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美经典动物小说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居斯塔夫·福楼拜编著的《欧美经典动物小说精选》所选十篇动物小说,均出自名家之手。其中三篇,即托尔斯泰的《霍尔斯特梅尔》、马克·吐温的《狗的自述》和吉卜林的《莫格里的兄弟们》,是拟人的;其余七篇,即屠格涅夫的《木木》、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一个非洲故事》、萨拉·朱厄特的《白鹭》和多丽丝·莱辛的《老妇与猫》,是写实的。

内容推荐

《欧美经典动物小说精选》由居斯塔夫·福楼拜编著。

《欧美经典动物小说精选》简介:有些动物,令人亲近;有些动物,令人畏惧,但不管哪种动物,都有生之物,都能作为生命的象征。动物小说,或用拟人化手法,或通过人与动物的关系,表现人性,表现大自然的启示,可谓别具一格。

目录

前言

霍尔斯特梅尔

木木

一颗纯朴的心

狗的自述

野性的呼唤

莫格里的兄弟们

一个非洲故事

白鹭

老妇与猫

试读章节

霍尔斯特梅尔

一匹马的故事

[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大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本篇是托尔斯泰唯一的一篇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的主要部分是一匹名叫“霍尔斯特梅尔”的老马自述身世:它原是一匹出色的骏马,曾落到过各种各样的主人手里,虽然这些主人有好有坏,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把它当作一种“财产”。不仅如此,它还通过马的眼光(即自然的眼光)看到,其实人们把什么东西都当作“财产”。这使它大惑不解,它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和各种东西都称为“我的”,为什么“我的”东西越多,人们就觉得越幸福,而实际上呢,这些被称为“我的”东西又往往不是人们必需的:人们说“这马是我的”,可是并不骑它,说“这房子是我的”,可是并不住这房子,说妻子是“我的”,可是妻子和别人同居……这是为什么?它觉得很奇怪,觉得人和马比起来,实在是一种不自然的“低等动物”。然而,讽刺的是,马的命运却掌握在人的手里!霍尔斯特梅尔后来被转卖给一个军官;它为这个军官效力,可谓尽心尽职,而当它老了、病了的时候,又被送进了屠宰场,因为它的皮、肉和骨头还能为主人赚回几个钱。小说最后强烈暗示:马的命运固然掌握在人的手里,可是傲慢而自私的人有没有想过,入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人们自以为一切都是“我的”,可是他们的生死却掌握在上帝手里!马死了,还有点用处;人死了,一文不值!

纪念M.A斯塔霍维奇

天空升得越来越高了,霞光不断扩散开来,灰暗的晨露泛出银光,一钩弯月变得暗淡了,树林中喧闹起来,人们开始起床了。老爷的马院里也越来越频繁地传出马儿的喷鼻声、麦秸的沙沙声,和挤在一起、不知为什么争吵起来的马儿愤怒的尖嘶声。

“吁!别急!都饿了吧!”老牧马人打开咯吱作响的大门,说道。“哪儿去?”见一匹牝马。想挤出大门,他扬起手,大声喊道。

牧马人涅斯特尔穿~件哥萨克上衣,腰上束一条挂着金属饰物的皮带,肩上搭着一根鞭子,腰带下塞着一块用毛巾包着的面包。他手里提着一具鞍子和一副笼头。

马儿对牧马人嘲笑的腔调既不害怕也不生气,它们做出毫不在意的样子,不慌不忙地离开大门。只有一匹鬃毛蓬松的暗栗色老牝马侧过耳朵,迅速掉转屁股。这时,站在后面、跟它没有关系的一匹小牝马尖嘶一声,掀起屁股撞在老牝马身上。

研!”牧马人提高嗓门,更加严厉地喝道,同时向马院的一个角落走去。

马院里所有马匹当中(有上百匹),表现出最有耐性的是花骟马。它独自站在角落里棚顶下面,眯起眼睛舔着板棚的橡木支柱。不知花骗马在柱子上尝到了什么味道,它舔的时候表现出严肃和若有所思的神情。

“淘气!”牧马人以同样的腔调对它说。他走到它跟前,把马鞍和磨得油光的毡垫放在它旁边地上。

花骟马不再舔了,一动不动地久久望着涅斯特尔。它没有笑,没有发怒,也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只是鼓一鼓肚子,重重地叹一口气,转过头去。牧马人搂住它的脖子,戴上笼头。  “你叹什么气?”涅斯特尔说。

骟马摆一摆尾巴,似乎是说:“不,没什么,涅斯特尔。”

涅斯特尔把鞍子和毡垫放在它的背上。骟马侧过耳朵,大概是表示自己的不满,但得到的回答只是,涅斯特尔骂了一声“没用的东西”,然后束上肚带。这时骟马生气了,但涅斯特尔把一根手指伸进它的嘴里,用膝盖在它的肚子上打了一下,它只好把一口气慢慢呼了出来。涅斯特尔用牙齿勒紧它的肚带时,它再一次侧过耳朵,甚至扭过头来。虽然它知道这没有用处,它仍然认为必须表示出这使它很不舒服,而且永远要表示。加上鞍子以后,它叉开肿胀的右腿,开始嚼嘴里的衔铁,大概也是出于某种特殊的考虑,因为它早该知道嚼子是不会有什么味道的。P1-3

序言

动物小说,就是以动物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动物可分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两大类,因而从题材上说,动物小说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野生动物为叙事主体,一类以家养动物为叙事主体。就前者而言,野生动物往往被视为自然的象征,通常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隐秘关系;就后者而言,家养动物往往被视为人类社会的旁观者(有时也用来喻指某个社会阶层或某些社会成员),所以通常所表现的是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从艺术手法上说,动物小说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拟人的,一类是写实的。所谓“拟人手法”,就是赋予动物以人的某些能力(譬如,会思考、会说话等),由此赋予小说以动物叙事视角,也就是小说中的故事是由动物讲述的。但也仅此而已,因为进一步拟人或人化(譬如,和人做生意、和人结婚等)会使动物丧失动物性,从而也使小说丧失了其原本追求的客观性。所以,在这类小说中,拟人化的动物通常仍保持着“非人”特点,而正因为它是“非人”,才能给读者以客观的印象,即客观地讲述和评判它的所见所闻。换言之,这类动物小说不同于童话故事,不是人物的动物化,而是动物的拟人化。也就是说,在童话故事中,人物被赋予了动物的某些外部特点,本质上仍是人,而在这类动物小说中,动物被额外地赋予了入的某些能力,本质上仍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动物,因而它的视角也是外在的、客观的,也就是“真实的”。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营造的一种艺术效果。实际上,动物视角仍是人的视角,往往还是小说家本人的视角。也许,正因为如此,这类小说中出现的,总是家养动物而非野生动物,因为野生动物实在没有太多机会“窥视”人类社会。

至于写实的动物小说,这类小说在写法上和其他写实小说没有任何区别:动物就是动物,人就是人,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加以描写。只是,这类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与动物的关系(而不像其他小说那样往往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加以表现的。换句话说,在这类小说中,动物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时甚至是主角。但是,动物虽然始终是动物,却是人类眼中的动物。这一点,决定了这类小说只能采用人的叙述视角,即由人讲述的动物故事。既然是从人的叙述视角讲述的动物故事,其中的动物就每每成了一种喻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隐喻。一般说来,出现在动物小说中的野生动物(最常见的是狼和熊),大凡是原始野性的象征,而家养动物(最常见的是马、狗、猫),若不是奴役的象征,就是孩子的隐喻。显然,人类并不想、也不可能重返荒野,所以对野生动物的赞美,实质上是对原始丛林生活的模糊回忆,因为不管文明发展到何种境地,人心中始终深藏着人类的原始本性。同样,人也并非真的爱怜家养动物,而是自我爱怜的一种转移或投射——至少,在文学中是这样的。

欧美动物小说尽管在19世纪才真正出现,但其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古罗马。一般认为,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1247一1757)的《金驴记》一书,是近代欧美动物小说的“远祖”。《金驴记》(也称《变形记》)采用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即“卢齐奥斯或驴子的故事”)作为全书的叙事框架,即:讲述卢齐奥斯因误服魔药而变成一头驴子后的奇异经历。也就是说,《金驴记》主人公是一只变形的驴,情节是驴的流浪史,叙述视角是驴的视角,即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由驴讲述的。

这种运用动物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其间有诸多作家直接继承这一传统,采用动物叙事来构成作品,由动物主人公讲述它们的曲折经历,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双狗对话录》、德国作家霍夫曼(1798-1874)的《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和英国作家安娜·塞维尔(1820-1878)的《黑骏马》,就是其中的名篇。采用动物视角虽然对作者的表达自由度有所限制,但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以《黑骏马》为例,这部出版于1877年的小说从一匹马的视角,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讲述它的“人间”遭遇:它是一匹漂亮的黑马,从小生活在贵族人家,它受过良好训练,性格温顺,而且聪明、机智,深得主人喜欢;但是,好景不长,主人家有了变故,它不得不被卖掉,其后,它又被多次转卖,频繁易主,有喝了酒拿马撒气的醉汉,有动辄抽鞭子的车夫,有不把动物当回亭的野蛮人,也有把动物当成朋友的好人家……总之,它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并作为冷眼旁观者,领略了人类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

像这样的动物小说。最终指向的不是动物本身,或动物和人的现实关系,而是人类及其所处的现实社会。所以,有的学者将此称为“工具型动物形象”,认为作家们塑造这类动物形象主要服务于修辞目的,考虑的是叙事技巧问题。

不过,在19世纪,出现了另一类以动物为叙事对象的小说。这类小说堪称真正的动物小说,因为这里出现的是真正的动物,而不是拟人化的动物。这显然和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和普遍被接受有关。既然人由动物进化而来,也就意味着人和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类也是一个“物种”,只是有点特殊罢了。基于这样的思想,欧美人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不再像《圣经》里所说,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所用的,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可能是我们的“对手”(野生动物),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家养动物),但无论是“对手”,还是“朋友”,就同属于自然物种这一点而言,它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生的权利”。因而,作为“对手”的野生动物,就可能令我们敬畏,而作为“朋友”的家养动物,则应该得到我们的关爱。筒言之,受进化论影响,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变了。与此相应,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及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动物不再作为一种叙事工具,而是作为“人物”甚至“主人公”出现在小说中——它们仍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但不再是人的写照;它们所代表的,通常是作为人类社会对立面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动物自身(家养动物)。在这类小说中,最有名的就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的长篇小说《自鲸》。

到了20世纪,欧美动物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以家养动物作为小说要素,以此探讨所谓“动物福利”;一是以野生动物为小说要素,以此关注“生态平衡”,因而也被称为“生态小说”。前者在形式上和19世纪的拟人化动物小说很相像,通常也是由动物主人公自述身世,但内容不一样,不是借动物说人,而是动物诉说其自身的多灾多难,由此赢得读者的同情,如移居加拿大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桑德斯的长篇动物小说《美丽的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部作品其实出版于1893年,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销量突破1000万册,因而其影响在20世纪。至于后者,即所谓“生态型”动物小说,有的采用拟人手法,如出生于英国的加拿大作家欧内斯特·西顿(1860—1946)的《西顿动物故事》;有的采用写实手法,如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尔特(1921-)的长篇纪实小说《与狼共度》。但不管是拟人的,还是写实的,这类小说无一不从动物角度而非人类角度描写动物生活——否则,就称不上“生态小说”了。

本书所选十篇动物小说,均出自名家之手。其中三篇,即托尔斯泰的《霍尔斯特梅尔》、马克·吐温的《狗的自述》和吉卜林的《莫格里的兄弟们》,是拟人的;其余七篇,即屠格涅夫的《木木》、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一个非洲故事》、萨拉·朱厄特的《白鹭》和多丽丝·莱辛的《老妇与猫》,是写实的。

如前所述,拟人化的动物小说其实是“影射小说”,即借动物之口或动物经历来影射人类社会。这里的三篇同样如此

《霍尔斯特梅尔》的副标题是“一匹马的故事”,即通过一匹马的身世影射和质疑人的财产占有欲,因为在马看来,它没有财产也照样过完一生,而人呢,却非要有财产才觉得幸福——这很可笑!要知道,人和马一样,也会死的。人一死,财产还有何用?其实,人活着,有吃有穿就行了,何必费心积聚财产?

《狗的自述》嘲讽人的所谓“理性”和“智慧”——这只狗说,人们崇尚“理智”和“智慧”,结果弄得连它的母亲(一只柯利种犬)也冒充起学问家来,好在它自己秉承了父亲(一只圣伯尔纳种犬)的天性,还不失纯真,还保留着狗的情感,然而人却因为“理性”和“智慧”而丧失了情感,所以它很纳闷,连狗也有的情感,难道在人身上就没有了?

《莫格里的兄弟们》有点像童话故事,其实是动物小说,因为它的情节比一般童话故事复杂得多,其内涵也不是儿童所能理解的。莫格里是个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他的“兄弟们”就是一群狼。莫格里代表了“文明社会”,狼群代表了“原始生活”。尽管莫格里已习惯“原始生活”,但他终究不是狼,而是人,所以他毅然离开狼群,返回人类社会,以期获取“人类知识”后,再回来把狼群改造成“文明社会”。他能成功吗?小说生动而有趣地用动物形象展现了“文明”与“原始”的复杂关系。

写实的动物小说,关注的是人与动物的现实关系,并由此引申出不同的主题—家庭的、社会的、情感的、哲理的、道德的、宗教的,等等。这里所选的七篇,当然也是这样

《木木》讲述一个看门人和一只狗的故事,那只狗是那个看门人唯一的“亲人”,然而由于女主人讨厌那只狗,看门人只好杀死了那只狗。小说的主题既是情感,又是社会的。从情感角度讲,小说塑造了一个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个看门人;他愚钝、低贱,但却有爱心,更有自尊。他的爱心只能寄托在一只狗身上,这已经令人寒心了,然而印使这点爱心,他还要亲手加以扼杀,因为他要雏护作为一个人的最后一点东西——自尊。从社会角度讲,小说是对势利社会的控诉——在这个社会,“下等人”连爱一只狗的权利也没有!

《一颗纯朴的心》是公认的短篇小说杰作,用短短两万多字写尽了一个女仆的一生。这个女仆的最大亮点,就是没有亮点——一个女仆,能有什么亮点?她只有“一颗纯朴的心”。但作为小说人物,她又必须有亮点。所以,小说家以高超的技巧,通过她和一只鹦鹉的关系,放大、凸现出她本不为人注意的亮点,并由此显示小说隐含的主题,一个宗教主题(这在小说的结尾处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套用《圣经》里的话就是:纯朴仁爱之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野性的呼唤》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而且自始至终是一只狗,没有被拟人化。这只狗因主人爱它而对主人忠心耿耿,但主人死后,它受尽奴役和虐待,最终遁入荒原,恢复野性,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狼。小说的主题很激进,也很诱人——没有爱,人间不如荒野与其为了苟活而忍受奴役,不如为了自由而变成野蛮!

《熊》被认为是一篇“生态小说”。表面上,小说的主人公好像是一个男孩(他是猎人的儿子,刚刚学会打猎);实质上,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只熊,即自然的象征。通过男孩和熊的两次相遇,以及男孩对熊的感受和反应,小说展示了这样的主题:人类本以自然为生,就如猎人以猎物为生;所以,人类应该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真正的猎人并不滥杀猎物,真正的文明应与自然并存。

《一个非洲故事》也被认为是一篇“生态小说”,讲述的是这样一个“非洲故事”一个白人男孩偶然发现一头大象的踪迹,便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得知后,便和一个土著朋友一起带着他去寻找那头大象。这个男孩开始很兴奋,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发现“象迹”,也是第一次追踪大象,但是当他目睹了大象被猎杀的过程后,他感到困惑,大象虽不可爱,但并不妨碍人,为什么要杀死它呢?父亲对他说:“这头大象可喜欢杀人哩。”他不相信。后来他知道,原来他父亲和那个土著朋友是为了获取象牙。对此,他感到内疚,后悔自己把“象迹”告诉了他们。显然,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猎杀大象的血腥场面,控诉了人们出于贪婪而滥杀野生动物的恶行。

《白鹭》是一篇颇具诗意的动物小说。一个乡村女孩,当她要在爱情和一只白鹭之间作出选择时,她竟然选择了后者。为了保护一只白鹭,她牺牲了爱情,这看上去不合情理,其实不然。她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只白鹭,而是她纯洁的心灵。

《老妇与猫》是一篇动物一社会问题小说。一个穷苦的老妇,为了她的一只猫,流离失所,最后惨死在一片废墟里。小说以此揭示出当代大都市的一个阴暗面:表面富裕的都市社会隐藏着一个“悲惨世界”——下层独居老人的惨状。他们物质匮乏,生活艰辛,这还不算,更为凄惨的是,他们在精神上无所依托,往往只能和一只猫或一只狗相依为命。市政当局或许能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但又怎能给他们以真正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基本的感情需要呢?这很难很难。所以,不管怎样,他们总归是“悲惨一族”!

刘文荣

2012年1月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美经典动物小说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居斯塔夫·福楼拜//(美)威廉·福克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4579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