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赢在影响力(知名度让你名利双收)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职场形象沟通专家崔慈芬,教你提升个人品牌和知名度!

  从nobody到somebody,让你不用埋头苦干,就能获得最佳机会!

在《赢在影响力(知名度让你名利双收)》中,崔老师以专业又有趣的语言告诉你,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现代的媒体手段,持之以恒地耕耘你的个人品牌,在人们心中留下某种足以辨识的知名度,让自己从籍籍无名达到世人皆知。

内容推荐

你还在埋头苦干,苦苦等待伯乐吗?

职场形象沟通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慈芬认为,在这个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经营个人的品牌和提升知名度,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赢在影响力(知名度让你名利双收)》中,崔慈芬老师以专业又有趣的语言告诉你,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现代的媒体手段,持之以恒地耕耘你的个人品牌,在人们心中留下某种足以辨识的知名度,让自己从籍籍无名达到世人皆知。这是每一个职场中人需要知道的高超艺术和策略。对于每个奔波于职场中的人,《赢在影响力(知名度让你名利双收)》不异于一本增强自信、成为舞台主角的必备宝典。

目录

自序 当洋咖啡遇上中国茶 

Chapter 1 “注意力经济”时代来了 

 草根声音崛起,撼动力十足

 什么是“注意力经济”?

 抓紧“创造议题”的精髓

Chapter 2 新媒体力量的升起 

 正视中国媒体力量的巨大

 捍卫声誉的殊死战:网络媒体

 重媒体,亲政府——你GR了吗?

 另类公关:企业公民

Chapter 3 确立自己在市场的定位 

 劈开与对手的距离

 确立地位的媒体策略

 强调专才的媒体策略

Chapter 4 No news is good news? 

 不怕被消费的媒体策略

 从虚拟红回现实的媒体策略

 沉默是金的媒体策略

Chapter 5 抢搭上新媒体经济学的第一班列车 

 一鱼多吃的媒体策略

 明星转战商场的媒体策略

Chapter 6 从Nobody 变成Somebody的秘诀 

 把自己当做品牌的媒体策略

Chapter 7 明星CEO也可替企业赚进大财富 

 “勤剥洋葱”的媒体策略

 设定议题喂媒体策略

 拉长战线的媒体策略

Chapter 8 用兴趣包装学走一条蹊径 

 受人信赖的媒体策略

Chapter 9 无招胜有招的绝世炼金术 

 渔翁得利的媒体策略

 一句话让人们记住你

Chapter 10 运用卡通代言人笼络并加深企业形象 

 唤起童心的媒体策略

Chapter 11 让自己历久不衰,就是媒体常胜军 

 颠覆常规的媒体策略

 讲求高调奢华的媒体策略

Chapter 12 大老板疯慈善,最“In” 

 为善要为人知的“禁忌”

 认识日益重要的CSR

 慈善是一种新教育,更是心教育

Chapter 13 奥运会:吸睛全球的首班顺风车

 名扬国际的速成之路

Chapter 14 文化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

 文化如冰山深不可测

 符号的挑战:民族情感

 政治,约束力时时放心中

 文化差异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营销

 形象是有价值的营销工具

Chapter 15 解开形象传播名利双收的密码

 积极主动的媒体态度

 积极被动的媒体态度

 形象传播是一种能量

 知名度值多少钱?试算你的市场价值!

 个人品牌价值在中国蹿起

 个人品牌价值如何算?媒体是关键指标!

 企业品牌美誉度与日俱增

试读章节

中国的媒体规模和力量正随着参与一场场国际盛事而发生巨大改变。当中国的媒体越透明,所有与消费者相关的大小品牌就应该更重视媒体,谨慎应对。例如,康师傅和旺旺等知名的台商品牌,都曾经因为产品而与中国大陆媒体交手数回。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媒体自身的进化与话语权的扩张,媒体的审判力量越来越明显。台湾地区经常出现官员每天借着看报纸、舆论来施政,这便是媒体高度发达所形成的现象之一,在大陆也是一样,强大的舆论已经逐渐汇聚成一股力量,使得媒体在某些层面已经超越了舆论传播与监督的职责,而成为代表政府履行对企业审判、定论的另类势力。比如《北京晚报》于2007年10月9日、10日连续刊登了“星巴克一天放掉百吨水”的报道之后,立刻引发民众对星巴克浪费水资源行为的谴责之声,这股声浪也延烧到广大的网民。尽管星巴克声称这是基于清洁和卫生的考虑,但却未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日益吃紧的现状,在“节约中国、绿色节能”的背景下碰了壁,引发媒体、公众和环保专家的一片指责,甚至激起人们对跨国企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嫁环境危机,与无休止浪费资源的现象的声讨。

在中国发展的跨国企业一定都忘不了2005年,该年对中国的外商企业而言,真是集体滑铁卢的一年:雀巢的“碘超标”、SONY的“问题相机”、肯德基的“苏丹红”、宝洁的SK—II等,可说是危机处处。几乎每一场事件都活跃着中国媒体的身影,媒体在事件里头充当事件的曝光者、追随者、议题设置者和监督人。在媒体的左右舆论之下,外来企业对中国消费者的“内外有别”、“双重标准”、“傲慢”等负面用词的传闻甚嚣尘上。而当企业企图利用商业利益与媒体搞好关系,或成为媒体广告主、活动赞助商时,又与媒体利润息息相关。大多数人对记者“车马费”的现象司空见惯,但企业又不能毫无遮掩地走进“有偿新闻”的禁区。公关界的权威Arthur W.Page协会,就毫不留情地批评中国大陆一些企业使用有偿新闻的不良手段,这些企业在网上通过收买“枪手”来糊弄消费者,企业花了很长时间培养了一些假的网络身份(ID),这些枪手写的内容又是完全与事实不符。其实,这样的现象到处皆有,就算你的公司不屑于这样的造假手法,但也要留意别让你的对手借着操纵媒体、收买记者、欺骗消费者来打击你们。正因为时下假新闻、假讯息太多,现代人想要借由媒体焦点来传播个人或产品时,还是切记一定要“诚信”,公关界目前时兴一句话:“we can no longei’hide things from consumers.(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再隐瞒消费者任何事情。)”

美国资深公关总监戴维·坎普对网络这个新媒体,做了生动的描述。他说:“网络是公司的新名片、新的新闻夹,是第一个也许也是唯一一个塑造第一印象的好机会。”这张新名片谁用得好,谁就能获利。例如,企业或个人可以利用网络开设网络信息监测、媒体专区和媒体热线等。

是的,网络的声势已经压过主流媒体。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全球化,消费者权利意识的高涨以及中国媒体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对公关宣传带来重大挑战。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当家的时代里,网络原本只是一个主流媒体下的附属品,不过,当网络媒体全面入侵大众的日常生活之后,网络在舆论影响上的地位有如主流媒体,其权力加倍增长。许许多多个人意见式、感受分享式、调侃式、揭露提醒式的文章、邮件或博客文章,一放到网络上,立刻使得某些事件迅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并引来传统媒体的大规模介入。

当然,事情一体两面,若能好好利用网络的优势,也能更有效拓展公关领域,借助网络的交互性,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障碍,及时、广泛、深入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快速获取回馈。例如,兰蔻化妆品,曾经为了该不该为旗下的男士香水在百货公司单独设柜而伤脑筋,因为这背后包含了许多隐藏性的费用, “到底这样做划不划算”的问题在兰蔻中国区品牌总经理马晓宇的脑子里盘绕多时,最后她决定借助网络。一次与她的会面中,她以兴奋的口吻告诉我:“网络的魅力真是何其大呀!”兰蔻的男士香水在网络营销上的反应极佳。

提及马晓宇这个人,她相当不简单,年约40岁,可说是从最基层的员工一路爬上管理阶层的金字塔顶端,以前在她上面换过一个又一个的老板,第一个顶头上司还是台湾人,如今她成了极受法国大老板信赖的专业经理人。她形象干练、率性、幽默,面对媒体采访总是落落大方地说:“我的工作竞争大,压力强,但可以锻炼脑子,这场游戏其实蛮有趣。”她的坦率非常受到中国大陆媒体的喜爱,自然地,她在媒体上的发声也替兰蔻在中国的发展加分许多。

一项专业调查指出,一个企业必须了解认同三件事:第一,企业领导人是最值得信赖的消息来源;第二,博客成为新兴的公关渠道,可帮助形象定位;第三,网络媒体对企业可信度的影响力日益重要,甚至不低于传统媒体。

因此,一些公司的高级经理人或老板纷纷开设了网络平台,利用博客帮助公司在网络论坛中发声,博客对企业形象、品牌、产品和产业都有正反两面的影响。不少人至今仍认为公司或个人出现声誉危机时,才需要赶紧通过主流媒体来“灭火”。其实,现代人可考虑时时与网络媒体接触,遇有特殊情况发生时,便能把所谓的内幕公开出来,以降低猜疑与增加大众的认识和信心。

知名的公关公司爱德曼(Edelman)近年来不断呼吁客户重视网络媒体,他们提醒:并不是大型的跨国企业才需要注重网络媒体。时下信息的来源是分散的,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应该利用新媒体与雇员和客户多多沟通。

爱德曼在网络媒体的运用上建议客户:1.找出最相关的网络社群、独立客观的网络论坛,以及他们的关键意见领袖;2.仔细看看网友在说什么,注意他们对你公司、产品、产业的意见。3.建立起对这些人群、受众和社群的深入了解。4与社群和个人进行接触并教育他们。爱德曼公司还建议可以赞助特定的受到网民喜爱的、立场健康的BBs或网站,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网络社群。P24-27

序言

月前,几位重量级的企业老板和人力资源专家对我说了三件事,促成我写了这本书。第一件事是,企业老板大叹能做品牌的人才难觅;第二是,老板抱怨不知如何做好媒体关系,让新品牌、新产品一炮而红;第三是,数量非常可观的境外人士想进入中国市场打拼。

外籍人士不谈,光是2008年下半年台湾地区的上班族就至少有二三万名求职者希望到大陆工作,创下过去两年以来的新高。在同文同种的先天优势下,台湾地区的专业人才在大陆仍有挥洒的空间,高科技、金融保险、物流、服务业、餐饮业、半导体、创意文化等领域的人都有机会。“分时工作者”、“假日工程师”等职务会让更多人轻松穿梭于两岸职场。其实,就算无意西进、打算根留台湾的人,也不能回避大中华市场的磁吸效应。个人非常欣赏某位大老板的话,他说:“我们可以选择不去大陆,但有必要了解大陆市场。不论生意做得多大,无论是打工的还是创业者,了解大陆市场是为了让自己做得更好、更强、更快。”

目前,包括台湾地区品牌在内的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大陆投资,连台湾地区的本土咖啡品牌85℃都抢滩大陆。但当外来品牌进入中国这个“世纪性的市场”时,却不断传出出师不利的新闻,如:宝洁SK—II化妆品危机、麦当劳“跪求汉堡”辱华广告、星巴克咖啡被逐出北京故宫事件等,在在都凸显了即使企业的品牌再大再强,进入中国市场,都得正视三件事情:媒体的力量、形象的传播与公共关系的本土化。这就好像戴着镣铐舞蹈,却也要呈现最受欢迎的动人舞姿。面对中国,外来企业一方面垂涎于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对中国市场无处不在的“注意事项”小心翼翼。正如洋咖啡遇上中国茶,古典芭蕾邂逅民族舞,唯有增进彼此的对话,相互配合才能精彩共舞。

市面上,以企管眼光来分析品牌形象的书籍非常多。不过,个人则是试图从形象传播与媒体关系的视角来探讨个人与企业对于品牌的做法,并且结合了包括欧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内的知名品牌和个别的案例。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有些可能是让读者感到陌生的小人物。但即使是您陌生的,也都值得您认识一番。因为他们在塑造形象品牌上,有着一流的手法,而且这些手法都是可以被复制的,操作性极强。

不论你在自己的原生地或是陌生的市场环境里发展,每一个人除了必须清楚自身产品的定位,还必须了解当地国的文化“语境”(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市场环境)、“代码”(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禁忌)和“接触手段”(消费者心理、媒体生态、公共关系)。一个人拥有“专业”并不直接等于成功,“专业”只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要忽略了“媒体”带来的形象传播可能是你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

书评(媒体评论)

注意力经济学是一个很有趣的新名词,慈芬对于职场形象研究甚笃,总是能观察到比别人更多的细微处,尤其文中几番提及在大中华区应该有的媒体策略取向,让我颇有同感,亦获益良多。诚心祝福这本书的出版,也恭喜慈芬再度完成一部大作。

——微软大中华区CEO 陈永正

抓紧时代脉动一直是慈芬擅长的能事,这次以“注意力”作为引点,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了解到跃上舞台的秘诀。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阅读的好书,它可以让你对人生更有自信,更可以一窥媒体公关的奥秘,我由衷推荐。

——摩托罗拉全球资深副总裁 高瑞彬

“注意力经济学”这门新的显学由于网络的晋级对营销是个挑战也是机会。崔博士多年的新闻主播、顾问、研究和教学,实战加上理论的基础,给这门显学带来很多新的观点和生命力。

——前eBay大中华区CEO 吴世雄

关于善用公关力,是要有一些基础的。尤其是想要规划两岸的公关计划,你必须具备“两岸的媒体熟悉度+两岸的在地政经文化了解+公关传播的学理知识底蕴”,而慈芬正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本书看见她尽其所能提示读者的好意,无论你是打算投入发展两岸的生意,最好你已经开展或负责两岸的业务,从定位、议题、新媒体(网络)影响力、文化差异到企业公民责任,都以案例做了介绍。可谓是,往返两岸的人必备的知识宝典。

——精英公关集团执行长 严晓翠

能把有意义、正面、有价值的讯息,与全球华人分享,是人生的福气。

——凤凰卫视主持人 胡一虎

多年以前,借由朋友的介绍认识慈芬,一见她,总是眼睛弯成一条线,笑容可掬得让人印象深刻,没有那种学者给人的刻板印象。而近年来,我也时常阅读慈芬在<嘉人>所撰写的专栏,虽然这些年大家各忙各的,我们没有机会见面,但很高兴慈芬出了这本书,浅显易懂的文字,加上她对许多人深刻而真实的分析,不管你想不想成为“名人”,但如果你对营销有兴趣,或是从事相关营销的行业,这本书都值得阅读。

——美容教主 牛尔

认识慈芬十多年,她的脚步从未停滞,永远在前进中,让我们阅读她的书,阅读这位聪明女性的智慧。

——中天新闻主播制作人 卢秀芳

媒体就像是名与利的幕后推手,可以成就个人或是品牌的走向与定位:在目前纷乱的市场中,如何通过媒体找出自我定位及精准的目标,并打造专属的品牌形象与知名度,正是慈芬这本书要与我们实例分享的重点。借由媒体报道的效益结果,我们应该要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及优势,永远抢先媒体一步提出新的论点并迎合它们的口味,这才是一个成功操作媒体的品牌胜利者!

——STARFiSH星予国际创意公司执行总监 于长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赢在影响力(知名度让你名利双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慈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55119
开本 32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05
15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桂图登字20—2010—173
版权提供者 台湾高宝书版集团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