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味(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札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日本,威尔伯被视为一派宗师;在德国,他是学院派热衷研究的重要现象之一。宗教史权威休斯顿·史密斯认为威尔伯在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传承上的贡献,远远超过了荣格;希拉里的精神导师琼·休斯顿将威尔伯与弗洛伊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约翰·怀特则称其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

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证入圆满境界的生活实录!作者继《超越死亡》之后的又一部个人心路之作!引导个体领会万法一味的圆满境界!

心灵修养对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本书着重探讨了关于爱、生、死、欲望、觉醒、慈悲等问题,引导人们通过不断的了悟,进一步进入“一味”的境界。

内容推荐

本书为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1997年至1998年一年间的日记,其中不仅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修行,他与美国心理学界以及灵修圈的交往,美国当时文化、艺术界的基本面貌,更以大量篇幅阐释了他对意识领域的研究,并厘清了“转译”式的修行与真正具有“转化”意义的修行之不同。因此,本书可称为意识研究领域的巅峰之作,以及身心灵成长的最佳指导手册。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试读章节

5月25日,星期日,博尔德

又举办了一次那洛巴读书会。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慈悲”和“愚蠢的慈悲”有何不同,“前”与“超”的谬误,冥想和神经官能症的差异,以及提出整合观点时引起的某些理论者的愤怒……以下是其中的片断:

学生:有一回我和其他同学讨论整合学的观点,他们认为我是在批评,一点都不慈悲,我却不认为如此。

威尔伯:在灵修圈子里,这大概是最令人困惑的议题了。基本上,大部分的问题都源自人们混淆了慈悲和愚蠢的慈悲,创巴仁波切曾在这两个名相上作了重要的区分。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尤其是新时代的圈子,流行着一种温吞的平等主义与圆滑的自以为是。他们声称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他的观点更好,因此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平等视之,这样才能显现丰富的多元性。如果我们不作任何好坏的论断,我们就能彰显真正的慈悲。换句话说,一般人都以为慈悲和批判是二元对立的。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观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从某一方面来看,这个观点声称所有的观点都是丰富的、多元化的展现,因此每一个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他的观点更好;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强烈地暗示自己的观点是超越其他选择的,因此这个“慈悲”的观点虽然声称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他的观点更好,其实它是在暗示,这个世界不该有任何观点超越其他的观点,除了它自己之外。此乃以某种阶层来否定所有的阶层,以某种批判来否定所有的批判,因此它的意图虽然良善,但还是一种伪善,因为它强烈地谴责了其他所有的人。

伪善与真正的慈悲毫无关系,那只是一种愚蠢的慈悲。愚蠢的慈悲以为自己是在行善,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如果你有一位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会令他丧命,而这时他却向你讨酒喝,那么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着你该把酒拿给他?毕竟,给别人想要的东西是一种善行,不是吗?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你算是老几啊?所以把酒给他喝就是彰显慈悲,对不对?不对!

真正的慈悲是包含着智慧的,而批判的出发点是关怀与关切。你应该说某些事是好的,某些事是不好的,我的行动是从智慧和关怀出发的。送一箱威士忌给严重的酗酒者,只因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这样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善行。那是一种愚蠢的慈悲,并非真正的慈悲。

禅把这两者区分为“祖母禅”与“正宗禅”(译注:即禅宗传统所称的“老婆禅”和“祖师禅”)。为了从轮回之梦中醒来,自我必须被好好修理一番,否则,你将继续玩你最拿手的把戏。然而“祖母禅”绝不会带给你挑战,为了行善,“祖母禅”会如你所愿地,让你晚一点起床或允许你早一点结束静坐,任由你沉溺于自我之中。“正宗禅”则会拿出一条长长的香板,对着你大声吼叫,你的骨头可能会被打断,你的自我可能被粉碎。真正的慈悲作风可能是踢你的屁股,辱骂你,令你十分不悦。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火炼,那么你就去新时代的圈子里找一位轻松而又和蔼、永远面带微笑、总是轻言细语的老师,然后学着运用充满灵性的辞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新的标签。我的朋友,你千万别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为他们会让你尝到油炸屁股的滋味。大部分人所说的“慈悲”其实是:请对我的自我好一点。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实是不慈悲的。

目前你和我都不是彻悟的大师,我们不可能永远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不是。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给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我们必须学会作定性区分,这是一种涉及不同层次价值观的等级判断。如果你不喜欢阶层等级,没问题,这就是“你的”阶层等级——你对于无阶层的评价,超过你对于阶层的评价。对我而言,只要你能诚实地替自己的行为冠上正确的标签,一切都没什么问题。如果你不喜欢把价值观分成各种层次,没问题,这就是你的分层次的价值观——你认为无层次之分比有层次之分更高——这也是一种阶层区分。其实阶层区分在价值观上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你至少该清醒地、诚实地、光明正大地做这件事,而不要以伪善的态度声称自己是“毫无批判性的”,毫无批判性其实就是最大的批判。

学生:无拣择的觉察不是毫无批判的吗?

威尔伯:无拣择的觉察就是接受每一样升起的事物,包括批判与不批判在内。你知道吗?不批判本身其实是一种二选一的拣择,因此它和无拣择的觉察是截然不同的。无拣择的觉察就像一面明镜,它毫不费力地映照着一切升起的事物,它不会选择不批判而排斥批判。

无拣择的觉察指的就是佛家所谓的“毕竟空”或“绝对菩提心”;批判指的则是相对菩提心或慈悲心——这里指的是真正的慈悲心,而不是愚蠢的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是从智慧中产生批判,因此不论从绝对或相对的角度来看,“不批判”都不是明智的立足点。处在绝对菩提心中,我们安住于毕竟空,而毕竟空根本不关心我们是否在批判,因为批判与不批判都平等地从空中升起;处在相对菩提心中,我们从智慧与慈悲产生批判,也就是说,我们的批判是奠基于定性区分、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和深度之上的。

因此当你听到有人说他们是“无阶层之分的”和“不批判”的时候,你应该赶快逃跑!我们需要学习清醒的定性区分,我们需要奠基在不同深度上的批判。愚蠢的慈悲几乎将整个灵修领域摧毁,而且无法产生真实的灵性上的进展。

学生:只因为我作了定性批判,这些人就对我大肆抨击,他们才是假装神圣……

威尔伯:你知道吗?定性批判和言语可憎是截然不同的。我建议你,每当你碰到这种情况时,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与动机。我们也不该假装诚实,认为自己才是真慈悲,而那些笨蛋只有愚蠢的慈悲。我们很可能会落人这种陷阱,我知道我自己就是这样。当批判失去了善巧,就变成了言语可憎,因此要注意这点。但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是,因为提到了整合观点的重要性而遭到打击。

学生:是的。

威尔伯: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强求别人扩大他们的观点,能扩大到百分之五以上的人可能都不多,这时如果你还想塞给他们一个更大的画面,他们可能会立刻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会光火,然后就会开始给你扣帽子——缺乏慈悲心啦,骄傲啦,等等。如果你还不罢休,那就是你的问题了。也许你的自我很享受这种把东西硬塞进人们喉咙里的滋味,我就曾经干过这种事,结果是一点帮助也没有。假设你真的想帮忙——真慈悲——那么就不要放太多的食物在汤匙里,对不对?

此外你必须记得信念系统不只是信念而已,它们还是自我的居所或自我紧缩的家园。即使是整合的信念系统,譬如“生命之网理论”,也一向是自我的居所。信念只是一种心智的活动,如果超越心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那么所有的心智建构都是顽固的自我居所。当你向任何一个信念系统挑战时,自我就会经验到死亡的威胁,继而引发所有的求生本能。所以你不只是在探讨一个理论的真伪,甚至还涉及了生死存亡的挣扎。当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只无处可逃的老鼠,包括我们自己心中和别人心中的那只老鼠,因此要十分小心。

学生:为什么愚蠢的慈悲这么受欢迎?

威尔伯:因为它不会威胁到任何东西。它会在这么多的灵修圈子里猖獗地盛行,是因为自我基本上不喜欢任何挑战。它要的是“祖母禅”。人们宁愿花一大笔钱去参加那些助长自我的周末工作坊,因为他们可以学到一些新的观念,然后称之为灵修,接着又把这些观念输入生命的幻化之网,以为凭着这些观念,就可以进入终极的合一境界。美国的灵修书籍拥有巨大的市场,人们买这些书的最大动力是:婴儿潮时代的人希望别人能告诉他们,自我就是“神”,而他们的自我紧缩就是“神性”。于是自我紧缩从此被冠上了“神圣”的标签,而“祖母禅”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一切。

但我不认为这些途径都是坏的或恶意的,我只是认为他们有一点头脑不清罢了。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一张完整的宇宙地图,他们在高尚的寻道过程中稍微走偏了一些,所以我希望能有一个更具整合性的观点,来帮助他们厘清困惑。

学生:为什么整合观点会威胁到这么多人?

威尔伯:因为整合观点一向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信念扩大,并且要远超过百分之五,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

学生:他们所投射出来的愤怒令我十分惊讶。

威尔伯:那确实是很不幸的事。我曾经以为如果指出方法A、方法B和方法C都是同样重要的,人们会因此对你大表感激,但事实上A、B、C三组人都被你激怒了,因为你明白表示他们的领域并不是唯一重要的领域。如果你声称弗洛伊德、皮亚杰与佛陀在意识的理解上是同等重要的,佛教徒就会说你为什么鄙视佛教,如果你明白表示粗钝次元的大自然、精微次元的灵魂和超验次元的灵性都很重要,生态学者就会质疑你为什么憎恨大自然。

当然我必须补充一句,某些人可能会因为整合观点是错的而产生负面的反应。我的意思是,我们这些相信整合观点的人也可能是错的,因此那些清醒而又理性的人才会产生负面反应。我们必须永远记住这个可能性:当人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并不一定是对的,而他们就是错的,事实可能刚好相反。

P97-101

序言

胡因梦

随着理性启蒙运动的兴起,组织化宗教与形而上学曾经为世界带来的魅力效用已逐渐式微,而民 主价值观、个人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极端发展,也导致整体人类朝着自恋、分化和过度主观的方向盲进,并因而严重威胁到社会、家庭与关系的联结。

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演化、存在与终极实相等攸关人类存亡的议题?在各种知识体系呈现四分五裂、各不相容状态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替这些不完整的真相找到正确的定位?在传统宗教沦为神话、教条和无从证实的呓语,而科学只能阐述物质的基本事实,却无法提供意义、价值与伦理之际,我们要如何拉拢二者,使它们相互对话?简而言之,这股从法界之海奔涌而出的人类识能,如何才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阶序的彩虹光谱?

上述一连串的问题所揭示出的答案,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一种整合哲学或整合世界观的可能性。但整合性的世界观在本质上往往是独断与高压的,凡受过理性洗礼的知识精英鲜有人愿意再甘冒“法西斯”之名,去进行具有宏大企图的统合动作,而且老实说,也鲜有几人兼具了绝对真理的体悟与相对真理的逻辑归纳能力。那么,这股识能中与日俱增的困惑、痛苦与愤怒,又如何才能化解成秩序与清晰的辨识?

虽然长青哲学家、整合哲学家、个人心理学者皆将桂冠加诸肯·威尔伯,但通常学界仍将他归类为超个人心理学者,并视其为这个领域最卓然有成的理论家。

肯·威尔伯此生的贡献,就是要帮助我们这个时代提出一个由空性含摄知识万有的整合见地。他的整合哲学是灵性与理性兼具的,他主张我们必须朝着更高的意识发展,而这些高层意识虽然隶属于主观的内在精微次元,却是含摄科学与理性的。就这一点来看,威尔伯的见地其实延续了东西文化中哲学与宗教传承的精髓以及现代性的核心精神。

这个传承源起于毕达哥拉斯、巴曼尼德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传递给奥古斯丁、阿奎那斯、迈蒙尼德、斯宾诺沙、黑格尔以及海德格尔,而东方智慧传承对威尔伯影响最深的,则属佛教上座部思想、龙树中观学派、华严学派、唯识学派、藏密大手印与大圆 满、论藏、吠檀多哲学、中东苏菲神秘主义,等等。至于威尔伯的超个人视野,则充分反映了威廉·詹姆斯、荣格、马斯洛的心理学研究,更涵盖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所发展出来的身心灵修 炼途径及东方的默观传承。

自1975年起,威尔伯所出版的著作一直涵盖着超个人运动的完整面向,现年六十岁的他,早已著作等身。他擅长运用流畅易懂却常带热情的笔锋,来解析尖涩、隐微而又繁复无比的学术议题。他的洞悉力、整合力与绵密的归纳能力,吸引了欧美及亚洲无数的读者。在日本,威尔伯被视为一派宗师;在德国,他是学院派热衷研究的重要现象之一。宗教史权威休斯顿·史密斯认为威尔伯在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传承上的贡献,远远超过了荣格;希拉里的精神导师琼·休斯顿(Jean Houston)将威尔伯与弗洛伊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约翰·怀特则称其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

1993年,威尔伯与过世的妻子合著的《恩宠与勇气》问世(中文繁体版1998年由台湾张老师出版社出版,中文简体版200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本人与刘清彦合译)。

1995年,他的巨著《性、生态学、灵性》在美国出版,一年之后他又完成了更适合大众阅读的普及版本《万法简史》。这两本书除了涵盖他早期的基本理论之外,还纳入了过去从未处理过的系统理论、演化论、女性主义、生态思想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议题。《性、生态学、灵性》是威尔伯“法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他进行第二部与第三部的资料搜集时,又同时完成了两部著作和数篇论文,其中一部就是《灵性之眼》。此书是威尔伯最满意的作品,书中集合了多篇整合哲学的论文,所涉及的议题包括了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意识研究、人类学、艺术和文学理论。1998年,他完成了被美国副总统戈尔视为最心仪之作的《感官与灵魂的交融:科学与宗教的整合》,1999年,他的私人日记《一味》也公开发行,此书史无前例地披露了威尔伯证入最高境界的生活实录。

就这样一本接着一本,威尔伯单打独斗地开辟了灵性洞见与古代唯识学的现代诠释方式。当人们还不知道该如何替灵修洞见定位,甚至还不能确定这样的洞见是否够资格被合理化为一种知识之前,威尔伯已经有能力以系统化的认识论来厘清这些疑惑。当人们还没有能力分辨西方心理学与传统灵修心理学的关系时,威尔伯已经提出结合佛陀与弗洛伊德的创见。他以自己原创的四大象限,清楚地区分出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知识领域和不同的真理声音。然而他所有的立论基础都奠基在唾手可得的数据资料和早已被广为接纳的学术理论之上,因此并不是从古老传统中发展出来的空泛形上辩证。近年来威尔伯更进一步地关注早期超个人心理学所忽略的领域,以及荣格学派对宗教和灵修境界的诸多曲解,并指出了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对肉身、大自然和女性的贬抑。

威尔伯所处理的议题虽然博杂,他的方 法 论却简明而扼要,他认为任何一位思想家或评论家都不可能愚蠢到全错,每一个人都可能观察到一些不完整的真相,而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在纯抽象的层次上,其实是相互融通的。譬如所谓的“神”,如果“神”的抽象定义指的是无限的神性,那么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空性”和犹太教的“神之奥义”便能相互融通。这种处理知识的方法,威尔伯称之为“定位归纳”或“驳不倒的推论”。一旦有了驳不倒的推论,学者就可以将各种领域的真理串连成紧密相系的网状纲要,然后再利用这个纲要去评定那些较为狭窄的途径之中,有哪些地方是不够完整的。

威尔伯早期的论述强调的是上溯空性的解脱之道,近年来他则企图证实上溯空性与下及万有的圆 满一味典范,才真正具有治疗的力量,这种发展的方向,显然和他在实修上的体悟有着直接的关系。

威尔伯主要的论点就是要促成人类明智地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相对真理,共同以空性作为基础,相互交织成完整的脉络。他强调法界是一直不停地在演化的,因此新的真相不断在显现,新的启示不断被揭露,新的佛也不断在冒出,法界就在这股自我超越的趋力之下,超越着过往的一切,也含摄了过往的一切。这就是神性无私而又无限的创造之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味(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肯·威尔伯
译者 胡因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93343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9
16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