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沉默的少数/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划过时代黑暗天幕的两颗彗星

■林贤治

米吉安尼也曾写过激越的诗篇,有的带有战歌性质,不过,他的热情更多是经过压抑的。比较起来,瓦普察洛夫的诗更偏于主观抒情,技巧更具现代性。米吉安尼对于农村生活和底层人物的表现多是描画性的,正如他所说,“保存在人民心中的歌被偷走了,歌变成述说”;手法看似陈旧,读起来却是特别真实感人。乡居十多年,那是一段动荡的、恐怖的、卑贱的日子,我几乎离不开米吉安尼的诗,特别喜爱诗中那种超乎形式之上的忧郁气质。我倾听他,感激他,始终觉得他代表我在倾诉。他有一首诗,题目就是《在忧郁的旗帜下》:“在我们的国家里/在每个屋顶上/都悬挂着忧郁的/没精打采的旗帜……”他常常写到泪水,他的歌声是伴随着哭泣的。他在《苦难》中写道:

我每天都看见/生活,把各种情感/都逐个地打上/命运的戳记/而欢乐却没有存在的地方。/生活/以往我不知道/你竟是这样可怕/那时,我还没有落入你的怀抱。/今天,在镜子里,我凝视着自己的眼睛/我看见/由于苦难我的目光逐渐黯淡/我看见/我的脸上布满了衰老的皱纹,我很快就要变成一面百孔千疮的旗帜/在屋顶上迎风颤抖。

两位诗人都深爱着他的祖国、土地和人民。米吉安尼出身孤苦,命运坎坷,他以悲悯的情怀,注视广大的不幸者:农人、妓女、弃婴、自杀者、乞丐、纤夫、疯子、囚犯……他说,他愿意在膝盖一样深的污泥中行走,拥抱那些深夜里与他一起跋涉的人们。瓦普察洛夫的爱同样来自人性的深处,而非政治信仰和集体意识。人道主义不是意识形态,不是宣传灌输可以奏效的。相反,意识形态国家往往敌视人道主义。我怀疑,人道主义直接来源于血统——深蕴于个体生命内部的关于民族和家族的悲剧命运史,爱与同情都是一种心灵秘传。为了纪念一位战死的同志,瓦普察洛夫一连写下《同志之歌》、《妻之歌》、《信》、《梦》等诗篇,从中不难发现,燃烧的热血中随处都有泪水的润湿与温柔。

由于爱,瓦普察洛夫和米吉安尼不能不怀着神圣的愤火高唱复仇。瓦普察洛夫在一首诗中写道:“你曾经教过我,亲爱的母亲/要爱所有的人,像我爱你一样/我愿意爱他们,母亲,但是/我必须也要有面包和自由。”同样爱人类,战士、诗人与宗教家便有如此的不同。为了改变人类的非人处境,为了寻求自由、正义和真理,他们的竖琴弹不出平和之音,他们成为至死不肯妥协的反抗者和革命者。

在两部诗集中,都有多首献给春天的诗。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乌托邦。米吉安尼对索古政权憎恨至极,他在《低声歌唱》中表示拒绝官方的民族主义宣传。在《寻求的心》里,我看见诗人含着热泪的明澈的目光向着西方,一面怀着敬慕,一面怀着疑惧;正如《沉思》所写,“每一滴悲苦的泪花里都有一个人诞生”,用希望的微光照亮行程,而所经的道路又无处不是坟茔和荆棘。他心灵的创伤太深,矛盾重重,他在希望和绝望中迂回行进。《片断》中写到,一个小流浪儿立誓要做这个世界的“复仇者”,结果在没有找到语言之前就被汽车压死了。我猜想,这是诗人遗下的“途中的镜子”。他生前唯一的诗集《自由的诗》出版后,立即遭到政府的查禁,只有有数的几册幸存下来。他对时代的记录和抗议,唯靠手抄的形式在世间流传。

瓦普察洛夫的反抗是有组织的反抗,是政治革命。苏联成了他的乌托邦。在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国家”,恐怕没有哪一位激进的知识分子不是为之神往的。在政治上,瓦普察洛夫有一种坚定性,一种唯古典共产党人所具有的抱负;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他渴望战斗,甚至渴望在战斗中死亡。他在《一封信》的末尾写道:

尽管强烈的阳光/会灼伤/我的翅膀/像一只渺小的粉蝶/我决不诅咒/也毫无怨言/因为我知道/迟早我总要死亡。

蜕去谬误的躯壳,千百万人重庆新生的时候,死是一支歌,是的,那是一支歌!在我阅读过的诗人中,殷夫,可以说是中国的瓦普察洛夫。为了反抗一个由几千年的传统帝制国家演变而成的现代政党国家,他在中学时起参加革命,两次被捕,遭到残害时才22岁。他15岁写诗,是一个早熟的天才;虽然比不上瓦普察洛夫的成就,但是,他的诗一样闪射着自由的梦想、青春和激情的光芒。鲁迅称,“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而且强调指出,“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当时,还有一些左翼诗人如艾青等,都是与瓦普察洛夫和米吉安尼同属一个精神谱系的。  据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9年为瓦普察洛夫年。保加利亚的纪念活动十分盛大,国家图书馆召开了研讨会,图书馆和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专题展览,同时发行第五枚瓦普察洛夫纪念邮票,首映一部长达54分钟的纪录片。一个革命时代的共产主义文学圣徒,获得今日西方和他的祖国如此的尊崇,令我深感意外。

关于瓦普察洛夫,还有米吉安尼,我国当今的诗坛已经遗忘了他们,许多诗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买的《瓦普察洛夫诗选》,恐怕是最后一个汉译本了,距今快30年,不见重印;而《米吉安尼诗文集》,在书店里消失的时间更长,少说也在40年以上。20世纪进入90年代之后,据说到了“告别革命”的时代,文界也群起倡导“私人写作”和“身体写作”,像瓦普察洛夫和米吉安尼这些曾经寻思反抗和参与革命的诗人,受到普遍的忽视、漠视乃至歧视。瓦普察洛夫在《就义之歌》里写道:

战斗是艰苦而残酷的,战斗,正像人们所说的,是史诗。

我倒下了。另一个就接替我——何必特别标榜一个人呢?

遭到刽子手——再遭到蛆虫,就是这样简单的逻辑。

可是,我的人民呵,因为我们这样的热爱你们,在暴风雨中我们必将和你们在一起!

可是,谁去接替他呢?谁会热爱他们呢?我顿然想起,鲁迅恰好也曾用过诗中的比喻,但指的是另外的“蛆虫”,为“文界的腐败”所滋生。他说,这群蛆虫“挂着好看的招牌,在帮助权力者暗杀青年的心,使中国完结得无声无臭”。当然,鲁迅的评说距今就更久远了,时间足足过去了80年!

P2-5

目录

总序: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

序:世界变平,思想何为

上编

划过时代黑暗天幕的两颗彗星

刘索拉送我《刘志丹》

我们有共同的经历

一个中国拳王的故事

延光

艺术的内丹

志不尽,夜未央——读胡兰成写给黎华标的七十封信

“怕”和阿伦特

卢森堡:“嗜血的‘红色罗莎’”

记忆中的星光

命运七七

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

一个老人和一段历史

仍然在野——纪念星星画展28周年

德国:用幽默书写历史

汪曾祺与《沙家浜》的写作——汪曾祺诞辰90周年纪念

在萨尔茨堡

在布拉格

在维也纳

我一时不知停在哪座墓前

做一个音乐文化远距离的敬仰者吧

红革紫姜九股苗——1969年、1869年与2009年纪事

“通海大地震”亲历记

《文艺批判》琐记

下编

一次未完成的三人行——与施耐德、温伯格对话

你敢回答吗

给河马刷牙

第二颗眼泪

迪士尼乐园与迷瘴

孔子为何哭了

重建古典中国的文学大统

中国该不该设计自己的情人节

一个人的百年

我与中国

色即是空——棕皮手记:关于网络世界

我看《色,戒》

写作背后的另一种经验

无心之失

鼎:青铜时代的金属记忆

照射中国的光线——都市照明体系的历史解读

国境、国家和中国——也说“中国境域”

英雄的人格和语义

文艺与复兴

文艺复兴:通向新价值秩序的入口处

没有一流大学的文化繁荣

序言

世界变平,思想何为

■马莉

有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说:“在我们睡大觉的时候世界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为了证明这句话的真实性,他抛出了如下耸人听闻的发现:“哥伦布要去印度,结果到了美洲,他意外地发现,世界是圆的;我从美洲到了印度,结果意外地发现,世界是平的。”

这个人叫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ledman),他写了一本畅销全球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两年前我读到了这本书,直到今天我还在思考它所涉及的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在想,地球的物理形态变化无多,而那上面的人类世界却变化惊人。

世界变平了,作为世界中的我们,也在被改变着。我们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毫无疑问,即时通讯使我们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耳聪目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是,世界的差异性也在由此而消失,难能可贵的独造被轻易地复制、盗取,同质化使小到产品大到都市乃至人的习俗,正趋于面目相似和彼此雷同。视觉文化盛行带来的惰性娱乐,使传统的阅读与思考日渐式微。世界的平,在把天堑变坦途的同时,也把人类的思维与想象力扯平了。

世界变平了,在一个“平”的时代,思想何为?也许,不必指望思想有多么深刻,只期待它不要背离常识;也不必强求思想是否原创,只关注它的阐述是否美妙——这,或许就是我以及和我一样喜欢追问与饶舌的人此时此地的考虑。任何时代的报纸副刊,无论它是娱乐化还是思想化,都绝无例外地呈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样态。与一般新闻报道不同,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主观呈露,它呈现着知识阶层的人文状况及思想走向。而优秀副刊发出的“思想声音”又有别于一般意识形态,它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参与,它像牛虻一样叮咬权力这个庞然大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成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思想行为。这看似有些矛盾,但正是这种“相左”,使得公众的精神向前进步,向上生长。

思想从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要求思想迅速开花结果,是十分可笑的。在一份优秀的报纸副刊那里,呈示的是敏锐、深沉而智慧的思想面孔,其阅读效应不可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出奇制胜,立竿见影。它不那么快餐,它需要反刍,它是一种积淀、累进与渗透,这使得它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未免来得“慢”和不够“秀”,它不能够与快速生长的经济成正比。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副刊编辑,明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1992年我来南方周末的情景,那是元旦过后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时值《南方周末》从4版扩为8版,在报社9楼一间大办公室里,老主编左方先生亲自开辟并拟定了副刊“芳草地”随笔专版及其宗旨和约稿信。他把这个重要版面交给我,一再叮嘱,甚至在周会上也强调“‘芳草地’是一个精品屋,是一个表达思想的独特空间”。记得不久之后,《南方周末》做了一个读者阅读率的抽样调查,“芳草地”只有12%的阅读率,我心里感到难过。老左说:这很正常,说明你责编的这个版是有高度的,是名副其实的精品屋。老左还说:对于一张大雅大俗的报纸来说,一个高品位的版面有12%的阅读率已经很值得高兴了,如果阅读率高之又高,那就不是“芳草地”,而是“人与法”了。近20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样的鼓励。不趋时尚注定要走一条艰难的路。2D00年“芳草地”改版为“写作”,在表达思想的维度上,允许了更高的空间。“写作版”收录的文章从早期的抒发作家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凸显以人的解放为中心的反“文革”主题,到2l世纪初以来,关注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反物欲主义的主题,一直都在关注思想的进步,历史的追问与现实的责任,并积极参与社会思潮的讨论,其中人的命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制度的转型,以及公民权利与公共道德的建设等方面的探讨尤为热烈。基于公民社会的理想和使命,“写作版”有了更多的思想含量和智慧启示。

最初来南方周末的时候,我曾耿耿于怀的是如何发挥本人的特长,而今天,通过发表作者的思想以表达自己的理想,这已成了我的自觉和使命。举思想之爝火以寻求同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文章。我喜欢让读者、作者和作为编辑的我,一同思考,拒绝发表无关痛痒的所谓抒情散文,拒绝坠入一个失真的世界。平静、深邃而坚定,向深度寻求奇绝,《南方周末》的副刊由此与其他媒体的副刊判然有别。在世界变平的今天,拒绝庸常的副刊编辑,舍此别无选择。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写道:“20世纪,在很多与人类生存的实际方面直接攸关的领域里出现了空前的科学上的突破……但是,不幸,在道德方面和标志着20世纪的最大失败的政治方面——没有跟上这种进步。”这段语重心长的世界性话语加深了我对时代的理解。历史的每一个缺失与遗憾,都需要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用心梳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面临更加巨大的变革——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思想的写作——在今天变得没有什么比它更为重要。在这个重要的年代里写下的任何作品,无疑不仅是作家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心灵史。

本书收录的是我在《南方周末》所责编的大量文章的精选。但愿读者能在本书里找到自己思考过或正在思考、有待思考的事物。如果你收获到了哪怕十分之一的思想快乐,就证明它们不因时过境迁而逊色,作为这些文章的最初的组稿、遴选和加工者,我将感到由衷的欣慰。

2010年5月25日干广州

内容推荐

在这个以“写作”命名的副刊平台上,因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参与,因而所发出的“思想声音”也格外铿锵有力。正是这种力量,使得公众的精神向前进步,向上生长。

在《不沉默的少数》里,呈示的是敏锐、深沉而智慧的思想面孔,它是一种积淀、累进与渗透。关注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反物欲主义,关注思想的进步、历史的追问与现实的责任,关注人的命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公民权利与公共道德的予取等问题……基于公民社会的理想和使命,这块《南方周末》的“写作版”因此有了更多的思想含量和智慧启示。

《不沉默的少数》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推荐

基于公民社会的理想和使命,《不沉默的少数》集中了当下敏锐的“思想声音”和对历史的追问。变革中领军人物的优秀作品,不仅是作家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心灵史。

这里汇集了《南方周末》二十五年的精华代表作。杨兴锋、范以锦、江艺平、白岩松、易中天、杨锦麟、贾樟柯、陈丹青、童兵、展江郑重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沉默的少数/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方周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03638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5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