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与父辈/窝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跪着写成的书。

一部让中国人掩卷落泪的经典之作。

原罪,原乡,圆爱,自赎的精神之旅。

最虔诚的灵魂叩问,震痛每一个中国人的乡土神经。

《我与父辈》,是一颗“泄密的心”,它让我们听到了阎连科灵魂的跳动,阎连科的文学密室,也在这种跳动声中豁然洞开。

内容推荐

《我与父辈》:阎连科怀着一颗救赎与敬仰的热忱之心,书写了几位普通但又伟大的父辈。在那些苦难岁月里,作者用文字记录了父亲、大伯、四叔的各自命运。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农民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故事将震痛每一个中国人的乡土神经!

《我与父辈》是阎连科的代表作品,作者用真挚的文字向自己,也向每一位读者发问:对于我们的父辈,我们究竟知晓多少?我们又到底为他们做过什么?读懂父辈、感恩父辈、想想我与父辈的那些往事……

目录

新版序:逝水流长

写在前面

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小学

 《红楼梦》

 枪毙

 写作

 寂冷的光亮

 高考

第二章 想念父亲

 土地的身影

 盖房

 打

 失孝

 病

 战争

 命运

 罪孽

 清欠

 结去

第三章 大伯一家

 人物

 织洋袜

 偏爱

 爆发

 盖房

 相媳

 尊严

 赌博

 走向短路

 电视

 铁成

 连云

 歇息

 后事

 面向死亡

 去处

第四章 我的四叔

 日子与生活

 一件布衫

 静夜

 一桩事情

 一头沉

 收麦后

 在车站

 回乡

 返

 墙里墙外

代后记:心与土地

试读章节

小学

年代存在,是因着记忆。有的年代过去了,有刀凿之痕,有的年代,平淡无奇,如飘浮流云.风来雨去,了无迹痕,只留一些味道在其中。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样,也不知道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的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里,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年月公元,村人们也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的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褶标刻的岁月。

之所以有着那一年的存在,是缘于那年我与二姐一道到村头庙里读书的因由。

那一年,由一升二的考试,我的语文是六十一分,算术六七二分。六十分及格升级,这个分数,便如一蹴而就的力气。幸运地把我推过了升级的门槛。可这个分数,也让我感到稍嫌羞涩和不安,感到难以面对父母和村人。我隐隐有些明白,我的分数偏低,是因了同班二姐的分数有些靠高了。她的语文和算术,都在八十几分间。你试想,倘是她的分数比我的还要低。我的分数也就自然会显山露水,突出着高的端倪了。

事实正是这理儿,没有姐的高分,自是不显弟的低分。

我开始嫉恨着二姐。

开始到父母面前,仰仗兄弟姐妹的排行,以我的最小之势,说些二姐的坏话。开始把她的东西藏将起来,让她l扶为丢了,四处翻天找地,踪迹了无。直到父母急得骂她.她也开始哭泣。我再做出替她着急的样儿,从哪儿把那东西猛地找将出来了。

二年级的开学前,是个寒冬天。正月,过了十五。她的书包丢了,找得大汗淋漓,母亲差一点儿就要打她.我便从她的床头费尽心机叉轻而易举地替她找了出来。望着那书包,二姐开始怀疑于我,可又确无证据,最后我们姐弟经过相争相吵,她只好给了我一毛钱,作为了一种无奈的谢意。

我用那一毛钱,上街买了一个烧饼。直到今天回味那烧饼的味道,它还依然香味弥漫,美得让我无以言说。

然而烧饼虽香,可终于还是要去读书。我担心一年级时,仍与二姐同班,那会给我的学习带来奠名的压力。为此,、开学那日,我迟迟地不往学校迈步。在学校外边磨蹭得天长地久。如一个害怕对方而不敢登台的懦弱的拳手,磨蹭在拳台下边等候着意外和侥幸的发生。

也就果然。

序言

没有哪次写作可以像《我与父辈》那样不需构思、不事雕琢,笔握在手里,文字就从笔尖流落出来。写作中,乱绪的情感在心里自纠缠到从顺,伤情伤心,常常会写着写着,拿起纸巾去眼睛上擦擦抹抹。文字间,没有震撼的跌宕,也没有大喜大悲的起落。可就是,内心里有一种隐隐不断的苦楚酸痛,像含着黄莲的自语。直到写完,直到出版,直到今天的再版,都还因为酸痛,不愿再去回忆那块土地上的家事遗物。  在别人,《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的作品。而在我,那是一次对父辈的写作祭奠。是一个常有过错的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逝水流远,情感却从来都靠在岸边,没有被带离过半步。逝水流长,时间又在这文字中凝结下来,让人站在岸边去观望、遥想那流水和流水下凝重的缓慢和停滞。写过很多各样的东西,出版后不起骂声就是一种期许的异景,可《我与父辈》,在出版过程中却少有的顺畅,自然也没人让我删节修改(这很少见),且到了读者手里,多都说好,多都说一口气读了下去,多都开始修正对我这人和这个人的写作的一些看法。而且书也销得很好。有着许多各样的好评和奖项。因为它不像我的其它小说样,每一部都有长年的构思和写作前的推敲思索,所以,这成绩让我有些意料之外,有些措手不及的惶惑,也就开始再一次地去想那来自内心的情感力量和不去逃避的那种生活实在的真实在艺术中的份额,是占着艺术灵魂的精神地位,还是艺术舞台上错综间的一个角色——哪怕它是一个精神的主角。思前想后,悟来悟去,却终是一种犹豫的不定。似乎不明就里,又似乎了然于心。最终还是没有一个可以说出口的所以然,但却又很清晰地明白,作家于读者而言,必然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魂灵换魂灵的互为,而非售物购物的那种街面交易。  现在,《我与父辈》又有了一个新的版本,读者再看这本书时,我是可以大胆地说句:逝水流长,《我与父辈》也许正是你在漂泊中寻求的一段河岸和你在流浪时息桨歇脚的一个码头呢。  这里——这个新版的机遇,我不想感谢读者、也不想感谢出版者和那些对《我与父辈》诚意赞许的批评家和给了它许多荣誉奖项的评委们,我只想感谢在逝水流远中那属于父辈的岁月和逝水流长中永远凝视着我的生命的灵魂。

2011年12月31日

后记

用“心和土地”来说、来写一篇文章是一桩迂腐、老迈、过时的事,甚至会酸溜溜到让人不甚愉快,但我还是要在这儿硬着头皮说说“心和土地”这桩儿事。

《我与父辈》能够获得读者和同仁的广泛喜爱,这原是我不曾预料到的。我的写作,在这许多年来,磕磕绊绊,都是行走在某种“背离”的路道上,被人失望,被人短长,乃至被大家批评和唾弃,对此我都已经习以为常到如同擦净了桌子必然还会落灰样,而永远的不去擦,倒也不觉得桌子有多少灰尘了。不擦不抹,不管不顾,倒也有着一个好,就是反而可以放下包袱,真正随心所欲而为之,不管读者,不管评家,只管自己的内心——把文学简单到只有一个标准,或说只有一条最为重要的标准,就是在你的写作中,你的内心交付出去了,有多少人说好说坏你就不用管它了。然话又说回来,交付内心是有着方式、方法的,写散文、写小说,你不可能像舞台剧那样唤着表演着,也不可能如电影那样表演着镜头。散文或小说,你交付内心的渠道甚至不是语言与构思,不是人物和故事,更不是技巧与技术。最好的交付的方法是,从实写来,让你和土地融在一块儿,把你的心交给土地就行了。那块土地上有房舍、有河道、有人流,有寂寞和繁闹、有恐惧和安慰、有出生和离去。那土地上虽然贫穷却也富裕到应有尽有着,缺什么它就有着什么呢;什么多到了极处它就反而缺着什么了。你的心,无法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全、平均分配,让世事万象在你的写作中都得到你的周全、你的爱。那么着,就把你最真实的内心交还给土地去——把你所有的情感到都放在那块或穷或富的土地上。土地是你情感的库藏,是你心之落处和存放处。把你的心交给土地了,完完全全、无所保留的交给土地了,土地会适时宜量地把你的心交给那块土地上的人、那块土地上的事,和那块土地上的植物、动物和气流。

你所要去做的、能够去做的,就是把你的心交给那土地。《我与父辈》的写作,正是把心交给土地——而不是交给你笔下创造的人物、语言、叙述和技巧的一次努力和尝试。我写过很多带着强烈尝试的小说了,《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和《风雅颂》,我需要一次不带任何尝试的写作和回归,从走得很远的绝峰回到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的土地上,让写作中的张扬、狂欢和有意压抑的情感,一是一、二是二地回到土地的纯净和质朴中,把叙述中的技巧、技术从写作中剔除到一干二净,穷穷白白,除了心和土地其余什么也没有。

我知道《我与父辈》在这方面还做得还不够,但我毕竟那样去做了。不构思、不设计、不精雕细刻和推敲琢磨,让笔沿着你最心疼、最心暖的思绪走下去,有之则言,无之则止,让你笔下的一朵云、一根草、一声鸟鸣都和柴米油盐联系在一起,都和那块土地的黄土生长在一起。

我尝试着这样做——只有把心回归土地的过程和体验,而没有自己要在那土地上栽树和盖房、立碑和占有的半点贪念和欲望。

终于就写了《我与父辈》这本所谓长篇、其实并不为长的散文了。写完后,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同仁朋友去出版,到这儿,这件事情也就画下一个句号过去了。然而意料之外的,是读者对这本书的热情和同仁对这本书的爱,这让我感到我虽行走在“背离”的路道上,但你把心交出去,把心交还到和你生命相连的那块土地上,读者和同仁,就还依然与你同道地牵着手,彼此的心,在什么时候、什么境况下,都是纠结在一起,同苦同乐、同笑同泪地一块跳动和起伏。

这让我感觉到,质朴不是无华的实在,而是一种写作的境界和高度。

《我与父辈》的经验是,作家只应有用心写作的义务,而不应有其它要求的权力和念想,因为说到底,读者和同仁朋友对用心和土地写作的人,是会用心和土地般的宽容去衡量评定的。

2010年1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与父辈/窝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连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79176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1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90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