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针奇灸(中医经络疗法解读)/通俗中医药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严格地说,针灸包括“针”和“灸”两种疗法,我们先说“针”,即针刺疗法。关于针灸的起源,在中国有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伏羲造九针”的说法。

伏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据古籍记载,在远古的“华胥氏之国”,有位年轻姑娘,某天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突然间,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就踩到这个巨大的脚印上,结果她身体里像有了什么感应,便这样1不了孕。不久后,她就生了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取名就叫伏羲。人们认为他是“雷神”之子,遂推选他为人民的君主。伏羲的历史功绩巨大,据说中国古老神秘的阴阳八卦就是他创造的。另据记载,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也就是通过品尝各种各样的草药而发明了药,并且制造了“九针”。所谓“九针”,就是九种用作医疗的针刺用具。由此,神奇的针刺医术诞生了!

当然,传说仅仅是传说,并不符合历史真实。针刺疗法的真正发明者,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另外,对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一提到“针”,脑海中立即闪现的肯定是一根细而长、一端锋利的金属物体。提到针灸,人们马上想到的肯定也是一根细长锋利的金属针。其实,若要追根溯源的话,最早的针刺治疗使用的不是针,而是石头,传统的针刺疗法起源于砭(bian,音边)石。

那砭石是什么玩意儿呢?其实就是一块小石头,只不过是那种锐利的小石块。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发明冶炼金属,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头,旧石器时代的石头器具是打制的,即通过两块石头相互敲打,打出工具的形状。新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是磨制的,即通过对石头进行打磨,磨出工具的模样。磨制的石器比打制的石器要光滑整齐得多,因此新石器时代要比旧石器时代更进步。现在发现的砭石,绝大多数是磨制的,说明至少在久远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进行类似于针刺的治疗活动。

砭石一头较粗而平,可以供人握在手里,一头较尖锐、锋利。我们的祖先用它一来切割痈肿、排脓放血,还用它来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病驱邪的目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医疗工具。夏、商、周时代,人类发明冶金术后,才出现了金属针具。针最早的用途其实和砭石是一样的,只不过材料不同而已。但是,因为金属的性能比石头优越的多,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金属针的用途越来越广,砭石便逐渐被替代而不用了。

经络的发现

也许是出于本能,人们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按压。例如,头痛时,就会不由自主的用手指掐按一下太阳穴,肚子痛的时候,就会用手捂肚子,而且我们发现按压会使不舒服有所缓解。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人们发明砭石,可能最早也是因为发现用按压身体表面的方式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甚至可以治疗疾病。

我们可以试着想像一下,当时人们身边大都有这样一块石头,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抓起它往身上按压。这样做得多了,就会积累一些经验,例如就会发现按腿上的某个部位会缓解肚子痛,按手上的某个部位会缓解头痛,在手上的某个位置放血会缓解发热等,这些经验积累多了,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时间,无数代人的不断总结,慢慢发现身体表面的某些点同治疗一定的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点就被称作穴位。进而发现这些点同身体内特定的脏腑器官是联系密切的,把这些点连接成线条,就是经络。

当然,经络是否真的是这样发现的我们不敢下结论,以上的描述仪是猜测,但针灸治疗的方法相当大程度发源干广大人民的生活劳动实践,来源于民间却是’千真万确的。即使你未接受过针灸治疗,也一定听说过针灸是在人的经络穴位上进行的吧?没错,经络和穴位,正是中国针灸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传说没有记载伏羲是否也发明了经络,但是考古学家在地下发现了最早的经络图文。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座古墓里,人们发现了最早的经络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据推断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这说明医学上应用的经脉学说在距今二三千年的时候已经基本成熟了。1993年春,四川省绵阳市双包山另一座汉代古墓里,又有一个更令人惊奇的发现,出土了一件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其上有红色漆线的针灸经脉循行径路。这是迄今为止不仅在中国,也是在世界上所发现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由此可见,当时的医生可能已经经常运用经络学说,于是制作了一个模型以便随时学习。这些发现说明,中国人发现和应用经络理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P3-5

后记

时光荏苒。《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首发式的热闹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不料想,一晃已然过去五年。如今,第二辑又要付梓了。

《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在2006年诞生后,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少好评,也得到了不少荣誉。2006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亲自题字赞该书“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首批重要成果之一”。2007年,获广州市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2008年,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来宾。2010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最佳科普作品”。

盛名之下,我们编撰者在颇感欣慰的同时,更觉战战兢兢。我们一边更加坚定了把Ⅸ通俗中医药》丛书编下去的信心,一边也为第二辑能否继续第一辑的成功而深感忧虑。我们原本以为有第一辑的经验,在编写第二辑时肯定会顺利很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原计划两年完成的任务,我们竟又用了五年才完成。说来汗颜,但个中的缘由却又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能理解的:科普写作的确非易事,各书风格需要协调,为精益求精而反复修改……而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辑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让各位作者有些不敢放开手脚。

但不管怎么说,最终,第二辑的五本书还是诞生了。

客观点说,第二辑比第一辑有难度。第一辑的话题,我们选择的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也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几个领域——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趣闻;第二辑的话题,只能向不那么基础,因此也许是一般读者并不特别关注的一些领域去选择。我们又不想选择太实用的内容,因为讲述这些内容(如教人如何养生保健、如何防治某种疾病、如何食疗煲汤等等)的读物现在已经太多,我们还是想讲一些更基础、更理论、更文化味一点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初策划《通俗中医药》丛书时的定位。

基于以上考虑,几经斟酌,我们最后奉献给大家的是以下五本:

《神针奇灸》 一主要讲述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针灸和民间疗法的基本知识;

《心病玄机》——主要讲述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更多了解;

《中西医道》——主要从医学历史的角度,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使读者对中西医学有更多了解;

《时辰养生》——主要从时间医学的角度,按一天从早到晚的顺序,讲述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古方今病》——主要讲述“古”中医对各种“现代病”的认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现代常见疾病有更多认识。

延续第一辑的风格,我们坚持图文并茂,每本书都插了许多图片。这些图片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拍摄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教学资料,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公共资源,也就是说,这些图片并非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在此,也向所有图片资料的原创者们致谢,如果涉及权益问题,请同我们联系。

好吃也罢,难吃也罢,这几道菜就算摆在了大家面前,请各位读者品尝吧。

由于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和读者谅解并斧正。

陈英华

2011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目录

1 针灸医学的前世今生

针灸的起源

 针的前身本不是针

 经络的发现

 从神医扁鹊到《黄帝内经》

针灸的兴盛

 皇甫谧开针灸风

 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集大成

 道光禁针

针灸走向世界

 源自美国的“针灸热”

 外国元首的针灸缘

 针灸被世界接纳

 世界针灸标准“中国制造”

2 神奇又神秘的经络

经络与穴位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点穴”武功是真的吗

藏在经络中的秘密

 气行经络多变化

 阴阳表里互参合

 时间流注需讲究

 腧穴特性差别大

3 扎一扎,治大病

——神奇的针刺疗法

不带药的“针”咋治病

 针的大家族

 秘诀在于调经气

 针须”得气”见效快

 ”烧山火”与”透天凉”

 扎针需防”晕”

一根银针治百病

 针刺急救

 针刺镇痛和麻醉

 针灸减肥

4 烤一烤,胜吃药

——神奇的灸疗法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灸疗用艾

 灸疗之秘在”温经”

 花样繁多的灸法

灸透诸经治百病

 灸是女性的好朋友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灸疗宜忌

5 贴一贴,病痛消

——神奇的穴位贴敷疗法

“一贴就灵”真的灵

 穴位贴敷源流

 从毛孔入腠理

 贴穴疗法妙处多

 常用的贴敷治病方

天灸不是灸

 天灸治病,历史悠久

 冬病夏治

 天灸有讲究

耳针不只是针

 耳穴的发现

 压耳穴,巧治病

6 按一按,身体安

——神奇的推拿按摩

赤手空拳能治病

 按摩源于“导引”术

 按摩治病的原理

 按摩手法

 胡乱按摩惹祸端

按摩保健益处多

 “梳头洗脸”留青春

 摩腹清肠胃

 推背调脏腑

 拍打四肢通经络

 巧用按摩能救急

7 碗碗罐罐也治病

——神奇的拔罐和刮痧疗法

妙用拔罐愈疾病

 远古“角法”的魅力

 拔罐有技巧

 家有一罐用途大

刮痧拔毒祛外邪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刮痧

 刺激皮部泻邪气

 刮痧操作

 日常疗疾巧用刮痧

后记

序言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让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科普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邓铁涛

内容推荐

这本《神针奇灸(中医经络疗法解读)》(作者严晋、姚丽芬)是国内首部图文版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读物《通俗中医药丛书》中一册。

《通俗中医药丛书》由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亲笔作序推荐!

《神针奇灸(中医经络疗法解读)》按摩源于“导引”术;远古“角法”的魅力;刺激皮部泻邪气;按摩治病的原理;常用的贴敷治病方等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通俗中医药丛书》是国内首部图文版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读物!

《通俗中医药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

这本《神针奇灸(中医经络疗法解读)》(作者严晋、姚丽芬)是其中一册,本书目的就是为世人,特别是那些对针灸的基本知识还不够了解的人们,来揭开针灸的神秘面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针奇灸(中医经络疗法解读)/通俗中医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晋//姚丽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369873
开本 16开
页数 1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7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5.9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71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