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何方,死后又去往何处,这是很多人对于生死的疑问,小的时候或许我们都问过爸爸妈妈,“我是从哪来的々”,父母的回答也是干奇百怪:别人送的、天生掉下来的、垃圾箱里捡的却很少有父母真正地讲人的生命之源。生命充满了神奇、奥妙,但生命的出现,尤其是人的生命,为地球增添了无限光彩,然而每个生命绝对不是突然产生的。那么,我们的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将来又要往何处去呢?人的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生命来自何方呢?人人类从开始有思想时,可能就开始苦苦追寻这个问题,已经是几万年了!在浩瀚的宇宙中,至今发现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如果用科学来解释,我们更愿意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生命是大自然创造孕育的,不是上帝也不是女娲,在众多生命当中,人类的生命是最高级的,占据食物链的最顶端,不断改变这个星球,享受更多的物质生活。
然而对于生死,人却依然无奈。生,我们无法抉择,死,我们亦无法逃脱,难道生命就是过去,就是每个人的历史吗?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生是起点,死是终点,生亦何欢,死亦何哀,没有死之悲哀,哪有生之欢乐。对于生死这个几千万年的自然定律,我们不必执著,坦然面对好了,如同那句话所说“当生命眷顾你时,你当然可以选择留恋,但是当生命抛弃你时,你也只能选择放下!”生命体消失了,而他们的子孙后代却在繁衍生息,或许生命在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以遗传基因的方式作用于自己的后代。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永不消逝的。
于是它们用尾巴轻轻敲击包围卵子的数千个滋养细胞来打开一条通道。但只有一只“小蝌蚪”穿过被称做透明带的结构进入卵内,到达卵子的细胞核。当进入卵内的精子头部接触到卵子的细胞核时,卵子就立即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将自己包围起来,从而阻止其他精子进入。
精子和卵子结合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其中23条来自父亲,23条来自母亲。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互相缠绕、混合。几个小时后,这个细胞复制了被称作脱氧核糖酸(DNA)的物质,并一分为二。从这时开始,生命便在宁静中慢慢舒展,接着开始细胞分裂,大约4、5天后,受精卵进入子宫腔,在子宫内开始“着床”,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发育蜕变,最后发育成一个体重达3000—3500克的胎儿,最终从母亲的阴道分娩而出。
为什么孩子有的高,有的低,有的胖,有的矮,哪怕都是一对夫妻生的,孩子之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类的生息繁衍离不开遗传,传宗接代。在繁衍的过程中,这些后代继承着上一代的各种基本特征的现象,就是遗传。正是因为遗传现象的存在,人类才能保持形态、生理和生化等特征的相对稳定。但是繁殖的结果还有一种可能,即各种生物所生的后代又不完全像亲代,子代各个体问也不完全一样,这种亲子代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而变异则是使物种的进化成为可能。其实质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在各种形态、生理等各方面获得了某些不是来自于亲代的一些新的特征。如果没有遗传现象,世界上的各个物种就不可能一代代地连续下去:同样,如果没有变异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只能永远停留在最原始的类型,也不可能构成形形色色的生物界,更不可能有人类进化的历史。正因为遗传与变异的这种生物发展和变化的矛盾存在,才使得生物不断进化。
人类从双亲处继承的全部遗传物质是存在于卵子和精子这两个细胞的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正常人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构成23对,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母亲的为××,父亲的为XY。每一对染色体由两条形态功能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构成。染色体中的化学组成主要是DNA和组蛋白。携带遗传信息的主要是DNA分子的一个特定片段一基因。基因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能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控制和影响个体的发生和发育。 人体细胞内的DNA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结合而成的一条双螺旋分子结构,每一个基因都是DNA多核苷酸链上的一个特定的区段,是有效的遗传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是通过半保留复制,将母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细胞,以保证个体的生长发育,并在繁衍的过程中保持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其二是经过翻译、转录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构成各种细胞、组织,形成各种酶,催化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生化反应,从而影响了遗传性状的形成,使遗传信息得以表达。一旦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它所控制的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也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突变,也是异常性状和渍侍病的南来。P2-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