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打量(易立竞访谈录)(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打量》是作者易立竞在《南方人物周刊》杂志上发表的人物访谈的合集。受访者星光灿烂,但作者眼光独到,以一名杰出记者的方法论,捕捉到熠熠星光背面的文艺情怀,先把人物还原成人,再写这些人的动人之处。精彩个案例如:收录其中的《病人崔永元》曾获得当年《南方周末》“传媒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被传媒界当成人物报道的范本。

内容推荐

《打量》集结了易立竞近期的采访作品,既有姚晨、赵薇、郝蕾等年轻演员的踪影,也可见陈宝国、李雪健、刘晓庆等老一辈演员宝刀未老的身姿,更有媒体人崔永元和朱军的一段陈年往事

他们,是闪耀的公众人物,备受关注;他们,更是平凡的世人,一如你我,有着最真切的欢笑和眼泪。在这里,他们打开心扉,畅谈理想奋斗和骄傲;在这里,他们吐露心声,倾述挫折失意和无奈。

靠近他们,重新《打量》,思索当下。

目录

病人崔永元

朱军和《艺术人生》的更年期

姜伟:不是人人都想出名

赵薇:我是新娱乐时代的实验品

陈宝国:就这十年,混得还算可以

郝蕾:我是一个不耻笑自己选择的人

公民姚晨

李雪健:因为没死,就想活得更有意思

刘晓庆:我的人生波澜壮阔

跋使 “蚂蚁”具有丰富的人性——易立竞的采访与写作

试读章节

后又开始抽,一天要抽三包烟。”

“抽这么多烟,身体受得了吗?”

“一般身体受不了,但是疯子就受得了,抽五包都受得了。”

《电影传奇》的上班时间是下午4点到晚上9点半,因为抑郁症,晚上失眠,一般上午能睡上三四个小时。采访当天“几乎没睡,又跟他们说了一下午的工作”,他微皱着眉头,握手时有气无力,说话声音也小,可谈到“影视现状、社会环境、媒体的责任与良心”这些问题时,崔永元的精神头儿上来了,音量越来越大,烟蒂被掐灭的频率越来越高。

一闻到小人书的味道,心里就平静了

在中国,姥姥也疼舅舅也爱的主持人,大概只有崔永元一个。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叫他小崔,这一称谓已然表明一种态度。

一开始做《实话实说》时,崔永元特别有信心,想着自己七八十岁满头银发了还坐在这个演播厅里。

1999年左右,电视环境开始变化,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出现,《实话实说》开始走下坡路。“一开始,我认为能抑制这种下滑的趋势,让它继续往上走,后来发现抑制不了,就彻底绝望了。”不想看着自己参与创办的节目这样下去,2002年,崔永元离开了《实话实说》。那时,他的抑郁症已经非常严重,离开《实话实说》后,他住进了医院,病情严重到需要二十四小时陪护,甚至想过自杀。

大家发现崔永元“较真儿”是在电影《手机》上映时,崔永元“炮轰”电影《手机》、导演冯小刚,前段时间又爆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超级女声》低俗”等惊人之语。

所谓的“炮轰”,按崔永元的想法,是思路与社会现状发生了冲突,他说自己是精神病,跟环境格格不入。

近一年多来,除了在《小崔说事》和《电影传奇》里露面外,媒体上鲜有他的报道。“大概有一年了吧,我把手机号换了,所以现在几乎没有媒体记者知道我的这个手机号码。”他不信任媒体。

崔永元说离他心灵最近的是一些死去的人。

他看费穆(《小城之春》导演)的书,“上面谈艺术片和商业片的话,和我说的太像了。他说:‘我从来不会迎合观众、迎合票房,我热爱艺术,但同时又享受着孤独,谁能理解我。’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特别伤感。这是费穆1948年说的,2005年了我还在这样想,所以我觉得我离费穆特近”。

他说《小崔说事》只是一份工作,靠这个挣工资,养家糊口。《电影传奇》则是他的灵魂,“让我能活在老电影里,在老电影创造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驰骋,当我面对现实,没有能力去应对的时候,我可以退回到老电影的梦境里。它让我有一条退路,而不是死路一条。我每天睡不着觉,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在家里看老电影,看老电影的小人书,看老电影的剧本,凡是跟老电影有关的一切,都会让我平静下来。我跟你说到了什么程度——那些小人书,因为时间长了,有点发霉的味道,一闻那个,心里就平静了”。

采访完,他们都请我吃饭

崔永元生于天津,父亲是工程兵,到处铺路架桥,“教育我们兄妹四个的事基本交给我母亲了。母亲很怕孩子学坏,所以管我们很严厉,基本上是以打为主,以骂为辅。我经常看见两个哥哥挨打,我自己挨过很多次打,现在想来后背还有点发凉呢,一点都不轻松”。

崔永元四岁时举家迁进北京,在北京丰台上小学至高中。曾经是个淘气的学生。他干过很多让自己都崇拜的事,“我可以上着课,背起书包就走了,而且是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有一次,老师讲得挺认真的,我有点不好意思直接走。于是我决定分两步,第一步把书包从窗户扔出去,第二步老师回头写字的时候我就跳上窗台。结果还没跳下去呢,老师就回头了,我就很尴尬坐在窗台上,老师问我在那儿干什么,我说没干什么,就下来了。结果坐在教室里面听课,还惦记着外面的书包,一堂课也没上好……好像忽然就没人管,是一种野生的状态了”。

1981年,崔永元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上大学时,崔永元的生活条件比别人高好几个档次。“那时我哥在部队一个月才挣7块钱,我姐做学徒工才19块钱,但是他们每个月可以拿出5块钱来装扮我,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那时候尽管家庭条件不太好,但我每个月都要花家里70多块钱。班里的同学一般一个月才花25块钱。”吃和买书占据他绝大部分的开销,当然“有时候会带上别人的女朋友去看电影,因为自己找不到”。

1985年,大学毕业后,崔永元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第一年做《广播报》,相当于《电视报》这种,介绍节目。第二年开始在《午间半小时》做记者。《午间半小时》是当时的《实话实说》,非常厉害的,全国广播界都在学它。1987年到1996年,我做那档节目九年,收获特别大。因为它是个综合节目,我们没有领域限制,特别自由,我采访保险可以采访半年,把保险搞了个门儿清,所以到现在我都不上保险。我在国家体委泡了半年多,整个足球黑幕我全明白,所以我不写关于足球的事儿。我到边防采访了几个月,我知道这个国家有很多人什么都不计较,为了和平,那样地工作着,我特别感动。那个时候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有机会见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听他们讲我不知道的知识,我感觉特别充实。”

由于精力旺盛,不安于现状,1990年代初,崔永元兼职到中央电视台策划《东方时空》等节目,那之前,他得过两个“中国新闻一等奖”。提起这个,崔永元很骄傲:“这是硬指标。”

“我二十二岁开始做记者,最贪玩的时候,打牌、下棋可以到天亮。但当我有采访任务,要写稿子时,什么东西都不能诱惑我。他们在我旁边打牌,我会伸过头去看,一边看一边整理录音,写稿子。二十多岁,我就有这样的克制力。我非常热爱这个职业。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职业记者,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每次采访,我都会尽可能地搜集对方的资料,这点经常让对方很感动。采访完,他们都请我吃饭。这也是一个硬指标。”P1-5

后记

刘晓庆是易立竞想访问的众多人物中的一个。

除了偶尔出现在影视剧里,刘晓庆极少进入公共视野,很多人淡忘了这个曾经备受瞩目的争议人物。找到她,启开她的记忆,也是重温一个逝去的时代。预约刘晓庆一年多,在西安跟访四天,易立竞历经周折完成的人物专访刊登在2011年11月的一期《南方人物周刊》上,《刘晓庆:我的人生波澜壮阔》为读者启开一道记忆之门。那些泛着黄色的老照片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叙事以及热情直接的对话构成的话语现场让人们再度看到刘晓庆,看到她充满时代印迹的个人史,也重睹一个逝去的时代的繁华与沉寂。

在经历多年的新闻实践之后,易立竞跨界式的人物访问被广泛关注。她于2004年加盟创刊的《南方人物周刊》,履职近八年,每年平均采访18个人,它们先后集结在《中国导演访谈录》、《中国演员访谈录》,现在则集结在《打开》和《打量》里。这些人物带有他们个人的印记,也带有他们所在的不同时代的烙印。这些人物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无法忽视他们作为公众人物的公共性存在。

1999年11月,烟台海难。这是出现在这个世纪之初的海难。

不久之后,易立竞去烟台,寻访海难中的幸存者,她的寻访之旅后来出现在她的新闻报道里。这篇报道发表在当年她供职的一份文化类周报上,这是我个人记忆最早的关于海难的报道。易立竞对灾难的叙事和拍摄的图片重现了那个悲怆而恐惧的时刻。其时是她作为新闻记者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刻,作为前同事,作为多年的朋友,我成为她职业生涯和职业表现的见证者。

在那家报纸,她是活跃的,时政、经济、文化、娱乐,诸种领域多有涉猎。

易立竞生长在位于中俄边陲的小县城,她更多的体验是山河之美,那里森林茂密,湖泊清澈。90年代初,她来到京城,过着和以往相异的生活。这是双重的生活,现实的生活和新闻世界的生活。她穿行在京城的街道,除了捕捉每天发生的即时新闻,还孤身去过河南艾滋村采访,在那个连空气都充满可疑病菌的村庄里,她和那些身染恶疾的人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哀苦,倾听他们在哀苦中的期冀和幻想,她带回了那些夹杂着方言、难以辨识的访问录音,把它们书写成文。易立竞游走在她所看到的新闻现场,倾听、观察、记录和表达。十二年过去,作为新闻人,她经历多样的历练,职业生涯日益成熟。

……

我以为易立竞的访问也是在构建她个人化的新闻职业伦理。

即:探寻世间之真相,发掘时代之印迹;展现人生之壮阔,呈示人性之丰富。

记者通常被看作是刁钻的,刻薄的。

记者争勇斗狠,这是新闻圈的常态。

就职业状态而言,易立竟是少有的温良者。

她的访问很少挑衅,也很少刻薄。她倾听和追问。她的话题形态如同宽阔的河流。

艺人与传媒的关系,徐帆感受深切。她在接受易立竞的访问时有如下对话。

“你面对采访很谨慎,媒体伤害过你吗?”

“伤害过。香港也有狗仔,他有度。但是在大陆,这种东西有的时候没度。大陆媒体有的时候语言挺恶毒的,还随意剪接别人的语言,设计台词,想当然的东西多。”觉得不被尊重,演艺明星跟媒体的冲突成为寻常事。

对不起的是公众。由此两个职业领域的声誉被败坏。演艺界和传媒圈。

在媒体界,易立竞是个异数。她的不同在于耐心和仁厚。

多年在演艺界的浸润,多年演艺明星的访问,使她掌握了太多的秘密。那些因为话语场的磁力而敞开内心的受访者将自己最隐秘的人生体验和盘托出。但是只要约定哪些内容不宜公开,她就会守口如瓶。诚性和遵守信托,是她的个人准则。易立竞把她的个人工作风格贯彻有年,她的采访现场更像一个舞台,从各样的人生境界走出来的人,出现在这样的访谈现场,在她的提问、追究中打开了自己人生经验的秘密宝藏。

在这样的访谈中,访问与被访,都将赢得尊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打量(易立竞访谈录)(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立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10702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8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