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病毒(生命科学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生命科学读本》丛书之一,为科普读物。介绍了有关病毒的基础知识,以科普的语言为病毒描绘一个“全景”。为广大青少年及从事病原生物学教育的读者、广大群众提供一部关于病毒有关知识的科普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分十四章,介绍了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危害、病毒的利用、病毒的演化、病毒的防治、病毒的传播、病毒的增殖与转移等诸多公众关心与感兴趣的内容,以科普的语言为病毒描绘一个“全景”。

目录

第一章 知之为知之

 一 “毒”为何物

 二 似死似生

 三 真相毕露

第二章 外表与本质

 一 形形色色

 二 “锦衣”“绣被”

 三 “祸心”不同

第三章 表现与门类

 一 各有所“图”

 二 分门别类

 三 节外生枝

第四章 增殖与转移

 一 叩门而入

 二 脱衣解袍

 三 举一反三

第五章 祸害知多少

 一 植物“灾星”

 二 昆虫“魔障”

 三 禽类“杀手”

第六章 人类的记录

 一 天花之灾

 二 流感肆虐

 三 肝炎祸根

第七章 魔影又新现

 一 四级恶魔

 二 艾滋“梦魇”

 三 萨斯横行

第八章 病毒的传播

 一 口鼻惹“祸”

 二 以虫为“媒”

 三 体液接触

第九章 无形的战斗

 一 机体防线

 二 疫苗建功

 三 “杀毒”药物

第十章 魅有千机变

 一 安身有“方”

 二 “毒”态种种

 三 后患无穷

第十一章 为病毒“请功”

 一 病菌克星

 二 基因载体

 三 以“毒”攻“毒”

第十二章 不知为不知

 一 “毒”自何来

 二 祸福相倚

 三 似“毒”非“毒”

第十三章“兴利”与“除弊”

 一 为我所用

 二 防人所乘

 三 斟酌利弊

第十四章 小心无大错

 一 知彼知己

 二 防微杜渐

 三 生物安全

试读章节

二 祸福相倚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病毒在几亿年之前就已经形成,并参与到生命的共同进化过程之中。那么病毒存在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了。而且在人类认识病毒的一百余年历程中,人们已经学会既了解病毒所具有的“恶魔”嘴脸,也感受病毒所体现的“天使”情怀。至少我们今天已经不再会以无知与恐惧的心理去谈论这个在半个世纪以前使所有的人都会“谈虎色变”的神秘对象。不过,以人类今天对于病毒的认知能力要去评判病毒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是祸还是福,依然有力不从心之虑。因为关于病毒,我们确实还有着更多的未知与无知。

下面提供的一些资料,或许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如果按照病毒起源的内源性学说,将“反转子”(retron)的出现作为病毒形成的起点,那么病毒可能出现于5亿年~4亿年之前,而这和奥陶纪(5亿年~4.35亿年前)末的生物大灭绝恰好形成重叠。在脊椎动物体内形成的较为完善的免疫系统也恰恰发生在病毒出现之后。虽然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说,病毒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生物大灭绝,并为脊椎动物的生存与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不能推断完善的免疫系统是因为病毒的选择压力而得以进化形成。但在生命的演进过程中大概不应该存在那么多的巧合吧?尽管我们不能说由病毒的出现造就了人类,但病毒的出现对于人类的诞生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万万低估不得的。

病毒是目前发现的遗传物质横向传递的主要载体(事实上,基因治疗仅是通过人为方式模拟病毒的生物学行为并加以定向而已),病毒在宿主间进行的基因传递实现了两个寄主乃至两个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就此被打破,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生物进化的进程中,其作用绝不亚于自然选择和中性突变。晚近对于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发现,所有的人类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一来自非洲的“夏娃”,但在数万年之后,非洲“夏娃”的后代间却产生了诸多的差异,而在这些差异的形成过程中,病毒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也是一个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有越来越多的资料提示,人的肥瘦妍媸似乎都可以与病毒沾上一点边。那么应该更有理由相信病毒对人类生物学性状的多样性也一定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得失共存、祸福相倚。当我们可以借助以上的推测给病毒赋予“天使”情怀之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是病毒的“恶魔”嘴脸。首先是人类在病毒的迅速突变和快速进化面前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在魔影又新现一章中所列举的新现病毒的肆虐种种就是很好的例证。据推算,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因错配而引起的突变发生可以达到宿主细胞的一百万倍。而病毒的进化速率可以是多细胞生物的近万倍。由此可知,高等生物很可能因为不能跟上病毒的进化而趋于灭绝。著名的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威尔斯(Herbert G.Wells;1866—1946)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在《大战火星人》(The war of the worlds,近来被好莱坞改变为电影《世界大战》)中描绘过这副情景,智慧、技术、进化水平都远远高于地球人的“火星人”虽然在降落地球后威风了几天,但最终却败在了地球微生物(病毒)的手下。如果撇开幻想这个因素,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进化速率的不平衡,病毒很有可能上演这一幕,不过那时候倒下的不是“火星人”,而是地球上的人类。因此在人类没有完全掌握病毒的进化与发生规律时,仿佛将永远生活在这支“达摩克利斯之剑”下。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吧。

其次,已经发现或觉察到,除了引起感染外,病毒的存在还和许多类型的疾病相关,如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据统计,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感染性疾病中由病毒引发的占了80%左右。而病毒与肿瘤间的联系业已得到大量统计学资料的证实,如人类嗜T细胞病毒与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EB病毒与鼻咽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联系均已成立。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像肥胖、代谢障碍综合征、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成因中也可以发现病毒的踪影。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的病毒感染背景人们已经讨论了将近半个世纪。而且在抑郁症、疲劳综合征等疾病中所表现的抗病毒抗体水平增高,也在提示这些疾病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可能。总之,在人类疾病谱上由病毒引起或与病毒相关的疾病正在与日俱增,而且来势汹汹。

也许病毒曾经开启了人类的“生门”,但也可能给人类再打开一扇“死门”。人类如果希望摆脱受病毒“掌控”的命运,就必须将对于病毒的“不知”化为“知之”。而这不仅仅是病毒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所有具有公民责任感的国民的义务,包括你、我、他。病毒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其最终的决定可能还需要由人类自己来作出。

P135-137

序言

本书自筹划至付梓历经七载,始于“萨斯”,成于“流感”。这些年来,病毒性疾病愈演愈烈。人类之与病毒,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确实,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马尔堡、萨博拉、西尼罗河、艾滋、萨斯、禽流感、H1N1甲流,一波方平,一波又起。这一长串的名字,联系着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恐惧,也许还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叹息。

恐惧也好,无奈也罢,此处情绪,或有对于自然的敬畏,或有对于病毒的无知。故笔者愿于教学之余,披沥文献,略作考辨,为大众刻画一幅关于病毒的“景观”式图画,以启迪民智、振兴科学,以警示大众兴利除弊。

往事回首,在人类与病毒的交往之中,有过惨痛的回忆,也有过成功的喜悦;有过1918年经受“流感”蹂躏的不堪,也有过1979年消灭天花的欢欣;或曰“胜败乃兵家常事”。作者不揣冒昧、不避愚陋,录前人著述之余唾,集感染病史之殷鉴,以飨同仁、同学、同好。期愿有三,一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冀读者于阅读中得寻幽探秘之乐趣;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希冀我辈同仁及莘莘学子可于课堂之外多获一份参考、聊补教科书之不足;三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希冀大众兼听则明,对病毒有个准确的认知。

王易

2010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病毒(生命科学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200356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39.4-49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