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饮食趣谈
内容
编辑推荐

吴连登主编的《毛泽东饮食趣谈》我们知道,饮食与健康长寿息息相关,毛泽东的健康也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毛泽东算不算长寿呢?现在看,83岁不算高龄,但毛泽东一生都经历着不同寻常的身体考验:每天平均工作学习20小时左右,是一般人的3倍;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有时更少,只是一般人的一半,但他的身体一直很好,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可以说毛泽东也是一位长寿老人。

内容推荐

吴连登主编的《毛泽东饮食趣谈》介绍了毛泽东的饮食特点、毛泽东的四菜一汤、毛泽东外出视察的饮食、毛泽东的生日菜、毛泽东的招待菜、毛泽东曾就餐的店堂以及毛泽东与烟酒茶,最后总结了毛泽东的饮食观。在编写体例上。

《毛泽东饮食趣谈》一改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中穿插有趣的逸闻趣事,用幽默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阅读。

目录

一、毛泽东的饮食特点

 独特的“规律”

 特殊的习惯

 个性的口味

 家乡的挚爱

 素杂的偏爱

 鱼类的钟爱

 丰富的小菜

二、毛泽东的四菜一汤

 四菜一汤的说明

 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排行榜的比照分析

 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比照分析

三、毛泽东外出视察饮食

 外出视察的饮食标准

 入乡随俗尝美食

四、毛泽东的生日菜

 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日:无暇顾及

 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日:以身作则不做寿

五、毛泽东的待客菜

 毛泽东的客人

 毛泽东的待客原则

六、毛泽东曾就餐的店堂

 下馆子怕找麻烦

 毛泽东就餐过的饭店

七、毛泽东与烟酒茶

 毛泽东与烟

 毛泽东与酒

 毛泽东与茶

八、毛泽东的饮食观

 独特的饮食养生观

 饮食中的和谐统一

附录:部分

试读章节

“这就是我的生活规律。”有一次,毛泽东在散步时,沈同劝他说:“主席一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不分昼夜,有时一天少吃一顿饭,有时三天才睡两次觉,生活总是没有规律,主席您不是说革命的道路还长得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吗?长期这样会生病的。”

毛泽东听后笑了,他说:“你说什么叫生活规律?我一件事办不完就放不下,心里总是觉得无着落,好像是白活了一天,欠下了人民的债,就连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管它白天黑夜,有时间就要抢着办事,只有把事情办完了,心里才觉得无牵无挂,坦然舒畅,这时候饭也吃得香了,觉也睡得甜了,有时候还要学学孔老夫子那个学生‘宰予昼寝’。待吃饱睡足之后,就又可以精神饱满地开始新的工作了。你们还以为我的生活没有规律,其实这就是我的生活规律。”

毛泽东又正色地说:“如果不去抢时间、挤时间,而是照你们说的,到了晚上就睡觉,那还怎么能够开动机器?不能开动机器又怎么能够出产品?革命的事业靠变魔术是变不来的!”

沈同又问:“现在人们已经有了正规的作息时间了,主席为什么还要昼夜不分、废寝忘食地连续工作呢?”

毛泽东解答道:“白天总是要和大家一起忙,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时,才能够一个人安下心来搞些东西,哪个规定的夜间就不准工作和学习?难道天要下雨,女人要生孩子,都要等到白天办吗?现在人们每天是四加四八小时工作,我如果每天再加上四个小时工作,不是每天就比大家多捡了四个小时吗?这比在地上捡了个大元宝要有价值得多嘛!”

毛泽东又说:“人没生病,事没办完,理应继续工作,为什么到了夜晚就不能连续战斗,一定要去睡觉,能睡得着吗?每天都有多少人民的困难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在等着我们去解决去办理,你还不抓紧时间,更待何时!我们是自觉自愿为人民服务的嘛,为什么让人家在屁股后面追着才不得不干呢?夜间搞工作,既可以多挤点时间,又不受干扰,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这有何不可?过去我们就是这样做的,行之有效,收益不少嘛,已经尝到了甜头,就成了习惯,这有什么不好?”

毛泽东问沈同:“如果不这样做,你说怎么好?”

沈同说:“我要向主席学习。”

毛泽东笑着说:“你学不来,你要是白天睡大觉,就会有人来找你的麻烦。”

毛泽东还给沈同提了个问题:“你说一个人是为了吃饭才活着呢,还是为了活着才吃饭?”

他好像知道沈同的答案,接着说:“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吃饭才活着,吃饭和睡觉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养精蓄锐,好去继续战斗,好鼓足干劲去为人民服务嘛!要知道,人民的要求,国家的建设,一桩接一桩,都需要一班接一班地去做,像中央的政策,中央决定之后,还要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一步一步地开展工作,。一个人如果为了夜晚要去睡觉,就放下,去做自己的黄粱梦,使国家的大事和人民的要求在你的手中卡了壳,殊不知全国有多少只眼睛在看着你,有多少双劳动着的手都要停下来,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在等待你拿主意想办法呢!解决问题贵在及时,时过境迁,要你作甚!让人民等着、逼着你去办事,这比敌人在屁股后面追着还要让人难堪!解决的办法尺有一个,那就是要主动地、全心全意地去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继续说:“我们必须要有时间观念,有的人明明知道人生几何,光阴一去不复返,但还是按部就班地办公、吃饭、睡觉,总是喊叫时间不够用,好像因为时间不够用,所以完不成任务,切不可怪在他的名下,可是蹉跎之间就时光飞逝,我看这样的人就让他再活一万年,还是会喊叫时间不够用的。上帝就是这样安排的嘛,人生的时间就只有这么多,要想干一番事业,就必须抢时间、挤时间,走到时间的前头,我们要建设祖国,必须只争朝夕!”

毛泽东漫步自语:“时间这个东西,可不分好人和坏人,对谁都是一样,浪费了它就一文不值,利用起来就价值千金,小偷和贪官污吏要是抓紧时机,一刹时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不过那是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属于不义之财,但如果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努力,一刹时或是多少个一刹时,便能够创造出无价之宝,造福人民。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要只争朝夕。人们都说‘寸金难买寸光阴’嘛!

从毛泽东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规律,那就是:

无规律本身也是一种规律,无规律之中又有他自己的特殊规律。

这种无规律的规律对毛泽东来讲已是顺乎自然,久成习惯,自我适应了。

从此,工作人员更进一步理解了毛泽东的生活规律,理解了他为什么一事办不完,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又为什么为了恢复极度疲劳的身体,特别是在睡眠中突然被惊醒时那么生气。

造成毛泽东一直保持不同寻常作息规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毛泽东公而忘私,一心为国为民操劳,工作放首位。事情办不完心里不踏实,吃不好睡不好,每天事办完了,时间也到凌晨了,这时才安心地休息。

第二,长期的革命生活,养成的作息习惯,因工作繁忙,日夜操劳最终保持下来。

第三,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很多事情需要他作最后的决策和签字。另外,文件一般都是毛泽东最后批阅,很多文件经过层层审批圈阅,到毛泽东手中时,已经很晚了,他必须连夜处理。

第四,争分夺秒抢时间。毛泽东很珍惜时间,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他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为人民服务上去。为了多工作,他用晚睡、香烟、浓茶、安眠药四种方法来延长工作时间,他的一天,不仅仅以24小时计算,而是27、28、30小时,每天工作总往后延长几个小时,比常人多几个小时,形成了特殊的毛泽东的一天,工作人员习惯称为“毛泽东日”。P6-P10

序言

我是1964年到毛主席家,一直到1976年主席逝世,在主席身边工作了12年。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要从全国各地挑选服务员。盐城地区也分了一个名额。经过筛选,我被选送到大会堂餐厅当服务员。1961年中南海从人民大会堂选调两名服务员,我又被选中。

我在中南海颐年堂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当时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为毛主席端的一杯龙井茶,由于手抖得厉害,等走到毛主席面前,茶已经洒出了一半。主席见我很紧张,就问我:“你是新来的吧,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吴连登。主席问我的名字是谁起的,我说是一个和尚。主席笑着说:“一听就不是父母给起的,这个名字好。”主席又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江苏盐城来的。他说:“噢,成城来的。”我说:“不对,是盐城。”主席笑了:“唉,那不就是成城吗?”毛主席这么幽默,我就没那么紧张了。

1964年国庆节,毛主席让身边的护士长吴旭君把我叫过去,主席说:“你不就是那个成城人吗?我可记得你噢。我要和你商量点儿事,因为我身边有许多事情,家里也有许多事情,都没有人做,我想请你,能不能给我帮帮忙?”当时我既紧张又感动,主席竟然这么客气请我帮忙。我激动地说:“好!”

就这样我进了毛主席的家。到主席那里后,先做管理库房,打扫主席、江青房间的卫生,清理主席的图书等杂项工作,后来从工资一直到家里孩子们的事,家里生活方面的事情都交给我管理,这一干就是12年。在此期间,主席跟江青、汪东兴同志都讲过:“我把这个家交给小吴我放心。”

作为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我有幸经历过许多重要的事情,这是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几十年过去了,我走遍了大江南北,很多人请我讲课,参加各种会议,受到多家媒体和电视台的采访,他们都想了解毛主席真实的日常生活,很多人劝我把自己在主席身边看到的、经历的事情写出来,我也觉得很有必要把所知所见告诉大家。

我想先出一本反映毛主席饮食的书,把主席日常生活中吃的四菜一汤原原本本地讲给大家,让大家了解毛主席的饮食文化和勤俭节约的饮食习惯,并有所借鉴。毛主席在饮食上是个大家,非常懂得饮食之道,包括很多菜的典故。比如,有一次我给毛主席送一盘麻婆豆腐,当我转身要走的时候,主席叫住了我,问道:“你知道豆腐是谁发明的吗?”我想了想说:“主席,我不知道。”这时,毛主席就说:“西汉时期有个淮南王叫刘安,豆腐就是他发明的。”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同事、朋友的热情帮助,特另要感谢的有: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兼秘书王鹤滨、卫士周福明、厨师程汝明和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他们在百忙之中参与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黄建新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图片资料;_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领导和相关同志,提供了准确的历史资料;毛泽东照片的摄影者:吴印成、侯波、徐肖冰、杜修贤、吕厚民、钱嗣杰等;还有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的同志以及其他朋友。

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饮食趣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连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5125
开本 16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