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轻狂岁月(画家电影过眼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龚云表所著的《轻狂岁月(画家电影过眼录)》是一次“跨界”写作。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影评,而是意在借助影片来呈现画家的艺术人生,更多的着眼于美术上的陈述和表达,利用美术和电影这两种同为视觉艺术的相通之处,以一个别样的视角来写关于电影的文字,为读者带来新鲜独特的阅读体验。

内容推荐

龚云表所著的《轻狂岁月(画家电影过眼录)》记录和讲述了关于画家电影的故事。画家电影,以细腻委婉的文学笔触呈现大画家们的艺术人生;画家电影,以充满视觉张力的影像揭示大画家们的创作风格;《轻狂岁月(画家电影过眼录)》是关于画家的故事,更是关于艺术的真谛,它总是引人入胜。

目录

艾尔·格列柯:《希腊佬》

阿特米西亚:《欲海轮回》

克里姆特:《情欲克里姆特》

萨尔瓦多·达利:《少许灰烬》和《一条安达鲁狗》

巴斯奇亚:《轻狂岁月》

《我的大师朋友》

伦勃朗:《父与子》

戈雅:《梦醒时分》

德加:《芭蕾舞娘》

霍默:《美国原创画家》

莫奈:《光与影》

卡萨特:《美国印象派画家》

后记

试读章节

艾尔·格列柯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把他当作是一位伟大的西班牙画家,其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希腊人。他出生在希腊克里特岛迦太基城附近的芳旦里村,原本有一个古怪的希腊名字:多米尼科·狄奥托科普洛斯。尽管他最终选择了西班牙的托莱多城定居,但他却一直为自己希腊人的身份感到自豪。不过,西班牙人更愿意半是戏谑、半是轻视地叫他“格列柯”,也就是“希腊佬”。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已没有多少人还记得他原来的名字,除了西班牙人之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格列柯”就是“希腊佬”的意思。

希腊从公元395年一直到1453年这上千年的漫长时间里都从属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一历史阶段也被后人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在格列柯出生的1514年,拜占庭帝国已被奥斯曼帝国消灭,而克里特岛则被当时欧洲最繁荣强盛的威尼斯共和国统治。饶有意味的是,拜占庭文化基本上都是希腊的,但是拜占庭人却将自己视为罗马人,都愿意其他欧洲国家的人们叫他们“罗马人”,如果有人把他们称作“希腊人”,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受到了侮辱和轻蔑,因为“希腊人”包含有“原始人”的意思。拍摄于2007年的多米尼科·狄奥托科普洛斯传记影片直接以《希腊佬(艾尔·格列柯)》为名,自然是因为这位出生于希腊的伟大画家一直被人们以此相称,同时也是语义双关,含有反讽的意味。

或许正应了格列柯自己所说的那句话:“世界将只能依据我的画来了解我。我的画足以使我的名声留传后世。”的确如此。经过漫长的四百多年,格列柯的一些重要绘画作品都得以留存至今,但有关他的史料却大多已被岁月所湮没,使他原本就富有神秘色彩的人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据说,格列柯的父亲是克里特岛地方上的一名税务员,家境不算太好,但至少有条件能让具有艺术天赋的儿子从小学画,并且在十几岁时便成了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画家。当时克里特岛仍然接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格列柯的作品多以拜占庭东方风格的圣像为主。但是此时远在威尼斯,样式主义的绘画流派正在兴起,对一个胸l不大志而又狂放不羁的年轻人来说这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于是格列柯满怀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寻梦之旅。

大约在25岁左右,格列柯离开故乡,前往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投在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的门下,后来还进入了丁托列托的画室,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当时提香已经七十多岁,但精力还很旺盛,仍在不断地创作大型作品。据比格列柯稍晚的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巴洛米奥说:“格列柯学提香学得很像,人们甚至分不清他和他老师的画。”格列柯也认真地向比他大二十几岁的丁托列托学习。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最后的晚餐》、《三折式祭坛画》、《东方三王朝圣》、《牧羊人到马槽朝拜圣婴》、《下葬耶稣》等几乎清一色的宗教题材的作品。他刻意汲取样式主义绘画语言的营养,不露痕迹地把提香的色彩和宏大构图,以及丁托列托的造型和人体动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威尼斯期间,格列柯曾受邀到罗马,据说是为了修复已部分出现损坏的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创世纪》。当他站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下,仰望着米开朗基罗的伟大作品时竟然傲慢地说:“假如是我,不但毋须暴露这么多裸体,而且还要绘得比他好。米开朗基罗只能算是一位很好的雕塑家,却不是出色的画家,他不懂色彩。”此语一出,触犯众怒.也彻底断送了他在意大利的前途。格列柯确是一个目空一切、自视甚高的年轻人,但不可否认,他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仍然学到许多有益之处,他以后作品中充斥的悲剧色彩和雕塑般夸张人体造型,显然与米开朗基罗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1577年秋天,这位性格孤傲、天赋异禀的年轻画家翻山越岭离开意大利来到西班牙寻梦,先是在新首都马德里稍作逗留,但是新任国王腓力二世并不看重这位天才的青年画家。于是格列柯又来到了西班牙原先的首都,一座正在走向衰落却又积淀着太多岁月沧桑和文化资源的城市——托莱多,在这里一呆就是37年,直到他离开人世。正是这座城市成就了他,使他成为永远受人崇敬的“西班牙画圣”。在托莱多,失意的格列柯受到了同样失意的贵族集团的欢迎,使他感到重新找到了久违的故乡,尽管在漫长的将近四十年间,他的生活仍然经历了不少坎坷和波折,但就艺术创作而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诸如《圣母向圣洛伦佐显灵》、《圣弗朗西斯科沉思默想》、《圣母慈悲》、《奥卡斯伯爵的葬礼》、《圣莫里斯殉教图》、《掠夺圣袍》、《圣彼得的眼泪》、《圣约翰福音目送圣母升天》、《拉奥孔》、《启示录》等等,则都是在这里诞生的。这些作品如今多完好无损地陈列在托莱多的大教堂、圣多明哥教堂、圣雷欧卡迪亚教堂和艾斯可罗修道院,成为人类文明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格列柯终生未娶。但是他在托莱多期间曾经有一个共同生活的女人赫洛尼玛,她的美貌可以从格列柯所绘的《貂衣贵妇像》中一览无余。但格列柯并未跟她正式结婚,没有到教堂去履行仪式,这种蔑视教会的举动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洁萝妮玛替他生了个儿子霍尔赫·曼纽尔。这个儿子一直陪在他身旁作画,后来成为一名画家兼建筑家。在《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这幅画中,在前景左侧有一个手持火炬的可爱小男孩,上衣口袋中插了一方白手巾,上面除用希腊文签着他的名字,还写着“吾之所出,1578”几个字。此画创作于1586年,男孩的年龄恰好在8岁左右,这或许是格列柯的特意安排,为后人留下某种暗示。

由于格列柯的艺术天才在托莱多得到普遍的认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生活过得像贵族一样荞尊处优,拥有豪华的住宅,连就餐时都有乐队为他演奏音乐。直到垂暮之年,格列柯虽然已光风不再,但却依然得到人们的尊敬。从如今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格列柯自画像中可以看到,晚年的格列柯显现出他略带神经质的艺术家气质和贵族的高傲自信的神情。1614年4月7日,格列柯在托莱多与世长辞,被埋葬在圣多明哥·埃尔·安提瓜修道院。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在这个坚硬美丽的石棺里,与世隔绝地埋葬了一枝神笔,它运用轻柔的笔触,曾给木雕以灵魂,给画布以生命。”格列柯的好友、修士兼诗人弗拉·奥·帕鲁维西诺,在献给格列柯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写道:“克里特给了他生命,托莱多给了他画笔。他找到了最好的乐土,在这片乐土上他将死去,也将得到永生。”

P8-12

后记

对几乎所有的写作者来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寻觅”,寻觅与自己的情感、气质和兴趣相契合的题材和文字。我同样如此。从小到大,不管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时代又经历怎样的变故,电影一直与我相伴,始终是我最主要的业余爱好,于是也很自然会成为我写作所要寻觅的对象。近十年来,我通过各种途径,按照自己的兴趣所设定的数个专题,倾力搜寻国内外各种碟片,日积月累,如今已达数千张之多,而其中的一个专题,便是“画家电影”。所谓“画家电影”,一为关于画家的传记影片或电视片;二是由画家拍摄的影片;三是关于画家的艺术性纪录片。搜寻过程的艰难,虽不足与外人道,但是在“众里寻它千百度”后一旦觅得在手,那种如获至宝的喜悦,又会立即想与朋友们分享,并且也逐渐萌生为这些影片写点文字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随后发生的几次偶然的机遇,我的这个愿望至今还只能深埋在自己的心里。

先是在两年前,为纪念陈逸飞逝世5周年,我正与陈逸鸣、朱大建等几个朋友一起为拍摄电视专题片《画家陈逸飞》撰写文字脚本,其间谈起陈逸飞拍电影的艰苦经历,很为他对电影的执著而感动,同时又不无惋惜:如果不是为那几部影片殚精竭虑地耗费心力,他不知能画出多少杰作来。逸鸣说:这是他在圆儿时的电影梦!这句话让大家都陷入沉思。我们这代人,在年少时心里都会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电影情结,但真正能够圆梦的又有几个?由此也使自己原本朦胧的愿望变得清晰起来:将画家与电影之间寻找一个衔接点,以一个别样的视角来写我的关于电影的文字。

时隔不久,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老友朱国荣邀约我为他主编的《美术博览》杂志写稿,这不期然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实现愿望的机会。于是便有了我第一篇关于画家电影的文章:《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国荣的不断催促下,我按时交出作业,而画家电影的文章也几乎成了《美术博览》杂志一个固定的专栏。据国荣说,文章刊出后反响不错。这更增加了我的信心,决意将自己积数年之力搜寻到的画家电影逐一写出,也算圆一圆自己的电影梦。

半年前,多时不见的老朋友、上海锦绣文童出版社副总编徐明松约我一谈,表示有兴趣将我已在《美术博览》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画家电影的文章结集出版,并让我把待写的文章也尽快成文,一并出版。考虑到任务艰巨短期内难以完成,也为读者的购买力着想,可以分几册陆续推出。明松的一番美意令我感动,使我下决心在忙乱不堪的工作中挤兑出时间来——这确实是在当下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我的同样热爱电影的诸位好友殷雄、王芳和陈强等闻知我要出书,纷纷伸出援手,或出谋划策,或提供画册;王芳还为我打理扫描图片、整理资料等诸项杂事。与我长期合作的曹文涛主动承担书籍装帧设计;而远在海外的许娴丽、柴萌、王彤等,还不遗余力为我到处搜寻十分稀缺的有关画家的碟片和电影资料。

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些,是想对上面提及的朋友们表示由衷地感谢。我的几次偶然的机遇,都是友人们的馈赠,没有他们的友情,这套“画家电影过眼录”丛书的出版是无法想象的。丛书拟分四册,分别为《花落花开》、《轻狂岁月》、《万世千秋》和《渴望生活》。通过这套丛书的写作,我也终于完成了一次创作的“寻觅”。

对我来说,这几本小书又是一次“跨界”写作。虽然美术与电影同为视觉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它们毕竟是完全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语言和形态。我自知撰写严格意义上的影评,需要更多的电影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好在我的初衷并非是写纯粹的影评,而是意在借助影片来呈现画家的艺术人生,更多的着眼于美术上的陈述和表达,这样使我总算仍能保持写作美术类文字时的状态,不至于过分怯场。但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读者作出评判,就如同电影和美术作品必须接受观众的检验一样。

龚云表  2011年6月于上海系云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轻狂岁月(画家电影过眼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云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9341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