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决策纪实(纪念典藏版)/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展现毛泽东炉火纯青决策艺术的真谛,超大气派,超大智慧,超大视界,透析新中国划时代十件大事发生真相。

  张树德编著的《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决策纪实(纪念典藏版)》以《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真实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经过,再现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内容推荐

  张树德编著的《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决策纪实(纪念典藏版)》是关于记录中国现代历史事件的专著,《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决策纪实(纪念典藏版)》中具体收录了:《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抗美援朝决策纪实》、《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决策纪实》、《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不救——援越抗美决策纪实》等文章。

目录

一 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抗美媛朝决策纪实

1.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不愿看到的朝鲜战争还是爆发了,毛泽东代表中国党和政府发出严正警告,

“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2.“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在友邦危急、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出征

3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从10月1日到19日,毛泽东面临着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决策

4.在新的战场与新的对手作战,毛泽东提出“零敲牛皮糖”等新的指导方针,

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 无敌之师实现正规化的重要举措——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决策纪实

1.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三次准备实行军衔制,均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未能落实。

毛泽东发出“建设我军为世界上第二支最优良的革命军队”的号召,首次授衔历经一十六载终于实行

2.毛泽东说:“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在毛泽东的带动下,从元帅到将军都虚怀若谷,主动让衔传为美谈

3.1955年9月27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军在北京举行隆重的授予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大会,毛泽东主席亲自给朱德等十大元帅授衔和授勋。

从此,我军官兵开始以崭新的军容出现在世人面前,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钢铁长城将星云集,人民解放军英才辈出,他们为共和国的诞生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业绩将永垂史册

三 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金门决策纪实

1.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一直是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2.炮击金门,意在击美,一箭三雕的绝妙高棋

3.“只打蒋舰,不打美舰”,以打击国民党军的方式打击美军的侵略行径

4.“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变“两步走”为“一揽子”解决

四 反对原子弹必须掌握原子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决策纪实

1.“要反对原子弹,必须掌握原子弹”,毛泽东做出了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2.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毛泽东从容对赫鲁晓夫道:“需要是需要,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技术上能帮助我们一下更好。不能帮就由你们考虑决定。”

3.面对苏联的背信弃义,毛泽东发出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中国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终于爆炸了自己的“596”

4.“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提前实现了毛泽东关于“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预言

5.“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毛泽东欣慰地说:‘锥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这不是搞出来了吗?”

6.“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毛泽东把手中的烟蒂摁到烟灰缸里,高兴地说: 哦太好了!准备庆贺!“

五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决策纪实

3.原子弹爆炸成功,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中央军委发布“特别公函”,毛泽东连续四次作出批示,

周恩来列出专家保护名单,核潜艇工程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顺利前行

4.1970年12月26日,人们特意选择了毛泽东生日这一天,把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送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编入中国海军序列。毛泽东发出的“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正在变为现实

六 世界屋脊的枪声——西藏平判决策纪实

1.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是帝国主义势力和极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碰撞的必然结果。

局势的发展证实了毛泽东所言: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要做好武装的和非武装的两手准备

2.毛泽东对达赖的关怀和期望是真诚的,对推迟西藏民主改革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行和国际大背景的共同作用,

西藏保持了几年的相对稳定。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毛泽东对这种平静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3.反动分子逆历史潮流而动,不断挑起事端。

毛泽东说“乱子越大越好”,他们发动全局叛乱之日,就是那里的劳动人民彻底解放之时

4.叛乱与平叛的战幕拉开,毛泽东命令只准胜不准败。谭冠三背水一战,两天两夜荡平拉萨叛匪

5.进军南山,跋涉藏北,封锁边境,关门缉盗。毛泽东纵论西藏大势,平叛大军征战三载.西藏战局尘埃落定

七 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突——对印度反击作战决策纪实

1.历史上,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和平友好相处过程中,曾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英帝国主义为了打开中国的后门,

背着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代表炮制了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埋下了中印边界纠纷的隐患

2.毛泽东说:帝国主义、蒋匪帮及外国反动派策动西藏叛乱,干涉中国内政,这个说法,讲了很久,全不适当,

要改为英国帝国主义分子与印度扩张主义分子,狼狈为奸,公开干涉中国内政,妄图把西藏拿了过去

3.为给尼赫鲁一个下楼的机会,毛泽东对他采取了又斗争又争取的方针。然而,尼赫鲁在赫鲁晓夫的支持下一意孤行,不断在中印边界挑起事端。

毛泽东担忧地说,如果两国政府不想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的办法,我担心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突今后还有可能出现

4.为了谋求中印问题和平解决,中印两国总理举行会谈。印度不仅拒绝中国的和平建议,

而且疯狂推行“前进政策”,中印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大规模边境冲突终于发生

5.中国军队在打退了印度的侵略之后,主动停火并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表明中国政府停止冲突重开谈判、

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尼赫鲁在那以后不久就去世了,外电有人评论说,尼赫鲁是被气死的

八 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不救——援越抗美决策纪实

1.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休戚与共,两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抗法战争

中结下深厚友谊。美国为实现控制整个东南亚的战略企图,频频插手

印度支那事件,为越南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2.美国从发动出钱出枪的“特种战争”,到制造“北部湾事件”直接

投入越战争,露出企图控制整个东南亚的真面目。中国党和政府发表

声明,坚决支持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北京

军民一道,愤怒声讨美国侵略罪行

3.胡志明和黎笋、武元甲等率越南党政代表团先后来到北京,要求中国扩大援助

规模并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毛泽东爽快地答应越南同志的要求,果断地作出援越

抗美的决定,并让周恩来尽快落实

4.展开防空作战,修建友谊公路,建立钢铁运输线,维护“胡志明小道”,构筑国防

工程,扫除水雷障碍。中国援越部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中越友谊之歌

5.“凡是你们需要的,我们这里有的,我们要尽力援助你们”;“你们请我们哪一部

分,我们哪一部分去”。毛泽东在夏日中,还想起蚊虫叮咬,特地嘱咐有关部门:“一定

要为越南战士配备蚊帐!”八年援越抗美,中国支援越南人力、物力和财力知多少

九 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决策纪实

1.“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毛泽东对国民经济发展“三五”计

划的最初想法,也是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2.“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坐稳”,为对付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

侵略战争,毛泽东作出要搞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3.“必须立足于战争”,“备战备荒为人民”。在毛泽东的亲自组织

下。重新编制的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三五”计划终于出台

4.“好人好马上三线”,戈壁深山大会战。“钉子就钉在攀枝花!”毛泽东一锤定音,

三线建设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建设高潮

十 小战斗改变大格局——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决策纪实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新沙皇觊觎珍宝岛由来已久,在

中国边境陈兵百万,不断制造事端。中国人民忍无可忍,毛泽东发

出号召:“要准备打仗。”

2.“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英雄的中国军民奋起还击,给侵略

者以应有的惩罚。毛泽东说:“我看珍宝不一定有多少价值,真正

有价值的是我们战士的牺牲精神,人不讲精神行吗?这个精神是无

价之宝,是最根本的。”

3.中苏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四老帅奉命出山运筹谋划,毛泽东纵

横捭阖以美牵苏,珍宝岛小战斗改变世界大格局

试读章节

4.“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变“两步走”为“一揽子”解决

9月15日,中断了9个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重新恢复。同日,中国提出了一个议案,主要内容是:声明台湾和澎湖列岛是中国领土,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是中国大陆的内海;美国从台湾和上述岛屿及台湾海峡撤出军队;为国民党军队占领的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中国政府必须收复;收复金、马等岛屿后将用和平方法解放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在一定时间内避免使用武力实现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解放;在台湾海峡公海和公海上空的航行和飞行的自由和安全必须受到保证。

中方的议案提出三天后,美方于9月18日提出一个“停火”议案,要求中国“放弃对金门和马祖群岛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同一天,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联合国大会发言,表示美国“希望很快地实现停火”,并动员北欧国家和印度等国,向联合国提出所谓“停火”方案。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开始在私下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马撤军。美国的主张不仅遭到了中国的坚决反对,也遭到台湾方面的坚决反对。

9月20日,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发表声明,驳斥杜勒斯在联大的发言,指出:中国在金门、马祖并未同美国打仗,根本谈不上“停火”。中国惩罚金门、马祖国民党军队,属于中国的内政,外人不能干涉。解决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的关键是美国撤军。与此同时,为了加大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福建前线部队再次猛烈炮击金门、马祖。

国民党当局对杜勒斯在联大的发言也予以反驳,美蒋矛盾也愈益尖锐,甚至公开指责起来。9月29日,蒋介石亲自出席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表谈话说:中共炮击金、马,是进攻台湾的前奏。金、马是台湾的屏障,自动放弃这些岛屿,等于敞开门户。因此,台湾将固守金、马,“不容为了考虑盟邦态度如何,而瞻顾徘徊”,必要时,哪怕是由国民党独立作战,也决不后撤。这等于是对杜氏的要求,做了针锋相对的公开回复。

蒋介石关于不后撤的表达使美国政府十分恼火。9月30日,杜勒斯以训斥的口吻指责蒋介石说:如果美国能够争取到大陆和台湾之间都放弃武力对峙,而台湾却仍在金门、马祖等岛屿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则是愚蠢、不明智和欠谨慎的,并再次兜售“托管”台湾之说。

10月1日,蒋介石又立即反驳说,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这些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我国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

当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国民党军队驻在金门、马祖一事说:“我认为所有这些军队驻在那里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些迹象表明,美国开始调整对台政策,企图在中国沿海岛屿地区从“边缘战争”政策转变为“脱身”政策。

毛泽东敏锐地看出这些变化,他在考虑如何应对美国的‘脱身”之策。10月2日,毛泽东在会见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蒙古、苏联、波兰六国代表团时说:“杜勒斯现在很不好办,他搞得很被动。人们责问他,为什么管到金门去呢……全世界除了杜勒斯,都说金门是中国的岛屿,金门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所以他现在搞得很不好办事啦!我们还要继续使他难办,使他继续处于困难地位。不要轻易饶他!不要轻易让他溜掉!在这个地方大概他一时也相当难溜。”(《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这说明毛泽东已在思考将国民党军队抑留在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的问题。

对于毛泽东的战略思考,不仅美国和蒋介石方面都还没摸透,甚至就连参加炮击的解放军广大指战员,也不完全清楚最高统帅的整体构思,他们还在摩拳擦掌,以为紧接着炮击的,是渡海作战收复金、马,然后是渡过台湾海峡将红旗插上台湾岛。

但是,此时毛泽东与身边人员谈论的话题,已经是:“现在我们不拿台湾,可能10年、20年、40年都不去拿台湾。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他已经在考虑停止炮击了。

美蒋在金、马问题上的争吵,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为了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毛泽东决定改变原先的准备分“两步走”的方针,即:第一步,先收复包括金门、马祖在内的沿海岛屿;第二步,再争取解放台湾。现在根据局势的变化,毛泽东决定采取“一揽子”解决的办法,还是把蒋介石继续留在包括金门、马祖在内的沿海岛屿上,暂时不收回,今后争取一下子收回这些沿海岛屿、澎湖列岛和台湾。

从“两步走”改为“一揽子”解决,这是对台湾海峡关系产生长远影响的重大决策。

毛泽东定下这一决心后,没有马上作出决定,他还要冷静地观察一下美国和蒋介石的反应。

10月5日8时,毛泽东要彭德怀、黄克诚并转告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叶飞和司令员韩先楚,命令福建前线部队:“6、7两日,我军一炮不发;敌方向我炮击,也一炮不还。偃旗息鼓,观察两天,再作道理。空军必须防卫,但不出海。还有一事:两天中,不要发表公开声明,因为情况如何,尚待看清。”(毛泽东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1958年10月5日)

10月6日2时,毛泽东又给彭德怀和黄克诚写了一封信:“昨天我说不发声明,看两天再说。随后想了一下,还是先作声明为好,所以有告台湾同胞书。此件即将发出,请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多播几次,为盼!”(毛泽东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1958年10月6日)

从上可见,毛泽东下定不让美国从金门、马祖脱身的决心,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考量的。

几个月后,毛泽东对这个“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原则加以进一步解释。他说:‘要就全部拿过来,要不一个也不要,单是金马我们就不拿。”

因为仅占领金门、马祖这几个小岛,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并没有多少意义,只能使台湾地区孤悬海外,反而正中美国下怀,方便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让国民党占据金、马,可以使台湾当局保留一条与大陆联系的纽带,便于将来“一揽子”解决整个台湾问题。同时,金门和马祖属于福建省,从来不存在所谓“地位未定问题”。因此,美国想抛掉这两个包袱,而我们让国民党留在金门、马祖,就为美国宣传“台湾地位未定”和推行“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阴谋增添了一道障碍。

P109-1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决策纪实(纪念典藏版)/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树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61537
开本 16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9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68
CIP核字 2009172355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54
18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