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冬日阳光/绿色经典生态文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约翰·巴勒斯所著的《冬日阳光》是作者游历英国的旅行笔记。他对自然痴迷地观察、悉心地体验、微妙地领悟,将几近出神入化的境界描绘于书中。作者促使人们去理解文化对自然的影响,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视为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层内涵和动因。

内容推荐

约翰·巴勒斯所著的《冬日阳光》是作者游历英国的旅行笔记。1 883年5月,约翰·巴勒斯来到大西洋彼岸,仿佛带着某种使命一样,几乎漫游了整个大不列颠岛。他探寻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田野、森林、湖泊、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他寻访乡野,用眼睛和耳朵敏锐地捕捉着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和声音,森林、草地、山谷、溪流、羊群、野花、会唱歌的小乌、精灵般的昆虫和小动物。他对这些事物痴迷地观察、悉心地体验、微妙地领悟,几近出神入化的境界。《冬日阳光》中他以优美的文字和诗性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将他所感受的一切记录下来。

目录

冬日阳光

让人快乐的道路

风雪行路人

狐狸

阳春三月记事

秋天的高潮

苹果

十月的国外之旅

试读章节

冬日阳光

据说,一个美国公民在英国说,那里有大气,但是没有气候。这个报道反过来正好是我们美国的写照。我们确实有气候,这是一把双刃剑宰割着我们,剑刃的一边是太阳的灼照,剑刃的另一边是冰霜的严寒。但是我们在纽约和新英格兰没有可以高谈阔论的气氛,除了现在,除了无所事事的日子,除了在时有时无的印第安小阳春的季节里。那是一种气氛,可以触摸到和谐的音调,可以触摸到醇厚的味道,那种气氛乃是一种潮湿的气候的产物。因此,当我们从纽约向南方走去,气氛变得丰富和多变,直到波托马克河,你会发现,大气变得和气候一样好,正符合美国人的标准,富于暴烈的变化和强烈的对比。

夏日灼烤和闷蒸,冬日寒风刺骨,让人蜷缩在屋子里。但是空间没有那么干净,没有那么了无遮蔽,四周的地平线很少像这样清洗得干干净净,这里有更深邃、更透彻的天空,印第安小阳春似的温和气候,更强有力地灌输整个年头,比在北方能看到的更久远。

这里的白昼更柔和,更让人懒散而多思。这里的夜色更妩媚,这里的夜晚有瓦尔特·惠特曼看到过的那轮满月,灵异的洪流倾注着夜空。

每个人都能看到,每逢那轮满月挂上夜空的时候,从十月份到来年的五月份,无论在秋天、冬天和春天里,南方的空气中总是飘荡着更多的薄雾和水汽,密密的微小的雾气颗粒似乎专门收集着纯净的霓虹华彩,直到整个世界都在月光弥漫之中游泳。莫非满月总会带来好的天气?我记得威廉·赫斯克尔爵士说过,满月往往会驱散天空中的云彩。反正在美国的南方或者半南方地域里,那轮满月很少会消失在云彩里,也不会被云彩所遮掩。

“流淌出灿烂的金黄,太阳懒洋洋地沉没,燃烧着,膨胀着空气。”这样的描写就完全不能用于遥远的北方,那里的空气好像缺乏对太阳光的保持能力和吸收能力。真的,我们丰富而多彩的气候,至少在大西洋沿岸北纬三十九度线以上的居民,是难得充分欣赏到的。在我把住所迁移到国家首都之前,除了读过关于阳光和月光的一些文章的描绘,我可以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日光和月光。也许,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由于我们有如此壮丽的样本.在一年的周期里,受到最高度的评价就是秋季、冬季和早春时节。固然,阳光在任何时候都是好的,但是同样在晴朗的甚至是温和的白昼,阳光好的程度就有所不同,在冬季里,阳光比在夏天时更有趣,更让人着迷。这样的情况似乎是个规律,没有例外,在冬天的华盛顿尤其如此。北方大雪纷飞,南方大雨滂沱,在南方、北方之间,留着一抹蔚蓝色的空间,这里没有那么几个月的冬季,这个没有雨、没有雪的蓝色的区域,好像给南方、北方之间穿上了一条蓝色的腰带。

我并不怎么特别地想所谓的印第安小阳春,这种在新英格兰夏末秋初出现的第二个春天,虽然富有魅力,却有些捉摸不定,但是在弗吉尼亚的秋天和冬天之间,却总是有规律地清晰地循环出现。当我们把最美好的季节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的时候——南方的白昼的气候血管里掺进了北方的气候血液,变得凉爽、有弹性、生机勃勃。从北方吹来的极冷的氧气被南方绚丽的太阳加以调制,虽然对所有的旅居者来说都有些凛冽,但对于步行者来说,却还是很惬意的,甜丝丝的,暖洋洋的——秋天葡萄成熟时节,酒窖里堆满着葡萄,热烈地发酵,空气里飘荡着让户外活动爱好者陶醉的气息,只有此时可与所谓的印第安小阳春相比。

在这样的天空下,要让人的自我感觉不膨胀、不扩张是不可能的。独自一个人深深地呼吸,骄傲地迈开脚步,如果这个人天性里有鹰隼的成分,肯定要暴露到他的举止上来。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睥睨俗物的感觉。在这阳光炫目的十一月和十二月白昼,站在山峦之巅,眼光穿过纯净的大气,让人居高临下,睥睨俗物。经历夏日之火,大地似乎去除掉了所有的陈旧的渣滓,同时又保存着所有生命的枝枝蔓蔓。P1-4

序言

二十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后二十年来,美国文坛上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生态文学,它以描写自然为主题,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展现出一道亮丽的自然与心灵的风景,有美国文学史上的“新文艺复兴”之称。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堪称美国文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

现代社会对自然造成的人为破坏,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是核战争的威胁、慢性辐射的毒害、化学或生物战争、世界人口的可怕增长、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加剧、热带雨林的过度砍伐、表层土壤和地表水的急剧丧失、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垃圾泛滥、植物和动物不断增快的灭绝速度……

在此背景下,“生态”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核心话题。在现代文明世界里,与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相伴的则是信仰缺失、欲望泛滥、自我原子化、生存意义平面化等人类精神方面的危机。自然生态的危机和人的精神生态的危机密不可分,人怎么对待自然,就怎么对待社会和他人。仅仅通过生态科学发展提高环保技术、完善环保政策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关键是要通过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变革来培育一种新的生活世界观和生态文化。因此,对自然的歌颂与描写、对保持我们脚下一片净土的向往与追求,已经跨越了国界,具有一种普遍意义。

首先,生态文学注重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观,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类展示自身的舞台背景,而是直接成为写作的主要对象。以这种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势必决定了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不再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人类利益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它关注的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稳定和持续性的自然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将自然生态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到生态破坏与危机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只有确保了整个自然的再生性存在,才能确保人类健康安全的持续生存。

其次,在考察自然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对人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赞美,人与自然重建和谐关系等方面时,生态文学重视的是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热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遏制人类不断膨胀的自我欲望,尤其是要反思和批判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等等工具化对待自然的态度。生态文学探寻的是导致生态灾难的社会原因,文化是如何决定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方式,社会文化因素的合力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这就要求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物中心主义过渡,承认万物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标准的“内在价值”。人类与其它生命一样,只是地球生命团体中的成员。所有物种都是互相依赖的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追寻自身生命的完善。人类并非天生就高于其它生命。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之中,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唤醒人的生态意识,已成为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功能。生态文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的定义,作家必须以全新的位置意识和生存方式呈现人与世界,与此同时,文学所要呈现的对象,则从人类社会延伸向整个世界与宇宙,文学关注的将不仅仅是人类的利益,而是整个生态圈的利益,并从是否对这个生态整体的利益有所贡献来确立文学品质的标准。文学在升华为守护家园的事业以后,文学家的使命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不应再像主体性文学时代的文学家那样简单地讴歌人的力量、描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表现人对世界的征服,而应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反映和推动人们守护家园的事业。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生态文学的源头是英国博物学家和作家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朋自然史》。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阿尔多·利奥波德、雷切尔·卡森等继承了这一传统,使之延伸到了美国。生态文学之引人注目,不单是因为万物关联的深刻思想,对当下人类困境的触及与揭示,更在于它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它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其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钢筋水泥的文明世界走进荒野冰川的自然环境时那种身心双重的朝圣与历险,是将个人体验与对自然的观察融合无间的结果。

生态文学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它从开始时偏重科学考察的纯粹自然史,逐渐过渡到将文学的诗意与科学的精确结合起来;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关系为主的自然散记,发展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促使人们去理解文化对自然的影响,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视为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层内涵和动因,并从自然生态寻求走出生存困境的深刻智慧。因此,阅读生态文学作品,我们不应将它们看做游山玩水的休闲读物,而应看做人类为摆脱生存困境、寻求精神健康的朝圣记录。

本丛书选译的三位作家均为美国生态文学名家,他们的著作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收录的他们的作品多为国内首译,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

主编马永波

二0一二年三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冬日阳光/绿色经典生态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巴勒斯
译者 张念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52065
开本 32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4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