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风劲歌
内容
编辑推荐

霍庆芳编著的纪实报告文学《大风劲歌》,真实地反映了白银有色集团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直至“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艰难风雨历程:反映了2010年8月12日那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面对灾难白银有色集团公司厂坝铅锌矿的干部、职工,舍小家保大家,为厂矿企业职工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这篇纪实报告文学不得不让我用心、用泪、用饱满的激情去讴歌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建设者。

内容推荐

《大风劲歌》是由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和40篇散文组成,报告文学《大风劲歌》正巧就是描写我们白银的龙头企业——白银有色集团公司二次创业的故事。我的目光和心绪随着作者的笔端游走,从而对白银公司在陇南山区建设厂坝铅锌矿的实际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大风劲歌》中,霍庆芳的散文大气厚重,描写生动,笔法细腻而不拖沓,情感真诚而不做作。每一篇作品都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思和深刻的哲理。《回家》通篇采用书信体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位姐姐和远在另一个世界弟弟的对话,把那种血浓于水的亲密无间的姐弟之情描写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什么叫做肝肠寸断,什么叫做生离死别。《师兄》则采用白描的手法着意刻画了一位宽厚、善良、勤劳、睿智的师兄平凡而高大的工人老大哥的形象,通过“师妹”和“师兄”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生活小事,把师兄活脱脱地凸显在读者的面前。《那年、那月、 那根红头绳》是一篇比较经典的“忆童年”怀旧故事,具有鲜明的“白银人”的艺术特色,作者虽然着笔的立足点是描写童年记忆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可是,就是在作者不经意的描写中,让我们了解了第一代白银的建设者们当年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奉献精神,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牵引的爱》是一篇构思十分独特的小散文,作者通过在去陇南山区采访的路上车子被陷,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司机师傅的牵引而脱离困境,从而感悟到人间的一种纯朴、真挚的爱,同时也把一位正直、豁达、乐于助人的司机师傅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心生一种感动,一种钦佩。这种情感真挚、描写自然、文笔敞亮。使读者受到心灵启迪的篇章还有很多,如《冷风冷月九月菊》、《梅魂》、《清水微澜》、《听雪》等都是可圈可点的好作品。

目录

第一辑 报告文学/001

 大风劲歌/003

 第一章 历史的记忆/005

 第二章 风生水起/010

 第三章 承载重托/016

 第四章 青春的旋律/022

 第五章 责任与担当/030

 第六章 穿越风的阳光/044

 第七章 使命/053

 第八章 铸就辉煌/066

第二辑 散文/081

 黄河岸边读荷花/083

 回家/085

 惠安女儿/091

 百合之恋/096

 江南小镇/099

 敬礼,红领巾/101

 冷风冷雨九月菊/103

 梅魂/105

 那年、那月、那根红头绳/110

 牵引的爱/115

 跑道/117

 清水微澜/120

 听雪/122

 青苹果/125

 秋韵/129

 色彩的味道/131

 伤忆/135

 师兄/139

 石林韵话/143

 死的方式/146

 微山湖上荡渔舟/148

 我们,怎么了?/152

 乡愁的心门/156

 指尖上的红玫瑰/159

 心语/161

 幸福其实很简单/165

 依依赣江情/168

 飞舞的“黑蝴蝶”/172

 再见荔枝红/177

 红酒的诱惑/179

 虎豹口上铸丰碑/184

 槐花吟/189

 淡水/191

 阿芳姨娘/194

 爱的伤痛/198

 火车情结/200

 斑痕/203

 残荷旭日/206

 东坡故里遇东坡/208

 根在哪里/210

后记/213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承载重托

庄子曾经说过,浅水是载不动大船的,一杯水洒在地上,只能浮起草叶。风的积累不厚也载不动大鹏的翅膀,只有九万里的长风,才能托起鹏飞九天。

小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我屏住呼吸,生怕我的惊恐给驾驶员造成心理压力及恐慌,目光紧紧盯着前方的道路,我的心已提到嗓子眼上,道路的狭窄,两旁崇山峻岭气势磅礴的压势,令我有种窒息的感觉,不时地有橘红色大型矿石自卸车迎面而来,在耸立云天的崇山峻岭中,陡峭的山路蜿蜒盘旋在车轮之下……

第一次见到厂坝铅锌矿汽车队队长张军宝时,我被这位憨厚的西北汉子的和蔼可亲吸引住了,端茶、倒水、让座,我们就像认识许多年的老朋友,没有多余的客套,我便提出各种问题,他有些不好意思地一一像回答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认认真真地告诉了我:“138位在职人员,128台车辆,12位维修人员,仅有3名中层领导干部。”没有血肉、没有灵魂、没有生命的枯燥数字。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块红色的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挂满了车队各类工作人员的名字,生产班有多少职工,都在干什么;客运班的司机都到哪里去了;特种车辆在干什么高危工作;修理班又在修理维护哪台车辆,全都装在他的心里。他说每一位司机都是自己的兄弟,哪位司机到哪里送矿粉,他的心就跟到那里,随时了解司机们的行程。如果哪位司机跑长途。他一定会随时打电话询问情况,直到这位司机兄弟回到家,他的心才能安定。我问他,你这样不累吗?张军宝队长笑了笑,摸了摸具有男子汉特性的坚硬头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累啊,怎么不累啊,我们每天讲安全,一年365天提心吊胆,生怕有个闪失,我们的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司机们家庭的完整,司机们都是弟兄,哪一个出点问题我都会心痛。宁愿自己累点、苦点,只要大家平安就值了。”这位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汉子,没有太多哲理性的语言,却用他憨厚、淳朴的话语打动了我。我有些酸楚,有他这样体恤职工、把职工当兄弟的领导,和职工血脉相连的老大哥,我愿意做他一名踏踏实实的职工。我转过身看见一排排奖牌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饱含辛酸而又愉悦感人的故事。

曾记得有首打油诗这样说道:“有女不嫁司机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十天半月不回家,回来一堆脏衣裳。”厂坝铅锌矿的司机们抱回家的不仅是一堆脏衣裳,放在家中的还有一颗让妻儿老小牵肠挂肚的心。

司机的任务就是长期在外跑车,默默付出对他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听到这样一个即让人心疼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他,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悄悄地吻别梦中的妻子、孩子,悄悄地拿上水壶,悄悄地往棉衣口袋里装了块饼子,悄悄地关好自家的门,在瑟瑟寒风中打开自己驾驶的车门。出车前准备就绪,一天的工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开始了。天上飘着雪花,翠绿的莽莽山脉被笼罩在白雪之中。前方的雪花贪婪地拼命扑打在车窗上,此时的白雪不再显得美丽动人,也不再是诗人赞咏画家描绘的清纯少女,她竟似诱惑的恶魔。把司机们车轮下的大地冻的冰冷如铁,车轮在冰地上如同踏在生死线上,绷紧着神经,稍不留神就会出现车毁人亡的惨剧。

这位矿车司机小心翼翼地慢慢行进着。凭着多年的开车经验、胆识和智慧,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这条了如指掌送矿粉的路上,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条道路的情况,哪里是急弯,哪里是下坡,哪里有颠簸,哪里是进出口。方向盘在他的手中娴熟地转动着,矿车已经开到了半山腰,他知道这里前段时间出现了一个凹处,于是,他换了低档、减低车速,想缓缓地安全通过,可是,问题还是出现在他的面前,满车的沉重矿粉在瞬间产生共振,竟在矿车颠簸中将矿车钢板震断。一车矿粉少说也有十多吨,卸下矿粉是不可能的,而且道路狭窄,如果卸下矿粉将会阻挡其他车辆的进出,震断钢板的矿车也不能长期放置在道路上。于是,他接通了车队领导的电话,领导得知车辆出现故障,了解司机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迅速派上修理班人员赶往现场。

天寒地冻,地被冻得结成冰层,已是接近傍晚,修理班的师傅连手都无法伸出,看着满车的矿粉,看着一时无法修复的矿车,真的很是无奈:大型修理设备上不了山,矿粉又无法倾卸,只有等待天亮再想办法。

陇南阴湿寒冷的冬天,站在山顶上,感受着“高处不胜寒”的刺骨折磨。寒风在拼命掠夺司机身体内的热量,怎么办?山下就是温暖的家。家里有为他守候的灯火,家里有爱妻泡好的热茶,家里有孩子的欢声笑语……他不能离开啊,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矿车就是他的生命,就是战士手中的武器,况且车上装满了矿粉,矿粉是国家的资源,是企业的财富,一旦他放弃了矿粉和矿车,矿粉遭到丢失,也许他将后悔终生。夜晚的来临,寒冷的气候把他身体的每一根骨头都冻得生疼,矿车无法修复,他劝慰维修人员先下山,不要和他一同受冻,于是自己便守候矿车和矿粉一直到天亮。

驾驶室很快就被冻透,他用棉衣包裹着身体。这一夜在他的记忆中是一生中最漫长、备受煎熬的长夜,他一分钟一分钟地数着时间。期待着黎明早一点来临,前思后想矛盾始终在他脑海里缠绕:为什么要在寒冷的夜里受冻?为什么要死死守候着冰冷的矿粉?为什么不能甩甩手转身回家?无数个为什么困扰着他,不干了!像自己这样驾驶技术娴熟且又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司机,到大山外面每月还不拿几千块钱?他生气地赌咒发誓:明天下山后一定离开车队,走出这折磨人的深山,离开厂坝铅锌矿。怎么能离开啊?他心里被一阵可怕的念头刺痛,这里有他同甘共苦的兄弟,这里有他相濡以沫的爱人,这里还有他双手和心血铺就的车队。还有他当做孩子一样呵护的矿车,像他这样遇到困难的司机,车队数不胜数,自己还有什么委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难道自己就是懦夫、就甘愿落后于他人吗?这里是工作的岗位,这里有肩负的重任,这里有担当的使命。他必须行使自己的责任。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他落泪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在漆黑寒冷的夜晚、在无人注视的角落、在幽幽的山坳里默默地滴落。

天渐渐亮了,他抹去眼角酸涩的泪水,跳出驾驶室等待维修班的同事,他不想让同事们看见他软弱的一面,他要用坚强的笑容面对一切,他知道矿车维修完毕,还要在这条熟悉的道路继续前行,还要与他的矿车做伴,还要让矿车的汽笛声在深山峡谷中引吭高歌……

一排排车辆整齐地停放在车队队部,俨然是一个个威武不屈的钢铁战士。车辆清洗干净,车队院内洁净无尘,各种温馨的警示标语以清晰明亮的形象呈现在我的眼前:“心头常有红绿灯。安全行驶伴人生”、“安全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等条条贴心的标语,让人感受着亲人的关爱和体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这是个位于山大沟深的矿区车队,这是个每年要承担18万吨精矿运输重任的运输大军,这是个纪律严明的队伍,这是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队伍。

车队是个特殊的团体。

众所周知,司机一般常年在外跑车,流动性极大,走南闯北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握着方向盘想上哪里谁都无法控制,脚下油门一踩想跑多远就跑多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不能控制的是每一位司机的心理。面对如此多的人员与车辆,汽车队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车队中层干部以身作则,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改进措施。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硬件是没有思维的,可以进行快速改变,而人的改变却要以人为本的制度管人管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厂坝精神感动人。

P16-19

序言

高子强

白银是一座很了不起的城市。远的不说,光就共和国建立之初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要项目,白银就占了两个;还有“一五”期间发生的那“惊天一爆”。就曾经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目光的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白银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资源枯竭以后又成功进行经济转型的业绩被世人所传颂。我一直期盼我们白银的作家能够运用文学的形式再现我们这些辉煌的历史,把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那些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连同“白银人”独特而高大的形象昭告于天下。

201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我们举办了白银作家创作成果展。可以说,白银作家近年来的文学创作精彩纷呈,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有了相当的提高。可是,在这些创作成果中却没有一部反映白银大事件、大题材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就在刚刚举办完这次活动,女作家霍庆芳给我送来了她即将付梓的《大风劲歌》文稿清样,并嘱我作序。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这厚厚一摞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稿,内心被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和震撼。庆芳的这部书稿,是由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和40篇散文组成,报告文学《大风劲歌》正巧就是描写我们白银的龙头企业——白银有色集团公司二次创业的故事。我的目光和心绪随着作者的笔端游走,从而对白银公司在陇南山区建设厂坝铅锌矿的实际有了一定的了解。

以艰苦奋斗而著称的白银公司,在经过了50年代的开拓、60年代的投产、70年代的大发展,在创造了一部部如日中天的业绩之后,进入80年代,面临着资源即将枯竭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公司在陇南山区的成县开始建设厂坝铅锌矿。这是白银公司的一场规模宏大的二次创业的坚苦卓绝的征程,是续写白银公司辉煌历史的一场大战役。庆芳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风劲歌》就是在竭力描述和展现这一段历史。她独自驾车行程千余公里,只身来到陇南山区的厂坝进行生活体验;她吃、住在矿区,走访厂坝的干部职工,翻阅堆积如山的资料;她在厂坝矿的山沟、车间寻找当年开拓者留下的创业足迹,感受二次创业的艰难和悲壮。2010年8月12日,厂坝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使正常运转的矿区经受了一场灭顶之灾。厂坝铅锌矿的干部职工硬是发扬白银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战胜了这场灾害,恢复了生产。作者把主要的笔墨放在厂坝人和这场灾后作斗争的现实场景中,使这个英雄的团队的高大群像伫立在读者的面前。庆芳的笔管,带着对厂坝创业者深厚的感情,为我们塑造了厂坝铅锌矿矿长曾喜孝、职工医院院长徐学祥、磨浮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贺东亚、车队队长张军宝、采掘二队调度员兼安全员魏继宏、提升队队长任江、副队长熊力群等一大批当代创业者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毋庸置疑地感受到,白银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在薪火相传,让我们在仰望他们的同时,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油然而生。

对于写作者来说,驾驭如此大的篇幅,特别是报告文学体裁的作品,在布局安排、对素材的选用取舍方面进行了精益求精的斟酌和筛选。庆芳锲而不舍地努力,在报告文学写作和驾驭大题材、大事件方面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在本书中,我感觉庆芳的散文写得非常好。收入本书的40篇散文,每一篇都很耐读。她的散文大气厚重,描写生动,笔法细腻而不拖沓,情感真诚而不做作。每一篇作品都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思和深刻的哲理。《回家》通篇采用书信体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位姐姐和远在另一个世界弟弟的对话,把那种血浓于水的亲密无间的姐弟之情描写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什么叫做肝肠寸断,什么叫做生离死别。《师兄》则采用白描的手法着意刻画了一位宽厚、善良、勤劳、睿智的师兄平凡而高大的工人老大哥的形象,通过“师妹”和“师兄”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生活小事,把师兄活脱脱地凸显在读者的面前。《那年、那月、 那根红头绳》是一篇比较经典的“忆童年”怀旧故事,具有鲜明的“白银人”的艺术特色,作者虽然着笔的立足点是描写童年记忆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可是,就是在作者不经意的描写中,让我们了解了第一代白银的建设者们当年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奉献精神,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牵引的爱》是一篇构思十分独特的小散文,作者通过在去陇南山区采访的路上车子被陷,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司机师傅的牵引而脱离困境,从而感悟到人间的一种纯朴、真挚的爱,同时也把一位正直、豁达、乐于助人的司机师傅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心生一种感动,一种钦佩。这种情感真挚、描写自然、文笔敞亮。使读者受到心灵启迪的篇章还有很多,如《冷风冷月九月菊》、《梅魂》、《清水微澜》、《听雪》等都是可圈可点的好作品。

庆芳的散文语言很有特点,不但有一般女性作家的细腻、委婉,而且有男性作家的明快和大气;不但有西部作家的厚重和沧桑,还有南方作家的精致和隽永,是一种“小桥流水”和“金戈铁马”集于一体的语言风格。在写到和弟弟的生离死别时,她写道:“有一种伤感叫离别,离别不是泪流满面的举首遥望期待将来,我的离别竟是令人心碎的悲情,遥远的断裂在半空中,它是一朵开在阴暗中的白花,瞬间的破碎,影子跌落在记忆里,一点、一点被悲哀吞噬泯灭……”(《回家》);在参观了现代化煤矿的新型景象后,她写道:“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在靖远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的广场中心,一面高高飘扬的鲜红国旗昭示着伟大祖国的强大和兴旺。她使我们的热血沸腾,她使我们心中涌出浓浓的情意,她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与阳光(《色彩的味道》)。阅读这样富有诗情画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的心旌能不激动、我们的情感能不受到感染吗?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人生观、艺术观的艺术再现。真实的作品必然带有作家走过的人生道路的印迹。庆芳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她是白银第一代开拓者的后代。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开始,她就耳闻目睹了父辈们那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父辈们的顽强、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着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老一代白银人的那些闪光的品格必然就渐渐地融入了她的灵魂。父亲的早逝。使她过早地远离校园而顶替父亲进入工厂:在企业改制中又无奈地离开工厂,为了生计在暗流涌动的社会上艰难而不竭地打拼,她的人生经历就多了几分坎坷和传奇的色彩。就在这样的生活境地中,她没有抱怨,没有沉沦,仍然能够保持一颗积极进取、豁达前行的心态,并且能够始终紧握手中的文学之笔。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她和我们这座城市一同成长。她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她的作品里就充满了老一辈艰苦创业、白银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风貌和城市“化蛹为蝶”转型发展的内容。而且作品里闪现的“工业题材”的内容是截至目前大多数白银作家的作品里鲜见的。这是庆芳的探索和追求,是她的写作的独到之处,也是她的创作的精神闪光点。我们不说别的,就凭这一点,庆芳的这种执著追求,就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大风劲歌》是霍庆芳同志的第一部文集,是她的人生经历和思考的一次总结,是她的心路历程的一段记录,也是她在写作道路上一个新起点。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日子里,《大风劲歌》的付梓出版,也是霍庆芳同志献给白银万紫千红的文艺园地中的又一朵奇葩。我向她表示衷心的祝贺,并祝愿庆芳同志再接再厉,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争取更大的成绩。

是为序。

后记

读小学三年级时,我还是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那时家中哥哥们带回一些禁书,什么《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红岩》等等,泛黄的纸张和带有繁体字的书籍让我在朦朦胧胧中如痴如醉的偷看阅读,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文学、什么叫艺术、更不懂得什么是文学底蕴,什么是艺术造诣,只是一味地读着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悲欢离合的情感,夜里我泪眼朦胧地把泪水擦在手帕和被角上;白天读到快乐时,禁不住捂住嘴角偷偷地傻笑,就这样我触摸到文字的肌肤,渐渐地融人到小说与诗歌当中。尝试着拿起铅笔在废纸上涂涂写写,算是天赋吧,竞有一首小小的儿歌被语文老师看到,老师用心的把儿歌投到少儿报上,我第一次闻到了“诱惑”的墨香味道。

父亲的英年早逝使我过早的结束了读书生涯,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与苦涩。顶替父亲的工作踏入了工厂的大门,又因家庭没有任何背景,所学工种令我这个幼小的女孩更加渴望读书,心中的郁闷、生活的困顿,让我承受了过多不应当承受的重担,也让我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饱受苦难,惟一可以排遣生活苦闷的方法就是读书,于是在其他孩子还在玩耍的时候,我却躲在角落里读书,书读多了,自然语言功底就有所长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使在生活环境艰辛的岁月里,我仍从每月仅有的27元工资中找寻到了希望,我报读了北京汉语言文学自修大学,书中的词、语、句,让我受益匪浅。书读多了,小时候读不甚懂的经典名著也渐渐地能够理解并运用到我的劣作中。

经过数年的生活历练,积累的情感也逐渐融人到我的文稿中,不停地写,不停地体现。文章的每一次发表对我来说,都是艺术上的一次升华和感情的一次沉淀。

我于2011年10月筹划出书,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和辛苦,终于让它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伴随着啼哭的声响孕育而生,很稚嫩,但毕竟有了哭声与笑容。无论是悲是喜,我都会坦然接受,我为它的降生感到幸福和快乐。 《大风劲歌》很不成熟,有些地方可以说是不够文学艺术水准,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我会虚心接受文朋诗友的指正,向大家请教,会努力在这条“痛并快乐着”的文学之路上走下去。

纪实报告文学《大风劲歌》,真实地反映了白银有色集团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直至“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艰难风雨历程:反映了2010年8月12日那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面对灾难白银有色集团公司厂坝铅锌矿的干部、职工,舍小家保大家,为厂矿企业职工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这篇纪实报告文学不得不让我用心、用泪、用饱满的激情去讴歌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建设者。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最大的收获得益于文朋诗友们的指教、鼓励和支持。我不知用什么样的感激之情答谢我的朋友们,在此仅能由衷地说一句:谢谢。

感谢:

散文、古体诗老师王巨洲先生

甘肃省原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杰

白银市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高子强

白银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效骞

白银市委办公室副秘书长高财庭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沛兴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明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长赵三生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朱银鸿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办公室主任路登明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摄影记者潘小华  厂坝铅锌矿矿长曾喜孝、矿党委书记翟登社、

矿办公室主任王琪帅及单位的领导和工人兄弟

感谢甘肃省靖远煤业集团公司

感谢文学师长和文友:孟令钢、苏震亚、宋育红、石宝明、

万全琳、戚子明、贾汝恒、杨文虎、李庭瑞、高振茂、孙英均、

王庆才、赵晓林、吴卓芳、张彩凤、王道云、陈雅琼、李慧

感谢白银日报编辑徐长峰、熊江彬,白银电视报的编辑们

甘肃人民出版社主任编辑范海成老师

感谢张美爱、权威、金巨彬、王春毓等老师给我极大的帮助。

最后,要感谢我的儿子李春平,在《大风劲歌》编辑过程中,儿子多次陪伴我到甘肃人民出版社与编辑老师沟通,他放下学业为《大风劲歌》全书进行插图编辑及文字校正,虽然我称他为“小朋友”、“帅哥”,可他在设计过程中严谨的设计态度和责任心令我感动,他大手笔的现代化设计元素让我感动,他彻夜不眠为我的《大风劲歌》辛勤的付出令我感动,谢谢我的儿子李春平。

作者:霍庆芳

2012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风劲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霍庆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6043158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1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