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忆恩师
内容
编辑推荐

25位先辈的弟子撰写的传记文稿。这些弟子都早已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师从先辈,以自己亲历与感受最真切地记述先辈。

  本书记述了中国农业大学25位学者回忆农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恩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事迹及人生历程。体裁多样,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本书是25位先辈的弟子撰写的传记文稿,这些弟子都早已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师从先辈,可以自己亲历与感受最真切地记述先辈。记述了先辈们一生为国家在培养人才、发展学科以及促进生产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也记述了他们为办好这所国家的重点大学所建立的影响深远的历史功绩,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

目录

戴芳澜教授

俞大绂教授

汤佩松教授

李景均教授

蔡旭教授

李竞雄教授

沈隽教授

沈其益教授

林传光教授

裘维蕃教授

周明样教授

陆近仁教授

李连捷教授

彭克明教授

叶和才教授

孙渠教授

黄瑞纶教授

娄成后教授

胡秉方教授

吴仲贤教授

汤逸人教授

熊大仕教授

张鹤宇教授

应廉耕教授

王毓瑚教授

试读章节

沈隽教授(1913—1994)

沈隽,著名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园艺教育和果树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教学上力主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强调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身体力行。重视总结本国的传统技术和实践经验,提出山地等高撩壕栽植果树。积极发掘利用本国果树资源,育出抗寒酿酒葡萄新品种北醇,选出抗黄叶病的苹果砧木。创建果树矿质营养研究室,奠定了果树营养诊断的基础。开拓果树花芽分化和根系研究,在化学疏除花果和植物生长延缓剂应用与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园艺分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中国果树志》和《园艺学报》。担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多年,为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隽,1913年7月12日生于江苏吴江县松林镇。少年时期在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一次,他问一位老师:“你是苏州人,为什么国语(普通话)说得那么好?”老师答道:“凡是我想干的事,就尽可能把它干得最好,除非我不想干。”这句话深深印在沈隽心中,成为对他一生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的激励。他勤奋好学,以四年时间读完全部中学课程。

1930年,沈隽以优异成绩考人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获奖学金,1934年毕业,获该校最高荣誉奖——斐多菲金钥匙奖,遂后在南京中山陵植物园任技士。1936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生。出国前,他先到山东、北京和浙江、福建、广东进行考察,了解北方果树和柑橘及其他亚热带果树生产状况。1937年秋赴美,人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获该校奖学金资助。1940年秋,以卓越成绩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勤奋刻苦,深受导师器重和同学敬慕。在此期间与高佩兰女士结为伉俪。1941年,沈隽婉谢校方聘用和师友挽留,辞去康奈尔大学的工作,携妻、儿回到抗战炮火中的祖国,途经沦陷区,奔赴成都,任金陵大学园艺系教授,报效国家。1944年,转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1947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农学院,担任农学系教授。1948年末,北平解放前夕,沈隽在西郊坚守清华大学农学院护校,直至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北大、清华和华大三校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他任园艺系教授。1954年起直至文革长期任园艺系主任、校务委员。除专职教学外,他还被委以多项兼职和社会工作,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农业组副召集人,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农业部果树专家顾问组首任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第三届副会长,第一、二、四、五、六届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五届理事长,第六、七届名誉理事长,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园艺分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中国果树志》和《园艺学报》。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

悉心教学育人

倡导与基础学科结合,拓展果树学科深度

沈隽终身从事果树和园艺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倾注了毕生心血。沈隽留美回国后,立即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那时,中国的园艺教育是将果树、蔬菜和花卉合在一起,作为园艺学一门课程讲授,随后将果树、蔬菜、花卉分开,作为三门课程,但均以应用园艺学为主。沈隽参考国际上的发展方向,主张园艺学与相关基础学科结合,使园艺学科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他留美时,主修果树学,副修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解剖学,1941年到金陵大学任教后,用其所学,创造条件,在开设《果树栽培总论》、《果树研究法》和《葡萄栽培学》等课程的同时,在国内首次开设《果树生理学》和《果树解剖学》,拓展了果树学内容,树立了正确的学科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回忆,当年在金陵大学读过沈隽先生的果树生理、果树解剖课,日后获益匪浅,深深敬佩沈先生的远见卓识。

力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教学,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

果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既包括理论,又包括生产情况、实用技术。过去课程安排一直存在少而精和多而杂的矛盾。沈隽根据其自身学习和教学经验,力主课程内容要少而精,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养成面对实际情况,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他和同事们共同提出“三基”的原则,第一是根据学科性质,第二是根据生产需要,第三是授课内容主要应该是经过生产实践或长期考验的理论和技术。根据这些原则调整纲目,示范讲授,取得较好的效果。1964年北京农业大学交流教学经验,沈隽被誉为少而精教学典型。他总结出改进果树栽培学的教学方法的几个问题,受到重视和欢迎。他认为“少而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更高了。沈隽十分重视学好理科课程对学习农学的基础作用,强调要学好各门基础课。他提出培养研究生,可从理科大学生中选拔,或在读完果树学硕士学位后,送理科大学读博士学位深造。他很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对每届研究生都亲自讲解查阅文献和建立卡片的方法以及如何选题、设计试验、撰写报告等。

教学与科研结合,密切为生产服务

沈隽指导研究生,根据果树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确定研究方向,从学科发展前沿选题,密切为生产发展服务。对研究范围较宽的题目,先做出总体设计,分解成几个题目,交由几个学生分头合力或分段接力完成。如利用敌百虫进行苹果疏果的研究,是一项内容新颖的研究课题。1987年,他先安排硕士生原永兵验证此前观察到的敌百虫的疏果效应,探索其疏果作用与内源乙烯的关系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又安排另一硕士生李宁验证敌百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用示踪法了解敌百虫在树体各器官的分配和积累;第三个研究生则着重研究敌百虫对内源激素脱落酸和生长素的影响。经过逐步积累,果树矿质营养生理和生长调节剂应用,渐成教学亮点和研究特色。研究生原永兵和李宁,后来分别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读博士学位和赴美留学,扩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治学严谨

沈隽学识渊博,视野广阔,见地深邃。他讲授课程必定是广泛收集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并从中去芜存菁,归纳提炼,写成讲稿。他讲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牢固的知识框架,并特别注意讲清道理,引导学生掌握要领,独立思考。许多老学生至今对他的讲课记忆犹新,感到终身受益。他注意倾听,慎于思辨,不苟同,不跟风,在授课和日常活动中,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严谨学风。1958年“大跃进”中,面对浮夸风,沈隽保持沉默,不予认同。有的地方干部编造高产数字,找他签字,意图制造经专家验收确认的假象,沈隽拒签。在保花保果、疏花疏果的争论中,沈隽不随大流。他指出,保花保果是争取果树丰产的一般原则,而疏花疏果则是保证稳产优质的具体措施,古已有之,两者不是并列的问题,不能把保花保果等同为不疏花不疏果。一语点破,顶住压力。他的科学态度,在果树界传为美谈。

半个多世纪以来,沈隽尽心竭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我国园艺事业中的骨干力量,其中不少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或是科技、生产及其他相关部门成绩卓著的领导人。在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一名印度的硕士生和一名捷克的博士生。他早年的弟子,曾任台湾园艺学会会长的陆之琳,对台湾果树科研、教学和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南京植物园工作的张宇和,对果树种质资源和果树史的研究也很有建树。而就在近期,有的根据花粉形态探讨梨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提出了梨分类起源的新论点;一位年轻硕士生的研究论文《两种菌根对八楞海棠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获北京农大优秀论文奖,被美国接受读博士学位,都是很有水平的。

1990年在北京农业大学校庆会上,沈隽深有感慨地说:“对老师最大的欣慰莫过于他自己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他常以“青出于蓝胜于蓝”而暗暗感到高兴和自豪。

P91-95

序言

我们编写《忆恩师》这本先辈的传记性文集,主要是缘于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前夕原北京农业大学早期校友的一项建议,是他们为了缅怀自己的母校和先辈,情感纯朴、真挚地向我们提出的意见。希望学校能编一本书,把先辈们一生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所做的事迹记录下来,让大家总能记着他们、学习他们和传承他们。几乎是同时也有几位先辈曾表示乐于看到学校为他们撰写传记,身在国外的李景均先辈的一次来信中就表示了对学校为他撰写传记的期望,来信写得十分真诚。面对校友们的要求和先辈们的期望,真情所致,使我们深感难辞其责,只好尽力承担起这项工作。

我们理解为先辈撰写传记是一项深有意义的工作,但考虑到它又是一项史料的抢救性工作,时不宜迟。之后经多方商议,根据可能的条件我们确定了25位先辈,并请他们的弟子为其撰写传记文稿。这里所指弟子都早已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师从先辈,可以自己亲历与感受最真切地记述先辈。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年逾古稀,甚至超过了八旬,还邀请他们为先辈写传,真是勉为其难。因此我们未设完稿时限,对文体、篇幅以及内容本身都未提任何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为先辈撰写传记得到所有写作者的热情支持。在25篇文稿中,李连捷、黄瑞纶两位先辈的传记都是作者对过去的多篇文稿认真研究后选送给我们的。其余23篇都是写作者为本文集特地撰写的,并且出于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对传记的史料征集和文稿的撰写工作都极为认真,应该说每一篇传记文稿都是作者的精心之作。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历时六年,本文集终于可以付印出书。它记述了先辈们一生为国家在培养人才、发展学科以及促进生产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也记述了他们为办好这所国家的重点大学所建立的影响深远的历史功绩,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

文集还一再记述了先辈们高尚的精神境界,体现在他们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信念,他们作为教师的道德风范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他们不断刻苦和严肃的治学精神以及他们厚重的学术造诣和勤奋的工作,这一切更是令人崇敬。

非常感谢农业部老领导何康部长、相重扬副部长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并为本书题词。

衷心感谢原北京农业大学老领导施平书记、代理校长九十九岁高龄之际还惦念着多年工作过的这所学校,并为本书题词。

我们特别要感谢中国农业大学瞿振元书记、柯炳生校长、张东军副书记对于我们征集、抢救学校早期25位我国知名科学家的珍贵史料并编辑本文集所给予的关心和热情支持。

还要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档案与校史馆对于我们工作给予的难以计数的帮助和学校出版社领导及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以及在六年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种种关怀、支持的老师们和各有关单位的同仁。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在编辑本文集中存在的诸多缺点、错误,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本文集对于先辈的名次排列我们是按原北京农业大学早期各系系号及参照先辈任职情况编排的。

编者

2010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忆恩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汝焯//王步峥//许增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500374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38:56