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
内容
编辑推荐

揭露“驻京办”第一人,新华社调查型记者李松!

中国第一部“全景式”调查社会诚信危机的力作!

李松编写的《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洞穿时代表象,具有击碎华丽外观的尖锐和犀利,是在这个时代人性沉沦迫近底线的时刻,一位中国记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字记录。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集批判性、建设性为一体的调查类作品。

李松编写的《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以独特的视角、精辟的分析,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进行了大胆而深入的“全景式”揭露,内窖覆盖个人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等领域,话题涉及“被代表”现象、统计数据造假、“萝卜招聘”、食品安全、官员学历“注水”、假证泛滥、骗购“保障房”、代孕、论文买卖等诸多公众关注的杜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笔锋所至,令读者深感切肤之痛,不禁掩卷沉思。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洞穿时代表象,具有击碎华丽外观的尖锐和犀利,是在这个时代人性沉沦迫近底线的时刻,一位中国记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字记录。

目录

开篇/关于“中国社会诚信危机”的对话

政府是社会诚信的标杆

上篇/个人诚信:极限屡被挑战

一、“彭宇案”后遗症

二、“买官卖官”恶化权力生态

三、透视“砖家”现象

四、是谁在伤害中国的慈善事业

五、官员学历造假考验诚信

六、“假证”泛滥的真实空间

七、骗购“保障房”乱象

八、“权力掮客”潜规则

九、“网络推手”为钱什么都敢炒

十、“吃空饷”不能承受之重

十一、谁是微博虚假信息制造者

十二、“代孕”突破道德伦理底线

十三、揭秘“高价回收药”利益链

十四、退休领导干部去向疑云

十五、“论文代理”搅局学术

中篇/商务诚信:阵痛着

一、在中国,还敢吃什么? 

二、揭秘“婚托”内幕

三、“中介组织”沦为新的社会腐败主体

四、“医闹”到底在闹什么

五、“微博营销”江湖乱象

六、电视购物:“春天里”的浮云

七、房地产中介之疾

八、“劳务派遣”成侵权避风港

九、“指纹考勤”折射信任缺失

十、手机窃听器:让隐私无处可逃?

十一、“版面费”吞噬学术诚信

十二、“团购”红黑榜

十三、“进京指标”地下交易

十四、“问题富豪”的失信代价

十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信力质疑

十六、企业社会责任危机链

下篇/政务诚信:底线何在

一、“与民争利”违背誓词精神

二、公务消费异化为“权力消费”

三、我们还有多少“被代表”

四、听证会背后的“权力盛宴”

五、“萝卜招聘”缘何屡屡发生

六、民意调查公信力拷问

七、“另案处理”是这样成为黑洞的

八、统计数据“谜局”

九、公务员“合法收入”之谜

十、差额选举“陪选”何时休

十一、红头文件“脱缰”之患

十二、“后备干部”的去向追问

十三、“官办节庆”折射政绩焦渴

十四、“就业率神话”是怎样打造的

十五、“高校评估”那点事儿

十六、考试背后的利益“黑洞”

尾篇/危机总报告

诚信危机撼动社会稳定根基

后记

试读章节

记者:有人说,中国正处于一个道德滑坡、诚信大面积缺失的时代,你觉得对吗?你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的社会诚信水平?

周孝正:目前中国的诚信问题,从三个层面来讲,即自然人信用、一般企业信用、国家主权信用,或是说个人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都不同程度地出了大问题。

诚信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与制度因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密切相关。随着近年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但越来越差,有些方面甚至极其糟糕,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就以政务诚信为例,比如通货膨胀,已涨到5.5%,而一年期整存整取最新利率就是3.25%,所以叫负利率。其中,食品涨11%,低收入群体受到较大冲击。如果这种负利率状态继续扩大,就有可能较大地损害国家主权信用。

记者:诚信包括个人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三方面,其中哪个起到主导作用?

周孝正:还是一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个人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中,关键还是政务诚信,或者说国家主权信用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讲诚信,商务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具体而言,又体现在公务员身上,公务员作为政府行为的决策者和体现者,讲诚信不仅是其个人的道德要求,更是对公众利益的一种承诺,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记者:诚信的重要性是什么?在你看来。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诚信的社会?

周孝正:诚信是人类的一项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人类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从个人来讲,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从企业来讲,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从社会来讲,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从国家来讲,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目前,没有真正诚信的社会。只能说让一个不诚信的社会,向一个比较诚信的社会过渡。

记者:请你分析一下当前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孝正:主要原因还是政务诚信出了大问题。

政务诚信作为诚信体系建设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才能政令畅通,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但是,目前有些地方政务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对社会风气起到很坏的示范作用。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诚信意识淡薄,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等,招商引资的时候承诺很好,又是开发项目奖励,又是政策}生奖励,但这些承诺经常不能如约兑现,或根本不兑现,政府拖欠民营企业各类工程款项的现象也很普遍。

当前,政府如何更好地守规则,然后按照规则去执法很重要。中国政府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政府对市场的介入很大,政府的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可是,在每个地方政府在尽力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没有很好的公共政策,让地方政府得到的利益真正来普泽整个社会。

加大社会成本

记者:近年来有不少诚信缺失事件发生。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周孝正:最让入无法容忍的是三鹿“毒奶粉”事件。

一个孩子出生,只能喝母乳,母乳不够喝,才喝牛奶。企业却在牛奶里添加“有害物质”,给无数的婴儿及其家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已完全突破了社会的伦理底线。这种罪恶是无以复加的,甚至是令人震惊的,因为世界上极少有哪个民族或哪个国家的企业,这样对待自己的后代。

另外,还有“周老虎”事件,个别官员的诚信状况,也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其厚颜无耻,已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记者: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周孝正:诚信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根基之一,诚信缺失加大了社会运转成本,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造成国家形象的缺损和公信力的下降;造成道德的缺失和沦丧;搅乱了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迫使一些诚实守信者改变初衷、失贞、丢节,甚至同流合污,等等。

记者:近年来,食品安全丑闻不断,商务诚信降到了冰点,你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孝正:食品安全丑闻不断,主要根源在于这个社会存在特权。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特供系统。一些达官贵人,吃的是特供食品,有些部委或部门,甚至还有自己的蔬菜特供基地。

如果这样,食品安全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普通百姓那样深切的危机感。如果他们与全民吃一样的,一视同仁,也许食品安全的问题早就得到解决了。P4-6

序言

新华社记者李松在《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从个人、商业、公权力三个方面,用大量深入调查和深度访问,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诚信问题,把中国的诚信危机浓缩为一句话——“谁还能相信谁?”

无疑,这是一个可以引起广泛共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社会大众灰心、失望的问题。

我在今年出版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总报告中,把这种诚信危机称为信任困境,危机可以通过一定努力来化解,困境暂时还看不到解决的突破口。我想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出现的诚信问题,仅以近一时期发生的事情为例,就足以说明这种诚信危机的广度与深度。退潮中的“郭美美事件”又一次激起了波澜,也为中国的诚信危机加了一条新的注解。一个被网友蔑称为“无脑”的弱女子,成了“推动中国红十字会改革的最大推手”,这真是一个绝妙反讽!这个“蝴蝶”翅膀扇起的微风掀起的巨澜,重重击在了中国红十字会这艘诚信根基不稳的巨轮上,杀伤力有多大,谁也无法预料,而乐善好施者原本应得到更多的信任,中国红十字会若干的公关无法消除民众的不信任.迟到的捐款查询平台引来新的质疑。“再度出山”的郭美美引来了对于学者郎成平、“股神”母亲、“干爹”王军的质疑,这个事件中大面积的不信任既包括机构,也包括个人。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后,民众追问事故真相,人们不相信铁道部发布的信息,人们怀疑铁道部处理事故的动机,人们用“不上座”的方式对高铁投出了不信任票.人们怀疑超速的发展方式。“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铁道部发言人的这句话令大众错愕。公权力对公众的傲慢和无视,由此可见一斑。这句话的潜台词,充分暴露了当前社会诚信困境的原因。风险在我们这个被冠以“风险社会”的时代无法彻底避免,但风险应该最大限度地消除,而消除风险最有力的策略就是诚信,正如社会学家卢曼所言,诚信是简化复杂的机制。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指出诚信是经济交换的润滑剂,低社会诚信与文化、经济的落后相关,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名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也提出诚信是造成经济成就差距的根源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民族的福利及其竞争力取决于文化特性,即这个社会固有的诚信程度。”福山把中国围绕家庭维系的信任关系归入低信任度社会。而根据我们《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的几次调查结果与这种说法一致。中国人最信任的人中,第一位是家人,第二位是亲密朋友,前者是高度信任,后者是中度信任,熟人、同事等都属于低度信任。我们不同意福山把信任归于一种文化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承认提高社会的诚信度将极大地降低社会的交易和运行成本,因为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多数情况下我们要与陌生人打交道,总是把陌生人放在骗子的角度去审视、去鉴别,无形中增加了许多的交易成本。李松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种种不诚信,在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要处处提防,要使自己不落入圈套就必须成为很多方面的专家,比如食品专家、商品鉴定专家、医学专家、房地产专家、电子信息专家、统计专家,等等。没有人能成为全面的专家,也就没有人不受不诚信之苦。最近。一个复旦大学研究生和几十名志愿者完成的食品安全事件报告,甚至把中国的食品状况描述为“易粪相食”。

从李松对诚信问题的全面揭示中,我们更体会到中国陷入社会诚信不断降低与社会诚信重建艰难的困境。人们的诚信虽然从过去和当下的经验中来,但却是指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去诚信就是失去未来。

我们并不认同中国文化下的低度诚信说法,中国更缺乏的是建立诚信的制度。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应该从诚信重建开始。社会诚信重建既包括人际诚信、商业诚信等水平诚信的重建,也包括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垂直诚信的重建,在一定意义上,垂直诚信的重建更为关键,也直接影响到水平诚信的建立。因为人际不诚信增加的是人际交往的成本,损失的是社会成本,而公共权力执行者和公共权力机关的失信不仅仅是成本的增加,而是意味着社会普遍规则的失灵,社会交易将无法进行,因此,社会诚信能否重建,关键在于公权力诚信的重建。

是为序。

2011年8月7日

于北京

后记

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诚信一直被视为立身之本,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准则。无论是个人、企业和政府,都离不开诚信。

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古代,中国曾一度被称为“礼仪之邦”。

从传统道德发展来看,在专制主义黑暗统治下,明清封建伦理道德已经严重扭曲。这时期的文字狱,则是统治者用谎言罗织罪名、打击异己的历史性灾难。而其腐败不堪的官场,更是将社会诚信引至低谷,成为明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风气很好,是一个比较诚信的社会。但是,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后,各地谎报生产指标,造假之风盛行。而“十年动乱”期间,更是使原本互信的社会人际关系逐步走向冷漠,甚至走向猜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确认“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中国重新走上了务实求新的道路。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整个中国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各种利益驱动下,中国社会渐现诚信危机端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温家宝总理曾经所言: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那么,这条“短腿”到底有多短呢?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已经给出了一道令人心惊肉跳的答案。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总体的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而2011年2月11日至14日,新华社《嘹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的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诚信,与制度因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密切相关。随着近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诚信状况不但越来越差,有些方面甚至十分令人堪忧,这已成为中国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且恶果初现。比如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诚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各地各个领域纷纷上演。可见,巨额的信用成本,如同扼住企业喉咙的那只手,在残酷地剥夺着中国企业本来就狭小的生存空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在为诚信缺失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这种代价将是持续性的。

一个现代社会必须是一个诚信社会,否则支持其现代性的各种制度就无法运转起来,因为它们需要得到包括公众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认同、参与和服从。更重要的是,只有诚信的社会,才能建成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社会。

在当前,有必要通过建立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诚信系统,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强化公民和组织的诚信行为,逐渐建立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同时,更需要政府以法治为基础,从构建政务诚信入手,提高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约束和规范公共权力执行,严格问责失信的公共权力执行者和组织,进一步提高公共权力机关的公信力。

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的这些了解和认识,我也就萌生了出版一部有关社会诚信的书的想法。这部书选编49篇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我近几年在《嘹望》、《半月谈》等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而少数还未曾面世。我本来以为,这类作品只是一时一景之作,会犹如时光随“雨打风吹去”。但回首却发现,文中涉及的各个领域的诚信问题,在今日越显严重,有些甚至突破社会道德的底线,也越发觉得出版这部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表过的作品,选编入书时,基本忠于原文,仅在细节方面作了适当删除和修改,或补充一些最新信息。

此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感谢王俊秀先生、胡仙芝女士两位学者拨冗为本书作序。其次,感谢多年以来不厌其烦接受我采访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普通人士,他们为这部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再次,感谢中国商业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新华社《嘹望》新闻周刊编委会执行主任、执行总编辑汤华先生,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先生、副总经理白雪峰先生,以及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先生,他们在此书的成稿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这部书出版,意味着我已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读者,期待有更多善意的批评和指正。我的电子邮箱是xhslisong@163.com。

李松

2011年9月1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揭示的许多情况令人担忧,许多观点令人深思。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实事求是的勇气,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没有敏锐的思想洞察力,是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的。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龚维斌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是一部怵目惊心的作品,不正视现实的人,宁愿闭上眼睛。然而,这部作品也会让所有人都无法闭上眼睛,因为诚信的缺失。已经波及你我他。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以科学的调查、新颖的视角,对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状况。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揭露和剖析。不但及时向社会敲响了诚信危机的警钟,还指出了化解这场危机的途径。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历史学者纪连海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对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状况的披露,理性而深刻。发人深省。此书最吸引人之处,并未囿于事实的叙述,而展开了对人类良知的不懈追寻。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鲁照旺

人无信而不立,商无信利不久,国无信政必乱。《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调查领域广泛。案例触目惊心。评析大胆深刻,警示国人。故愿与读者共赏之。共析之,共悟之,以求诚信的共建。

——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兼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谈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74223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48.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8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