁发的荣誉标牌“青年文明岗”……

我正在像刘姥姥一样好奇地参观着蒋府的一切,蒋夫人过来了,说准备吃晚饭。她领着我走过一条通道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壁灯下贴墙挂着一双中国草鞋,蒋夫人指着草鞋说:这是中国吉祥物,但她没有给我具体解释,我似懂非懂,无法理解其中的寓意。

晚餐非常特别,也很简单,就是老蒋钓来的三文鱼大烤加上一份沙拉。饭后,老蒋还和我谈起委托我向中国贫困学生捐助2000美元的事,他说要请我帮助,否则他不知道将钱交给谁。

大概两年以后,有一次在国内参观,在一个旅游景点听导游说,把鞋钉在墙壁上,就是“壁鞋”,意思:这样可以避邪。我恍然大悟,突然想起蒋府里的中国吉祥物——挂在墙上的那双草鞋,心里不觉乐了起来,这个蒋老三,整个儿一活宝。P12-16

序言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书,书中写的都是作者在美国亲历的小事,完全是朴实的白描,作者自称“用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的”。既然感到值得写下来,总是有所触动。多数“小事”在美国人看来理所当然,天天视而不见,而在中国人眼中就有其新奇之处,通篇串起来,就显出了“美国特色”,也就是美国人行事处世与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看得出来,作者是有心人,他所捕捉的表象大多说明了某些本质的东西,而且反衬出某些与此相对应的“中国特色”。

书中一件件小事多是在生活中与普通美国人交往所得,串起来得到的总的印象是普通美国人善良、大度、热心、开朗、务实,城府浅而少心计,最后一点可能与某些中国人恰成对比,所以常会使他们显得“傻”。作者在一件事上自嘲说,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人了。这个总的印象与我多年与美国人打交道中的感受相吻合。中国人从自身经验总结出的“各人自扫门前雪”、“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之类,不存在于美国人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恰恰是中国人所缺的那点“傻气”,成就了美国人的大业。

作者八岁的女儿在学校的一些事最说明问题。她参加一个“帮助俱乐部”,是小学生自发发起的组织,像模像样地制定几条“章程”,其中有一句话:“帮助别人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开始……”,一学期下来,记录了许多帮助别人的“好事”;她还参加为非洲饥饿中的孩子募捐,做法是挨家挨户推销一种巧克力,卖价比市场高,高出的部分就是买者捐出的钱。她有板有眼地按程序去做,居然做得很成功,手中的巧克力都卖掉了。试设想,如果有一位中国老师忽发奇想,在学校发起这样的活动,会遇到什么样的反应?首先家长就不会答应:哪个家长会放心让一个八岁孩子独自挨家敲门推销?十有八九是会碰钉子的,那孩子该多委屈!说不定还有人身安全问题;为遥远的非洲人募捐更是不可思议,我们自己这么多灾难还顾不过来呢;再者,被募捐的人家,忽然一个孩子没有大人陪伴,没有“有关部门”证明,敲门推销高于市价的巧克力,谁会相信他(她)?后面有什么背景和陷阱?还有,谁保证募来的款项都到了非洲饥民那里,如何证明?这些问题在中国都难得到解答,所以这种好事难以行得通。而在美国似乎不成问题。在操作上有行之有效的一套规范;人与人之间有基本的信任;而且这种事习以为常,时时、处处都有某种为世界上某类人群的募捐活动。是否捐赠,大家凭自愿,“事行乎此心所安”。事实上总是有人愿意捐。所以我曾说“捐赠文化”也是美国的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特色。这是从小熏陶出来的,作者女儿的经历足以为证,而且不是特例。作者认为,培养孩子从小关心他人,是美国式的素质教育。我们从媒体上经常读到的是美国哪个校园发生暴力事件,因为那是新闻,而上面提到的这类事是常事,毫不新奇,所以不会有媒体报道。

美国人择业观念也与中国不同。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事共同竞争职位,作者和一名中国同事当上了助理教授,而美国人希拉克当了实验员,希拉克很高兴,因为实验员工作轻松,收入还高,感谢他们两位让给他这个职位。中国人却觉得好歹助理教授也是教授,如果当个实验员,跟国内的家人说起来多没面子!还有一位在本专业中顶尖的名教授的双胞胎哥哥自愿经营垃圾处理,弟弟颇引以自豪,而且说退休后就要加入哥哥的垃圾处理公司,因为可以为环保作出贡献。一位名牌大学教授自愿转到中学当老师。一位木匠师傅是业余摄影家,他的摄影达到与《国家地理》杂志签约供稿的水平,但是他坚持以木工为本职,收入不低,足够经常旅游摄影,而摄影只是业余兴趣。他在作者朋友家里做木工活时一丝不苟,完全是个普通工人。还有一位哈佛毕业生,因父亲是油漆匠,从小耳濡目染对油漆产生爱好,尽管父亲希望他不要再在油漆气味中生活,他最终还是凭兴趣选择油漆为业,不过是通过说服他在职的公司老板成立了“油漆部”来实现。油漆部由他负责,并培训工人……诸如此类故事都说明美国人对不同的职业没有中国人那样森严的等级观念,他们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在别人眼中的虚名而工作。首先是凭爱好、兴趣,而且相信行行出状元,油漆匠也大有发展前途。我想起多年前认识的一名美国青年,他对研究哲学感兴趣,就特意找一个纯体力活谋生,以便节省脑力,业余时间专注于哲学研究。有时职业与兴趣是统一的,有时谋生手段可以与兴趣分开。

对待学历问题,中国人常以为美国人特别重学历,也是误解,应该说是重视而不迷信。作者说:“在美国,只要你能够勤劳、诚实,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就有立足之地,这比什么文凭都重要。”书中还提到姚明得到美国人的喜欢,改变了美国人从张艺谋电影中得到的中国人的形象:不是病态的、阴暗的、充满仇恨的,而是健康的、阳光的、友善的。作者说:“其实姚明在美国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文化力量。李小龙曾经在美国给中国人树立了一个健康的、正义的形象。可今天的姚明树立的是一个更真实、更亲切、更积极向上的高大的中国人的形象,这一点可能比多少块奥运金牌都要珍贵得多。”作者不止一次提到张艺谋的电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深有同感。

除了日常生活外,书中有一章提到美国的税收制度如何鼓励创业,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于操作细节中见本质,很值得一读。从政策的设计中看到政府的理念是不与民争小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利,最终企业壮大了,政府也收获大利,达到双赢。但是同样的政策,让某些华人一钻空子,结果就不一样,他们自以为得计,结果却永远成不了气候。这种占小便宜吃大亏的例子书中不止一处提到,如99美分的瑞士军刀、对森林开放的态度,等等。看来作者对这种短视的精明之弊深有体会。作者本人是有所成就的企业家,想必是自觉地摆脱了这种习性之故。

还有许多助人为乐的感人故事,读者可以自己去读,就不列举了。当然此类事不止美国有,哪个国家,包括中国都有。所不同者,发生在美国小人物身上的这些小故事都是出于平常心,本乎自然,没有道德优越感,也不会有记者去宣传;而在中国,可能有些事就会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而上电视。

这些都是与最普通的美国人打交道的感受。我本人也有同感,反观“中国特色”常有苦涩的会心之处。不过这也不是美国人的全部。我因工作之故,也结识一些上层精英,特别是与政策有关的“思想库”专家,就没有那么朴实了。尽管在学术争论、思想碰撞中,美国人还是比较坦率,可以据理交锋而不伤和气,这是其可爱之处;但是一涉及政治、外交,其潜在的听众就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权势人物——不论是本国还是外国的。要在这一界立足,就不能只靠率性和真诚。在这个领域我也体会过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甚至到了势利的地步。至于美国政界、职场的博弈,乃至华尔街的巧取豪夺,就更是另一回事了。所以有人说,有两个美国:华盛顿和纽约不能代表整个美国。实际上华盛顿郊区小镇的居民待人接物就与市中心不一样,更接近本书所写到的那些普通人。普通老百姓还是占绝大多数,所以本书的故事是有代表性的。

作者说得好:“美国人接受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物经常是不分国界的,只要你有实力,只要你有个性,只要你符合文明的价值观,他们就能接受你,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和属于什么民族。当然,接受一件事情不分国界可能被称赞为博大的国际胸怀,但是,如果处理一件国际事务或地区冲突而不分国界,就会被指责为霸权主义了。”多年前,我曾提出一个观点,现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那就是:美国对内行民主,对外行霸权,可以并行不悖。这也造成了美国“国民性”的双重人格。

如果说这本小书有什么微言大义,作者自己表述得最确切:“不管别人如何看待美国,我以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最重要的是冷静地分析美国所取得的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法与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要从客观了解美国开始。这,就是我写《旅美小事》的初衷。”

资中筠

2010年5月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后记

翻开报刊,打开电视,点击网页,几乎随时都能看到与美国有关的话题。美国及与美国有关的事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生活中关注的焦点。这说明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他国家。有的人甚至说,如果没有美国,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对于这个观点,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在我们的现实中,有一些人理直气壮地反对美国,甚至遇“美”必骂,似乎这样的“勇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就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还隐约记得十几年前,有几位年轻人联合写了一本《中国可以说不》的“奇”书,着实风光了一把。该书中有一段大概是这样写的:从今天起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决不乘坐美国人生产的飞机,我们要坚决生活在一个无“美”的世界里……我不知道这几位老兄现在何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如果要进入无“美”的境界,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互联网他不能上,因为这是美国人发明的;电脑他不能使用,多数软件也是美国人发明的;有些航线只有美国波音飞机在飞,那这几位老兄只能坐火车、汽车或步行了,即便是坐火车、汽车,也很难说这些交通工具里没有美国公司的配件……突然,我心中对这几位曾经信誓旦旦的作者同情起来,他们要不是在深山老林里做居士,是很难进入无“美”的世界的;他们即使做了深山居士,可能还时不时有一架波音飞机从深山老林的上空飞过,也破坏了这几位老兄的“纯洁”的选择。要在当今世界里进入无“美”境界,可能比进入无菌世界还要困难。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朋友告诉我,《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中有两位早就在美国安居乐业了,面对别人的质疑,他们的回答仍然振振有词:我们这叫打人敌人内部,造成的破坏力更大。对此,我简直是无话可说。这使我想起我们的某些同胞对待美国感情的复杂,或者说是失态。这种失态有时表现出孩子般的天真,或者说是有点可笑:头天高喊反美口号,第二天又去美国领馆排队签证……

几年前,《都市文化报》主编张皖春先生约我在他的报纸上写点东西。我回答说,我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张主编说,你把这些年来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如实地写下来就很好,这可能对大家了解美国有很大的帮助。我心想,把美国人的生活状况及社会文化写出来,告诉同胞们一个真实的美国,这可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就遵照指示,一篇篇地写,不敢怠慢,这些小文都先后发表在《都市文化报》的小栏目“旅美小事”上。

《旅美小事》记述了我多年多次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有的是偶然所见,有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力争平铺直叙地表述,目的是让更多的同胞客观地了解美国人的生活及社会活动。书中有些地方可能有对美国的赞许,这并不代表我崇洋媚外;有些地方可能有对美国的批评,这不代表我仇恨美国。书中记述的这些小事都发生在美国,而用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的。如果说这些文章存在问题,那决不是事实的真伪问题,而只是作者的见识与水平存在偏差所致。

当今世界,对于美国以外的人,美国已不是简单地能用“外国”二字就能准确概括的。对于美国的强大,恐怕连拉登都不会否认。今天的美国确实已成为全球的一个概念,这使得很多心理上没有作好准备的人表现出怪异:一方面苦苦追求,一方面嗤之以鼻。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记者问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否参加奥斯卡,张导表示:奥斯卡只是美国人的游戏,不太看重。这使我想起几年前张导为了《英雄势能参加奥斯卡时所做的异乎寻常的造势。在几经努力都未摸到奥斯卡的边儿的情况下,这似乎就有点“这葡萄反正是酸的”的嫌疑了。无独有偶,五六年前我访问意大利,有一位意大利导演和我谈起美国,说美国是有钱的乡巴佬!那种不屑一顾,还真让我感到欧洲人的文化原则。最后,这位导演似乎很健忘,居然很激动地告诉我他的儿子在美国耶鲁读书,并且很炫耀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这真是人间喜剧,甚至是滑稽剧。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到世界各地参观了不少的森林,几乎每片森林里都有秀于林的苍天大树。这些大树都是经“风摧”多少回而仍然屹立的铜枝铁干。此时我才明白,秀于林就是拒绝平庸,当然要面临更多危险和考验,要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所以,秀于林的毕竟是少数。可不是嘛,美国就一个,实力是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

美国毕竟是美国,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对美国来说,不管你是否愿意,其他国家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都是美国的一部分。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民对待美国的态度非常复杂。无可奈何者有之,恶意中伤者有之,顿足谩骂者有之,心向往之者有之……不管别人如何看待美国,我以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最重要的是冷静地分析美国所取得的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法与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要从客观了解美国开始。这,就是我写《旅美小事》的初衷。

2009年12月于姑苏城外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书,书中写的都是作者在美国亲历的小事,完全是朴实的白描,作者自称“用的是一个士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视角来现察和记录的”。既然感到值得写下来,总是有所触动。多数“小事”在美国人看来理所当然,天天视而不见,而在中国人眼中就有其新奇之处,通篇串起来,就显出了“美国特色”,也就是美国人行事处世与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

——资中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旅美小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聂圣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085050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3
12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