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前文所讲,罗卡和法兰宾编著的《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并非正正规规的影史专著,而更像是一本电影和人事交织的历史记述(除了第一章并非如此)。每个部分都讨论了重要的电影人:他们或是来自美国的华侨,或是从内地南来的电影大亨、导演、演员,或是粤剧大佬倌、40—60年代的偶像女星。正是这些电影人奠定了70年代前的香港电影的基本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在追溯香港电影业的根源和形成过程,把香港电影看作是中国电影中突出显要的一个分支。
图书 |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光影论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如前文所讲,罗卡和法兰宾编著的《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并非正正规规的影史专著,而更像是一本电影和人事交织的历史记述(除了第一章并非如此)。每个部分都讨论了重要的电影人:他们或是来自美国的华侨,或是从内地南来的电影大亨、导演、演员,或是粤剧大佬倌、40—60年代的偶像女星。正是这些电影人奠定了70年代前的香港电影的基本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在追溯香港电影业的根源和形成过程,把香港电影看作是中国电影中突出显要的一个分支。 内容推荐 今日的香港电影已是国际化的电影,融会了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深远影响而自成一格。罗卡和法兰宾编著的《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尝试追源溯始,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根源,探析从最早期到现当代,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东南亚地区以至欧美的交流与互动关系。《香港电影跨文化观》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书写,以人为本,带出史实,并尝试以新的视角去窥探香港电影历史,论述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这段历史较少人研究,作者的此次探寻有不少新的发现,至于八九十年代及以后,则只作为历史的延续与未来的展望,做了概括性的总结。 目录 序言 中文版引言 导言 第一部分 东西交汇 第一章 窥出大世界:电影来到了中国 第二章 布拉斯基和中国 第三章 先驱者 第四章 从美国而来:“这是中国的好莱坞” 第五章 伍锦霞的传奇 第二部分 南北交汇 第六章 香港、上海、广州的交流 第七章 战时总动员 第八章 战后到50年代的过渡 第九章 动荡的60年代 第三部分 跨界发展 第十章 本土市场还是海外市场? 第十一章 在南洋的扩张:邵氏与国泰 第十二章 早期与亚太区的联系 第十三章 邵氏、国泰的对外发展之路 第四部分 女星倩影 第十四章 歌女/妓女 第十五章 贤妻良母 第十六章 美丽的小鸟 第十七章 大公司的新血 第十八章 野性、邪恶与性感 第五部分 东西碰撞 第十九章 新武侠、新浪潮、新视野 第二十章 步入新时代 附录1 早期香港和内地的放映纪录 附录2 香港部分早期放映场地 附录3 早期内地和香港的影片制作列表l896--1908(未完整稿) 附录4 1957—1970年香港电影制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光影论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罗卡//(澳)法兰宾 |
译者 | 刘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884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2 |
出版时间 | 2012-02-01 |
首版时间 | 2012-02-01 |
印刷时间 | 201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8-3831 |
版权提供者 | 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