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赫的烟斗
内容
编辑推荐

《巴赫的烟斗》为著名乐评人、专栏作家贾晓伟最新随笔集。文中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兼及美术、电影与文学多个方面,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探讨当下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文中话题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是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作者文笔充满丰富感知与思想厚度,可读性强。许多篇章在国内艺术随笔中独具代表性。

内容推荐

《巴赫的烟斗》为著名乐评人贾晓伟最新的一部随笔集,文中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兼及美术、电影与文学多个方面,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探讨当下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作者文笔充满丰富感知与思想基础,可读性强。

《巴赫的烟斗》中话题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有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

目录

烟斗客巴赫 代序

音乐

巴赫与水结晶

奥菲欧与普桑

莫扎特过时了吗

享乐顽童的泪与笑

另类《欢乐颂》

舒伯特与现代人

200岁的舒曼

肖邦的瞬间

爱国与爱情:肖邦诞辰200年

唯情肖邦与无情世界

马勒之后,大雾茫茫

窗外马勒

告别的大地,天空

欧洲快车,风景与马勒

理查·施特劳斯的句号

德彪西、马拉美与巴黎的悠闲

克罗士先生,德彪西先生

古典音乐与古典可乐

一言难尽的勋伯格

观看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的另一张画像

肖斯塔科维奇的面具

变声

西方音乐回眸

一千年

古典音乐的母体,乡愁

变形:现代绘画、文学与电影中的音乐

奥博林的传人

波里尼与音乐之道

约夏·贝尔的律令

普列特涅夫:与梅菲斯特签约

勋伯格的诗意书写

莱布雷希特

帕瓦罗蒂,在商业与音乐之间的平衡

保罗·莫里哀之逝

左岸香颂

司芬克斯

野蛮与禅

空气吉他

萨冈的玩笑

钢琴与身体

另一个世界

音乐的砂器

谜一样的“谜”

无厘头

用英语数钱

从高处塌下来

一个音乐圣愚,或预言者

中国音乐60年

突围与乌托邦

声音之鞭

像昨天一样摇滚吗

电影

伯格曼,真正的大师步入虚空

拉斯·冯·提尔:生错了时代的哲学家导演

从帕索里尼说起

波兰斯基的路口

卓别林的幽灵

西恩·潘的风景

朗读

苏菲·玛索之变

拉兹与贫民窟百万富翁

后天之前

海角七号,两种解读

美术

巴尔蒂斯

英国雾,透纳,培根

马蒂斯

弗里达的创伤与传奇

艾舍尔的魔镜

达利的舞蹈

西方美术的结点

拉奥孔

文化

塞林格:没有守望者的守望

里尔克的注视

保罗·策兰的黑夜

先知贝克特

临终的苏珊·桑塔格

描述失败的高手,很难相信贝娄己死

南方的洛尔迦

本雅明,无界限之旅

博尔赫斯,书镜中人的镜中画像

与萨瓦托:一局同时下完的棋

零状态,杜拉斯《死亡的疾病》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

洛特雷阿蒙

劳伦斯的第二次到来

遗忘的林中路

凡事得先撕破

不可解的文本,谜一般的人

布鲁姆:文学,不可遗忘的废黜之王

格奥尔格:词语之国的破碎

伯恩哈德:文化敌意与愤怒的刺

霍布斯鲍姆与人小物

马尔罗:最后的英雄主义

齐奥朗:反思与瓦解

后记

试读章节

日本人江本胜出版过一部名叫《水知道答案》的消费文化读本,受到世界范围的白领欢迎,已推出了若干续集。江本胜是医学博士,20世纪90年代起热衷高速摄影,从冷冻室的微观水珠,摄取世界投身在其问的影子。在他看来,水有记忆与神秘的倾听能力,听时下流行的重金属摇滚乐,水珠的结晶图像会意外地紊乱不堪;听到巴赫的古典音乐,则结出相互联结的完美形状,呈现超级对称图案。他说,让人称奇的是,水听到人的不同话语也有敏锐反应,赞美与祝福的话语让水珠笑逐颜开,人的脏话与恶言让其无比难堪,图像是呕吐的魔鬼样子。江本胜缅怀万物在其原初位置的工业化之前的世界。那时水珠未被惊扰、分裂,水是水自己,没被蓄积、过滤与消毒。水珠的结晶图像也因此和谐有序,有古典音乐的形貌。

这的确是作者的一番渴望,借以指责科技与资本双头猛禽犯下了让万物万劫不复的罪行。江本胜说,我们今天的世界,处于宇宙形成之前的无序、焦灼状态,一切都在走向分裂;占有人体重量一半以上的水,在当代文明主导的环境里出了问题,以水观物观人,尽可知天下境况。

且不管江本胜高速摄影的技术如何,以及他的劝告,古典音乐能治疗疾病,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统计,巴赫与莫扎特的音乐有治疗效果,胜过精神药物。一张讲述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的影碟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几乎瘫痪的欧洲妇女,某天听到了古尔德弹奏的巴赫《平均律》,身体有了奇特感应,后来病征减轻,竟在听唱片中一天天康复了。面对镜头,她传诵人子一样诉说巴赫音乐的神奇,称不管个人命运如何诡异,好的音乐是终极启示,好的琴师,可以带来身心的修复与拯救。

巴赫的音乐里有个决定论的上帝(与当下世界风行的偶然论、随机论正好相反,巴赫的神恩论对抗商业社会的达尔文主义及丛林法则),这个上帝是调性,也是江本胜从水晶体里摄取与音乐呼应的完美图像的前提。听巴赫音乐,让人觉得内心稳妥,脚下的大地充满安定感,仿佛万物默默停留其位,连自己居住的房屋也变得非同凡响,如同一个处于憧憬与期待中的人。对巴赫而言,他的每座音乐建筑,都以局部与整体严密的呼应作为准则——每个点、每条线都向上发展,与高处隐秘不现的上帝高度统一。这是巴赫心中的世界,万物表现为这个上帝的局部,事物借助于整体显现自己,弥漫诗意。

没有什么形式,能比教堂的结构更能说明巴赫的音乐特征。每一道拱门,过廊,拱门上的曲线与雕刻,以及空间的转折,无不指向尖顶。但我们置身的技术时代,也就是今天,建筑已经没有了统一者——那根指向高处中轴的支撑了。现代建筑是漫溢,体育场式的,是力学与建筑材料的结合,充满商业与实用气息,自然不可能有深刻的生命哲学与神学意蕴。现代音乐也情同此理,那根原本向宇宙汲引力量的中轴弯曲变形了,隶属大地,与天空无关。商业与科技解构了生命的灵性,驱使众生,人与地上的一切与上界的关系被斩断,得到的是唯物主义一方的解释。

江本胜写道,水珠听巴赫时的样子,是所有结晶体中最美的;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有类似反射。作者说,人体这么一个由水组成的系统,是对大宇宙系统的反射。人们身心系统的紊乱,与大脑中的意识系统与宇宙感知能力趋弱有关。依次类推,当代人对美的感受力大打折扣,美与不美对人而言不再是美学与道德问题,转换成了消费的一极。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强烈反对现代音乐,对贝多芬也表示不屑。在一系列关于“天国”的文字中,托尔斯泰抨击现代艺术与没有敬畏感的现代生活。他说,人类在未来将陷入荒蛮境地,自救的方法不是向前行,而是往回退。这种被学者总结出的“托尔斯泰主义”,倡导人们过农耕的简朴生活,以“天国”作为生命的寻求。这一主义并非自托尔斯泰始,早期的欧洲大思想家、艺术家都有论述。先知们预言了商业社会对人的无情腐蚀,被金钱动摇的万物根性。一个看似丰盈的现代物质世界,正加速进入荒寂状态。

斯特拉文斯基晚年时自比巴赫,以诗人艾略特为例,称自己与艾略特一样,是修补古典旧船的人。他说,他的现代艺术实践是与古典世界的统一,只是表面有些奇异。晚年的斯特拉文斯基,渴望自己能与巴赫成为硬币古典与现代的两面,甚至应当不分彼此。

江本胜在书的后记中说,宇宙中的一切都有相似性,像一个巨大的曼陀罗。水来到地球,是以回归宇宙为目的的旅程中的一段,所有的水都要重返宇宙,与每个生命个体一样。这里面隐含神秘主义循环论的意思,尽管没有直说,但他期望混沌、焦灼的世界会变得多少好一些。的确,万物皆流,人是大地过客,自封的主人,到了生命交还上帝之日,也许上帝会索要最初给予时的样子。那是感恩与赞美在人体水分子里结晶于开端的良善图形。从这个角度讲,巴赫的古典音乐是在传达神给人的诺许以及对人的期盼。荣耀上帝,自始至终是巴赫写作音乐的动机。P3-5

序言

巴赫嗜烟斗。据说,无伴奏大提琴曲是在吞云吐雾状态下写成的。百代公司出品的此曲卡萨尔斯版,封套上是张烟雾中卡萨尔斯的黑白照片。此公也喜烟斗,许多照片都是叼着烟斗拍的,一副认真、温良的样子,与巴赫真有点像。只是卡萨尔斯谢顶,巴赫却一直戴那个时代风行的假发。也许卡萨尔斯的小个子,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大师相仿,至于巴赫的身高多少,不得而知了。

烟斗对巴赫而言是愁闷之侣。想想他夭亡的孩子们,小镇粗鄙的众生,与当权者的争斗,唯一得安慰的就是一人时香味奇异的烟雾相伴了。烟斗是件缩小的乐器吗?巴赫一斗一斗抽来,一吐一吸,像乐思的去与来。当然烟斗的最大功用还是当作心绪的平衡仪。

音乐频道2011年7月播过一部马友友的片子。里面扮演巴赫的演员口叼烟斗。片中有个镜头是马友友演奏巴赫的曲子,注视镜中自己,慢慢变成了巴赫的影子。马友友的演奏时尚,轻松,没有王健那个版的美学处理(一张一弛似有万语千言,契合巴赫独自抽烟斗时的心思,与托特里版近似)。这部片子的用意是想以古典音乐对接当代生活,以巴赫的音乐穿越今天与过去。它告诉观众,巴赫的音乐很现代,与大都市人群、霓虹灯、车流等图像都能对位。万能的巴赫应了那句话:他,就是大海。

古典音乐与老巴赫的烟斗般配,与流行音乐相配的,该是纸烟了。之所以说烟斗堪比巴赫与古典音乐,在于古典的表达方式“缓慢”,没有当下人们熟知的烦躁与分裂。抽烟斗;慢工出香味,手工填烟丝,点火与吮吸也有步骤与学问。抽完的烟斗还要精心打理,方可收好。可当代人在竞争、追名逐利的境况里,有此等“慢”下来的耐心吗?

有人说巴赫手持烟斗,给人“人性温暖”的感觉。烟斗的确像微型灶台,抽烟斗似拉动一具小小风箱。如果看着烟锅里的灰末与红色,再听听火焰与灰烬间的微弱声音,太像拿捏音乐的色、形、味了。发烧友所谓听出“耳油”,闻见“松香味”就是这个意思。

自从马格利特画出《这不是烟斗》,表现悖论,世界的真与假、有与无,成了一阵阵烟雾了。今天,巴赫还是巴赫吗?当我们习惯到处充满“这不是”的论调,还能觉出那柄“烟斗”的存在吗?古典音乐究竟“是”还是“不是”?我们听二三百年前的大师作品,可以从中找到什么?当然,听巴赫或其他大师的曲子,最怕的是时间差导致的失真,踏空,像从汽车上下来改搭牛车。可听巴赫有此感觉吗?好的古典作品,其生命力是穿越时间的。而我们的倾听是从“不是”到“是”的还原,由是确认了自身的存在。

巴赫的音乐,不可能让人对活生生的当下世界失去知觉。他太知道人心是怎么回事了,古今同理。他那样内心温暖地写曲子,目的是为易坏的人心完成教化并使其趋向拯救,从深渊里吁请光,而不是掩盖并遗忘生命与生活的真实。他的康塔塔几乎全是人性的挣扎,陈述,以音乐与歌唱,把听者从内心的艰难之境引入平静之途。

当下世界的魔术与魔法太多了。有人说钢琴应当作敲击乐器,弹奏钢琴太落伍了,表达不出弹奏者内心的焦灼,愤怒,更别提拨弄巴赫时代的羽管键琴了。听众的耳朵以更大的刺激才能感应。我们的确迎来了一切解体,破坏性十足的时代。人人飞速进入气流,到世界酷爱魔兽游戏的舞台上跳舞。可不管到了哪里,不是依旧还有“缓慢”与“人性温暖”的一隅吗?“人”,如果真能在声光电的刺激下突变,成了“新物种”,那我们在另一隅的固守,已是对突变与变异的拒绝了。“烟斗”,最终演化成与生命哲学相关的问题。

本书辑录的近百篇随笔,大多与古典音乐有关。这些天重读,还是觉得除了说音乐外,有不少对时代这根刺的痛感。我个人喜欢那只“烟斗”,痴迷音符看似“不是”又“是”的舞蹈,留恋调性没有解体之前的声音世界。也许,每个人都需要内心的踏实感觉,在文章里,我想表达出对世界外在安全感之上那个安全感的渴望。这是古典音乐固守者的态度,还是不搭调的自以为是?如果二者都不是,那就该说听古典音乐是为了一种“在家”的感觉。抽烟斗的巴赫,难道不像古老的家神吗?聚拢到他的名字下面,推门进屋,就算回来了。

贾晓伟

2011牟11月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从北京展览馆的国外视听产品展销会上买到第一张激光唱片(曲目是维瓦尔第的《四季》)起,我就想,唱机里这个被激光头照射的快速旋转体,技术上印证了托斯卡尼尼那句“音乐永不会死亡”的箴言,收藏与保存碟片,从此再也不会像先辈们那么艰难了。轻松的倾听时代已经到来。

等倾听有了些规模,慢慢产生一点负疚的心理,仿佛被音符追问,对享受过的音乐有所亏欠。撇开开巴赫、莫扎特等大师留下的文本不谈,单单想到卡拉扬、索尔第这些指挥家长时间研究曲目,一支庞大的乐队受训,磨合,录音师操刀转换成数字信号,就让我觉得手中这些永不磨损之物的沉重。心有所得,当有报偿吧——在接受的过程中,从来不应是单向的。为音乐要写点什么,成了每晚关上唱机时的压迫。

这就好像因与果的关系。从写第一篇音乐随笔起,近20年我都在倾听音乐中度过,亏欠的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要清偿的越来越多。因为要写,每天听音乐是面朝时空辨认声音模型的抽象运动。我也慢慢习惯了捕捉流逝声音的“有”,“有”之中的“无”,或者“空”。尽管用文字聊音乐是空中之空,荒谬极了,但能写到它们,于我已是偿还,致敬。音乐同时为我纷乱的心绪寻找秩序,听与被听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中突到解决,最终合二为一。

但由于不善于传授知识,我所写的文字大多从兴趣出发,很少对现场音乐会置评,也未有计划围绕一个主题按部就班地授业解惑。做影响力极为有限的码字工作,对我而言是堂吉诃德式的漫游,骑马向风车,且不管四周人的反应,更不管时代环境发生了多大变化。在我看来,堂吉诃德作为梦想家,彻底、纯粹、如一是必然的,他对自己没有疑问,有疑问的是他人。所谓人间的悲喜剧由此生成:如果堂吉诃德另有一面镜子,明白桑丘的所思所想,他还会巡游吗?固执,乃至不变,有助于“思”与“诗”的形成,强化了风车的绝对意义。音乐与艺术的超越性凭此才得以存在:如果他看穿了自己,不再执象而求,风车还会转动吗?

本书所选的文章分成四编,涉及音乐、电影、美术与文化等,大多发表在2005年以后几家报刊上。今天看来,很多话题越出了当初定下的边界。作为偿还心理机制下的写作者,我不能像堂吉诃德那般完全自主,握有不被世界与他人改写的强大勇气与力量,但也必须承认,在人人不爱言说音乐与艺术的时候言说它们,我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本书2010年9月作为“认识大陆作家系列”一种,在台北推出繁体字版,书名是《唐吉诃德的烟斗:音乐与艺术随笔》。此次简体字版,对一些篇章进行了调整,加入新近写的20余篇。感谢李静女士、王纪宴先生对本书繁体字版与简体字版推出所尽之力。感谢丛晓眉女士,她的欣赏是本书与读者见面的前提。

在书中,我画了些大师线描。做插图最早是为《爱乐》杂志开始的,近10年前的事了。时间流转,坐在窗前画大师们的样子,四周还像当年的那个下午,但窗外的景象已经天翻地覆。

贾晚伟

2011年冬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赫的烟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晓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87414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4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