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即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社会。这一转型自晚清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到今天依然是个“未完成的方案”(哈贝马斯语)。
重新提出这一问题,有序地推进这一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对政治家、社会精英和民众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呼唤。
本书收集了秦晓有关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论文、访谈及相关研讨会的发言摘录,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一主题,书中还收录了其他学者就此问题的相关论述。
图书 | 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 |
内容 |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即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社会。这一转型自晚清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到今天依然是个“未完成的方案”(哈贝马斯语)。 重新提出这一问题,有序地推进这一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对政治家、社会精英和民众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呼唤。 本书收集了秦晓有关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论文、访谈及相关研讨会的发言摘录,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一主题,书中还收录了其他学者就此问题的相关论述。 目录 代自序 从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说起——浅谈学习和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 破题 “中国现代性方案”求解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使命、宗旨和方法论 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 是制度缺陷,还是制度创新——对“中国模式论”的质疑 去意识形态化 回归普世价值 秉承普世价值开创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国家现代化的演进:一个企业的视角——兼议招商局历史上的几度辉煌 第二部分 访谈 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 蛇口基因遗传者的现代性思辨 第三部分 专题讨论 提出“现代性转型”命题的思考背景 现代性转型与转型社会 我反对从文本到文本解构启蒙 现代性与中国的关系 “激进”与“后激进”的视野 在与古代性的对话中梳理和提升现代性 现代性研究要注重实证 现代性及现代性转型说之刍议 良好法治下的文明社会秩序 现代性与当代中国 讨论:“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 第四部分 相关链接 建构中国现代文明秩序 现代性的普世性和独特性 启蒙如何虽死犹生? 制度的文化合理性 “既然华盛顿共识是错的,那么什么又是对的呢?” 现代性讨论的历史逻辑 社会转型可借鉴经济转型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 中国,仍需逼近现代典范 致秦晓、何迪函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秦晓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15499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4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68 |
丛书名 | |
印张 | 16.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5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