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金岳霖、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都是重量级的无可替代的人物。他们学养深厚,著述繁多,分量厚重,影响深远。按照项目总的要求,林坚所著的《人文大师(奠基性研究与创新方法)》简要概述人文大师的经历、人格和主要成就,突出他们的奠基性研究和开创性成果,阐述他们的创新思想、理念、方法,突出特色,力求有所启迪。
图书 | 人文大师(奠基性研究与创新方法)/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金岳霖、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都是重量级的无可替代的人物。他们学养深厚,著述繁多,分量厚重,影响深远。按照项目总的要求,林坚所著的《人文大师(奠基性研究与创新方法)》简要概述人文大师的经历、人格和主要成就,突出他们的奠基性研究和开创性成果,阐述他们的创新思想、理念、方法,突出特色,力求有所启迪。 目录 总序//刘大椿 前言 第一章 剧变时代的人文大师 一、剧变的时代 1.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2.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3.新时代的呼唤 二、卓越的人文大师 1.人文大师应时而生 2.学术自觉与创新精神 3.思想革命 4.品德和人格 三、奠基性的人文成就 1.史学与考古 2.语言与文学 3.哲学与逻辑 4.关键在于创新方法 第二章 梁启超:启蒙大师 一、梁启超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在政坛和学界之间 2.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3.“新史学”及历史地理研究 4.“新文学”理论与实践 5.构造新哲学 二、梁启超的理念创新 1.思维活跃,鼓励创造 2.以学术为本,推崇自由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4.构筑新文化 三、梁启超的方法创新 1.除旧布新,中学西学相互发明 2.治史以求新为本 3.专题研究方法 4.系统综合方法 5.学风与学术规范 第三章 王国维:国学巨擘 一、王国维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独学”与“绝学” 2.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 3.西方哲学,美学美育 4.诗词文学与戏曲史研究 5.古史新证,甲骨文研究 二、王国维的理念创新 1.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2.学术“三无”,开辟新风 3.重视哲学的指导 4.结束旧学,开创新学 三、王国维的方法创新 1.“三目”研究方法 2.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结合 3.通方知类 4.治学三境界 第四章 胡适:知识界领袖 一、胡适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一生“扮演双重角色” 2.开辟学术新风气 3.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4.中国哲学和佛教研究 5.文化与文化史研究 二、胡适的理念创新 1.积极的怀疑精神 2.“破旧”与“立新” 3.整理国故,输入学理 4.学术救国,倡导自由主义 5.开放心态,再造文明 三、胡适的方法创新 1.“引西入中”的方法 2.科学主义的方法 3.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4.历史、系统、比较的方法 5.治学的材料与工具 6.博学与专精 第五章 傅斯年:学界帅才 一、傅斯年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大气磅礴的一生 2.学林霸才 3.书生报国 4.史学新领域的开拓 二、傅斯年的理念创新 1.学术观的演变 2.学术思想的基础 3.对传统思想和社会的批判 4.教育思想 三、傅斯年的方法创新 1.动手动脚找材料 2.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3.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4.建设“科学的东方学” 5.集团研究方法: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 第六章 陈寅恪:一代宗师 一、陈寅恪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读书不肯为人忙 2.中国文化的托命人 3.史学研究 4.文学史研究 二、陈寅恪的思维创新 1.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2.视学术文化为生命 3.中西结合,相互比较 4.除旧开新,示以轨则 三、陈寅恪的方法创新 1.博考慎取 2.比照参析 3.诗史互证 4.通解通识 第七章 李济:中国考古第一人 一、李济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人类学派的考古学家 2.卓越贡献,启人反思 3.考古和历史研究 4.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二、李济的理念创新 l_学术独立,心态开放 2.历史的观念和文明的过程 3.“发掘”和“提炼” 4.史学家追求的境界 三、李济的方法创新 1.问题、工具、证据 2.历史学和考古学方法 3.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 4.采用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态度 5.系统、比较、融合 第八章 赵元任:人文智者 一、赵元任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幸运的人生际遇 2.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3.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 4.音乐创作及其理论 二、赵元任的理念创新 1.融汇中西文化 2.注重理论指导 3.以兴趣为基础,视野开阔 4.拓展知识,寻求方向 三、赵元任的方法创新 1.博学通类,跨学科方法 2.方言调查方法 3.实验方法 4.标准与规范 第九章 金岳霖:逻辑哲学宗师 一、金岳霖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简单生活和复杂境遇 2.独创体系,得失之间 3.本体论和知识论研究 4.在逻辑学方面的贡献 二、金岳霖的理念创新 1.明晰的思想 2.元学的态度,以道观之 3.得自所与,还治所与 4.文化观念及其影响 5.实践观 6.融合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 三、金岳霖的方法创新 1.追求原创与“变动” 2.彻底的怀疑与深刻的批判 3.注重逻辑方法和工具 4.科学方法论:“事”与“理” 5.理性化和技术化 第十章 冯友兰:“新理学”导师 一、冯友兰的人格成长和卓越成就 1.极高明而道中庸 2.可超而不可越 3.人生哲学和伦理思想 4.创立“新理学”体系 5.中国哲学史研究 二、冯友兰的理念创新 1.哲学觉解:“思” 2.知性思维,转识成智 3.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 4.开放进取的思想方法 三、冯友兰的方法创新 1.“释古”、“释义” 2.“正”、“负”方法 3.抽象继承法 4.文化比较的方法 5.“照着讲”与“接着讲”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文大师(奠基性研究与创新方法)/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65946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20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0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3 |
丛书名 | |
印张 | 2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