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医脉学专着中的一部名著。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与推崇,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既是后学之人学习《内经》、《难经》等古代脉学的阶梯,也是现代研究脉学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但尽管本书较《脉经》通俗易懂,歌诀押韵上口,易于学习诵记。然而该书毕竟成书于明代,语言文字与现代相比仍有古奥之憾。本书即在保持原貌得前提下,进行了注释、语译,期待这部重要的脉学名著能够更广泛的流传下去。
图书 | 濒湖脉学/中医四珍典籍校注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医脉学专着中的一部名著。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与推崇,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既是后学之人学习《内经》、《难经》等古代脉学的阶梯,也是现代研究脉学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但尽管本书较《脉经》通俗易懂,歌诀押韵上口,易于学习诵记。然而该书毕竟成书于明代,语言文字与现代相比仍有古奥之憾。本书即在保持原貌得前提下,进行了注释、语译,期待这部重要的脉学名著能够更广泛的流传下去。 内容推荐 《濒湖脉学》为明代李时珍为纠正五代高阳生《脉诀》之误,汲取其父李言闻《四诊发明》中有关脉学内容,并参以诸家学说及自己的临证经验编撰而成。李时珍号濒湖,故书名《濒湖脉学》。 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浮、沉、迟、数等27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决,便于读者背诵,后半部分为李言闻根据宋代崔嘉彦的《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全面论述了脉象机理、诊脉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各种病脉体状、脉象主病等问题。原书语言简练,易诵易记,适合广大医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浮(阳) 沉(阴) 迟(阴) 数(阳) 滑(阳中阴) 涩(阴) 虚(阴) 实(阳) 长(阳) 短(阴) 洪(阳) 微(阴) 紧(阳) 缓(阴) 芤(阳中阴) 弦(阳中阴) 革(阴) 牢(阴中阳) 濡(阴) 弱(阴) 散(阴) 细(阴) 伏(阴) 动(阳) 促(阳) 结(阴) 代(阴) 四言举要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濒湖脉学/中医四珍典籍校注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明)李时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71219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56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 |
出版时间 | 2005-10-01 |
首版时间 | 2005-10-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41.1 |
丛书名 | |
印张 | 4.875 |
印次 | 5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