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了一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一方,以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另一方的朝鲜战争。这场战争以空前激烈的程度历时三年之久,于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正式停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除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取得了战场和谈判会场的胜利外,还有一页光照千秋的历史记录,却至今鲜为人知! 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外战争史上创下的两个历史之最:其一是在异国土地上俘虏了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希腊、韩国、土耳其、菲律宾、日本、哥伦比亚、波多黎各与南非等来自五大洲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战俘;其二是我志愿军从硝烟弥漫的前线,到后方战俘营对各国俘虏,认真实行人道主义宽待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相比之下,美军在韩国的釜山、巨济岛、济州岛等战俘营内,违反《日内瓦战俘公约》,对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被俘人员强迫周身刺字,非法甄别,并动用包括喷火坦克与毒气在内的各种武器,施行种种暴力,屠杀战俘,引起我方被俘人员的强烈反抗,直至我方被俘人员扣留了美军战俘营最高司令官杜德准将。停战后,朝、中两国军队的被俘人员在遣返过程中愤怒控诉、揭露各自在被俘后所受的非人道待遇,声震板门店地区。所有这一切,都使美方在停战谈判过程中和停战后的遣返战俘与解释工作中,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进而受到国际舆论理所当然的正义谴责。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友军对10多个国家的战俘,则不分肤色,不问军阶,不看国家大小,一律实行完全符合《日内瓦战俘公约》的人道主义宽待政策,使全体战俘深为感动。中国人民志愿军管辖的所有战俘营中一直保持着和平、宁静的气氛。各国战俘的人权受到完全尊重,并享有良好的物质、精神生活待遇,身心健康愉快。遣返过程中,各国战俘怀着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感激心情,在任何场合,包括联合国军战俘遣返场地,都显示出对我志愿军的友好和依依惜别之情。遣返后,不仅当时听到他们的友好声音遍及世界,而且几十年后,还佳话频传。这的确可使中华民族为之感到自豪! 韶华易逝,世事沧桑。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近半个世纪,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们,健在者也都进入晚年:笔者当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简称俘管处)中国人民志愿军板门店停战谈判代表团工作,现特将亲身经历的有关联合国军俘虏受宽待的情况,概要忆述于后,以使不被湮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950年11月间,我在广西梧州军中接到调我出国抗美援朝的命令后,随即兼程北上渡过鸭绿江赶赴朝鲜。到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桧仓后,我当即被分配到设于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q)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工作。 碧潼是朝鲜北部一座边境山城,山环水抱,濒临鸭绿江水库,与我国辽宁省的宽甸县仅一水之隔,但却并无水上交通。我志愿军补给线还得沿水库南侧绕行200余里,通过新义州、丹东到达补给基地。相对来说,这里紧靠中国,远离战场,环境较为安静,有利于战俘的情绪安定及对战俘的管教工作。俘管处各团(战俘营)皆分布在碧潼郡境内或与碧潼邻近的昌城、渭原等郡。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美机即狂轰滥炸朝鲜全境,碧潼郡这座小山城也和各地城镇一样,未能幸免被炸毁的命运。城内公共建筑物和街市荡然无存,只余下周边残存的一些民房或寺庙。郡党政部门和绝大多数居民早已疏散,躲到乡下。俘管处定址后,将紧邻水库的一大片地带划为第5战俘营,其余部分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俘管处机关工作区。 我到时,俘管处初建,人员很少,机构不健全。有一位副主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派来的红军老干部徐元甫,后来总参谋部又派来一位副主任席一,我被分配到审处科(以后的登记科)任干事。科长于忠智原是随彭总过江入朝的保卫科长,第一次战役后,他是被指派到碧潼紧急接收战俘的第一位负责人。他在美机轰炸、没有给养的情况下,带着战俘四处迁徙,曾吃尽苦头,但他的政策观念强,对战俘总是尽力保护。俘管处的干部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从中央军委机关及各大军区抽来的军政干部;另一部分则为国家机关干部及南北各高校外语系参军、参干的师生,素质都很好。 管理外国战俘,尤其在异国土地上的战争环境中,管理来自五大洲的多国战俘,对所有干部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我志愿军要发扬优良传统,对外国战俘执行宽待政策。但这一政策如何具体贯彻实施,初期时,从上到下都不熟悉。另外,对战俘所属各国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更为生疏,尤其需要认真调查了解,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对于外语干部来说,还必须认真向管理对象学习外语,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P1-3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俘虏营前所未有的历史。 ——[美]第24师师长、少将 迪安 中国人改写了世界战俘史! ——[英]皇家陆军第29旅格罗斯特团中校营长卡恩斯 我当了一辈子兵,同德国兵、中国兵打过仗,也看过美国兵、苏联兵打仗,德国兵很优秀,但最优秀的我看还是中国兵。我赞美他们。 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执行命令,不枪杀和虐待俘虏,有时供应紧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自己吃差的,让我们俘虏吃好的。 ——北约北欧军总司令、英国将军 安东尼.F.霍克利爵士(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被俘时为上尉军衔) 当中国人的战俘,许多方面都是一种奇遇……他们对我的态度一直很友好。 ——[美]一等兵 约翰·M.麦考埃 军号19244283 后记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是继抗日战争之后,我国重塑国际形象的又一次极为重要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的胜利迫使美方最终在板门店谈判协议上签字,这一结局,气壮山河,震惊世界! 在这次战争中,不仅战场、谈判会场的较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而且中华民族还有一页弥足珍贵的篇章载入史册,光照千秋,即我志愿军不仅展示了国际主义英雄气概,而且展示了尊重人权的道义力量,使来自五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广大被俘联合国军官兵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清醒认识,对我志愿军执行的政策有了直接感受,从而实现了化敌为友的奇迹。这在中外战争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瑰丽篇章,值得我全民族永远为之自豪! 作为亲历者,我在古稀之年鼓起勇气写这本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用一桩桩事实来谱写英雄业绩,讴歌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举世无双的文明之师,仁义之师。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真诚鼓励与巨大支持。 其中绝大多数为当年板门店我志愿军谈判代表团及我志愿军俘管处的老领导与同志。除本书八位特邀顾问外,还有原板门店我志愿军代表团后期工委负责人丁国钰、柴成文、原板门店代表团遣返委员会中方委员王迪康、原联合红十字会小组中组组长阎稚新、原我志愿军解释代表团翻译大组组长褚启元、原我志愿军俘管处早期负责人(彭总保卫科长)于忠智、原我志愿军政治部敌工科长凌强以及分属于以上各单位的军务部门与南下工作团的老战友、老同志。其中李正凌、江宁生、周善群、过伟等是写作的推动者;吴兆庚、周道、王荣光、奚博铨、黄远、叶成坝、方平夫妇、边震遐、陈捷、蒋恺、周立方、张维豪、杨奇等分别提供过线索、照片、回忆文章及重要资料。李正凌、程绍昆二同志曾为本书进行过部分校勘工作。 尤应一提的是原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副总干事长的纪峰及夫人傅伍仪、现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友人林戊荪及夫人张庆年慷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孤本历史文献。原我志愿军政治工作总结编委王楠同志更倾心支持,将其参与编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工作总结》一套内部丛书悉数借给我参阅。 没有上述各方面人士的大力支持,本书写作必难完成,为此,特衷心表示感谢! 当年的知名“和平战士”温纳瑞斯(Veneris)也热情提供了他的身世、经历及他回美国周游访问过程中发表的文章与相关资料,这些均极为珍贵,使本书别开生面,得到有力佐证,增色不少。在此亦一并恳谢! 最后,还应提及我的妻子宋玉殡同志。她不仅是我的保健医生,又承担家务,而且多次陪同我到外地访问,对我完成写作也帮助很大。 但必须说明的是,本书成书仍嫌仓促,难免有遗漏、错误之处,敬希朝鲜战争中的老战友们及厚爱的读者们不吝赐教、匡正,以便有机会再版时,进行修订、补充。 郭维敬 1999年初夏 目录 前言 原版《序言》 原版《作者的话》 第一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管理处的设立 一 历史的见证 二 奉命前往俘管处 三 初与战俘打交道 四 丰富多彩的战俘生活 五 有口皆碑的业绩 第二章 火线上宽待战俘 一 渊源长久的优良传统 二 打消战俘的恐惧心理 三 前线送还伤病战俘与释放战俘 四 西方媒体无法回避的事实 五 两名战俘的自述 第三章 组建战俘营的艰难历程 一 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二 碧潼战俘营艰难创立 三 我对战俘营的最初印象 四 闯过“过渡阶段”的难关 五 土耳其语翻译难觅 第四章 联合国军战俘众生相 一 娇惯的美国战俘 二 重实际的英国战俘 三 淳朴的土耳其战俘 四 其他国家战俘生活拾遗 第五章 中央关怀,战俘营换新貌 一 战俘营迎来第一个春天 二 羁绊与误区 三 俘管工作步入正轨 四 周恩来总理指示和思想解放 第六章 世界第一等战俘营 一 衣、食、住、用在战俘营 二 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 三 战俘的民主组织——俱乐部 四 召开俱乐部代表大会 第七章 沸腾的战俘营生活 一 花样繁多的文体娱乐活动 二 “奥林匹克”运动大会 三 图书馆和读书求知 四 帮助战俘扫除文盲 第八章 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 一 节日欢庆与宗教活动 二 与亲人联系的纽带——通信 三 写作园地与战俘办报热 四 日常管理和相互关系 五 处理违纪战俘,重在教育 第九章 一名美联社记者的奇遇 一 抓住一名记者身份的俘虏 二 记者亲历的战俘生活 三 新闻摄影史上的创举 第十章 肖华、杜平二将军前来巡查 一 将军们的印象 二 将军们在敌军工作会议上 三 会议代表难忘的参观 第十一章 和平工程, 世界相助 一 “碧潼世界大学” 二 八方来客共促和平工程 三 让战俘自己来教育自己 四 和平音讯传遍四海 第十二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考验的真诚朋友 一 欺骗宣传不攻自破 二 “上校所说的根本没有发生” 三 “更像个客人” 四 “奇遇记” 五 “各种诺言都得到兑现” 六 “我们在第三战俘营中的生活” 第十三章 联合红十字会小组走访我志愿军战俘营 一 联合红十字会小组的成立 二 联合红十字会小组北组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 三 参观碧潼战俘营总医院 四 访问工作圆满结束 第十四章 遣返纪实 一 周全细致的遣返安排 二 遣返时刻见真情 三 士兵战俘和将军战俘的肺腑之言 四 信守停战协定,劝说遣返 五 反差强烈的遣返画面 第十五章 美方欲盖弥彰的谎言和暴行 一 汉莱妖言惑众,自找麻烦 二 联合红十字会小组走访双方战俘营的反差 三 美方继续迫害遣返的朝、中战俘 四 从惊恐忌讳到如临大敌 第十六章 种瓜得瓜,引起心灵创伤 一 美国“心灵创伤”的由来 二 美军费尽心机的解释处处碰壁 三 美、英战俘拒绝遣返的声明 四 朝鲜战争30年后合众社的报道 第十七章 美国战俘回国后的磨难 一 出于恐惧戒备防范 二 “洗脑论”真相大白 第十八章 “我选定到中国一生无悔!”——访和平战士温纳瑞斯 一 畅叙近半个世纪的沧桑 二 深情难忘中国人民志愿军 三 “到中国寻找理想” 四 中美民间大使风尘仆仆传友情 五 温纳瑞斯的晚年与家庭 六 尾声 第十九章 他们至老难忘情 一 从战俘到北约北欧军总司令 二 采访留居中国的战俘 三 30年后纽约奇遇 第二十章 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第二十一章 板门店停战谈判代表团回眸 一 一段令人自豪的回忆 二 一项创历史纪录的谈判斗争 三 美方无可言说的苦果 四 理性与暴力的最后较量 重要附录 附录一 朝鲜谈判中的战俘遣返 附录二 接管战俘的岁月 附录三 一段值得记忆的经历——管理联合国军战俘 附录四 一名中国军人在美军战俘营的生死历程 原版《后记》 序言 59年前的1950年冬初,我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万里赴戎机”,自广西梧州军中,奉命只身北上,出国抗美援朝。从此,在异国战地,连续度过了6个春秋。鸭绿江畔和朝、韩军事分界线的南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我曾以中华民族所特具的博大胸襟,管理教育过五大洲15个国家的联合国军战俘,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人道主义“宽待政策”,做过化敌为友的思想感情转化工作;在与美国代表唇枪舌剑、激烈交锋的朝鲜停战谈判板门店代表团,我曾挥洒汗水,在停战前后,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在我志愿军首脑机关,我曾聆听过被国外誉为中华民族英雄的彭德怀司令员所发出的雄浑激越之声;至于披星戴月,踏雪踩冰,冒美机炸弹、凝固汽油弹的威胁,在朝鲜的夜空下,南北穿梭往来更不计其数! 朝鲜半岛,这个当年弥漫战火的地方与我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永难忘却的岁月记忆。尽管我脱去军装转业后不久即在国内政治风云中遭遇人生挫折,一路坎坷,但到白发两鬓,年逾古稀的暮年,我也始终没有淡忘那段为祖国荣誉长期战斗过的人生经历。这大半生时刻撞击我心灵的,就是我的抗美援朝战争情结。 因此,我在冥思苦想,酌量如何度过余年时,毅然拿起笔来,数易寒暑,首先写出了这本为我们共和国填补历史空白的《世界第一等战俘营——联合国军战俘在朝鲜》。在书中,我用亲历目睹的一桩桩事实,记录了英雄的中华儿女在极端严酷的战争条件下,创下了中外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两个光辉的“历史之最”。 其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异国土地上英勇作战,俘虏了黑、白、黄、棕多种肤色,不同语言,具有截然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大量联合国军官兵,这在五千年中国历史上实属空前,在世界战史中亦可谓仅见。 其二,我志愿军由前线到后方自始至终一律用尊重人权的人道主义,感化了各国俘虏,创造了被广大俘虏与世界舆论普遍称道不已的光辉事迹,使美国最高军政当局一度惊恐万状,陷入完全无法理解的高度惶惑状态。 正是由于前述原因,这本拙著首版后,分别在国内外不同角落引起关注。包括香港在内的南北各地若干重要报刊先后连载、选载或摘登书的内容,有的评论文章称之为:“人道主义的颂歌”,有的则说这是“一部民族性格的颂歌”,我国人权研究会所出的《人权研究资料》刊出的题目为:《(世界第一等战俘营)——中国人道主义人权政策的光辉范例》,更为醒目传神。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曾用本书原版的第八章“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拍摄同名电视纪录片一部。至于国外,仅就美国空军某网站报道,本书原版在美国多家图书馆、英国伦敦的“东方与非洲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皆有馆藏。 出现这种情况,肯定自非偶然。国内读者显然是出于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的激荡,国外则是由于对中国人的刮目相看,出自一种研究求解的愿望。 如今,距本书首版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在中华腾飞,民族振兴,世界普遍厌弃战争的情况下,这本以人道主义为主旨,讲述以“和谐”二字贯穿全程的中华儿女的伟大创造之书,必能吸引海内外广大爱国华人与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兴趣的各国人士的一致欢迎。进入耄耋之年的我,回首往事,浮想联翩,衷心期待着这本修订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付梓问世后的盛况。 郭维敬 2009年5月1日于郑州寓所 内容推荐 1950年冬,作者郭维敬奉调,出国参加了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共度过了6个春秋,曾参与对联合国军战俘的管理教育工作,后来还参加过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的工作。 全书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善待、教育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军战俘,最终以革命的正义精神,深深感动这些战俘的的动人场景,并与美国等联合国军虐待中国、朝鲜军队战俘的丑恶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弘扬了中国人民的人性光辉。该书极具历史厚重感,是对抗美援朝战争史的有益补充,同时也非常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的阅读。 编辑推荐 59年前的1950年冬初,我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万里赴戎机”,自广西梧州军中,奉命只身北上,出国抗美援朝。从此,在异国战地,连续度过了6个春秋。鸭绿江畔和朝、韩军事分界线的南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1950年冬,作者郭维敬奉调,出国参加了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共度过了6个春秋,曾参与对联合国军战俘的管理教育工作,后来还参加过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的工作。 全书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善待、教育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军战俘,最终以革命的正义精神,深深感动这些战俘的的动人场景,并与美国等联合国军虐待中国、朝鲜军队战俘的丑恶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弘扬了中国人民的人性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