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假红楼梦
内容
编辑推荐

草根作者蒋国震为你第一次细说真假红楼梦!《红楼梦》不是儿女情长风月史,乃血淋淋皇权斗争史!

本书作者通过分析红楼梦的内容,揭示红楼梦真正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康熙废太子胤礽,对于喜欢红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新观点新发现必然会引起大众的关注。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倾注十余年心血写成的红学著作。在书中,作者语出惊人,指出《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康熙王朝曾被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从曹雪芹的身世谈起,列举了大量确凿资料,证明曹雪芹只是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作者则另有其人。而后又剥茧抽丝,从《昌平州志》、《枣窗闲笔》等历史文献和文人著作中披沙拣金,描绘了胤礽从储君到“废太子”之后,创作《红楼梦》的心路历程,同时将一个纷乱复杂的清代宫廷政治斗争逐一呈现给读者。

作者多年来一直醉心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红楼梦》,同时还致力于研究其居住地北京昌平的历史发展脉络,正是由于这两项兴趣爱好的重合,最终获得了红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作者在考察北京昌平“郑家庄皇城”历史过程中,偶然发现《红楼梦》与“郑家庄皇城”似乎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并在研读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后大受启发,于是展开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红楼梦》探秘之旅。蒋先生笑称胤礽创作《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而自己对《红楼梦》作者及原型的探秘,也倾注了十多年的心血,至今才“始有心得”。

目录

一、大观园就是平西王府的西园

二、破解《红楼梦》作者之谜

三、《红楼梦》原作者绝非曹雪芹

 1 曹雪芹绝非生于极富贵之家

 2 曹雪芹从未受过正统教育

 3 曹雪芹绝无“无材补天”的感叹

 4 曹雪芹不可能诋毁家里人

 5 最早的甲戌本也绝非原本

四、《红楼梦》原作者乃废太子胤礽

 1 咸安宫就是大观园的天上景

 2 元妃是胤礽生母的化身

 3 “魇魔法”意在警示弘皙的“干儿”命运

 4 金陵十二钗是胤礽妻妾的化身

 5 郑家庄皇城就是“石头城”

 6 《红楼梦》第一回是总纲

 7 贾宝玉是皇太子化身

 8 用宁国府影射朝廷

 9 贾宝玉的三朝形象

五、脂砚斋乃理亲王弘皙

 1 脂砚斋不是女人

 2 脂砚斋的意思是“红歙”

 3 脂砚斋即空空道人

 4 脂砚斋的点睛之笔

 5 脂评者多是宗室子弟

 6 允祥“皓首驼背”就是那个“老货”

六、弘晓就是畸笏叟

 1 弘晓是乾隆朝的富贵闲人

 2 曹雪芹是弘晓的好友

 3 弘晈是第二个脂砚斋

 4 允禄就是那个老朽

 5 弘晓是甲戌本的集大成者

七、“弘皙逆案”催生了《红楼梦》

 1 “弘皙逆案”是个阴谋

 2 宗室子弟成了脂评骨干

 3 “弘皙逆案”改写了《红楼梦》的初衷

八、曹雪芹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附录

一、郑家庄皇城

二、再说昌平的“郑家庄行宫”

三、话说“平西王府”

 1 康熙帝一立太子

 2 “帐殿夜警”废太子

 3 康熙二立皇太子

 4 废太子禁锢咸安宫

 5 康熙帝敕建皇城

 6 康熙挥手建王府

 7 三朝王府看兴衰

 8 看清史说“弘皙逆案”

 9 考证真假郑家庄

四、郑家庄庙的传说

五、铜井的故事

六、温榆河源新考

试读章节

四、《红楼梦》原作者乃废太子胤礽

先来看看废太子胤礽的简历。胤礽这个皇太子,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三日。这与书中的暗示是一致的:在二十五回,“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至于“五月三日”尚未详加推考,不敢妄言。胤礽生母为皇后赫舍里氏,胤礽乃皇家正统血脉,故为“嫡皇子”,人品贵重,其余嫔妃所生之子,则皆为庶出。在皇族中,“嫡出”与“庶出”的地位有着根本的不同。犹如小说中的贾宝玉和赵姨娘的儿子贾环,虽都为贾政之子,但贾宝玉是嫡出,备受人拥戴;而贾环是庶出,便遭人冷落。“嫡”在《红楼梦》中,具有相当的暗示作用,特别在脂评中,万万忽略不得。胤礽乳名“保成”,意即保佑长大成人,因其排行老二,在宫中又有“保二爷”之称。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一岁半的胤礽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34岁时被废。后于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十,35岁时复立,到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38岁时复废,被禁锢于咸安宫,直到六十一年康熙皇上驾崩止。从雍正元年五月始,胤礽被圈禁于昌平郑家庄皇城,于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薨逝,时年五十一岁。

按照索引派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先生的考证:“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胤礽一岁多便被立为太子,可谓“衔玉而生”,生来就有当太子的命。如果蔡先生判断无误,胤礽即贾宝玉,那么谁写的这个贾宝玉呢?蔡先生没有明言,我以为非胤礽莫属,《石头记》就是废太子胤礽的自传。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文中描写的“大观园”,纯属皇帝后宫式的生活,封闭独立,外边男人不准进去,只有胤礽才具有这种生活的基础,一个男人整天泡在女人堆里,也只有宫廷才有这种生活的可能。其余,哪怕再大的富商巨贾,再大的官宦人家,也不可能做得到这一点,更甭说普通人家了,贾宝玉的生活环境应当是独一无二的,无人能有,不能复制。

另外,我们说胤礽也有这种能力,把自己的“血泪情仇”寄寓在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当然不是尽善尽美,否则也用不着再来求助曹雪芹了。胤礽从小就得到了康熙皇上的万般宠爱,为了使胤礽早日“成材”,将来能“补天接班”当皇上,康熙可谓竭尽心力。“太子方幼,上亲教之读书。六岁就傅,令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之师,又命大学士熊赐履授以性理诸书。”到康熙二十五年时,十三岁的胤礽就能在文武大臣面前讲解儒家经典,且深得众人赞誉。可见胤礽与曹雪芹不同,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满腹经纶,精通满汉文字,加之天资聪颖,一表人才,格外受到康熙皇上的器重。另外,胤礽自幼就喜欢书画,端揩颇有造诣。胤礽十四岁时,他的师傅理学名臣汤斌在一封家书中就谈道:“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揩在欧、虞之间。”可见胤礽从小就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为其后来写作《石头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是光有生活经历,光有写作的能力,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写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即便是自传体小说,没时间也不行,特别是对于胤礽来说,更是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太子被废后,虽然在禁锢中生活,对朝廷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了,但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必然还会受到朝廷的监视,要想放开手脚去写作,想写什么写什么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胤礽要写的是废太子的血泪史,却又不能公开地拿太子说事,还要将“甄士隐去”,又不能涉及朝政,所以只能指东说西,卿卿我我。另外对那些废黜太子的诸多罪名,还要予以揭露和批驳,又不敢透露自己真实身份,故只能绞尽脑汁,付诸“假语村言”。这些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没有时间思考绝对不行。对胤礽来说,咸安宫的十年禁锢生活,绝对是个好机会。在这里,没有了皇位之争的困扰,没有了刀光剑影的生活,没有了尔虞我诈的欺骗,可以静下心来写作,反思自己,总结自己“潦倒”的前半生。综上所述,有生活、有能力、有时间,是胤礽完成《石头记》的必要条件。

P41-43

序言

诗曰:三朝是非兀自评,红楼脂粉血妆成。

仰叹多少风流事,尽付吾侪笑谈中。

“红楼之谜”可谓多矣,不少专家学者倾毕生心血,研究了多少年,试图破解,然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还在猜想之中。人们还发现,红学研究越是深入,提出的问题越多,疑问越是一个接着一个,此起彼伏,不少多年研究的成果,最后又被自己的研究所否定。其症结何在?主要是方法问题。毛主席讲过:方法问题是个桥和船的问题,要过河必须解决桥和船。他老人家说的很有道理,要破解红楼之谜,首先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也就是要找到对路的方法,这是破解红楼之谜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在方法问题上多动动脑筋,所谓多想出智慧,不能一条道跑到黑,如果钻入牛角尖了,前进的路会变得越来越窄,最后连转身都很困难了。当然也有人会说,我有本事,还可以游过去,其实游过去本身也是个方法问题,只不过是个笨方法,还得试着来,弄不好兴许还会淹着人。当然,我们说的桥和船,也得合乎实际情况,你弄艘万吨轮,去跨小河沟肯定也不行。有人说了,你这个人名不见经传,对红楼研究纯属外行,怎敢说“破解红楼之谜”,还要揭秘大观园?莫不是在发烧说胡话?向毛主席保证,还真不敢胡说,言必有据。但说我是外行,却是真的,也许正因为我是个外行,所以才“旁观者清”呢!正因为我名不见经传,才敢“创新思维”呢!有不少人“不识红楼真面目”,都为“只缘身在此楼中”。正是:

身在红楼看红楼,红楼梦幻不可求。

跳出红楼看红楼,红楼真谛一眼收。

本来,我读《红楼梦》,向来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于红学界的争论,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红学各派的观点,算是最没有发言权的了,破解红楼之谜,揭秘大观园,那是连做梦都不敢想。只是最近在探索“郑家庄皇城”历史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红楼梦》与“郑家庄皇城”似乎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再联系小时听到的种种故事传说,更觉得其中必定大有文章。后来又读了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眼前一亮,莫非废太子胤初才是《石头记》的原作者?莫非所谓的“空空道人”就是胤礽的儿子弘皙?莫非弘皙在抄录《石头记》时,处处加以点评,就是那个脂砚斋?按照这条思路,我又悉心推敲,再翻出《红楼梦》穷加揣摩,又借来各种版本的《石头记》详加对照,特别是第一回,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心中顿时豁亮起来,郁结在心中的红楼难解之谜,总算有了一个初步答案。

有人问了,你到底发现什么秘密了?其实开始时,就是几个人名,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的人名可不是随便瞎起的,都有深刻含义。“第一回”有个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妻封氏。甄士隐实际就是“真事隐”,这是作者明白交代的。那到底隐了什么真事呢?我想:莫非“甄费”就是“真废”,我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废太子胤初,胤初的皇太子不就真的被废掉了吗?还有其妻封氏,封氏就是封为太子妃的石氏,皇太子都废了,太子妃肯定也完了。他们有个女儿叫甄英莲,意思是“真应怜”,那“真应怜”要怜谁呢?不应当是甄英莲本人,还有自己怜自己的?那就是皇太子了。这三个人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皇太子和皇太子妃被废真应可怜。但此处实在不易破解,故作者后面才有“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的提示。可是,对照《乙卯本石头记》和《庚辰本石头记》,却把甄英莲改名了,改成了甄英菊,“菊”和“莲”字形相差很大,读音更是不同,误抄的可能性极小。如果不是误抄,那就是有意为之了。联系废太子,甄英菊是“真应拘”的谐音。废太子胤初从康熙五十一年起被拘禁,直到雍正二年去世,始终在禁锢中生活。对废太子是“真应怜”还是“真应拘”,在当时绝对是个立场问题,特别在文字狱盛行的乾隆时期,这可是关乎掉脑袋的大事。“真应拘”的提法,可谓聪明之举,为日后的“文字狱’’预先留条后路。那会是谁改的呢?首先不可能是曹雪芹自己,曹雪芹著,书都听命于人,他自己没有这个权力。但不管是谁改的,仅就这一改动本身,就暴露了《石头记》肯定和废太子有关,并且在对待废太子的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顺着这个思路解下去,我想在对待废太子的问题上,绝不可能就这一处。我找到了开篇比较敏感的“背父母教育之恩”这句,太子出生的当天,母亲就死了,怎能“背父母教育之恩”呢?果然不少版本都是“背父兄教育之恩”。还有那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有的版本是“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切莫小看这一字的改动,实则关乎全书的大局:“一技无成”,是指谋生的本事无成;“一事无成”,是指谋划的事业未成,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石头记》若为太子和弘皙立传,就应当是“一事无成”了。可想而知,编者如此的开动脑筋,必定与废太子有牵连。

我又想:废太子最终是在郑家庄皇城去世,后来其子弘皙在此生活了十七年,所谓的弘皙逆案,就发生在这里。如果《石头记》是为太子和弘皙立传,那“大观园”肯定就应当和平西王府有关了。然翻开最早的甲戌本,偏偏缺少这关键的两回,如此珍贵的资料怎会丢失呢?只有一个可能,被人有意地隐匿起来了,因为乾隆时期文字狱太厉害了,谁都怕因此惹麻烦,说不定哪天找上门来,因而彼此间都加倍小心,特别是有关大观园的这段情节,更是关键,作者既要“按迹寻踪”写实,又要将“甄士隐去”,无论如何小心,都会露出马脚来,为了减少麻烦,所以,甲戌本缺少这两回,也不足为奇。可以想象,当初为了避开文字狱的迫害,曹雪芹他们一定采取了不少措施,想了不少办法。他们不敢公开发行于世,只能靠私下里手抄笔录,还不敢请文化水平高的人,恐怕被人看出破绽,以致传世的版本讹误之处甚多,有的都让人搞不明白,这恐怕就是当初为了混淆视听,而施展的瞒天过海之计吧!由于各种版本不一样,特别是要害之处,你这样说,他那样说,让人很难和反对朝廷联系起来,在当时,这也许是一种很好的斗争策略。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石头记》得到了雍正的首肯,又有乾隆金口玉言封的“明珠家事说”,因此要想彻底焚毁已是不容易了。但是乾隆的心里,却是明白得很,为了彻底消除《红楼梦》的影响,断绝人们的一切“妄想”、“杂念”,索性将弘皙逆案材料,连同曹雪芹及相关人员的材料统统销毁,还不惜篡改历史,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对郑家庄皇城更是彻底拆毁,给这段历史的研究留下一段空白。几代红学专家,有的苦苦探索了几十年,乃至一辈子,可在脱离真实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无异于盲人摸象,又如何弄得清呢?倘若真的明白了这段历史,破解红楼之谜,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令人遗憾的是,这段历史本不容易明白,人们又往往以雍乾篡改后的历史为依据,其结果当真是缘木求鱼了。说老实话,我也没有真的搞明白这段历史,道听途说的不在少数,抛砖之言仅供大家参考批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假红楼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国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24865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2
出版地 黑龙江
241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