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七贤风度(世说新语)/经典3.0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最黑暗、最放浪的年代里名士的风范!

刘伶纵酒、嵇康锻铁、阮籍狂啸……放浪形骸的名士把情看得更为重要,常常做出“违法”的事,他们这些人、这些事,在一千八百年前民生最痛苦的年代里,屹立了一种肆情任性、逍遥放达的风度,使得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鲜有的思想极自由,且最浓于“生命色彩”的年代。

在《七贤风度(世说新语)》一书中,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汤一介诠释笔记体小说的滥觞——《世说新语》。

内容推荐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描述士人比如“竹林七贤”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的思想言行和生活面貌。

《七贤风度(世说新语)》导读者汤一介教授指出身处于动荡的世代,当然是和有秩、和谐的“自然”相矛盾,因此七贤在“崇尚自然”的同时,对“名教”作了大力的批判。“恣情任性”为“七贤”的最重要的“风度”,表现在他们的性情、气质、才华、格调等内在的精神面貌上;也表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等外在风貌上。“七贤风度”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风度”是魏晋的时代产物,也只能为“七贤”的特质性情、人格所造成。

《七贤风度(世说新语)》认为《世说新语》能以极细腻生动的细节,毫无顾忌地展现出汉末至晋宋间,社会的大变动所带来的思想感情上的大解放,以及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所欣赏的生活方式,所执着的人生态度,所赞美的言谈举止等等。

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书中的一些人物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汤一介

世说新语八周刊

原典选读/刘义庆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试读章节

《竹林七贤》故事的形成

在东晋以前,在各种史书、杂着中虽记有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等等之间的交往,但却无“竹林七贤”故事。戴逵《竹林七贤论》中有一条记载说,由于“竹林七贤”故事在社会上流传起来了,“俗传若此。颍川庾爰之当以问其伯文康。文康云: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庾爰之曾问他的伯父庾亮是否真有这样的事。庾亮说,在西晋时还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竹林七贤”故事,到东晋以后才忽然出现的,大概是好事者编出来的吧!)可见“竹林七贤”故事在西晋时尚无,到了东晋时才出现的,庾亮已指出“竹林七贤”故事大概是虚构的。《世说新语·伤逝》“王浚冲为尚书令”条注中也引有上面戴逵的那段话。

“竹林七贤”故事在《世说新语》见于《任诞》篇中:“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孙盛《魏氏春秋》中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世说新语·文学·袁伯彦作名士传成》条注中,把魏晋名士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和“中朝名士”。“竹林名士”所列就是“七贤”阮籍、嵇康等七人,袁宏作完《名士传》,把它送给谢安看(谢安也是一位大名士,而且是大官,官至“太傅”),谢安笑着向袁宏说:这些故事曾是我和大家说西晋时的故事,开开玩笑说的而已,没想到袁宏把它当真写成书(“袁伯彦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着书。”)。可见东晋时的一些名士也并没把“竹林七贤”故事当真。据陈寅恪考证,“竹林七贤”故事大概是先有“七贤”之说,因为据说《论语》的作者有七人,有这样一个“七”的数目,所以到汉朝也很注重此类数字游戏,因此会有“三君”、“八厨”、“八及”等等名目,这无非是名士们之间的相互标榜,到两晋后来有所谓的“格义”,就又把佛教以外的书来比附某些佛教的思想观念。一直到东晋初年,才又把印度佛教的“竹林”(指释迦牟尼曾居“竹林”)故事加于“七贤”之上。到东晋中叶以后就有袁宏的《竹林名士传》、戴逵的《竹林七贤论》以及孙盛的《魏氏春秋》等等,把“七贤”展开成为“竹林七贤”故事。

陈寅恪对“竹林七贤”故事的考证是很有意思的。我们据各史书、笔记、小说、杂着可知,阮籍、嵇康、山涛当时确常往来,《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向秀别传》有:“秀少为同郡山涛所知,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秀常与嵇康偶锻于洛邑,与吕子灌园于山阳,收其余利,以供酒食之费。”阮咸为阮籍的侄子,阮籍对他的儿子阮浑说:“阮咸已经参加到我们这一伙,你就别加入了。”王戎常和阮籍一起喝酒,时常喝得大醉,刘伶淡默少言,“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着《酒德论》一着”这些记载,大概不会全是虚构的。七人之间或因性格、风貌、行事多有相似之处(如不守礼法、均嗜酒),都相互熟悉,故归为一类而造成故事。

魏晋玄学的主题

汉末由于儒家学说的衰落和老庄道家学说的兴起,而导致魏晋玄学的出现。可以说,魏晋玄学是以老庄(或易、老、庄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儒家经学中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思潮。为什么要讨论“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汉末儒家的“名教”、“礼法”等受到破坏,必须要为它找一存在的根据。当时的玄学家认为,老子的“道”也许可以作为“名教”存在的根据,因为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法则,它不是人为的,“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如果“道”可以成为人为的“名教”存在的根据,那么儒家思想就可以和道家思想统一起来,这样“道”就是“本”(本体),“名教”就是“末”(末有)。袁宏《名士传》中,把“魏晋玄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时期(240~249)的玄学;以嵇康、阮籍等七贤为代表的竹林时期(255~262)的玄学;以裴、郭象为代表的元康时期(291年前后)的玄学。

何晏、王弼提出“道”即“自然”玄学思想。他们认为“道”(宇宙本体)即“自然”,这是根据老子的“道法自然”而来的,宇宙本体是自然存在着的,“名教”、“礼法”等等是人为的东西,应该效法“自然”,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社会才可以成为理想的社会。所以“自然”是“本”、“名教”是末,不能本末倒置。但是,在王弼哲学中存在着一个矛盾,他有时说“举本统末”,根据宇宙本体之自然来把“名教”等人为的东西统一起来,但有时他又说“举本息末”,要把宇宙本体之“自然”树立起来,把那些人为的违背“自然”的“名教”、“礼法”排除掉,使人回归到原本的自然而然生活的状态。

我们知道,哲学的发展往往会在哲学思想的论说中发生矛盾,其后哲学家认识到这种矛盾,就想方设法来解决,在何晏、王弼之后出现了两条解决上述矛盾的路线,一条就是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派玄学家,他们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只有超越“名教”才可以真正的“任自然”,即要放弃那些束缚人的“名教”和虚伪的“礼法”,才可以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按照人的本性为人处世,可以说他们是沿着王弼“举本息末”的思想发展起来的。另一条是裴的路线,他认为有社会的存在就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要有一套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要有“名教”、“礼法”等等。因此,他对否定“名教”、“礼法”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后又有郭象认为:“自然”和“名教”并非对立,是可以统一的,因为理想的社会可以是“即世间又出世间”(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但在精神上可达到超越的境界),就是说,社会可以而且应该有“名教”、“礼法”礼仪制度,人们可以去适应它,但在精神上却应该超越它。所以圣人应该可以做到“身在庙堂之上,而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就是,你可以做官任职,但你的精神境界不要为这种“名誉”、“地位”、“荣誉”等等束缚住,也就是说,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宁、稳定,人可以遵守“名教”、“礼法”,但在精神上却要超越它,应该和宇宙本体之“自然”相通,因为“名教”、“礼法”是暂时性的,理想的精神境界才是终极性的。可是“名教”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因此我们要了解魏晋玄学的发展,就是要解决“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矛盾,“竹林七贤”只是魏晋玄学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放在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来了解它的意义。

P16-23

序言

大约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当律师。有天,他要搭长途火车,朋友在月台上送了他一本书。火车抵站的时候,他读完了那本书,知道自己的未来从此不同。因为,“我决心根据这本书的理念,改变我的人生。”

日后,被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的一些基本理念与信仰,都可溯源到这本书。

阅读,可以有许多收获与陕乐。

其中最神奇的是,如果我们有幸遇上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就会跨进一个自己原先无从遭遇的世界,见识到超出想象之外的天地与人物。于是,我们对人生、对未来的认知与准备,截然改观。

充满这种魔力的书很多。流传久远的,就有了“经典”的称呼。

称之为“经典”,原是赞叹与敬意。偏偏,敬意也容易转变为敬畏。因此,不论中外,提到“经典”会敬而远之,是人性之常。

还不只如此。这些魔力之书的内容,包括其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作者与相关人物的关系、遣词用字的意涵,随着物换星移,也可能会越来越神秘,难以为后^所理解。

于是,“经典”很容易就成为“传说中的书”——人人久闻其名,却没有机会也不知如何打开的书。

我们让传说中的书随风而逝,作者固然遗憾,损失的还是我们。

每一部经典,都是作者梦想之作的实现;每一部经典,都可以召唤起读者内心的另一个梦想。

让经典尘封,其实是在封闭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天地。

何不换个方法面对经典?何不让经典还原其魔力之书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因此,我们先请一个人,就他的角度,介绍他看到这部经典的魔力何在。

再来,我们以跨越文字、绘画、摄影、图表的多元角度,来打开困锁住魔力之书的种种神秘符号。

然后,为了使现代读者不会在时间和心力上感受到太大压力,我们挑选经典原著最核心、最关键的篇章,希望读者直接面对魔力之书的原始精髓。此外,还有一个网站,提供相关内容的整合、影音数据、延伸阅读,以及读者互动的可能。

因为这是从多元角度来体验经典,所以我们称之为《经典3.0》。

最后,我们邀请的就是读者,您了。

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对这些魔力之书的光环不要感到压力,而是好奇。

您会发现:打开传说中的书,原来就是打开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七贤风度(世说新语)/经典3.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一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06769
开本 16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